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168

第168章 婚姻惹的祸?(4) 严刑峻法,恐怖开路

与罗马已经决裂,亨利八世一不做二不休,随即开始了英国的宗教改革。

在王权的威慑下,议会通过决议: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教士阶级的豁免权被剥夺,而主教任免权由国王把控。御前大臣托马斯.莫尔虽支持宗教改革,但并不赞成英国脱离出天主教会。在其名著《乌托邦》中,莫尔谴责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并勾画出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信仰虔诚,生活共有而富足的世外桃源。这本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源头,但莫尔认为现在的亨利八世才是彻头彻尾的空想,于是愤而辞职。

亨利将自己的心腹,出身卑微但行事果断的克伦威尔扶上英国第二号人物的宝座,他清楚此时不需要说教,唯有快刀斩乱麻。

1534年,亨利使国会通过了《王权至尊法案》,此案重申国王对国家和教会具有绝对的权利,国王有权召集宗教会议,主持法庭审判异端,英国教会被命名为“圣公会”或“安立甘宗”。 在威克利夫死后150年,他的呼吁现在已部分实现,属于国王的独立教会终于屹立在英格兰。值得庆幸的是,信仰的动荡没有引起可怕的战争,这是英国的万幸,当然也有赖于威克利夫和“罗拉德派”有效的铺垫。

天主教会在英国不再具有任何影响力,英国的宗教改革,就这样在国王一个人的策动下,迈出了影响深远的第一步。

为了彻底清除罗马教廷在英格兰的影响,亨利将天主教徒的圣地,坎特伯雷大教堂中的贝克特之墓迁到旁边的一个小礼拜堂中,朝圣也被禁止。他要推倒这座由罗马所矗立的丰碑,同时也是天主教会压在国王头上的一块巨石。

几年后,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号召对背教的英国发动十字军,凡支持亨利八世的英国人都被认定为奴隶,但是无人响应这次征服。地理方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英王完成宗教改革,任何想要登陆英伦的作战计划,都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船队能否顺利度过那道海峡。现在的英国,亨利八世只手遮天,即使英诺森三世复生,恐怕也鞭长莫及。

为了捍卫王权,亨利八世不惜以恐怖开路,这一点,他的作为比罗马教皇还要凶猛。对于天主教会来说,“否认教条,便是异端,违抗者死!”而对于现在的亨利,“不效忠于我,皆是叛徒,逆我者亡!”

所有朝中大臣,必须称其为“殿下”,这是之前英王所不刻意追求的称呼,所有百姓,包括教士在内,务必宣誓效忠王权,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克伦威尔残酷无情的执行了这一法案,任何人无论其出身、等级,拒不宣誓者皆被斩首和火烧。一时间,英格兰处处是被砍下的头颅和熊熊烈焰。

已经赋闲在家的托马斯.莫尔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宣誓,随即被关进伦敦塔,等待审判。莫尔的女儿和妻子前来探视,请求其珍惜此项上人头,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是莫尔不想放弃自己的立场。在递给女儿的字条上,莫尔写道:“再见,亲爱的孩子,为我祈祷吧,我们会在天堂里相见。”

1535年7月7日,站在断头台上的托马斯.莫尔对围观的人们说:“请善良的你们为我作证,我是为天主教信仰而牺牲的。”然后跪下来祈祷,刽子手也跪下来请求其原谅自己的行为,莫尔抬起眼睛,语重心长的说:“我的朋友,请打起精神来,这是你的本职工作,我的脖子挺短的,下手时要注意,以免有损你的名声。”

随后莫尔亲自为自己蒙住眼睛,整理一下花白的胡须,俯身贴在砧石上。刽子手慢慢举起了斧头,莫尔自语道:“此头掉的无辜,它从未有叛国的念头。”

托马斯.莫尔终年57岁,他的头颅被挂在伦敦桥上示众。残杀文士,历来为君主所不齿,亨利八世的暴行令欧洲为之震惊。查理五世不禁惋惜道:“像莫尔这样世间少有的饱学之士,如果能为我所用,我宁愿失去一座大城市。”莫尔的至交伊拉斯谟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极度悲伤,正如他所言“我们拥有同一个灵魂”,一年后,伊拉斯谟病逝。托马斯.莫尔为捍卫教会和信仰的统一而甘愿受戮,400年后,天主教会尊其为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