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诡异的谜团
11982000000025

第25章 真正的潜伏(1)

一个特殊的年代孕育了一批特殊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为了这些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可能不是冲锋陷阵的英雄,但却与前线的战士处在同样、甚至更危险的境地……

爱因斯坦魂牵梦绕的情人——玛加丽达·科涅库娃

位于圣彼得堡市一条小街上的俄罗斯政治警察博物馆,曾展出过一系列从沙俄时代到苏联克格勃时期的众多俄罗斯女谍的画像,这些女谍身份各异:有的贵为公主,有的藏身青楼;有的风流妩媚,有的心狠手辣。然而在一系列女谍肖像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个名叫玛加丽达 ·科涅库娃的苏联女间谍了。肖像旁的说明显示,二战时期,玛加丽达为了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曾成功混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资深学者组成的小圈子中,甚至连年过花甲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与她发展出了一段“乱世之恋”。俄罗斯政治警察博物馆馆长路德米拉 ·米哈依洛夫娃也称:“大多数俄罗斯女间谍都是美如天仙、风流迷人,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机智敏捷,而玛加丽达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报道,科涅库娃当时在克格勃(即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号是“卢卡斯”,而她丈夫则是苏联著名的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1924年,年轻美貌的科涅库娃随丈夫来到美国,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定居,一住就是20年。在此期间,玛加丽达被另一名身在美国的苏联女谍耶丽扎维塔 ·扎鲁比娜招募为间谍,专门为苏联收集美国高科技方面的情报。193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科涅库夫为爱因斯坦塑一尊雕像。科涅库娃奉上级指示,以助手的名义与丈夫一起来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在这里,她初次见到了这个早已在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科涅库娃没有辜负克格勃高层的期望,成功地俘获了爱因斯坦的心。

没有人知道玛加丽达使用了什么手段俘获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心,也没人知道他们的秘密恋情到底是从哪一年开始的。不过,当玛加丽达完成了她的“使命”,于1945年秋返回莫斯科后,思念心切的爱因斯坦给这位“异国情人”写了一系列深情款款的情书,从而曝光了他们的爱情秘密。当玛加丽达去世后,她的后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九封用德语书写的信件,这些情书正是出自爱因斯坦之手。在这些深情款款的信件中,爱因斯坦深情地回忆了两人在一起的时光,并用昵称称呼彼此。他在信中写道:“这儿的每一样东西都让我想起你,毯子、字典以及我们俩都认为已丢失了的独特烟斗……这些由我们经手过的东西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的小屋里,一个孤独的小屋。”另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又写道:“亲爱的玛加丽达,我不能收到你的信,无法了解你的近况。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尽管人人都赞我聪明过人,但我却对此束手无策……目前,我开始阅读一本有关魔法和预兆的书。它使我确信,冥冥之中有恶魔在阻挡我们,弄失了我们的鱼雁传书……我躲在沙发上,叼着你送的烟斗,在如水的夜色中,用你喜欢的铅笔疾书……如果你不忙,赶快给我回信吧,让你的爱因斯坦吻你吧。”就这样,情报随着科涅库娃和爱因斯坦之间的这一段乱世之恋而流淌,苏联也因此获得了大量导弹、核武器方面的尖端技术资料。

爱因斯坦也许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爱着的这个女人竟是一名间谍,也不知道自己其实陷入了一个爱情陷阱。事实上连苏联人自己也是到1995年才从情报负责人巴维尔 ·苏多普拉托夫的回忆录《特种任务》中知道玛加丽达的真实身份的。回忆录称:从1939年到1945年间,苏多普拉托夫一直领导着苏联安插在美国本土的庞大间谍网,玛加丽达正是他手下的间谍之一。苏多普拉托夫在《特种任务》一书中回忆,当年玛加丽达在美国的“特种任务”就是专门引诱那些参与“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的美国科学家们,以便收集情报为苏联原子弹的发展效劳。据苏多普拉托夫称,在离开美国前,玛加丽达成功完成了她的最后一个“特种任务”,即安排爱因斯坦与苏联驻纽约副领事巴维尔 ·米哈依洛夫见面。玛加丽达在写给丈夫的一封信中,透露了她当时的焦急心情:“我担心我的建议能否奏效,我还没有跟爱因斯坦谈过与副领事见面的事,我不确定他是否愿意冒险与副领事见面,不过我将尽一切力量。”在恋人的请求下,爱因斯坦最后仍然与苏联副领事米哈依洛夫秘密地见了面,事实上,类似的秘密约会后来又发生了多次。考虑到安全因素,他们的会面被安排到了普林斯顿郊外的一个小湖边。在此期间,爱因斯坦给苏联科学院写了份电报,并在电文中谈到原子武器给世界带来的新危险。爱因斯坦同意定期与苏联副领事米哈依洛夫会面,玛加丽达显然功不可没。她的顶头上司苏多普拉托夫在《特种任务》中回忆道:“玛加丽达是一名出色的女特工,她成功地诱惑住诸如爱因斯坦这样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实属间谍奇才。”然而,玛加丽达是否从爱因斯坦那里搞到了有价值的情报?这些情报又有多少?事实上,这是一个无从知晓的历史谜团。

