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做很多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超过他人的地方,让孩子懂得这些,看到这些,就对自己有了信心,也就消除了虚荣心。
要教育孩子少一些虚荣心,多一些自尊心。
10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病态心理
盲目的攀比可能诱发孩子不健康的动机,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的审美与欣赏,改变其盲目的攀比行为,让孩子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某小学曾针对3~6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题为“你最欣赏什么?”的调查,下面是20条答案中排在前六位的内容:
①他们欣赏歌星、影星的风采;②他们欣赏雷锋、张海迪的行为;③他们欣赏“迪斯科”的节奏;④他们欣赏华尔滋的优雅;⑤他们欣赏百万富翁的潇洒;⑥他们欣赏不花钱进入重点学校的努力。
小小年纪有这么多的“欣赏”?我们不能不感叹现代孩子心灵的丰富。但是,我们又能听到其中不和谐的音符——攀比:紧接上述欣赏之后的还有“欣赏”同学生日花钱之多,“欣赏”别人上了好学校,“欣赏”别人的名牌服饰,“欣赏”别人优越的家庭条件……诸如此类的“欣赏”都是在以自身做参考与他人的攀比。
孩子们在比较中,发现别人在某方面远远超过自己,超越众人之上,他们就可能产生欣赏、羡慕、企盼等情感。
健康的欣赏,可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引发努力进取的行为。
变调的欣赏就是攀比,则可能诱发不健康的动机和行为,导致失当的结果。例如:
少年A,因为欣赏他人吸烟的姿势,自己逐渐染上吸烟的恶习,最终走上偷窃之路。
少年B、少年C,因为欣赏深山练武功的情境,结伴离家出走,闯入深山,险些入虎狼之口。
对待孩子的欣赏心态,首要的是区分是否健康有益。
区分欣赏心态是否健康有益,一是看欣赏对象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二是看欣赏形式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
孩子的欣赏心态往往受着传播媒介尤其网络世界发展的极大影响。传播媒介不停地宣传港台音乐,孩子们很容易对港台音乐产生欣赏之情。传播媒介不断地宣传科学家的业绩,孩子便可能产生对科学工作的欣赏。因此,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对孩子的欣赏心态进行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家长应该设法调控传播媒介的影响,筛选其内容,削弱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对待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方面,家长们往往不是显得无可奈何,就是简单粗暴地禁止。这都不是积极的办法。
如何引导孩子的健康欣赏和纠正孩子不良的攀比心理呢?下面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
(1)介入孩子的生活积极引导父母应积极适时地介入孩子的欣赏过程,在与孩子共同欣赏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点拨。例如,孩子欣赏影视中的武打镜头,家长不妨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观看几部武打片,当你和孩子坐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便感到你的心与他的心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有了这种情感的基础,你的引导、点拨、教诲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心灵。这时,可以运用插话、议论、回忆等方式,强化武打片的积极内容;也可以在观看之后的空闲时间(吃饭时、散步时、共同游戏时、共同做家务时),与孩子回忆有积极意义的影视片断,这样加深孩子积极记忆的同时,抑制对消极内容的记忆。
(2)推荐有积极意义的欣赏对象引导孩子的欣赏心理,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推荐、介绍和宣传积极的欣赏内容、高尚的欣赏对象。例如,孩子倾心西洋音乐,这样的欣赏心态并不错,但不能让孩子因此而忽视或贬低民族音乐。于是,家长可以购进一些介绍民族音乐的书刊,可以经常播放一些民族音乐的乐曲,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民族音乐会。通过这些方式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音乐内涵,变调的“欣赏”现象自会逐渐减少。
(3)培养孩子健康的欣赏心态欣赏是一种情感。因而,父母培养孩子健康的欣赏心态,矫正孩子变调的欣赏,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情感的陶冶、感染、熏陶、暗示、震撼的功能,力求收到最佳的效果。
不良的攀比容易使孩子走上邪路,对此,每位父母都应引起重视。
11.帮助孩子消除强迫症的心理“魔障”
当孩子做事过于认真,追求完美,甚至对自己要求苛刻的时候,父母不仅要停止对孩子相应行为的赞扬,还要引导孩子学会“粗心大意”。
肖露露,十五岁,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
当肖露露和父母一道进入心理诊所时,肖露露起先有点腼腆,经过医生的劝慰与引导,她终于说出了心理的痛苦历程:
我的父母一个搞物理,一个搞化学,他们在工作上向来一丝不苟,对我也要求很严。比如说,作业本要保持清洁,饭前一定要洗手什么的,我当然照办,开始不耐烦,后来就习惯成自然了。这习惯有时也不怎么太好,有一次,同学向我借一本书看,几天后还回来,书皮都皱了,还弄脏了好几处,我当时就和她翻脸了,她到处说我“小气”、“有洁癖”,我感觉特难受,写了好多日记,最后决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14岁月经初潮,在我们班是最晚的一个,我早就知道这些生理卫生知识,看自己迟迟不来月经,老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毛病。
那一天正在上课,我觉得身体乏力,肚子也隐隐作痛,怀疑自己生病了,就趴在桌子上。下课时我想向老师请假回家,谁知一站起来,身后一个女同学就大叫:“露露,你裤子那儿怎么了?”
