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11864800000035

第35章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少时即有才名,年十七,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值董卓之乱,往依刘表,刘表因其貌丑体弱,不肯重用。刘表死,王粲劝刘表之子刘琮降魏。曹操任他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迁军师祭酒。魏国建立后,拜侍中。后病死军中。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著有诗、赋、论、议等近六十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十一卷,《去伐论集》三卷,《汉末英雄记》十卷(一说八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侍中集》(一名《王仲宣集》)一卷。今人俞绍初编有《王粲集》,内有诗一卷,文二卷,外有《王粲集补遗》和《王粲年谱》,并附录有清人刊印的王粲《英雄记》逸文,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王粲集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兹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鉴赏】

王粲《登楼赋》,大约作于建安十年(205)以后,王粲来到荆州,一住十几年,却始终未受刘表重用。时当秋日,王粲登上当阳县城楼,举目四望,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登楼赋》。

赋依韵脚转换,可分三叠。第一叠写作者登楼所见:楼宇矗立于漳、沮二水交汇处,背倚高原,前临水涯,但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满目丰收景象。然而,“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田园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园,眼前美景,只能换来作者心中一派怅惘。

在第二叠中,作者胸中乡情荡漾,一发不可收。他回顾因避乱迁来荆州,转眼已超过十二年(即“逾纪”),然而凭栏遥望,临风开襟,乡关又在何处?极目平原,视线为高高的荆山遮蔽,路远水深,家乡壅隔,不觉涕泪纵横。作者不由得想到被阻陈蔡的孔子,做了晋囚犹奏楚音的钟仪,在楚做官却不忘越吟的庄舄,然后总结道:怀念故土是人之常情,哪里会因发达或困窘而有所不同呢?

第三叠由乡愁无奈进而转为怀才不遇之忧。光阴似箭,河清无日;多么希望有圣贤出现,以王道统一天下,自己也好借势施展自己的才能。“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害怕自己的结局如同那悬而不用的匏瓜,又怕自己像一眼淘好的井,却没人来汲饮。作者以《论语》和《周易》中的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切盼用世的急迫心情。然而眼前的现实却让人伤心,面对一轮夕阳,作者顿觉秋风萧瑟、天色昏惨;感慨鸟兽尚有群可依,自己却独立失群。思及此,不觉悲从中来,气愤填膺,下楼归舍,夜半犹不能入睡。赋也便在这绕梁不尽的悲凄余音中结束。

王粲此赋篇幅不长,却极尽抒情写意之能事,是典型的抒情小赋。赋中摒弃汉赋铺张扬厉的写法,采用了骚体的形式,语句简洁,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作者尤擅以景写情,首叠以眼前景反衬故乡情,二叠以山长水远抒乡关壅隔之恨,三叠以日色风声渲染心中悲苦,都自然入妙。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毫不牵强。全赋情调在悲愤中寓有忧愍世道的仁者之心,乐为世用的淑士之志,又都具有积极意义,不同于一般悲叹个人穷愁的作品。刘勰称赞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准确道出王粲的文章特点及其在汉魏文坛上的地位。难怪人们把他与曹植并列,称为“曹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