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性格决定命运:论幼儿领导性格的培养
11886200000043

第43章 幼儿诚实性格的培养(5)

曹操派人挨家挨户告诉村里人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说:“我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为民除害。现在正是麦田的人,只要有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说到做到。父老乡亲们请不要害怕。”

老百姓们开始都不相信,仍旧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带领的军队的行动。

经过麦田的官兵,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蹚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欢喜称颂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有一只鸟惊叫着飞起来。曹操骑的马受了惊吓,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儿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我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想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曹操用剑断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现在割掉头发找替。”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当时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头发和割脑袋没什么两样。

农夫与斧头

一个年轻的农夫在河边砍柴,一不小心,斧头掉进了河里。那可是农民养家糊口的工具啊,口试河流湍急,深不可测,下去捞是不可能的情急之下,农夫坐在河边伤心地哭了起来。

哭声惊动了河神,河神出现在农夫身旁,关心地问:“农夫你怎么哭得这么伤心呢?”

“我的斧头掉进河里了,我们全家还指望着用这把斧头砍柴吃饭啊!”农夫头也不抬地边哭边说。

不一会儿,河神拿了一把金斧头,问到:“农夫,这时你的斧头吗?”

农夫抬起头,一看不是,摇摇头,又沮丧地哭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河神拿了一把银斧头,问道:“农夫,这是你的斧头吗?”

农夫再一次抬起头,一看还不是,于是哭得更伤心了。

最后,河神拿了一把铁斧头让农夫辨认。

“哈,这就是我的斧头!”农夫高兴极了,捧着自己的斧头不停地感激呢神。河神微微笑着,说道:“农夫,你很诚实,作为奖励,我把金斧头和银斧头都送给你了。”

农夫高兴地收下了河神的礼物,回到家里,农夫向邻居们讲述了他的经理,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可是一个贪心的人听说了农夫的经理,羡慕得不得了,边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这一天,他也装扮陈浓度在河边砍柴,故意将斧头扔进了河里,并加装大哭起来。河神听见了,询问了原因,便从河中捞起金斧头问道:“这是你的斧头吗?”贪心的人还没等河神说完,便急忙答道:“是的是的,那就是我的斧头!”可是话音刚落,河神就和斧头一起消失了,任凭贪心的老爷哭叫不停,河神再也没有出现。就这样,河神为了惩罚老爷的不诚实,不但没有给他金、银斧头,还没收了他的铁斧头。贪心而且不诚实的老爷只能灰溜溜地离开,成为邻居们耻笑的话柄。

梁颢借书

梁颢是宋朝人,在公元985年的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选为状元。

梁灏的父母早逝,由叔父收养。他自幼喜好读书,可是他舒服的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梁灏只好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他不但对借来的书籍倍加爱护,而且向来是说什么时候还救什么时候还,很守信用。

一个冬天的晚上,梁灏又在抄书,不但灯光微弱,屋子里还冷得出奇。这样他抄了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眼睛也累得发酸。于是他不得不停下笔,活动活动手脚,放松一下眼睛,然后再抄。可是,当他再一次提起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已有些僵硬了。他没有在意,又在砚台里蘸了一下,继续写字,但是只留下了淡淡的墨迹。梁灏仔细观察才发现,毛笔上的墨已经有些冻结了,砚台里的墨汁也已经结了冰。他赶紧把砚台举到灯火上面,看着砚台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为冰花,随即又消失,然后赶快提起笔蘸着墨继续抄书。

他的舒服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梁灏屋里的灯还亮着,于是救披衣起床,推门遭到梁灏旁边,心疼地说:“灏儿,今天白天你从早到晚抄了一整天,现在又抄到大半夜,天这么冷,这样会搞坏身体的。快收拾一下睡觉去吧,明天再抄也不迟。”

梁灏说:“这可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明天就把书还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我就没什么可读的了。”

叔父笑笑说:“傻孩子,他们家里又好多书,不等着用这一本。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一天也没什么要紧的。”

梁灏一脸严肃地说:“做人要讲信用,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困难救失信呢?我答应明天还,救一定要明天还。”说完,就又低下头继续抄书。

第二天,梁灏按时把书送还了主人,主任惊讶地说:“我一位你说两天是指几天的意思呢,没想到你这么快救读完了。”

梁灏说:“我还没有仔细读,只是连夜把它抄写一遍。”

那人听了,惊得目瞪口呆,说:“你真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我这里还有很多书,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么时候还都行。”

梁灏急忙向他道谢,后来就经常去借书,而且总是按时归还,从没有失信过。

后来,梁灏中了状元,由于他的才华和少年时期养成的诚信品格,深得宋朝皇帝的赏识,被连连提拔。

参考文献

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学出版社,1970

3.梁志燊,幼儿好行为养成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孔克勤等,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张云珍,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

7.王少毅,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故事全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8.朱智贤,中国少年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9.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0.陈会昌,幼儿责任心的发展及培养,李伯黍主编:《品德心理学》[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类型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报。

12.郭晓飞,自我控制行为研究概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4。

13.徐速,刘金花,儿童自我控制水平与父母教育观念间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2

14.杨云(执笔),指导家长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幼儿独立性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5.王艳菲,从小培养儿童的快乐性格[J],教育导刊,2005,6

16.高冬东,关于领导能力的研究[M],河南大学1998级硕士研究生论文

17.李建新,阳春,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J],曲靖师专学报,1995,1

18.任会姣,角色游戏与幼儿性格培养,教学参谋[J],2005,12

19.刘建军,领导理论:反思与超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J],2008,5

20.张贤,领导力揭秘之一,中国人才[J],2004,8

21.许浚,领导力解析要素四:个人特质,通信企业管理[J],2003,12

22.约翰·麦克斯弗尔,领导者的品质,领导文萃[J],2000,8

23.诸双林,培养孩子快乐性格六法,早期教育[J],2000,14

24.马宏,培养良好性格八策略,年轻妈妈之友[J],2003,7

25.赵志荣,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早期教育[J],2006,7、8

26.曾小莉,浅谈幼儿优良性格的培养,贵州教育[J],2002,5

27.史秋荣,浅谈幼儿独立性格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J],1995,4

28.通信企业管理主编,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力,通信企业管理[J],2003,8

30.C.Moody Alexander.Character Development:A Value-Added Concept.Seminars in Orthodontics,[J]Vol7,No2(June),2001

31.冯德全,性格决定命运,家长学堂[J],1998,5

32.沈秀美,性格决定命运——谈领导干部的性格修养,领导科学[J],2003,19

34.潘育新,应重视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山东教育[J],2001,1

35.英国人如何培养独立坚韧的性格,中华家教[J],2006,7

36.殷小飞,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山东教育[J],2003,7、8

37.翁晖亮,怎样培养孩子的合群性格,亲子[J],2002,6

38.常青,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儿童良好性格,江西教育[J],2006,6

39.谢超,论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0.庞丽娟,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9,3

41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4

42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学出版社,1970.259

43转引自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第685页。

4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697页。

4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700页。

46孔克勤等著,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30。

47孔克勤等,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