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十字传奇
11915900000115

第115章 威克利夫与胡斯(3) 波希米亚的觉醒

波希米亚,即现在的捷克共和国西部地区,在地理方位上看,这里为欧洲的心脏。同时这里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印欧民族在欧洲大陆繁衍生息,分化演变后,一支叫做博伊的凯尔特部落最早定居于此,这便是波希米亚称谓的由来。

后来日耳曼人南迁,烽火过境,旋即斯拉夫人西进,至此为他们西部的边陲。波希米亚犹如一只木楔,插在日耳曼人的中间。

此时的波希米亚处于德意志的统治下,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混居于此,前者处处受到排挤,教会的显耀位置均为德意志人占据。曾经被罗马教会镇压的瓦尔多派信仰,在这里觅得一丝生存的空间,极其缓慢而隐蔽的发展着。

历史走入15世纪,一个人的名字使波希米亚开始闻名欧洲。当威克利夫弥留之际,他也不会想到,一个与自己同名的波希米亚少年将接过他的衣钵,将宗教改革的热情引入欧洲的中心地带。

1369年,约翰.胡斯出生在波希米亚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童年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是一个虔诚而本分的人。胡斯与威克利夫的思想联系源于一场政治婚姻,1382年,英王理查二世迎娶了波希米亚国王文策劳斯的妹妹安妮。两国关系随之变得紧密,不少留学生来到英国求学,威克利夫的思想很快便传到了波希米亚。

1390年,20岁出头的胡斯来到首府布拉格,渴望成为一名博学的教士。凭借十年苦读,胡斯成为了布拉格大学的教授和闻名波希米亚的神学家。

当接触到威克利夫的著作时,胡斯深深为之折服,似乎找到了信仰的真谛。他说道:“我相信威克利夫会得救,要是他被罚入地狱,我的灵魂将随他而去。”

而威氏的思想在波希米亚大行其道,令教会深感威胁,随即将他的著作打入禁书之列,所能收集到的也一律焚毁。在布拉格大学内,任何人不得对这种异端思想表示赞同。

胡斯没有被这些禁令所吓倒,反而更加投入的去传播这些反教会的思想,他在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与威克利夫如出一辙,并带有瓦尔多派的痕迹。胡斯希望每个虔诚的信徒都应该恪守耶稣的忠贞与贫困,积善行德,他还号召波希米亚人团结起来反对罗马教会的腐败和德意志的压迫。因此他的这些斗争纲领深得民心,每一个具有民族自觉意识的人都将胡斯看做他们的精神领袖。

胡斯奋笔疾书,声讨教廷的腐败、分裂和残暴,他认为教皇违背了耶稣的意志,而追求世俗的享受,教皇的权威不是来自基督的赐予,而是来自罗马帝国皇帝的赏赐。胡斯还痛斥宗教裁判所严刑逼供,最后却将无辜之人交由世俗权力机构处置。将那些铁面的审判官比作审讯耶稣的法利赛祭司,满腹的残忍,却将杀害基督的罪责推到彼拉多身上。

经胡斯的鼓动,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在波希米亚风起云涌。

1411年,天主教会还处在“三皇并存”的可怕局面。比萨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欲组建十字军,以抵抗意大利南方的那不勒斯王国,为了获得资金,他宣布资助教会的信徒将获得赦罪的机会。

当赦罪令于布拉格发布后,胡斯和他的支持者们大为愤怒,谴责教会利欲熏心,不惜为钱财而厚颜无耻的欺骗基督徒的情感。国王下令禁止一切反对赦罪令的行为,三个年轻人因在议会前欢呼而被捕下狱,胡斯亲自面见地方行政长官,要求释放三个无辜的人,市民也组织请愿活动敦促当局放人。行政长官表面应允,见激愤的市民散去后,下令将三个青年斩首在狱中。

噩耗传出,布拉格愤怒了。一场暴乱迫在眉睫,文策劳斯国王见势不妙,于是在一些教士的怂恿下,将胡斯驱逐出城,同时,约翰教皇宣布将其绝罚出教会。胡斯回到家乡,受到一些贵族的保护,继续宣讲自己的思想,很多波希米亚人慕名而来,聆听这位反教会人士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