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成功家教案例对广大父母的启示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怎样的理念和方法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孩子,对于孩子一生影响都是巨大 的,而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未来所无法弥补的。总结成功的科学家教经验,可以看出,如果父母能变指挥 为激励,变压制为启发,变命令为引导,改变对孩子粗暴专制的态度,尊重孩子的人格,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更有利于孩子的成才。
许许多多成才之路告诉了我们:父母不指挥孩子,孩子更容易成才。
1.靠引导而非“指挥”,厌学的孩子升入了清华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产生各种情绪,如果家长缺乏及时的调整和引导,孩子的身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逆反、厌学、狂躁、忧郁 等。一个善于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粗暴管教、过份指挥的家长,就是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时期最好的导师,就能帮助孩子克服挫折实现 自己的梦想。
章启轩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的孩子,读书学习一直是他乐此不疲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他对爸爸说:“爸爸,我有点开始讨厌学习了 !”
“为什么?”爸爸问。
章启轩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不是我不喜欢读书,而是我不喜欢按现行的教学计划去读书;不是我不愿意学习,而是我不愿意按固 有的教学模式去学习。我觉得上课老师讲的那一套太死板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都很明白了,他还在那里讲个不停;有时候我想知道更 多一点吧,他又不讲了。我觉得这种学习太枯燥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我真有点不想学了。”
章启轩的爸爸以前也曾当过几年中学老师,听了小轩的苦恼后,他深知这是处于青春期的小孩必定会遇到的一种心理焦虑,如果只 是对他采取批评的方式,不但不能让他明白,还会引起他的逆反心理,从此就会厌恶学习。所以必须跟小轩讲道理,才能重新激发他学 习的兴趣。于是他就对儿子说:
“现行的教学制度,是按照大多数人的适应范围来计划和安排的。它的原则就是要满足多数人的普遍要求。它用统一的教材、大纲 、课时来保证计划;用统一的命题、考试、评分、升学来估量成绩。它的好处是照顾多数、便于操作控制;它的弊病是忽略两头不利于 个人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这种教学矛盾还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只能通过每个学生自己进行调整。”从你所讲的情况看,你厌学的原 因与那些人们通常理解的跟不上进度、学不进课程而厌学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我当然不会责怪你不用功、不努力。相反,我还要肯定 你不满于现状和不甘于被动的做法。接下来,就来研究一下如何改变这种情形。我们只能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去寻求师生双方的弹性空 间。一个好的老师,能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不过老师通常要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可能对少数人 大包大揽。而一个好的学生,也应该在不同的老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书本外的信息是无限的;学校里的课 程是有限的,学校外的学问是无限的。在这有限与无限之间,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地有所选择、有所取舍。“
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学校的教育是给人指出一条正常的路径,教科书的知识犹如人手中的指南针;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条路 径和一个指针,我们会摸索徘徊而耽误时光。而有了这条路径和指针却停步不前,同样使人空耗流年而一无所获。惟有手握指针脚踏路 径而自觉前进的人,才能有捷足先登的成功。明白道理,你就不应再说’厌学‘这个词。你不可因教学内容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轻视某 门课程,更不可因书本知识不满足自己的胃口而低估某项学问。你所要做的,是在尊敬老师的前提下扩大彼此知识对接的界面,在遵守 纪律的条件下寻求自己活动的弹性空间……通过主动学习来释放自己的能量,通过自觉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找到 新的乐趣。”
听了爸爸的长篇大论之后,小轩反而笑道:“爸,看你刚才说了这么多,好像是生怕我真的不想读书似的,所以要极力地说服我。 我刚才跟你说的’厌学‘心理其实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这并不表明我真的不想学习了。不过,听了你的一番话后,我还是明白了其中 的一些道理,这样我对现在学习的事情就想得更清楚了。你放心吧,我只是说着玩的,以后我还要照样努力学习呢!”
为了让小轩进一步明白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小轩的爸爸特地选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大学者胡适的一篇教育青年人应该多读书的演讲 录让小轩自己去阅读:
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 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小轩看后受到很大触动,说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一些书,为以后取得更大进步打好基础。
小轩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一次考试成绩总是班里的第一名,所以考试拿第一对于他来说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但是到了初 中时,在初二上学期的考试中,他却考了个第二名。
那个假期他一直闷闷不乐,经常跟爸爸说:“爸,你说我多没面子啊,堂堂的一个班长,居然连个女生都比不过,只考了个第二名 ,咳!”
从小轩的话中小轩的爸爸立刻觉察到了由于多年以来的第一名养成了他的自高自大的骄傲情绪,所以小轩爸爸觉得应该要对他做一 番思想工作。于是对小轩说:
“小轩,男子汉大丈夫,心胸应该开阔点才对啊。我们应当为这位女同学感到高兴啊!”
“为什么啊?爸爸,都考成这样了,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啊?”
