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微观战术到宏观战略:学习如何下棋
要具有围棋的决策能力,棋手必须学会将他们的样式识别能力与逻辑思维以及长期积累的知识合起来。——丹尼尔·邦普(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
在千万年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依赖的是基因的变异,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而且还有相当的偶然性。但自从人的诞生,“进化”、“适应”,已不是一个被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过程,而成为人的塑造自身的积极行为。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一定有上帝之类的超然之物的某种“设计”,否则无法解释人的这种超越性。从心理学的观点,我们不需要预设某种超越生命的精神存在。人对环境的适应、掌握、操纵,最根本的源于人的大脑:它具有记忆。霍金说,正是记忆,使我们摆脱了对生物遗传的机制的依赖,而能够学习各种技能,并且将这些技能传给下一代。在记忆之上,我们还可以再加上意识和语言。
人是超级的学习动物。我们的感官的敏感性比起许多动物来,应该是自愧弗如的。我们的鼻子不能和狗比,我们的眼睛不能和猫头鹰比,我们更没有蝙蝠那样的声纳系统。但是,许多动物的“超级功能”是进化的产物,是生物遗传的结果,是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需要。而人的大脑从一开始就有强大的可塑性。围棋是文化创造,我们并没有针对围棋的某种特殊“基因”。但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经过一两年的学习,便能掌握这种极其复杂的“语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然史中的奇迹。
在心理学历史上,曾经流行过一种观点,即不管你学习什么,学习机制是一样的。刺激-反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或多或少反映了这种观点。这个观点现在受到越来越多挑战。根据“领域具体性”的观点,学下围棋与学习科学知识、学习历史不是一回事。当我们学习科学知识或历史时,我们要记住的是一些基本的事实,以及解释这些事件或现象的理论和原理。学习下围棋,本质上是学习怎样应付棋局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局面,是一种“怎样做”的实践性知识系统。我在前面提到,围棋中有些局面有比较现成的答案,但大量局面要求解题者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乃至创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方式。
一、围棋学习什么
围棋,既是一种汇集种种实践、知识、理论的内隐文化体,又是由专业共同体(包括各种职业比赛、晋升制度)和业余爱好者(以及将他们之间和他们与职业围棋联系起来的围棋杂志、社团、棋馆)组成的外显社会组织建制。学习围棋,多少是参与了这样一个共同体,包括对某些专业棋手的认同乃至崇拜,对围棋的热爱,等等。因此,学习下围棋,必然是特定社会背景中进行的,也应该在这个背景中来认识。不过,这里,我侧重讲围棋技能的内部结构,而不是它的社会外延。
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等级系统(a%hierarchical%system),高一级系统包含低一级系统成分,但又具有低一级系统没有的新的系统质和组织原理。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围棋业余棋手Bruce%Wilcox列出了围棋技能分类表,从基本的知觉判断到高级的概念和谋略,林林总总(见附表)。同样,我们用等级模式来看围棋的学习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用不同水平棋手的差距来看棋手学习的内容。
(从棋盘的内容开始)和由上而下(从棋手对对手的意图判断开始)双向的信息流。每一层级的技能以低一级的技能为依据,但又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战略的、长远的考量是建立在对局部战术特点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由下而上,情境驱动)。但战略考量也在组织战术的运用(由上而下,目标驱动)。对应于每个层面的技能,学习者都要学习有关的内容。
还是用“语言”来类比,围棋有“词汇”,如各种基本技术(如官子技术,局部手筋,等等),在词汇的基础上,要学习基本的战法、策略概念,相当于“句法”,然后在更高级的层面上,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各种要素,协调各种关系,对知识作创造性的运用。总之,围棋的局面越是复杂难解,它所涉及的技能要求就越高。
二、如何测试围棋水平
