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11975600000022

第22章 让孩子远离“心魔”的吞噬(1)

——把孩子的不良心理塑造成健康心理

根据有关专家对城乡不同类型的数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23.6%的初中生、28.79%的高中生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紊乱。10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抑郁、偏执、焦虑、恐惧、胆怯、冷漠等不良心理。由于心理失常杀人者、自杀者有之,离家出走者有之……事实证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而现在的家长,虽然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如许多家长不断给孩子买营养品等,但极少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等重要。21世纪是人类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孩子事业能否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但又普遍存在的问题。很难设想,一个心理脆弱、挫折承受能力低下的人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孩子不健康的心理需要父母细心去观察,去发现,去引导。孩子的心虽然稚嫩,但同样需要理解与尊重,孩子的心虽然脆弱,但只要家长给予健康的引导和科学的哺育,同样会坚强。

如同关心孩子的学习一样,每一位父母都不应忽略对孩子不健康心理的改造和薰陶,只有把孩子的不良心理塑造成健康心理,才能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高尚的情感。

这是孩子步入社会、迈向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1.引导孩子克服自卑,昂起自信的头颅

孩子需要自信,犹如幼苗需要阳光。如果孩子产生了自卑,会像幼苗遭受暴雨冰雹的袭击,影响其茁壮成长。父母应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上海某小学9岁的李倩倩自尊心特别强,以至于到了一种自卑的地步。李倩倩觉得自己的相貌不够出众,她觉得自卑,认为不会有人喜欢她;她的成绩不算突出,她也自卑,认为老师会讨厌她;她为体育课成绩自卑;为自己某天穿的衣服不够好看自卑。总之,李倩倩为一切有理由自卑的事情而自卑。所以,她不喜欢说话,不喜欢笑,逃避妈妈的关心,常常一个人默默地关在房间里,让妈妈十分担心。

自卑是人的一种心理缺陷,自卑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怀有自卑心态的人是不健全的,这对一个人终生的发展都有消极的影响,甚至会毁灭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自卑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

第一,过度胆怯怕羞,不愿与人接触。

孩子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是过度胆怯、怕羞,如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则可能内心深处隐藏强烈的自卑情结。

一般来说,正常孩子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对交结朋友兴趣索然,往往喜欢独来独往。

第二,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卑孩子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自己,且表现出愤愤不平。

第三,自暴自弃,甚至自虐。

占相当比例的自卑孩子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第四,缺乏自信。

虽然有的自卑孩子十分渴望在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们大都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

第五,语言表达能力差。

据统计,八成以上自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的系统正常工作。

第六,不能承受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压力。

自卑孩子大多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对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应。

调查显示,有65%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严重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前途命运,应当引起关注。

孩子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大多都是与某种成长中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在某种事件的刺激下形成的。

(1)自卑是一种失去人格尊严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每个“家庭习惯的因素”。心理学家们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心理因素”,其家庭成员如同演员一样,都是按照某种既定心理模式生活着。孩子从家庭里首先得到一种固有的习惯方式,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必定出自一个不很成功的父母、一个不太得志的家庭。

(2)自卑是童年负面情绪的精神积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童年时期形成的脾气和性格。在特殊条件下,自卑有时会变态为妄自尊大。妄自尊大是自卑者的一种心理反弹,是自卑心理的一个补充。

(3)自卑的表现就是对他人或社会的恐惧对社会恐惧的原因,是害怕被取笑。自卑的人总认为自己像个小丑,是个笑料,如果被人取笑便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侵犯、贬损、虐待。心理学家们认为,自卑是一切心理病变和精神失常的种子。

(4)自卑是被错误的认知所控制的心理学家们总是用转变感觉来改善心理病变。人是被自我感觉统治着的生物,只要自我感觉改变,整个世界就随着变化。因此,要不断地注意感觉的正确性,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父母帮助孩子战胜自卑,愈早进行,效果愈好。同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用各种方法鼓励孩子自信和坚强。

(1)要孩子克服自卑感,首先父母自己要有自信心,否则就不—定能成功父母要多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要引导孩子能够扬长避短。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一段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美国参议员艾摩·汤玛斯,在小时候因身体原因,就有着较强的自卑感,他的妈妈就是通过引导儿子实践语言暗示帮助儿子克服自卑感的。他的妈妈这样说过:“…儿子,你的身体不太好,你可以用你的头脑为生,用自己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宣传鼓动的力量……”因此,艾摩在妈妈的教育下,避开了身体上的劣势,克服了自卑感,终于获得了成功。

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缺陷,都会产生自卑感,关键要能够克服自卑感。

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索、拿破仑都有口吃病,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都因身体佝偻、口吃、身材矮小、耳聋等而产生过自卑感,但他们不因此而灰心,不丧失生活的勇气。他们坚定了成就大业的信心,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如果他们克服不了自卑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就得拿别人来做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逆向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孩子的信心。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如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将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就感,可以更快地进步。

父母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想达到的人格、心理品质,或是人生中重要的品质目标,如自信、乐观、负责、勇敢、团结、热情、聪明、独立、果断、自主等,一一罗列在本子上,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给这些词汇下定义,并随时补充、修正、完善这些词汇的定义。这个工作可通过下述三种过程完成:

①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②看书学习;③与人交流、向人请教学习。

重复上述工作,直到你的孩子对所下的定义感到满意和完善为止,到那时再让他看自己时,他已经成了一个对生活、生命充满了激情,积极向上的非常自信的人。

(3)鼓励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勇敢面对挑战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像自己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随意遐想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自卑的孩子很难取得成功,因此,父母应把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当作第一要务。

