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的秘密
11903600000021

第21章 地球——人类的母亲(3)

1980年底,“旅行者”号飞船飞临土星上空时,人们曾期望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有关土卫六的信息。遗憾的是,它只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并不像早先所认为的以甲烷为主,而是以氮为主,氮约占98%,甲烷占不到1%。此外,还有乙烷、乙烯、乙炔和氢。值得高兴的是,在红外探测资料中,发现其云层顶端含有与生命有关的分子,可能是属于生命前的氢氰酸分子。但是,由于它的大气几乎完全呈雾状,妨碍了飞船对土卫六表面的观测。因此土卫六上是否真有生命,也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第三颗引起人们注意的可能拥有生命的天体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二。

木卫二,直径为3000公里左右,在木星的卫星中属第四大卫星。根据近红外波长的光谱分析,这个卫星的表面存在大量由水构成的冰。而根据其平均密度为3.03克/厘米3来估算,它可能有一个厚约l00公里的由冰和液态水组成的壳层。

1979年3月,当“旅行者号”飞船飞越木卫二上空时,人们曾非常惊奇地注意到,木卫二具有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外貌,分布着许许多多纵横交叉的条纹,犹如一大堆乱麻。经分析,这些条纹应是木卫二冰壳上的裂纹,其中有些裂缝的宽度可能有数十千米,长达1000千米,深为100~200米。更有意义的是,人们还注意到,这种像乱麻一般交叉的裂缝具有褐色的基调,与其周围颜色浅得多的部分相比,显得轮廓分明。对这种褐色物所作的光谱分析表明,它们很可能是有机聚合物。据此,人们推测,当木卫二从原始星云中形成时,可能也和地球等天体一样,聚集有一些来自原始星云的甲烷和氨。以后,这些气体可能在内热的作用下不断地释放出来,当其渗透到表面时,便会在太阳紫外辐射和来自木星的带电粒子的激发下,合成为有机物。尽管同样的辐射也会摧毁这些有机物,但液体水却能保护它们,甚至还会促使它们进一步水解,复合形成氨基酸,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来自地球的一项发现也启迪着人们的思考。那是在南极的干谷,有一些常年冰封的湖泊。极地微弱的阳光在透过上部厚厚的冰层以后,到达湖底已是微乎其微。然而,当人们潜入这冰冷的、幽暗的湖底时,却意外地发现那里活着一大片蓝绿藻。它们就靠这微弱的阳光生活。木卫二尽管离太阳比地球远得多,温度低,阳光弱,但并不比南极冰湖下的环境更差。而且由于自转和公转的耦合关系,它有长达60小时的白昼。因此在一些裂缝刚刚破裂开来的地方,水体里将有可能接受到较充足的阳光,从而使生命有可能在那里繁殖生存。一直到5~10年后,当裂缝重新为厚厚冰层所覆盖时,生命也就暂时地潜伏起来,等待另一次机会。

当然,以上所述还只是一些推测,要证实这一猜想,需要有一个能潜入木卫二冰壳下的太空潜水装置。

其实,不仅是上述三个天体,就是对金星、木星、木卫一,甚至我们的月球,是否就完全没有任何生命形态,人们也没有完全排除怀疑。

金星以其表面具有高达400℃以上的温度,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不适宜生命生存的。然而,1977年以来,人们在调查洋底的地壳裂缝时,却发现在一些温度高达300℃,甚至更高温度的海底喷泉旁,生活着许多可耐高温的生物。这使人们认识到,生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远比人们想象的大许多。因此,我们不能保证金星对生命来说就是绝对的禁区。何况,即使金星表面没有生命,也不能肯定排除在它的大气层里温度适宜的地方,就没有漂浮着一些含微生物的云层。

