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官贪官各行其道
11918900000025

第25章 一生做好事的林则徐(4)

这首七律,从全诗看来,应该说是一首讽刺诗,或者是自嘲诗。所讽,所嘲,应该是当时腐败透顶而又昏聩糊涂的清王朝。烟毒泛滥,国将不国,幸亏有林则徐这样的志士仁人,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承担起禁烟这一重责大任。眼看大功就要告成,却因定海一失,内部的打击接踵而至。皇帝虎头蛇尾,从慰勉一变而为斥责,接着是罢官、充军。林则徐虽不以个人的是非荣辱为意,但是眼看大局糜烂,能不痛心!他虽想挽狂澜于既倒,但是别人不许他插手,他又有什么办法!只好自己承认能力薄弱,承担不了,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从首联中可以看出仕途险恶,使他心力俱疲。

颔联两句,是他内心的表白:只要是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虽为之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绝不会为了个人的得失,趋福避祸。《左传·昭公四年》:“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这就是此联上句的出处。作者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操,使人感动。这两句诗既是作者自己的座右铭,也成为长期激励后人的名句、格言。

颈联说,贬我的官正是“君恩深厚”,让我去充军,对我这样无能的人正好相宜。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国家多难的时候,放着林则徐这样难得的人才不用,还要加以打击,这样的“君恩”,岂不可笑!林则徐后来在《答邵懿辰书》中就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看法。他说:

夫为国首以人才为重,然有才而不用与无才同,用之而不使之尽其才与不用同。且当其未用之先犹有所冀也,及用之而不能尽其才,或且以文法绳之,猜忌谴之,则其人之志困而不能自伸,而天下之有才者闻之亦多自阻。

这正是通过他自身的一生经历而得出的结论。腐败的清王朝正因为只能用奴才、不能用人才而一步步走向灭亡。

在尾联中,林则徐为了宽慰家人,说了一个故事,表示自己面对苦难处之泰然,虽然满腔悲愤而故作幽默,虽然心情沉重而故作轻松。这个故事出自宋代。据说,宋真宗听到有个隐士杨朴很会吟诗,派人把他找来(有要他出来做官之意)。在谈话中,真宗问他:“你这次来,临行时有人做诗送你吗?”他说:“老妻有一首诗送我,诗曰: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含义是:你不要老是欢喜喝酒,吟些发牢骚的诗,这回把你传唤到官府里去,恐怕是要倒霉了。)真宗听了大笑,决定放他回去。

宋神宗时,苏东坡受人诬陷(说他吟诗讽刺皇帝),在湖州任上被逮捕入京。在与家人分别时,大家哭成一团。东坡为了打破这种悲痛的气氛,就对他的王氏夫人说:“你为什么不能像杨处士(指宋真宗时代的杨朴)的老妻一样,做一首诗送我呢?”这么一说,大家竟然破涕为笑。好在苏东坡的冤狱为时不久,只关了100多天,就在宋神宗的直接过问之下放了出来。

杨朴的故事,苏东坡的故事,都与林则徐无辜获罪向家人告别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他在诗中引用“断送老头皮”的故事,说明他对灾难临头能够处之泰然。古人云: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林则徐平生高瞻远瞩,常常能够预见未来,自然是一位智者;他勇于任事,对于任何艰难险阻,从不退缩,自然是一位勇者;更难得的,是他能在常人所受不了的逆境之中,永葆为民造福的坚定信念,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乐观精神,这才是真正的仁者胸怀!

渠水淙淙遗爱永在人间

林则徐充军到了新疆,听到了清廷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噩耗,真是欲哭无泪。他苦心经营了多年的禁烟大业,完全败坏在后来的那些贪官庸官的手里;他最担心的那些事情———鸦片开禁,民穷财尽,竟然一一都出现了。自己远戍万里,没有归期。国事、家事,事事揪心。但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国家的苦难、老百姓的苦难,还很深重,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停不下来。

对于他这种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很多人是佩服的,很多地方是需要的。到了新疆不久,兴修水利开辟农田的重任又落到了他的肩上。《清史稿·林则徐传》中说:

(道光)二十四年,新疆兴治屯田,将军布彦泰请以则徐综其事,周历南八城, 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

新疆是块好地方,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只要有了水,种什么长什么,瓜果之大,远近闻名。水能流到的地方,一片翠绿,庄稼丰收,人欢马叫;水流不到的地方,一片黄沙,草枯树死,极目荒凉。水对国计民生的重要,在新疆这块地方看得最为明显,真是立竿见影。新疆的地方官逐渐认识到,引水垦田,利国利民,自己也做出了政绩。林则徐这位治水专家到了新疆,虽然是罪人身份,却受到许多官员的欢迎。伊犁将军布彦泰抢先把他请进了将军府,于是伊宁一带就成了首先受惠的地方。

林则徐从1842年10月穿过星星峡进入新疆,到1845年12月在哈密接旨赦罪东归,在新疆一共生活了三年零两个月,其中的两年零一个月是在伊犁度过的。他的主要工作是主持兴修水利,开垦耕地。

1843年秋,他带病主持修建阿齐乌苏龙口水利工程。这绝不是什么豆腐渣工程,而是质地坚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里的主渠道安全使用了123年,从未出过问题,直到1967年因为全盘改建,新渠道告成,才停止使用。通过这一庞大的水利工程,至今还灌溉着60多万亩良田,永远为后代子孙造福。