对围棋技能的学习和提高的科学研究,和其他领域的技能研究一样,需要一定的测试和评价手段和标准。对某项技能的测试和评价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由专家来确定技能的分类、问题的特征和题目的难度。俞斌九段在围棋上这些年里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选择测试题,确定题目的难度和级别。另一种是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测试题作统计学分析,以确定题目的难易和题目难度的根源。我前些年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从大量题库中筛选了50道围棋题,我有意识地使这些题目在难度上有很大差别,从题型上体现围棋的各种情形,如有局部的手筋,也有全局的急所的判断,也有战术与战略的配合。我在上海收集了一个250人左右的样本,参加者都是从初学者到5段棋手的棋力不等的中小学学生。我用的基本方法是“项目反应理论”和“任务分析”。
项目反应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是心理和教育测量中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理论。它的基本假设是,学生是否能正确回答某道题,与答题者的“能力”有关。比如下面的“题一”,是一道有关某一围棋“定式”的题目。我们看到,如果我们把“能力”看成是一个从-3到3的区间,那么,从-1.5开始,随着能力的提高,正确回答这道题的概率也逐渐上升,最后稳定在80%左右(曲线在这一点上趋于平直)。这条曲线是根据大量测试结果确定下来的,称为“题目特征曲线”(Item%Characteristic%Curve,简称ICC)。
“特征曲线”有两个基本的“诊断”功能,难度和分辨度。难度是指正确回答某道题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和概率。分辨度指一道题多大程度上能分辨出“能力”不同的学习者。在本图(题一)中,设定你的“能力”是所有参与测试的“被试”的中间值0,那么,你正确回答这道题的概率是50%。反之,如果你的能力在超出大部分棋手的话,你正确回答这道题的概率是80%。我们可以认为,这道题分辨度一般。如果一道题的曲线在“能力”中间区域有很大反差,比如能力在中间值0以下的得分概率是20%%%%而能力值0以上的概率迅速蹿升至80%,那么它的分辨度就很高(可以比较“题一”和下面的“题二”)。难度指这道题对能力的要求。如果只有棋力很高的人才能答对,那么“特征曲线”就会很明显地反映出来。“题一”的曲线较平稳,而且能力一般的人也有机会得分,所以难度适中。
相比之下,“题二”的特征曲线在分辨度和难度都较“题一”要高。在中间值附近陡直的曲线告诉我们,本题对能力的分辨度很高,同时,曲线的高端在得分概率60%左右就趋于平直,说明难度较高,对水平较高的棋手也形成挑战。
“项目反应理论”只提供有关技能的难度和学习者能力的描述。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技能和学习者的能力,则需要用“任务分析”。任务分析,简单地说,就是题目本身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认知过程的要求,对题目的难点,学习者回答某题的困难所在,提供资讯。比如,“题二”是下面这个局面图,在《运筹篇一》中演示过。这个局面既是战术的(怎样作有效的借用),又是战略的(在对手阵营中整形、立足)。(答案见《运筹篇一》。)
由于每个题目都有不同的内容,所以“任务分析”必须能够抓住最关键的特征。下面是我作“任务分析”时用的一个“编码”表。这个表突出两个最主要的区别特征,一是静态和动态的区别,二是局部和全局的区别。将这两者作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下面这个2%×2%的矩阵。我们可以设想,每个棋局都是由这四个特征的组合而成。有些棋局具备一个特征,有些有两个,有些有三个。这些特征在具体棋局中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互动、纠葛关系,所以即使同样有三个或四个特征,它们的复杂度还可能有差异。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动态特征所涉及的计算要求,有些情形要求缜密的计算,有些对计算的要求相对不高。
静态-局部
静态-全局
(局部战术特征的认定,(可直接确认的战略要点,依赖知觉判断,比如形和筋)
依赖空间知觉,比如大场、急所)
动态-局部
动态-全局
(战术上复杂,需要分析、计算,(战略上复杂,需要谋划、统筹,比如局部攻防的得失)
比如迂回攻击,转换)
我们来分析“题一”和“题二”的区别。“题一”只涉及局部战术特征的辨识(局部-静态特征),所以只要是学过这个定式,就能够根据记忆直接辨识,而不需要协调战术与战略的关系,整合复杂的静态特征(形)和动态计算(筋)以达到战略或战术目标。“题二”不同,它至少涉及三个特征的互动:静态-局部(搭下的手筋,这里的形的特征),动态-局部(手筋,计算结果),动态-全局(结果对黑棋的整体发展的影响)。而这三个方面又存在互动关系。用前面提到的“等级系统”的分析方法看。我们来模拟解答这道题的表征和过程:
1.在白阵中散乱的黑子——打入-试探应手-腾挪(从知觉判断到战略判断)
2.下边有二路搭下的手筋(知觉-战术手段;情境驱动)
3.如果目标是“整形”,那么寻找整形的借用(战略-战术,目标驱动)
4.下边“搭下”与上边的黑5、7,有没有配合(战术-计算结果)
5.计算结果:白不能两全,黑成功(计算-战术有效-“打入-腾挪-整形”战略成功)
