书城管理知本经营方略
12006500000013

第13章 知本经营的组织设计(3)

(4)企业业务流程编码化编码化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关系和过程数字化(计算机化)的过程。通过将业务流程编码化,企业将得以实现任务分配、数据流动、项目管理等的自动化,并使员工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协作。企业业务流程编码化的具体工作包括:①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采购等环节纳入规范的管理之中;②进行每个组织的职能界定,编制每个岗位的职务说明书,以便使每个组织和岗位人员清楚自己所处职位的职能意义并规范自己的行为;③编制各种常规业务流程的运转规范,使工作人员能够尽量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进行工作,降低不规范业务流程发生的概率;④编制异常事件的处理手册。该处理手册包括规定何种事件是异常事件以及怎样合理地处理这些异常事件,以减少损失。在企业业务流程编码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企业业务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各种规章制度,并及时根据外界变化而完善和修改。此外,应适当加大对“指南”的开发,避免使用过多的规章制度。因为“指南”比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更容易被员工所接受,从而更容易发挥指导意义。

(5)构建和培育企业的知识网络企业必须重新认识自我。现代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从供应商那里购买原材料和动力、经内部生产出产品、再经由经销商向最终用户出售的独立体。知识社会下的企业,必须一方面将自身视为全社会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另一方面将企业内部本身也看作一个知识网络。这就要求企业在总体层次上建立一个知识基础,并基于这一基础进行获取和创造知识、储存知识、阐明知识、向全体员工乃至全社会传播知识和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活动,从而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知识型企业、学习型企业。如同自然界中很多互惠共生群落在对抗关系中自然进化一样,在人类经济社会中,企业也应当积极寻找符合自己战略需要的合作者,建立起具有合作竞争和共生关系的战略联盟,建立联合开发的机制,把战略联盟融入企业知识网络的构建中,以便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获取竞争优势。

表5─1是对澳大利亚制造业技术创新来源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业R&D对技术创新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这种创新应该是企业整体的创新,包括技术人员、车间工人、基层管理者等在内,就连营销人员也会从市场上带来技术创新的好思路,而企业的整体创新则需要在企业内部有一个网络,将大家连接起来,使关于技术创新的最新信息得以在全体员工之间传递;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技术创新来源于本行业内其他实体、各类供应商以及顾客,也就是说,企业应当立足自己所在行业,获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加强与各类供应商和广大顾客的联系,促进符合市场需要和本企业战略发展的创新。

(6)建立广泛的研发网络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知识能够在人们互相交流时得到发展。联系越广、越有效,就越能实现更多和更好的信息共享,而这就意味着知识得到了发展。企业在知识化的进程中,应该更多地依托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知识群体,促进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发展。

首先,企业应为知识的交流提供便利并不断加以促进,包括把公司内外的专家联系在一起。如爱立信公司为使自己成为一种全球同步的研究整体,已将分布在全球20多个国家、40个研究中心中的17万名工程师联入一个单一的网络。

其次,企业需要把创新作为一种多功能、多地点的过程来考虑。在很多情况下,开发中心可以或应该建立在远离“总部”的地方,其原因包括与当地厂家密切合作的需要、利用当地研究开发人才、接近重要市场、跟踪国际最先进技术等。日立公司在美国旧金山、英国剑桥、爱尔兰都柏林都建立了研究和发展中心;美国的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在东京以北开办筑波研究与发展中心;而我国联想集团也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究中心。据统计,欧洲公司把研发经费的35%~40%投在国外,美国在国外则用了约20%的研发经费。

第三,企业应在研发方面与其他同行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推动合作研发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分担成本、共享知识和信息。通过这种合作,参加者将得以增强实力、发展新能力。特别是能够产生某些在通常组织环境下得不到的知识和想法。很多事实表明,私人交往和流动性使公司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知识;技术分享使参加者合法地了解到专利、许可、蓝图或样品等方面的情况。合作研究还有助于减少产品投放市场所需的时间,并且加快新产品问世的速度。

(7)建立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客户网络企业应当寻找适合其战略规划、并且可能带来利润的客户,然后以较低的价格推动顾客使用本企业产品,并把客户看作企业网络的成员,保持与这些客户的合作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企业不仅要满足顾客需要,使顾客满意,更应秉持使顾客成功的理念。客户网络是企业的专有价值,是企业知识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客户网络一旦建成,公司的收入、利润和股东收益都将大增,而这些顾客也将成为企业的忠诚支持者。微软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技术正在为建立“忠诚消费者”网络创造史无前例的机会,其方法是按顾客的具体要求定做产品。例如斯特劳斯公司为那些想要一条合体牛仔裤的女性提供了“个人牛仔裤”店,通过一台计算机记下正确的号码并把顾客所需的规格传向工厂。几天后,量体裁剪的牛仔裤就会被送到顾客手中,附加费只有10美元。这种让顾客参与设计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创意的确是一个为公司赢得利益的高明主意。再如,奔驰公司正准备在其销售代理处建立虚拟现实计算机系统,使顾客在购车前通过计算机就能领略自己新车的款式模样,选择车的颜色和内装修。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真正地满足顾客独特的需求,供销商则可以通过系统计算机网络及时了解顾客的要求,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调配。甚至技术开发部门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市场信息。目前奔驰公司在全球有5800个销售网点,它计划今后几年里在其所有销售网点都安装虚拟现实系统。