木星是一个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天体。理论分析表明,它的云层厚约730公里,下面是厚约24000公里的液态分子氢组成的木星幔,再下面是具有金属特性的原子氢组成的下部木星幔,然后才是一个可能由硅和铁组成的石质木星核。木星距太阳较远,理论计算表明,其云层顶的表面温度应在-168℃左右,但实测的结果比理论值高出20~30℃。这表明它有来自内部的热量。因此可以算出,在云层底部,温度可高达5500℃。

1979年,“旅行者号”飞船飞临木星上空所作的光谱分析表明,木星大气中除了氢、氦、氨、甲烷和水外,还可能有乙炔、乙烷、硫化铵、硫化氢铵、磷化氢等各种有机或无机聚合物。人们还发现木星上不时发生闪电。这使人们推测,在木星的大气层里完全有可能合成复杂的有机物,甚至出现生命。一些研究者指出,由于木星大气存在着垂直湍流运动,来自云层底部的高温、高压气流会对生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气流运动相对平稳的两极地区,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要比木星赤道地区大一些。

木卫一是木星的另一颗卫星,具有石质的表面。根据对其红外反射光谱的研究,没有水的痕迹,但富含硫质。1979年,“旅行者号”飞临它上空时,曾观察到它的上面有活跃的火山活动。木卫一上这种强烈的火山活动,和伴随火山活动喷溢出来的硫,使一些人猜测,在它的上面有可能存在像太平洋底热喷泉周围的那种以硫为食料的生物。换言之,这种生物可以不必依赖阳光来提供能源,也无须依靠光合作用来生活。

至于月球,尽管已有阿波罗6次登月和苏联2次月球自动站的考察记录,但仍有一些人对月球生命问题不肯轻易罢休。他们提出了种种怀疑,并猜测是否会有生命隐居在月面之下。

综上所说,我们对太阳系中其他天体是否拥有生命的讨论远远没有结束,人们正期待着今后更深入的探索。

洪水灾难

在著名的中国古代文献《淮南子》中,记述过古代的一个重要天文现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放水潦尘埃归焉”。它告诉我们,我们所在的地球在历史上一度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变故。事后幸存下来的地球人那时发现,夜晚许多星辰同平时正常情况相比较,向西北方向发生了移位,感觉就像天空朝西北方向倒下去一样。而在相反的东南方向地平线上,也出现了许多平常见不到的新星,就如同是东南方的大地陷下去了一般。

拨开语言的历史隔膜,我们能够感觉到这是典型的地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偏移的现象。我们知道地球磁场不是永恒不变的,整个地磁场曾经发生过颠倒,南磁极与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这种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为“磁极倒转”。在地球的生命史中,磁极倒转现象曾经多次发生,仅在近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出四个极性不同的时期。纵然是在同一个时期里,地磁场方向也发生过一些历时较短的极性变化。地球磁场的这种极性变化,同样存在于更古老的年代里。从大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末期,到约5.4亿年前的中寒武纪,是反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从中寒武纪到约3.8亿年前的中泥盆纪,是正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中泥盆纪到约0.7亿年前的白垩纪末,又是以正向极性为主,白垩纪末至今,则是以反向极性为主。

地球磁极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剧烈动荡,《淮南子》中所记述的现象大概就是这种情况。有专家认为那是一颗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或是地球在捕捉月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力,使地球上的海水涌向陆地造成的动荡。因为即使一颗直径是月亮1/5的小行星,从地球37000千米的地方通过,地球也会发生比普通涨潮大10倍的汹涌波涛,海水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大陆,吞没广大平原和低洼地区,于是曾经草木繁盛、生活着各种动物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冰和水的世界。在地球旋转轴发生移位时,地球运动的巨大力量,也引发了地壳的一些异动,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十分频繁。

世界各地原始民族的许多传说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这一点,如传说中古时候支撑天地的天柱突然倒塌了,大地的基础在颤动,天开始向西北倾倒,星辰都改变了各自的轨道,还有西方关于大西州的沉没,中国传说中东海的五座仙山沉了两座等等。