1845年1月,年逾花甲的林则徐奉命勘察南疆各地,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他从伊犁出发,先向东行到达吐鲁番,再沿着天山南路西行,一路进行勘察。其行程是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莎车———和田等地,后来又回到吐鲁番勘察托克逊一带地方,最后到达哈密待命。在几个月中,他走遍了南疆各地,总行程在15000公里以上。他组织当地人民开垦农田,兴修水利,使许多沙漠变成了绿洲,许多因土地干旱无以为生的老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广阔的新疆大地,到处都有林则徐的足迹。时间已经过去了160多年,但是林则徐当年主持修建的许多水渠仍然流水淙淙,滋润人心。当时的林则徐已是花甲老人,是个充军的罪人,他不为名(当时的罪人办事不许列名),不为利(没有任何报酬),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国事家事无不揪心),却能披星戴月奔波在这荒凉的边疆上,开渠引水,为后人造福。这样无私的人,这样伟大的人,自然名垂千古。

林公不愧万世师

万世师表不是孔夫子么,怎么林则徐也成了万世师?其实所谓“万世师”不过是指能够永远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而已,这样的人多一些又何妨!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林青天自然是个大好人。清廷因为鸦片战争战败,迁怒于林则徐,处分了林则徐。林则徐自己并没有申诉,但是事实具在,无可掩盖,清廷最后还是不得不为林则徐平反,撤销对他的一切处分。《清史稿·林则徐传》中说:“则徐才识过人,而待下虚衷,人乐为用,所莅治绩皆卓越。”认为“林则徐才略冠时”,他的获罪,是“遭谗屏斥”(被人进谗言才被革职充军)。这样,就为清廷推卸了责任,轻轻巧巧地把林则徐冤案的责任推到“进谗言”者的头上。

清王朝是由满人贵族所建立的政权,公开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分全国各民族为四等;第一等为满族,为统治民族,其他各族都是被统治民族;第二等为蒙族,满、蒙可以封王,汉人不能封王;第三等为汉人;第四等为南方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当时,云南是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冲突连年不绝,特别是汉回之间的冲突已延续了十多年,爆发为大规模的械斗,破城杀官,形势严峻。别人解决不了的事,道光只好又找上了平反之后的林则徐,叫他去当云贵总督,去解决这个大难题。

林则徐本着大公无私的态度,在上任之后迅速地解决了许多积压多年的民族纠纷。解决的办法是:

一、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把民族纠纷民族冲突夸大为谋反、叛乱,不激化矛盾。

二、解决问题的原则是“止分良莠,不分汉回”,只论事情的是非曲直,不论当事人是什么民族。这是真正实行了民族平等的政策,处理下来,大家心服口服。

三、对于真正犯罪的人一定严惩,绝不轻易放过。对于胁从或随声附和者,免予追究,给予自新的机会。

四、士农工商,各安生业,对无以为生者,尽量给予生活出路。在纠纷解决后,不留后遗症。

经过他一年多的努力,深入滇西边疆,解决了多年的积案,“边境乃安”。1849年,他积劳成疾,辞官回乡养病。他已经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禁烟以来,他劳碌奔波,在祖国边疆,在西北西南,不论是当高官,当罪人,他所想的,所做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民造福。1850年,道光病死,太子奕 继位,改明年的年号为咸丰。咸丰开始做皇帝的时候只有20岁,对于治国毫无经验。就在这一年,广西太平军起事,举国震动。咸丰慌了手脚,想来想去,还是只有求助于回乡养病的林则徐,委他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要他火速到任,希望他去扑灭那里的熊熊大火。年老体弱宿疾未愈的林则徐无法推辞,只好告别家人,立即上路。《清史稿·林则徐传》中说他“行次潮州,病卒”。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赴广西上任的途中,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行馆。噩耗传来,举国同悲。潮州一带的老百姓罢市痛哭,竟日不见炊烟。林则徐的灵柩被潮民挽留,停留一个多月之后才让运回福建。灵柩运达故乡之时,全城缟素,前来奔丧的老百姓,日夜不绝。

林则徐在世的时候,清廷君臣一直昏聩糊涂;林则徐去世了,他们倒好像清醒过来了,于是假惺惺地做了一些马后炮的补救措施。同年12月15日,咸丰恤赠林则徐“晋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彻底平反)。对当时恶意攻击林则徐的王公大臣也都作了处理,下旨贬斥穆彰阿、耆英等老顽固,并且在朝廷中清除腐败守旧的“穆党”。后又御赐祭葬,谥为林文忠公。清廷这些补救的虚文,只不过是为了收揽人心,对于国家从此走下坡路的命运,对于老百姓所经受的许多苦难,都已经无法挽回了。

近年来,全国已经建立了三座林则徐纪念馆,一在虎门———林则徐销烟之处,二在伊宁———林则徐兴修水利之处,三在福建———林则徐的家乡。至于各地方老百姓为纪念这位林大人所建立的专祠,大大小小,不胜枚举。他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里!

我们历史上有许多志士仁人、英雄豪杰,都可以成为万世师表,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林则徐当然是其中之一。林则徐值得后人长期效法的地方,不仅是他的文才,不仅是他的武略,不仅是他很高明的专业本领,更重要的是他天天做好事,处处做好事,时时刻刻不忘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仁者胸怀,与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不怕困难,不避危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153年了,但是他的遗言一直被有志之士传诵至今。正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遗训昭昭垂千古,

林公不愧万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