2企业信息化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本经营要顺利进行,其企业组织的结构就应适应这种信息化的要求。从整体观点观察企业,则可以发现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沟通和协调往往是通过人员的往来和会议等方式进行,如果企业只在一个很小的地域范围内,也许这还不构成大问题;但如果企业的各部分分布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沟通和协调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另外,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其企业所涉及的文档、数据、图纸等数量极大,则如何存储、修改、使用、传递也成为一个困难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最显着的优点就是能实现信息的低成本存储、方便的修改、高速流动和有效使用,从而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内外部沟通协调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能提高企业运营的整体效益。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则为企业构筑知识平台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边际收益上具有其他生产要素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已经从传统的围绕资源或资本进行,转而成为围绕知识进行,即知识在诸生产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表明,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需求,产品的小批量、人性化、个性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这就对企业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管理就成为企业的新课题。知识的质量、使用知识的效率,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和开发周期,从而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目前,信息技术的浪潮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球,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对于置身于全球化市场的企业来说,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1)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简单地说,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信息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各个流程、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在空间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时间上,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具有阶段性,起初是战术阶段,经过逐步深化,发展到战略阶段。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编码化和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从自上而下的角度说,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说,必须以作为企业主体的业务人员的直接受益为基础。

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编码化和管理。编码化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关系和过程数字化(计算机化)。根据对象的不同,编码化可分为数据(文档、图形、图像、结构关系、记录)的编码化、隐含知识(know─how)和工具的编码化、业务流程的编码化、经营决策的编码化。数据的编码化是指原来的文档图纸、表格等的电子化。隐含知识和工具的编码化是指对“怎样做”的知识进行编码化以实现共享或成为企业共享的工具。业务流程编码化的目的是实现任务分配、数据流动、项目管理等的自动化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方便协作。经营决策的编码化是指决策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的自动化以及决策信息和事件的自动发布。这四种编码化的层次是逐渐上升的,后一层必须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上。编码化既是信息高效存储、使用、传播的基础,也是企业在战略层次上实现转变的关键。

(2)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而组织变革又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前提。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按照萨维格(CharlesMSavage)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从管理和组织的角度,可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时代早期的所有权形式;第二阶段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今天还很常见的金字塔式结构;第三阶段是矩阵组织形式;第四代的管理方式则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保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不同职能部门间的接触和沟通;而到了第五代管理,则是组织结构扁平化、对等的知识联网、集成的过程和对话式的工作。目前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为金字塔式结构,应该说,即使保持这种结构不变,信息化也是可以进行的,国内外许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证明了这一点。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组织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一方面,信息技术恰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廉价而高效的工具,使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的变革顺理成章。另一方面,组织扁平化从激励和结构两个方面解决了人的问题,从而反过来又使信息技术的效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3)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的影响信息技术只能提高业务流程的速度,但业务流程的清晰程度和合理性则取决于设计和管理。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了可能。但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信息技术在这种改善中所起的作用。那种认为只靠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十分危险的。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交通工具和路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使自行车变成汽车,而不能使弯路变成直路。南辕北辙的寓言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始终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动化了的混乱并不是更好的混乱,而是更快的混乱”我国的企业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业务流程是无设计的,随意性很大且管理基础非常薄弱。如果在没有清晰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或者是由IT厂商照搬其他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其结果必然是无法真正运行,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活儿”正因为如此,企业信息化投资与建设,必须与组织设计、管理流程开发紧密结合,这也是国际上成功的企业信息化都辅之以专业管理顾问的长期合作的原因所在。

从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经验来看,业务流程重组往往是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必不可少的步骤。业务流程重组,简单地说就是全面地反思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尽量减少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国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和工具作为这种重组的支持。实际上,业务流程重组有时比单纯的引入信息技术更有成效,以下就是一个实例:IBM信贷公司是为IBM公司的计算机、软件销售和服务提供金融支持的企业。其传统的作业流程如下:销售人员通过电话请求资金支持,电话由专人记录,并将其交至信用评级部,再转给营业部修改贷款协议,然后由信贷员确定利率,最后由工作组制定报价单,再交给销售员,以上整个流程要花费七天。有两种改造方案:一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有关信贷申请的五个相关部门联网,而原程序不变,这种改革将减少10%的文件传递时间。另一种方案是取消专职办事员,由通职办事员对整个过程负责,这样根本无需信息传递。该公司最后采用了第二种方案,运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处理时间由七天减少为四小时。由此可见,在经过精心设计的业务流程上进行信息化,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