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12003500000011

第11章 适时地表扬激励孩子的学习进取心(2)

这位爸爸的智慧就在于,他没有责怪老师为什么没能给自己的女儿安排一个好角色,他更没有撒气让女儿不要去演这个不太雅观的角色,而是适时鼓励女儿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并让她全力以赴去演好自己的角色,只要态度端正,踏实去做,就能取得成功。

家长们应该能明白这个道理: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设法帮他们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训斥孩子,责怪孩子。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在某种环境里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角色都是一种需要,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演”它了。

爱泼斯坦在他的回忆录《我曾是智障者》一文中,讲述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他最不能忘记的是他上五年级时遇到的一名叫赫伯特·默菲的老师。

由于生理原因,爱泼斯坦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障碍,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可仍不断遭受挫折的失败,他自认比别人“笨”,就退却消沉,并开始装病逃学。默菲老师没有因他的“笨”而轻视他,相反,还满腔热忱地鼓励他。有一天课后,老师把爱泼斯坦叫到一边,将他的一张考卷递给他。那上面,爱泼斯坦的答案全错了。“我知道你懂得这些题目,为什么我们不再来一次呢?”老师挨个问考卷原题让爱泼斯坦回答。爱泼斯坦每答完一道题,老师都微笑着说:“答得对!你真聪明,我知道你其实懂得这些题目。我相信你的成绩会好起来的。”他还一边说一边把每一道题都打上钩。

可以想见的是,默菲老师的适时鼓励和帮助,使得爱泼斯坦战胜了自卑。假如老师对爱泼斯坦只是冷眼相对,骂几句“笨”,爱泼斯坦能够成为世界知名的医学博士吗?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孩子,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用激励引导他们战胜眼前的困难,向成功大踏步迈进。

妙招27.尽可能地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

赞美孩子,会使他努力向上。相反,如果父母动不动就骂孩子“笨蛋”,否定他的能力,孩子有可能变得比你想象的还笨。

孩子从出生起就渴望从母亲的目光、手臂甚至体温那里得到信息以获得母亲的赞美。新生儿在4~5个月时,就能看懂父母的情绪变化,在这时,家长夸他几句,他就会朝你笑,如果你训斥他,他就会哇哇大哭向你抗议。之后,在他们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赞美和鼓励。儿时在某些方面常受到的赞美,往往能影响孩子1年、5年甚至一生。

据调查,在社会上取得相当成就的人,在孩提时代是常常受到家长的表扬的。反之,孩子在童年及少年时代若缺少家长的赞扬,那就可能影响其个性的发展,容易成为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成为一个怯懦的人,或者成为怪僻的人,嫉妒或仇视他人的人。那些步入歧途的孩子,多是年少时很少得到父母的赞扬,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与责骂的孩子。

赞美孩子,能鼓励孩子去努力,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父母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在父母赞叹自己孩子聪明的同时,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指责,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哪里知道孩子聪明得很,尤其对于没有为既定的理论与观点“点拨”过东西,常思路开阔,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力,有时显示出比成人高明得多的见解。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般的支持作用。

日本一个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级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班级学生的,当作问题班级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致使转变学习态度,影响了学习成绩。

在许多伟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相反,这个出生在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到了4岁多还不会说话,以至于人们当时都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和“傻子”.上小学后 ,爱因斯坦表现得仍然很平庸,学校当时的训导主任曾向爱因斯坦的父亲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讥笑和嘲讽,使小爱因斯坦情绪极为低沉,他怕去学校,怕见同学和教师,他甚至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什么也不行……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面对人们的讥笑和议论,尤其是面对训导主任给儿子下的结论,并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从鼓励入手,让爱因斯坦振作起来。他为爱因斯坦买了积木,让他搭房子,搭好一层,便表扬和鼓励一次,结果,爱因斯坦情绪高涨地一直搭到了14层。

正是父亲这种积极赞美的方法,消除了爱因斯坦的消极情绪,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之火,从而以一种不断进取的心态,踏上了科学的漫漫征程。

鼓励也是一种赞美,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地鼓励,这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鼓励应当持续不断,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教育更多的是训导、指教和纠正,而鼓励是什么,他们却不知道。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王杰生的母亲在外地工作,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建筑师,因此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尽管杰生才只有5岁,但是父亲经常对他提出严格的要求和严厉批评,渐渐地,王杰生觉得非常丧气,所以每次爸爸对他讲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对,或应该做得更好时,他总是拉长了脸,心里想反正自己是个笨蛋,蠢得要命,从来没有任何事情能做对的。他会站在那里,低下头,眼睛盯着他的双脚,沮丧极了,看起来像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孩子。不久,母亲来到了他们的身边。母亲可和父亲迥然不同,她总是对杰生露出笑容说:“你很乖!”有了妈妈的鼓励,杰生判若两人,小学三年级时,就学会了生火煮饭,四年级学会煎蛋、炒菜,就连读书,也总是不让爸爸、妈妈操心。杰生最在意的是有没有得到赞美,如果有,他会尽全力,让爸爸、妈妈高兴。

父母在孩子的眼里是巨大的、无所不能的,且有神乎其神的本领。孩子需要极大的勇气在“巨人”堆中成长起来,变成与大人一样的“无所不能”.试想,如果成人也处于同样的境地,与无所不能的巨人生活在一起,他们自己也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足够的勇气去开辟自己的领域吗?孩子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要求自己尽快成长,掌握技能,来战胜自己的微小和不足,他们多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家庭成员,他们需要父母的鼓励来树立自己的信心与勇气。但是他们这种获得成人的承认找到自己位置的努力,常常遭到成人们的无情打击。

因此,教育专家认为,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指责,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妙招28.用喝彩把孩子的兴趣变为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也有优点。如果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缺点,他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大声为孩子喝彩,孩子最初的兴趣可以转变成特长。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她总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和:“不错,不错,真是不错!”