苏多普拉托夫在《特种任务》一书中称,玛加丽达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大量导弹、核武器的尖端技术资料,不过美国专家认为,那只不过是苏联情报机构炮制的“神话”而已。据美国波士顿大学“爱因斯坦文件工程”负责人罗伯特 ·斯楚曼称,爱因斯坦从事的大多是理论研究,与美国原子弹的发明并没有直接联系,苏联间谍之所以对他感兴趣,很可能是为了意识形态上的原因。斯楚曼道:“很显然,如果爱因斯坦肯为苏联说话,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宣传工具。”

然而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到底苏联的美女间谍们从“曼哈顿”计划中窃取了多少有价值的情报就不得而知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此后不久,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递交的研制核武器申请得到了批准。1942年夏,面对纳粹德国氘及氚产量令人担心的增长,美国秘密拨款25亿美元,加紧开发核武器,这就是秘密开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该计划在美国物理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领导下,大批物理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高峰时期参加者人数竟逾十万人。虽然爱因斯坦并没有直接参加到原子弹的研发当中去,但是研发原子弹的原理却是由他提出的。他提出了公式E=MC 2(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意思是:很小质量的物体在高速撞击下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而且这种反应还是连锁的,集中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就足以毁灭世界。公式的意义自然不用说,而为德国法西斯研制原子弹的大科学家海森堡,以及为美国军方研制原子弹的大科学家奥本海默,都是爱因斯坦的密友,他们也都曾向爱因斯坦请教。可见爱因斯坦尽管没有参加任何相关的研究,但不可否认他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苏联要研发原子弹的话,除了从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处获取情报外,从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最智慧的大脑知晓开发原子弹的原理也是路径之一。玛加丽达担负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与爱因斯坦的特殊关系,窃取美国研制原子弹和发展高能物理的绝密情报。而将玛加丽达吸收成为间谍的耶丽扎维塔·扎鲁比娜,则通过一个名叫“棋手”的间谍接近了科学家奥本海默的妻子,进而接近了奥本海默,套取关于原子弹的情报。1945年7月16日,美国人成功地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莫斯科早在此前两周就掌握了爆炸参数及具体日期。面对敌对大国的威胁,苏联加紧研发原子弹。1945年8月18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原子弹的研发。但是对“曼哈顿计划”中的科学家旁敲侧击得到的美国原子弹情报,不足以指导苏联在短期内成功研发出原子弹,于是,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动用玛加丽达。要求她带领爱因斯坦与苏联驻纽约副领事米哈依洛夫见面。爱因斯坦最终答应了恋人的请求,而在这个任务完成后,玛加丽达则和丈夫一同返回了苏联,从此两人只得异地相思,以书信互诉衷肠。玛加丽达回到祖国,安静地老去、死去,临死前她让家人销毁了大部分信件。但是从玛加丽达至死保留的爱因斯坦最动人的九封情书以及手表等物品来看,这位美丽的女性并未能忘怀与爱因斯坦相处的甜蜜时光,一直珍藏着对爱因斯坦的那份爱情。

从爱因斯坦写给玛加丽达的情书中,我们却无法了解两人的罗曼史从何时开始,又保持了多久,尽管他们早在1935年就相识了。到目前为止,历史学家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玛加丽达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件,没有任何历史证据显示爱因斯坦生前知道玛加丽达是一名间谍。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玛加丽达帮助苏联从爱因斯坦处获取了多少意义非凡的情报。但在苏联的历史上,玛加丽达却因为这次任务成为了一个奇迹。

邦德女郎的原型——克里斯蒂娜

克里斯蒂娜被后世公认为二战时期最杰出的女间谍之一。1915年,她出生在波兰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小聪明美丽的她,成年后曾获得过波兰选美大赛冠军。不幸的是战争打碎了这个美丽姑娘原本富足和幸福的生活;幸运的是,战争成就了一个杰出的间谍。