2.引导孩子走出抑郁的心境

迎来开朗的晴天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状态。一旦孩子产生了抑郁的倾向,父母要用理解、关心与爱抚平孩子的心理创伤,让孩子拥有健康、愉快的良好心情。

13岁的陆颖已经是广州某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了,她从小天资聪颖,连续跳了几级,被学校老师、同学视为“小神童”。父母也以她为骄傲,早早地为女儿准备出国留学的资金。

可是,一件小事却几乎毁了这一切。

为了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陆颖尽全力做好了准备,但也许因为用功过度,她患了重感冒,连续发了几天高烧。

“这次别考了吧!”父母关切地说。

陆颖一贯好强,自从她听人说女孩子在小学、初中成绩优秀,到高中就会大滑坡的论调,她就暗下决心:“我就不会这样。”高烧稍一退,她就带着药片上了考场。

成绩并不坏,全班第18名,但英语只有62分。要知道,英语是她的强项,她10岁那年就与全市的优秀中学生同台竞技,夺得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

这次打击对她来说太沉重了。整整一个寒假,她都郁郁寡欢,食欲不振,体重一下子减轻了12斤。又开学了,她却无心听课,不是喊头痛,就是嚷恶心,一星期倒要请两三天假,父母带她去医院做全身检查,却未发现任何异样。

陆颖的“病根”是在心里,她太小了,长期以来,在所处的环境中又一直如鱼得水,一旦遭受挫折,尽管在我们看来是极小的挫折,就因为情绪的急剧低落引起了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心情抑郁、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在身体方面,患者常诉说身体哪里不适,常有头痛、头晕、耳鸣、口干、心悸、胸闷等症状。在临床上,抑郁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持久的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包括业余爱好和娱乐的兴趣明显减退,对前途悲观,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常常沉思,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愁容满面。自认为病情严重,但不希望治好,又要求治疗。

有轻生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在日常活动中,患者自觉没有活力,懒散乏力,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对工作缺乏信心;社会交往活动减少,心境不好,烦躁、易激怒。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会克服他们碰到的问题,能度过困惑时期,从中恢复过来并吸取教训或自己把它忘掉。这些问题在孩子心中淤积越久,越有可能导致问题,甚至以暴力或意外的方式进行。孩子遭受精神创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固定在某一个具体原因上。有的孩子会因为某一件事受到伤害,如目睹暴力,飓风、洪水、火灾、地震等自然因素夺走家园,家庭成员去世,或仅仅是在医院里呆几天等。而有的孩子,生活在饱受战争之苦的地区,整天受到轰炸的威胁,目睹瞬间丧失一切的惨景,却相对具有弹性。但是,有一种原因是不会有人产生异议的,那就是性和身体虐待都会导致创伤,孩子应该接受精神健康治疗。

大多数孩子中的抑郁症患者得病是由一定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常见的有父母离婚、亲人亡故或遭遗弃而与亲人分离;身体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学习长期受挫,或长期受困境的烦扰,如父母不和,对生活条件不满或经济困难等。生活事件导致病症的发生,常涉及以下几个因素:生活中的挫折,引起心境的改变,如悲伤、失望、无助等强烈而持久的负性情绪,破坏了感情生活的平衡。自尊心受到伤害,动摇了能力和品格的自信心,有较强烈的自卑感,总感到不如别人等。某些性格特点,依赖性强、被动性强,不开朗、胆小怕事,多思虑和易趋向厌世,这些性格特点被视为抑郁症的温床。

抑郁会使孩子远离快乐,父母一定要及早发现孩子产生抑郁的苗头,及早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的阴影。

(1)父母应当经常问问孩子是否发生了什么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父母要让孩子始终感到,不管发生了什么事,父母都会和他一起应付处理的,让他根本不用害怕。当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他的苦恼时,不要表现出惊恐、生气或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听他完全讲述整个事情,尽可能更多地知道他所提供的详情。将孩子拉近身边,亲切地抚慰他,让他在心里感到父母会替代他采取某些措施,然后再去付诸行动。

如果自己的孩子经历过某件可能对他造成伤害的事,那么父母就应该估计出可能的伤害程度,下面列出的一些症状可以帮父母对创伤程度作出估计:

①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和焦虑感,这在以前没有明显原因不会出现。

②孩子离群索居,对别人表现出明显不信任。

③孩子愤怒、霸道,其程度远远超过从前。

④孩子行为异常,比如抽搐、结巴或古怪。

⑤孩子不断表现出忧郁症状,如哀伤、呆滞、暴躁、多动(有时,抑郁症孩子与成人的症状相反)。

⑥孩子内疚和自责。

⑦孩子经常抱怨身体不舒服,比如肚子疼、头疼,或其他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疼痛。

⑧孩子突然对学校的家庭作业失去兴趣。

⑨孩子的吃饭和睡觉习惯有明显变化。

⑩孩子自虐、自毁,有事故倾向。

孩子行为“婴儿化”,表示想被视作“婴儿”。

以上所列举的11项症状中只要有一个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就应该让孩子接受专业治疗与辅导。

(2)父母及时对抑郁症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方法有:

①认知心理疗法。即改变患者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进而使压抑的情绪好转起来。

②社交适应性训练法。针对患者人际交往功能的缺陷及应付能力的不足,制定有关对策和程序,使患者通过模拟适应性训练,增加人际交往的信心,减轻悲伤、抑郁情绪。

(3)父母对抑郁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首先要给孩子以关心和爱护,增强孩子战胜抑郁的信心。

其次,预防孩子轻生,及时观察孩子的异常言谈和行为表现,当孩子流露出“不想活了”时,要加强安全监护。

最后,孩子如少食或拒食,应多鼓励孩子进餐,选择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其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