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知识精要
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都称做金融风险。
操作要点金融风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内在的结构和外部的不理性造成的。
?瘙嚔 金融机构的内在结构。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都是信用业务,这就决定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风险性,比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等。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如果处理不及时,不仅会影响自身,而且会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扩散到各个角落。
?瘙嚔 外部的不理性。外部的不理性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信息不对称导致外部人员对金融机构的内在情况不了解,容易受坊间言论的影响。如银行发生了对财务有重大影响但是基本可控的事件,而外部人员不了解真实信息,只看到事件发生,于是每个人都作出理性的提款选择,而个人的理性行为引发了集体的不理性,导致挤兑现象出现,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特别提醒金融风险一定要严格控制,因为它不仅是金融领域的事,而且会逐步扩散到经济、民生和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
第二节市场风险知识精要市场风险是指未来因市场各种因素的变化使价格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导致损失的可能。
操作要点在金融市场,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政策风险。
?瘙嚔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就是因利率的变动影响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引发亏损的可能。如在证券市场买股票,利率的调高表明央行正收紧银根,抑制投资和消费,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企业的还贷负担,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对应的股票价格构成利空,股票持有者有可能因为股票下跌而造成损失。
?瘙嚔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针对进出口企业,如汇率上升,表明货币贬值,利于出口型企业,对进口型企业构成打压,进而影响到这两种类型企业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
?瘙嚔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政策风险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不成熟的市场里,政策风险是投资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风险。
特别提醒市场风险的种种不确定性,迫使人们更加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金融行为,促进企业和个人投资理念的成熟。
第三节操作风险知识精要操作风险是指企业或个人因操作不当而引发损失的可能。操作风险是一种内部风险。
操作要点操作风险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瘙嚔 风险的源头来自于内部,如果企业有严格、明确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风险发生的几率是比较小的。
?瘙嚔 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广,几乎包括了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的各个流程,在每个流程中只要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企业损失。
?瘙嚔 企业的业务规模、结构复杂程度和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成正比,业务规模越大越多,结构越复杂,发生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大。
特别提醒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审核制度是规避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所以,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方法,完善监控制度,是一个现代企业必须要做的。
第四节信用风险知识精要信用风险是指发生经济行为的一方因未能履行规定的义务而引发的风险。
操作要点信用风险的发生出于两种不同的原因,即主观意愿和客观被迫。
?瘙嚔 主观意愿。主观意愿就是该履行义务者有能力履行义务却不履行,从而导致交易的另一方产生损失的行为。如房贷的断供、信用卡的不还款等,都属于这一类。主观意愿在信用风险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毕竟,如果签订合约的双方有一方不履行义务,不仅会导致另一方的损失,自己也会遭受损失,这是一种双输的格局。
?瘙嚔 客观被迫。客观被迫是指履行义务者有履行义务的愿望却没有能力履行,从而导致交易对象的损失。如企业因经营不善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生产企业因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无法如期交货等,都属于这一类。客观被迫在信用风险中占大部分。毕竟,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从事的经济行为能够继续,如果发生信用问题,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特别提醒信用风险的发生具有周期性,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这种风险的发生会相应地减少或增多。控制信用风险,需从源头上进行,对交易对象的信用进行全面的考量。
第五节金融危机知识精要金融危机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并经金融机构传导致使各项金融指标快速恶化的现象。金融指标包括证券、失业率、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等等。
操作要点金融危机下社会经济状况表现出来的特征如下。
?瘙嚔 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扩散,银行流动性不足,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企业借贷困难,生产资金严重不足,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加,经济萧条,国家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下降。
?瘙嚔 企业倒闭,失业率增加,导致居民信心崩溃,抛售资产持有现金,各种资产价格快速下跌,银行资金流动紧张,居民的不信任导致挤兑现象发生,加剧金融恐慌。
?瘙嚔 危机趋势已经形成,政府政策无能为力,只有等恐慌潮过去,社会经济到一个新的平台,政府政策才会产生效应。
特别提醒金融危机的种类有很多。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等,是从源头上来划分的,而且是单个形式的,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会引发全面性的危机。当今的金融危机基本上是混合式的金融危机。
第六节历史上几次较大的金融危机一、郁金香泡沫16世纪中叶,郁金香由土耳其传入西欧,1593年传到荷兰,荷兰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为郁金香的主要栽培地。由于产量稀少,美丽高贵的郁金香受到当时达官贵人们的追捧,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
对郁金香的追捧,很快风靡荷兰的上流社会,郁金香的价格节节攀升,一天之内价格能翻几倍甚至几十倍。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其他各国的人也纷纷到荷兰参与郁金香的炒作。不管是官员、富人,还是工人、农民,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投机者,都希望从郁金香价格快速的上涨中获利,疯狂和贪婪占据了每个人的心。
投机风潮愈演愈烈,一些人却开始冷静下来,他们不得不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棵郁金香到底值多少钱?以如此高的价格买入郁金香到底值不值得?于是,持怀疑态度的人逐渐增多,郁金香的价格开始松动,而价格的松动又令更多的人清醒过来,恐慌情绪开始蔓延,人们开始争相抛售郁金香。事实证明,恐慌比贪婪传播速度更快,也更有效。1637年2月4日,荷兰郁金香市场终于崩溃,郁金香的价格一落千丈,许多投资者倾家荡产。
郁金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投机狂潮,同时它也开创了期货交易的模式,是期货交易的先驱。
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是继荷兰郁金香泡沫后欧洲的又一大经济泡沫,亲手制造这一经济泡沫的是当时的欧洲青年流亡逃犯--约翰·劳。