1939年9月,德军闪电袭击波兰,之后波兰被德军占领,克里斯蒂娜被迫前往英国。为了对抗德国法西斯,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开始以各种神秘的身份从事间谍工作。她凭借自己的迷人魅力,时时冒着生命危险,执行各项绝密任务;她凭借超群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在二战期间获得过无数价值连城的情报,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女间谍之一,也成为英国首相丘吉尔“最喜爱的女间谍”。

在从事间谍工作期间,克里斯蒂娜有过数名情人,二战后,007系列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也成为其秘密情人。伊恩·弗莱明以克里斯蒂娜为原型,在007系列小说中创造了著名的“邦德女郎”。在战争结束后的1952年,年仅37岁的克里斯蒂娜,在经历过无数次死里逃生之后,却被人谋杀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有关部门称凶手是她曾经拒绝过的一个疯狂的追求者,随后这名凶手被判处死刑,克里斯蒂娜案就此了结,但人们始终不相信这位杰出的女间谍经历了二战风云后竟会轻易死于情杀,是造化弄人还是另有蹊跷,历史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团……

坐落在喀尔巴阡山脉和波罗的海环抱之中,波兰一直处在贪婪无比、掠夺成性的邻国旁边。这个国家曾多次遭受敌人攻击、占领,甚至一度从欧洲版图上消失。但不管怎么说,它还是幸存了下来,因为波兰人民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在受到外来压迫者的威胁或统治时,这种情结显得愈发强烈,波兰历史就记载了在外来统治下,人民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爱国起义。克里斯蒂娜在父亲的教导下充分了解了波兰的历史,并继承了波兰人与生具有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幼年时的克里斯蒂娜是幸福的,她的父亲是波兰的一位伯爵,而她从小就住在美丽宽敞的大房子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使其得到良好的教育,克里斯蒂娜的母亲决定将她送往位于波兰西部著名的萨克雷克尔修道院。这所修道院的母院设在巴黎,因为培训贵族乡绅家的女子而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在乡间马厩自由生活惯了的克里斯蒂娜到了那里后十分不快,她因此完全忽视所有的规章制度,令善良的修女十分头疼,因为她们无法驯服这个野性十足的孩子。克里斯蒂娜总是不断搞出一些恶作剧。比如,有位修士做弥撒时,克里斯蒂娜点火烧着了他的法衣。修道院院长觉得,克里斯蒂娜的叛逆精神或许会带坏整群孩子,于是向克里斯蒂娜父母建议,希望他们去寻找另一家更适合伯爵小姐热情洋溢个性的机构。于是克里斯蒂娜被送往另一家更加严格的亚齐沃维奇修道院,而且,由于家族财产遭受严重打击,父母还被迫卖了庄园,从乡下搬走了。不久,克里斯蒂娜和贵族青年查尔斯·格特利希结婚了。18岁的克里斯蒂娜仍然非常单纯浪漫,而她的丈夫查尔斯虽然很爱她,但他毕竟是个商人,因此他将自己主要的精力还是用在了事业上,而不是年轻美貌的妻子身上。所幸,这段不和谐的婚姻在没有经历任何痛苦的情况下,悄然画上了句号。

在之后的日子里,克里斯蒂娜遇到的众多情人为她完美的间谍生活创造了条件。在扎科帕内旅游滑雪,一位男子救了她一命,这便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乔治·吉齐基。罗曼蒂克的开始让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可婚后的生活让她逐渐对这个古怪的男人感到莫名地恐惧。在这段婚姻生活中她结交了许多朋友,并且在一个个圈子中游刃有余。吉齐基夫妇和驻华沙的外交使团关系也非常友好。克里斯蒂娜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外交官,有些外交官在她将来的人生中会再次出现,并在她所从事的某些活动中帮了不少忙。或许正是克里斯蒂娜和这些外交官的会面促使她涉足新闻界。日后,在克里斯蒂娜成为特工时,这为她获取情报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

战争改变了命运——走上间谍之路

战争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也包括克里斯蒂娜。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一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又落入魔掌。1939年9月1日,德国进犯波兰,波兰军队开始了英勇的防卫战。也是在这时,克里斯蒂娜遇到了她幼时的玩伴安德鲁,克里斯蒂娜再次坠入情网并与安德鲁同居了。安德鲁虽然一条腿残废了,却已是波兰抵抗组织的一名军官。克里斯蒂娜受安德鲁的影响,加入了英国的情报组织。克里斯蒂娜和安德鲁为英国搜集、筛选、传送了很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