首先,从关心他人的角度想一想,在以往的考试中,她的成绩一直以较小的差距紧随在你的后面,而这一次终于考上来并超过了你 ,说明她是一位发奋努力的好学生。
你应该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其次,你作为一班之长,应该为整修班级感到高兴。学习上你追我赶的活跃局面,有助于同学间朴素 的激励和鞭策。不论是谁,在力争上游的竞争中成为优胜者,都是班级的荣誉、集体的光荣、老师的欣慰!最后,对你来说,丢掉了入 学后一直保持的’第一‘的名次,不免会有几分懊恼、几分惋惜;假如再认真一点、再细心一点……若不是就差那么一点点,不就和原 来一样了吗?我当然能够理解你的这种心情。不过,正如早先我们对分数和名次的讨论中提到的那样,这并不是学习的惟一目标。你也 不必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一次挫折--以微小的差距屈居人后,并不意味着成绩的大滑坡,而只是一个小小的提醒:学习上的优势从来不 是绝对的。昨天是你,今天是她,明天或许又换了别人……在竞争实力相当的同学中,是毫不奇怪的,如果仅仅为一个女孩子超过了自 己而难过,那更是大可不必了。“
听了爸爸的一番话之后,一直徘徊在小轩心中的考试第二名的烦恼终于得到了解除。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考试第二名,虽然只是个小事情,甚至对于别的同学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对于一直是班级第一名的我来说,心里还是一下 子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曾经为这事情难过了好一阵子。不过,经过爸爸的一番教导后,我也慢慢体会出了这件事情给我所带来的教 育意义。
我由衷地为这位女孩的成就感到高兴,而且我应该感谢她。因为我从她的进步中找到自己的差距,看到了自己以往存在的自傲自大 的毛病。经过这件事情后,我也懂得了不应该去嫉妒别人,而是应该学会欣赏别人,减少怨天尤人的不良情绪。作为一班之长,我应该 养成宽容的性情、豁达的气度、谦虚的胸怀。总之,欣赏别人,也是在发现自己,让自己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嫉妒别人,则是在扭曲自 己,让自己靠近危险的边缘……高考到了,章启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是他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就了梦想,是爸爸循循善诱的 引导为他搭就了成功的天梯。
2.把命令换成激励,成就了自信的小歌唱家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优点,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找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而不是按自己的意志改造孩子,压制孩子、强迫 孩子走家长设计的路。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积极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潜能使自 己的特长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孩子的成才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科学的育人观和家教理念,告诉我们,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 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 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 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固化成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方式进 行,其成功是可以想象的。
由于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保护、灌输、训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在 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让人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在这些玩滑 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玩滑板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玩这些冒险的 游戏很少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们玩, 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低。甚至坚决反对 ,强迫孩子不去碰这项危险的运动。正因为这种过度保护,怕孩子受到伤害,使得孩子自身对自己丧失信心,害怕迎接挑战。事实上, 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不是鼓励孩子随意冒险,但应鼓励孩子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 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
一般来说有自信心的孩子,不会害怕因难,不会轻言失败。
有了自信心,就会通过行动和实践来证明自己能够成功,就会破除一切障碍去争取成功。而那些不具有自信的孩子往往在机会来临 之前犹豫不前,不敢去证明自己,挑战自己。
教育学者认为: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能成功,就会赢得成功。相反,如果你心存疑惑,害怕失败,反而最容易失败。相信胜利,你 才会成功。相信自己的人会成就事业,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一事无成。在命令指挥型家长的教育下,真正相信自己能成功的孩子 并不多。
在北京,有一个成功培养三个出类拔萃女儿的家长,叫楼旨君。她说:”在家庭教育中,首先得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她们树立自信 心。
确实,作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家长必须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积极地鼓励孩子向上,不打击孩子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只有如此,孩 子才会在每一次奋斗中为自己撑起一方晴空,为自己的成功准备一份沃土,让自己向成功“快乐出发”.
楼旨君的小女儿王蕤在三岁时因做过扁桃腺手术,嗓音变粗,在幼儿园唱歌常受到小朋友的嘲笑,她为此很自卑,不愿去幼儿园, 心情苦闷。但是楼旨君并没有对女儿说嗓子不好是遗传,因为害怕她对自己的嗓音永远失去信心,而是耐心对她说,“要多唱、多练, 不怕人笑话才能练好。比如戏曲大师程砚秋先生,原来嗓音并不好,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京剧界名声很大的四大名旦之一,你应该 向他学习。”
之后,王蕤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录音机让妈妈和她一起练唱,慢慢变成她一个人练唱。后来,楼旨君让她把练 熟的歌唱给家人听。开头她说什么也不唱,楼旨君觉得这时家长需要有耐心,鼓励孩子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
在楼旨君的一番鼓励下,王蕤终于在她耳边唱完了第一首歌。楼旨君鼓励她把歌唱给姐姐、爸爸听,小女儿王蕤得到更多的夸奖, 于是又更加的自信。后来她上小学识谱能力和唱歌都比同龄孩子强许多。到了14岁,广播电台要招收业余少儿播音员,家人鼓励她去考 ,结果主考老师一致认为她的嗓音好。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时代节目聘请她做业余主持人,她主持的12期节目全是她自己采访 、自己写稿、自己主持、自己制作,受到听众的好评。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母亲的鼓励和循循善诱对孩子树立自信非常重要。是的,天才与庸才之间区别在于是否有那一份鼓励,在 于是否多有那一份自信。
在中国,家长对孩子知识上的灌输太多,引导太少,使孩子失去了自主发挥的空间。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 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中国一些指挥命令型的家长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 小,懂什么东西呢?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大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常 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
可是,在家长们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 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强迫命令,干涉指挥,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算是正确。 这样的教育方法实在是对孩子天性与特长的一种摧残和扼杀。
如今的孩子普通聪明得很,尤其思路开阔,常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力,有时显示出比我们成人高明得多的见解。只可惜我们 很多的家长并无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见,不准备接受孩子的认识有比我们高超之处这一事实,在迫使孩子们接受我们的观点的同时,大大 地打击了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家长不喜欢孩子有太多的问题,因为他们也不知道答案。而他们喜欢做的是买 一本大全,照书上读,照书上做,一书定音,懒得费脑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而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乐意花钱 送孩子上奥林区克班、请家教,而不愿花点精力和心思去积极鼓励孩子思考想问题,调动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优点 ,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孩子们在长期变压抑的环境中成长,怎么可能像那些成长的孩子一样自信、快乐和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