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智慧全集
12006300000027

第27章 让孩子承担行为的后果(2)

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自然后果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后果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自然后果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

一般来说,只有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倔强,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倔强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给孩子积累经验的机会

孩子从出生开始,成长大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不知道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不成熟的果子是涩的;不知道冰是凉的,火是烫的,刀是可以划破手的等等。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孩子从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这些不同的味道以及事物不同的属性。成人都知道火是烫的,所以轻易不去玩火,可是成人如果从来没被火烫过,那么肯定对火可以伤人这个属性是很模糊的。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孩子不能玩火,火是烫的,可以伤人,或者我们想让孩子知道火是怎样地烫,也许孩子只是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们,然后木然地看着晃动的火苗走开,可是他对火能烫人的属性又能真正知道多少呢?如果孩子不信火能烫人。我们就让孩子伸出小手,摸一下火苗,孩子本能地就会抽回他的小手,同时他也一定记住了火是烫人的,下次再也不需要我们的说教了,他一定不会去摸火苗。

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子,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子,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这双鞋子,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喀哒喀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又鞋子,脚会很累。现在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子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子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大卫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虽然父亲没有强迫大卫再穿这双鞋子,但是,大卫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警示。于是,大卫把这双鞋子挂在自己房间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让孩子学会总结教训

总结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自然疏导

约翰已经8岁了,上学时还经常忘记带午饭。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儿子送饭。虽然妈妈经常提醒他,但他老是记不住。后来,妈妈去向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咨询,这位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那就是当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时,父母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让孩子自己尝尝错误的结果。

妈妈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于是决定试一试。回家以后,妈妈把约翰叫到跟前,平静地对他说:“你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应该不用妈妈操心了。以后可要记着带午饭。妈妈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给你送饭。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

约翰点了点头。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因为约翰的老师借钱给约翰,让他自己去买吃的。为此,妈妈又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师赞同她的做法,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约翰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次,约翰又没有带午饭,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看了看他,说:“很抱歉,约翰,我答应了你妈妈不再借钱给你,这个问题你必须自己解决。”约翰给妈妈打电话,让她送午饭过来。妈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约翰向同学借了一块面包,但他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不带午饭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那以后,妈妈发现。约翰再也没有忘记带午饭了。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

有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出什么差错都不想想自己的问题。总是责怪别人,于是想着应该让孩子学会找找自己的责任。

有一次,儿子要在周六去参加学校的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平时,儿子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而且又善于动脑筋,这个比赛取胜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五晚上。儿子像平常一样,放学回家后就去跟同学踢球了,然后看电视、读课外书一直到11点才睡。周六早上,每次都要睡到9点多才起床的。这天,妈妈硬着心肠不叫他,结果,儿子果然9点才睡醒。等儿子赶到学校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由于儿子迟到了快一个小时,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儿子回家后非常沮丧,责怪妈妈没有叫他早点起床,使他在这次考试中失败了。

妈妈却对儿子说:“儿子,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参赛,为什么不早睡?妈妈周六要去加班的时候,有没有要求你来叫醒我?你总习惯别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是,别人是不可能一辈子提醒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提醒自己,做错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做错事就会自我反省,只要他错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是棵小树,家长应当精心扶植,疏导成长,而不应严加捆绑或随意修剪。否则,只能把孩子变成符合父母意愿的、仅供观赏用的“盆景”。

美国父母给孩子分派家务劳动时很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每一位5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做上一两件家务活儿;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取报纸和信件;十几岁的孩子则可以用吸尘器除去灰尘,每天早晨帮着开动洗衣机等。

蒂娜满13岁了,已经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直接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于是,妈妈决定找她谈谈。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3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些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蒂娜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蒂娜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蒂娜,蒂娜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了。

接下来的一周,蒂娜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它们都堆在了蒂娜屋里,几乎占了一地,最严重的是蒂娜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妈妈决定对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蒂娜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几周过去,蒂娜已经再也拣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蒂娜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蒂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难。蒂娜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对这件事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妈妈应该对蒂娜洗不洗衣服不再提出意见。当妈妈将照料脏衣服的事交给蒂娜管理时,就承认蒂娜已足够大,可以自己照料这件事,不再需要妈妈操心,洗不洗衣服是蒂娜的事。如果蒂娜不洗,她就穿脏衣服。一个女孩子其实很小就开始爱打扮、爱干净,她懂得什么是美观漂亮,什么是邋遢肮脏。她不可能长期穿脏衣服,但她绝不希望妈妈干涉,一大堆脏衣服留到洗衣机旁,是对妈妈干涉的抗议。妈妈强迫蒂娜洗衣服是运用权力,许多父母在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时,就去运用权力强制孩子入轨,这是很武断的,也是很难成功的。当然妈妈也非只有一个选择:除了运用自然结果法使蒂娜自觉地洗衣服,妈妈可以同蒂娜谈谈话,发现她不洗衣服的原因,从而就会避免一场长时间的对抗。

命令孩子做事不是一个可取之法,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父母的教子方式更是严忌命令式的指示。

其实,对孩子的强制命令往往收效并不大,因为孩子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很多成功的家教验证了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疏导远胜于强制。当父母想命令孩子强行他干什么时,一定要先想一想孩子不是自己的士兵。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先了解错误的原因,再合理地进行疏导,往往比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更有效。

让孩子好汉做事好汉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