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从前我一直担心这个,现在最害怕的事成了现实,我又羞又气,觉得大家全盯着我,嘲笑我,我一路哭着回家。
其实那天我穿的是牛仔裤,血迹并不明显,也应该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是我感觉自己一生一世都不干净了。
我变得很怪,别人一碰我的手和衣服,我就本能地厌恶,马上要去洗,洗了一遍又一遍。为了不碰到别人,我从来不乘公共汽车,都是骑单车上学。
每月的这几天,我简直不敢出门,有时装病,实在躲不过要去学校,即使大夏天我也要穿两三条裤子,坐在教室里,我一分钟都安静不下来。
后来我越来越“敏感”了,每天无数次地害怕做事出错,上学的路上,我要下车两三次,检查书带齐了吗?作业带了吗?晚上做功课时,老是觉得台灯位置不对,摆摆弄弄,一晚上啥也干不了。我老是想克制自己,但总是忍不住。
近两个月,我的精神简直崩溃了。在学校里,老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我,而且有意不让我听到;别人找我说话也老觉得他们笑里藏刀;老师也总是和我作对,明明知道我不会说话,还指定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
两星期前,在上学的路上,我骑着单车,突然想把车一摔,随便它撞得什么样儿。这种念头折磨着我,我有种想自杀冲动。开始不敢对家里说,怕他们吓着。后来,我真的觉得受不了了,如果再不想点办法,我说不定哪一天就真的干了出来。
露露患的是典型的“强迫症”。
所谓“强迫症”,就是病人的许多行为和动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进行的,而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力量迫使其做出来的。
强迫症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强迫的观念。患者对做过的事,以至于无关紧要的事,进行反复回忆,将过去的经历,急欲回忆起来,虽然知道没有实际意义,但无法克服不去回忆,这是强迫回忆。患者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无误,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如出门后怀疑屋门未锁好,信寄后怀疑未贴邮票,医生开处方后怀疑剂量有错,疑虑使自己反复去核查自己做过的事,这是强迫疑虑。患者摆脱不了和自己的认识相对立的思想纠缠,感到苦恼。听到别人说友好之类的话,脑子里就出现敌对等念头,这是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性穷思竭虑的患者,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无效的反复思考,患者明知这种思考毫无意义,甚至感到荒谬,却难以控制,如“为何人长两条腿而不长三条腿”等。
强迫症患者经常表现为强迫的意向和动作。患者常为一种与当时意愿相反的意向所纠缠,明知不合理和不必要,却无法摆脱,这是强迫意向。例如,一母亲抱着小孩站在阳台上出现将小孩扔下楼的想法。当患者的手或身体接触陌生人或陌生人用过的东西时,不能控制地去洗手、洗涤全身,这是强迫洗涤。另外,患者常重复向前走两步,向后退一步;或上床睡觉前,按规定的次序脱衣服,然后绕床走一圈,不这样做就会心中不安。这是强迫性仪式动作。
其实,父母帮助孩子消除强迫症的心理障碍并不难。
(1)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得了强迫症,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找明原因,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并能够对症下药。强迫症的发生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的自身因素。如学习过分紧张、家庭要求过严、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均可使孩子过度焦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迫症状。另外,生活中出现强烈的精神刺激、受到严厉批评、人格受挫、家庭争吵、亲人伤亡等,都有可能使孩子紧张焦虑,反复思考,检查过去,担忧未来,出现强迫症状。个人的内部因素——人格缺陷,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急躁好强、内向退缩,这类性格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墨守成规,求全责备,遇事过分细致,井井有条,反复推敲,反复评价。
在进入青春期前因某些诱发事件的刺激而留下的创伤性体验,可能在进入青春期后因某些类似事件而诱发强迫症。
(2)对孩子及早进行心理治疗对强迫症孩子的治疗与辅导是必要的。家长发现孩子患上严重的强迫症后,应立即求助于心理医生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很多:心理疏导法,是通过解释,消除孩子不正确的疑虑,树立战胜病症的信心;森田疗法,要求患者对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采取不怕、不理和不对抗的态度,使症状逐渐从意识中淡化以至消失;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思维阻断法、宣泄法、模仿学习等。这些方法对强迫症状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