相似的记述也在《旧约·创世纪》第七章中出现。《旧约》中有这么一段耳熟能详的文字:大意是水眼开了,地上连续下340天的大雨,水把一切都淹了,生物都死完了。只有挪亚,因为事先得到耶和华的指点,造了方舟,求得生存。挪亚和方舟所载的畜类、飞鸽就成了地球上的再造“父母”。

类似的洪灾故事,也出现在古代亚述人写的泥版上。这块泥版保存在亚述国王亚述巴尼帕一世的藏书楼内。他从公元前669~626年,统治亚述王国。1872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已成碎片的泥版。他重新拼合了泥版,并发现泥版上有着与《圣经》挪亚故事非常类似的部分内容。

在已达5000年历史的《古尔伽美什史诗》中,以及夏威夷人和中国人的传统故事中,这些故事内容都非常相似,因此专家们认为,它们描述的是同一次洪水,而这次洪水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某个时间曾淹没了整个世界。有些传说讲述到猛烈的暴风雨,被困在山峰上的船舶、被卷入大海的城市以及逃到高山洞穴求生的人们。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有关大洪水的任何细节,但看来好像是发生过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或许是几次。古代人对灾难的记忆保存在他们的传说中,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今天我们文化和文学的组成部分。然而,科学家们经过考证发现,在地球史、人类史上,确实曾发生过全球性的洪水灾难。汹涌的洪水曾经猖狂地将大陆淹没,致使桑田沦为沧海。随着斗转星移,海水逐渐退去,沧海又复变为桑田。

想象着那种天翻地覆的沧桑之变,人们不禁有些惧怕。于是,人们不禁会问:这种毁灭性的洪灾、海浸还会侵袭人类吗?

据最新卫星图片显示,位于印度洋北部的马尔代夫共和国,有一个数平方公里的小岛悄然消失。对于由1196个岛屿组成、平均海拔仅1.2米的岛国来说,小岛的消失或许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科学家们立即想到,它可能与海平面上升有关,而海平面上升便意味着这个岛国将受到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吃惊地发现: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也在持续下沉。作为埃及的精粹之地,它的下沉立即惊动了埃及政府。经过实地考察,专家们一致认为尼罗河三角洲的下沉,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与世界性的洋面上升有关。

另一条消息似乎更让我们担忧:据中国科学院考证,中国大陆上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也正在不断下沉。并预计,在未来的50年内,珠江三角洲濒临的南海海平面将上升50~70厘米,长江三角洲所濒临的东海海平面也将上升50~70厘米。这就是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已经悄悄向人类逼进。

在1989年11月21日召开的拉美和加勒比气象及水文经济效益技术大会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戈德温·奥巴西指出:“据世界各地170个气象站关于地球大气污染的报告,目前大气象中二氧化碳含量比1880年提高了50%。”他估计,到2020年,地球气温将比现在升高4℃,倘若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话,那么,到2050年,世界洋面将上升40~140厘米。

假如世界洋面上升1米,将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到那时,不仅一些珊瑚岛国会遭受灭顶之灾,沿海一带地势平坦的三角洲与河口三角洲也会被海水吞没。诸如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图瓦卢、瑙鲁共和国等岛国的公民将无立足之地,不得不背井离乡。埃及12%~15%的耕地、孟加拉17%的耕地将变成海滩。印度尼西亚、越南要完成大规模的居民迁移与安置工作。美国的陆地面积减少2万平方公里,损失约6500亿美元。

这些消息听起来似乎有些骇人听闻,倘若地球上洪水再次泛滥,那么,我们怎么办?目前人类还不能搬到别的星球上去,难道我们就束手待毙吗?

其实,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杞人忧天。就像与大海苦苦抗争的荷兰人,他们国土的2/3陆地是通过围地从大海中争夺来的。荷兰人是大海的朋友,也是大海的克星。居安思危,人是万物之灵。人的智慧已经穿越各种各样的自然界巨变,必将掌握着一种强大的武器,用来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