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040

第40章 丕平献土与查理曼大帝(1) 信仰的第一次较量

如果我预先知道将要发生的事,那天就不会走进教堂里,即使是圣诞节这样的大节日。

——查理曼大帝

法兰克王国成为这场较量的另一个主角,这是克洛维死后两百年后发生的事情。在这两百年间,墨洛温王朝逐渐衰败,国王们渐渐不理朝政,喜欢乘坐牛车悠闲的到乡间去野餐,被称为一个个“懒王”。统治大权逐渐旁落在王国的宫相(宫廷总管)手中,值得庆幸的是,当穆斯林大军压境的时刻,当政的宫相查理.马特乃是一位强权人物,绰号“铁锤”。

面对732年这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一个从未交手过的神秘敌人,查理.马特倾整个王国之兵,阻挡这些头裹白巾,跃马飞驰的入侵者。

勇猛顽强的法兰克士兵们以身体为支撑,盾牌为掩护,组成一道道城墙般的防线,抵挡阿拉伯轻骑兵的冲击。双方很快陷入到胶着状态,战斗持续了六天,最后阿拉伯人的首领战死沙场,入侵者才一哄而散,向南撤离。这场战役如果是相反的结局,西欧的命运将无法想象,一旦法兰克被击溃,意大利和日耳曼腹地将为阿拉伯骑兵大军敞开,历史中的“西方”可能就永远无法产生了,查理.马特以此役而为后世的欧洲人所敬仰。

其实若以当时的作战能力来看,穆斯林的骑兵明显优于于日耳曼的徒步战士。可能是穆斯林远征军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的劣势,总之,法兰克人成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者。但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穆斯林骑兵几乎全部来自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沙漠地区,对地中海式气候还勉强可以适应,但是翻过比利牛斯山后,他们已经进入潮湿多雨的海洋气候了,所以对这片阴冷的土地应该不是很有兴趣。还有一点对于擅长经商的穆斯林来说也是心知肚明,西欧地区在当时的地理常识中,已经身处世界的边缘,几乎没有多少商业价值。于是穆斯林退守到伊比利亚半岛内陆干燥的高原地区,而法兰克人也没有乘胜追击,去收复西哥特人的失地。

望着阿拉伯骑兵远去的尘烟,心有余悸的查理.马特感慨良多,“法兰克要拥有一支骑兵,并且是重骑兵。”战场凯旋后,法兰克的封建领主们被要求务必提供马匹和士兵,数量视其地产规模而定。在查理.马特异乎寻常的重视下,一种新的军事理念在西欧地区逐渐推广开来,骑兵们手执长戟,与战马一同包裹在重甲之下,这样的重骑兵成为欧洲战场上最具杀伤力的武装力量。因为这样的装备需要付出大量珍贵的金属,所以骑兵的地位即使在和平年代也是高人一等,并逐渐演变成骑士,并跻身于贵族的行列。贵族家的男孩从六岁开始就被寄养在骑士家中,接受长矛和佩剑的搏杀技能训练,并学习骑士规则。

一位资深骑士说道:“一个人如果没有看到过自己流血,没有感受过对手压在自己身上的全部重量的话,就不适合参加战斗。”后来还开始培养他们学习各种礼仪甚至音乐、诗歌和舞蹈。这些孩子成年后,成绩优异者将被授予骑士称号,他们就可以参加各种比武大会,凭技艺赢得荣誉和女人们的青睐。骑士们投身各个贵族领主为其效劳,并在争夺领地的战斗中去俘获对方的骑士,以赚取丰厚的赎金。因为大家都清楚培养出一个骑士很不容易,所以很少有杀害俘虏的事情发生,而这也符合了基督徒恪守仁慈的信仰原则。

败于法兰克手下,似乎没有使阿拉伯人如何耿耿于怀,相比之下,蒸蒸日上的穆斯林帝国对君士坦丁堡却是情有独钟,因为这里位于“世界”的中心,又紧紧扼守着海陆交通要道。所以从阿拉伯的第一次扩展,一直到几百年后皈依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始终没有停止对这座拜占庭都城的围攻。在君士坦丁大帝耗尽半生时间和精力所铸就的帝国坚固城墙的保护下,阿拉伯人所有的攻城器械和手段均无用武之地,拜占庭首都依然坚强的扼守着黑海的咽喉要道。

在地中海上,阿拉伯海军也没有占到太多便宜,拜占庭海军在一种可以在海面上熊熊燃烧的神秘液体——“希腊火”的帮助下,一次次击溃来犯的敌军舰队,因为这种物质的战略价值无法替代,所以其配方被刻意的封存于记忆里,而不是文字上,所以至今无人知道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研制出这种令阿拉伯人闻风丧胆的海战利器。

直到700年后的1453年,君士坦丁堡才最终在土耳其人的隆隆炮声中被攻克。而巧合的是,在地中海西岸,日耳曼人对于伊比利亚的收复,也同样延续了700多年之久。无论是对于基督徒和穆斯林来说,都是一攻一守,首尾难顾,为了一个半岛和一座城市,就刀兵对抗了足足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