从总体上,这道题战术大于战略,情境驱动大于目标驱动(比如,这里不需要对对手的战略意图和反制抵抗作过多推测)。你不仅要具备对这个“形”的特点的知觉敏感,还要熟悉在敌阵里周旋的战术技巧;你更要了解目前攻击白棋的关键目标是整形,在白阵中形成对黑有利的局面;你还要能够计算出最后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我曾经让两位围棋职业选手(一位九段,一位四段)对这个局面做出分析。两位棋手第一眼都觉得黑棋不乐观,甚至认为黑走得有些过分。但是当他们分析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后,都觉得结果黑棋不错。很重要的是他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说明就这个局面而言,职业棋手也不能一目了然,但是,他们的思路是相同的,对结果具有共识(虽然不是所有局面都能取得共识的)。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命题:围棋的难度主要源于围棋局面的复杂性(结构上的复杂性或动态的复杂性);围棋的棋艺与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成正比。如果我们超越具体的围棋技能,进一步推测人的围棋认知的最基本构成,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已经“自动化”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结晶化的能力”,它的特点是直接性:直接能够进入问题的本质。第二种是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流体能力”;围棋有大量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才需要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局面做思考和分析,做出符合特定场合特点的有效的、优化的决策。第三种是空间想象能力;围棋具有明显的空间直观的特点,数学中有研究空间形态关系变化的拓扑学,围棋认知中很可能也有相应的拓扑能力,否则很难解释李昌镐为什么有时一眼能直接把握到复杂局面中的形和筋的要点。围棋的学习很可能遵循这三种形式。
我在本节一开始说,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你学的是怎样操作一台车床,你只要具备具体的操作技能就行了。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靠自动化的技能完成。而围棋的技能本质上是不能自动化的,因为你永远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所以,你的学习就不可能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涉及更深层的理解和更灵活的应用。这是我们下一节的题目。
以下将《围棋知识技能分类系统》(Bruce Wilcox,译自:附于下:
I.知觉a)直接视觉信息
i.未放子的交叉点
ii.放了棋子的交叉点b)推论的多层面组织
i.具体的棋子构成的形
1.联接
2.眼位
3.评价(形好,形恶,死的形)
大场值30目
龟形值60目
防止凝形
形恶易被杀
4.后续手段和目标
5.记忆的“形”
6.记忆的定式
ii.模糊的各种组合
1.连成一股的棋
2.棋块
3.领域
4.潜在的领地
5.围成实地
6.位置
7.散地
iii.边界
II.围棋概念(与具体局面或行为没有直接对应)a)吃棋,气b)劫c)主动权(先手,后手)d)力度:厚,薄,凝e)余味f)两点必得其一g)试探应手h)先手便宜i)气合j)交换
III.围棋中的问题a)当前与未来b)直觉与分析c)效率(一石数鸟,攻防,地域)d)牺牲(弃子,不患得患失)e)思路的连贯性f)行棋的调子(从防守到攻击)g)平衡
i.高位和低位
ii.势与地
iii.强与弱
IV.背景(语境)a)形势(均衡)
i.谁实地领先
ii.谁有更多的潜在影响
iii.谁目前还有弱棋
iv.谁还有其他弱点(如薄棋,薄味)
v.棋处于哪个阶段(开局,中盘)b)对手的棋风,侧重,知识
i.整体协调的作战风格vs.局部作战的风格
ii.厚vs.薄
iii.和平的vs.攻击性的
iv.战术的vs.大局观的
v.简单的vs.复杂的
vi.我在哪方面还不清楚c)动机
i.我为什么下这盘棋
ii.我的取胜策略是什么
iii.我到目前为止下得怎样
V.选择a)对对手最后一着的反应
i.后续手段(定式,形,劫)
ii.防守
1.连接
2.可俘获的小股部队
3.遭遇战
4.边界战(在双方边界上)
5.杀棋,%以吃子为目的
iii.进攻
1.连续进攻
2.攻击侵入的敌人
3.给予对手的失误以惩罚性打击
4.俘获对手的残子b)攻击/防守
i.防守
1.在边上拆,取地
2.与另一组棋取得联络
3.向外跑
4.建立厚势(主动的接触战)
5.突破(争出头)
6.活棋(做眼,守空)
7.保持棋块和棋块的联络
8.抵抗严厉的围堵
9.腾挪
ii.进攻(攻击急所)
1.包围(直接的战略价值)
2.夺取根据地,眼位(局部利益和长远控制)
3.利用厚势攻击
4.攻击薄形(断的威胁)
5.救出弱棋
6.分断而击之c)攻击/防守/厚势
i.攻击厚势(优先着眼于风险在增加的厚势)
1.遏制发展
2. 侵消
3.打入
ii.防卫厚势(优先考虑最有价值的厚势)
1.建立边上的模样
2.扩张自己,挤压对手
3.扩张
4.关起
iii.取得厚势
1.向敌方的方向拆
2.借助势向中央跳起
3.建立厚壁(主动的接触战)d)攻击/防守/取地
i.攻击对手的地域
1.遏制发展
2.打入和腾挪
ii.防卫自己的地域
1.发展
2.补强弱点
3.反制腾挪
iii.取得自己的地域
1.从角地着手
2.再占角地
3.定式
4.角地延伸e)局部争执(官子阶段)f)审时度势
i.当形势不利时
1.忽略自己的弱棋
2.利用打“劫”达到其他目的
3.避免贸然打入
4.寻找死棋的起死回生的机会
ii.当胜势逐步确立时
1.加强弱棋
2.当对手还在经营死棋时,回应一下,以免不测
3.确保对方的死棋必死无疑
4.早早地停走一手(暗示对手该认输了)
VI.局部分析a)防止恶手的直接反应
i.形
1.防止凝形和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