儿子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写得更好!”

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写得好,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成长为一个杰出人物。

这就是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大人就是这样用语言来塑造孩子的。

朱林小时候有两大爱好,一大爱好变成了特长,一大爱好变成了特短。小时候朱林爱画画,5岁时,照妈妈养的鸡画了一只彩色大公鸡,在北京市幼儿园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得了5张彩纸,朱林非常高兴,兴冲冲跑回家跟妈妈说:“妈,我得奖了,”妈妈笑眯眯地说:“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公鸡还漂亮呢!”朱林特得意,觉得自己很棒,更爱画画了。每次画完画,最先欣赏的是妈妈和大姐大哥,他们说他是画画的天才。这个“天才”终于上小学了,上学第一天老师问:“谁会画画?”没有人举手,朱林骄傲地举起手:“我会。”老师很高兴,说:“那好了,黑板报就交给你了。”朱林从一年级画黑板报一直画到六年级,从初一画到高三,到农村插队给农民办报,后来就进了《中国少年报》工作,朱林一直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终于成了一位青年画家。

但她还有一个爱好却变成了特短。小时候爱跳舞,还去区里参加过演出。但是,到五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市舞蹈学校到学校招生,朱林到舞蹈学校面试时,有个老师从她身边走过,瞟了一眼,说:“哼,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你瞧人家!”她一看别人,真是自惭形秽,人家女孩子两腿一并,一条直线,而她,上面一个洞,下面一个洞,以后再跳舞时,朱林耳边总响起老师的话:“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以后她就完全没有自信心,干脆不跳舞了。

朱林的经历说明一个道理,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你不行”

的环境中,慢慢地把“你不行”内化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慢慢地把“你能行”变成“我能行”,他就真的能行!

大胆为你的孩子喝彩吧!别瞧人家!请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妙招29.以灵活的方式奖励孩子学习进步

奖励孩子的方法很多,而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又千差万别,家长只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因人而奖,以材而励,灵活运用各种奖赏和激励孩子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孩子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喜欢猎奇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或说法接触多次后,就会丧失新鲜感,逐渐失去兴趣。对于父母给予的奖励也是一样,当父母经常用同样的方法奖励孩子时,会逐渐丧失效力。因此,父母奖励孩子,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如何,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个性特点。

(1)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如果在大人和孩子之间已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奖励可以采用微笑、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言语,及时地说些鼓励的话:“虽然你很小,但是你一向很勇敢。”“加点油,你就会成功。”“在小组里大家都听话,你当然也会听话”等,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有效方法。

有时为了奖励行为表现良好的孩子,可以答应(既已答应,当然要实现诺言)带他去公园、儿童乐园、看电影等。

(2)赠送礼物进行奖励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赠送礼物。但是只有在特殊场合才采用这个方法。不然孩子由于自私自利的动机才听话,便产生引导不当的后果。一般赠送给孩子的礼物应是玩具、书以及其他可供欣赏的东西。

(3)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在家里或在关心孩子的熟人中间,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是一种独特的奖励方法。大家所谈的一切会给孩子良好的影响,他的行为得到了好评,使他感到无比的愉快。

当晚上全家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妈妈说:“今天阿玲的行为使我感到高兴,由于工作忙下班晚,耽搁了接她回家的时间,她没有因此而感到无聊,还帮助阿姨打扫房间、收拾玩具。”

奶奶对下班的父母这样说:“你看,今天伊伊趁我在准备晚饭的时候,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怎么能不欢欣呢?

(4)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这能给孩子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孩子都渴望像父母那样做家务事。父母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劳动作为奖励,例如,洗手帕、帮助妈妈为客人摆好桌子准备吃饭、帮助爸爸修理自行车和无线电、检查地板打蜡机是否良好等。参与大人所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快乐。在学校里,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对同龄儿童说:“我和爸爸一起……”“我和妈妈一起……”等时,孩子感到多么自豪啊!

当然,大人在进行奖励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只有让孩子有新奇感,并因花费了精力而感到愉快的劳动,才能使孩子获得奖励的滋味。

(5)像上级对下级那样给孩子分配任务奖励孩子时,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像上级委托下属执行重要而光荣的任务那样吩咐孩子。

不断地委托新任务让孩子负起责任,以此让孩子产生责任感。孩子知道担任上级指派的角色是不寻常的,在孩子看来这是光荣的、享有荣誉的事。这个方法对那些不愿劳动及不听话的孩子特别有效。

(6)预先进行奖励有时孩子还未开始行动父母就给予奖励,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被信赖而充满信心去行动。“不应该让大人提醒才去好好地做,要知道你已经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你是个认真、用心的男孩子,做这件事一定会使我们感到满意。”这种奖励方式要建立在暗示、激发自强自爱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