约翰·劳的金融理论是:建立具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发行纸币,向社会提供信贷,刺激经济走向繁荣。约翰·劳的理论得到了处于债务赤字泥潭的法国政府的重视,他在获取开设银行的权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在北美地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路易斯安那州开发贸易的特权。约翰·劳成立了密西西比公司,为法国民众描绘北美开发贸易的美好前景,并发行股票。由于人们的预期和银行发行纸币的推动,股票价格节节上升。约翰·劳在发行股票的同时不断发行纸币,民众则用纸币购买股票,资金回流到他的手中,然后他就用这些资金购买法国政府发行的国债,解决政府财政的赤字问题。
任何东西的价格上涨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也不例外。开发北美的谎言被识破,民众信心动摇的直接结果就是抛售股票。
公众的恐慌一旦开始蔓延就很难遏制,股票价格在1720年9月的时候已经从最高点跌了95%,巨大的财富动荡使许多人倾家荡产。事情败露后,约翰·劳故伎重演,再次逃亡,最后客死他乡。
密西西比股市泡沫使法国经济遭到重创,久久不能恢复。
三、1720年英国南海股票泡沫1711年成立的南海公司,拥有南美洲的贸易垄断特权。当时英国和法国一样,背负着巨额的债务压力,受密西西比公司和印度公司成功的影响,英国政府准许南海公司向社会公开发售股票,为政府筹集资金。
南海公司为投资者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前景,说公司在南美洲发现金银矿。政府也颁布政策,允许公众将手中持有的债券转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公众的良好预期促使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节节飙升。为了融通资金,南海公司开创出分期付款方式,公众可以以股票面值的十分之一购买南海公司的股票,其余金额在以后分次付清,此举令南海公司的股票需求激增。
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飙升使得其他公司纷纷效仿,股票供应的增加导致南海公司股票承压。为了保护南海公司的利益,南海公司与英国议会相勾结,1720年8月,英国议会颁布《泡沫法案》,禁止民间组织公司。这个法案直接导致人们大举抛售其他公司的股票,最终波及南海公司,加上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破灭的影响像瘟疫一样传染到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泡沫也应声破裂。
英国南海公司股票泡沫、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荷兰郁金香泡沫,被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南海股票泡沫破裂使得股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在英国无人问津。
四、1929年大萧条1929年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经济,美国靠国内信贷消费和对德国的贷款维持国内经济的繁荣;法国是一战的战胜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实现经济的增长;英国经济在缓慢前行;受国际工业品冲击的日本没有竞争力,在自己的危机中震荡;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是得到了美国的大量贷款,对工业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经济萧条的起源在德国。德国因为更新工业设备,工业制造强劲,美、英、法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拒绝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而德国国内的市场又相对狭小,无法消化所生产的工业品,导致德国的对外贷款无法偿还。
1929年10月24日,危机直接从股市中体现,纽约股指暴跌。由于无法收回德国贷款,美国面临经济危机的威胁。美国抽回了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即刻崩溃,脆弱的日本经济更是不堪一击,英法等国相继受到国际市场寒流的冲击,也陷入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大萧条从此拉开。
大萧条从1929年持续到1933年,导致大量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大萧条为法西斯提供了温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
五、日本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是指日本1990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日本自二战后,得到了美国的扶持,经济获得了长达几十年的高速增长。
1985年9月22日,美、英、德、法、日五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广场协议》,各国介入外汇市场,实行打压美元策略,逼迫日元升值。日元兑美元在一年之内升值30%。汇率的大幅波动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企业,也吸引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日本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本来,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推动房地产的发展和日本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推动股价上涨,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当国际短期资本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大量进入的时候,泡沫开始产生,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扬给日本当局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日本央行开始变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断调高利率。高昂的利率令企业贷款成本增加,房地产价格开始松动,银行贷款出现大量呆账、坏账,股市开始显露疲态。
1990年,美国政府采取致命一击,批评日本企业集团相互持股的行为,于是,大量的股票尤其是银行等权重股进入市场流通,疲弱的股市不堪一击,从而引发恐慌式大跌,最终导致日本股市崩盘,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的十年”。
六、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79年3月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确定中心汇率和两国的双边波动幅度为正负25%,超出幅度政府就有义务进行干预,保持汇率稳定。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的导火索源于德国。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统一。为了发展相对落后的东德,德国政府加强了对东德的转移性支出,导致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急剧拉升,德国政府被迫实行高利率货币政策以抗击通胀。
德国的高利率政策对货币体系的成员国构成了较大压力,因为他们正通过低利率政策来刺激萎靡不振的经济,低利率政策释放出的货币资金流入高利率的德国,使得德国货币马克异常坚挺。为了维持货币体系的稳定,各国经过协商,决定动用外汇储备来干预汇市,维持本国货币与德国马克的比率。但是对于外汇市场无量的资金来说,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不堪一击,英国和意大利的外汇储备很快消耗殆尽。同时,高利率政策因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景气而不具有可持续性。最后,英国和意大利不得不于1992年9月13日宣布“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宣布其货币贬值,造成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的“九月危机”。危机波及其他成员国,1993年8月2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宣布成员双边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到正负15%。
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主要是因为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太大,而各国都以本国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经济政策。
七、1996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为了吸引外资,平衡国际收支,墨西哥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实行金融业全面开放。但墨西哥缺乏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涌入的外资大量投资于证券资产,几乎占70%以上的比例。这些资金看重的是短期利益,投机性强,稳定性差,无法转化成长期资本,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