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怎么管
11848300000036

第36章 知人善任发挥最大人力(4)

第二,我们所要找的人,是合乎企业标准的人。因为每一个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根据我们的企业文化,寻找能够认同的人,这样的话可能比较合适。譬如说,一个企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人来应征,如果不系领带就不予以考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我很赞成。但是,我们有一些不成文的想法,那不知道的人不是很倒霉吗?这就牵扯到第三个原则。

第三,我们所要找的人,要是有很大的诚意想来我们的公司,事先一定会打听一下。如果连公司的禁忌都打听不出来,可见要么是诚意的问题,要么是能力的问题。

前面提到,问应征者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看他怎么答,我们再来评定。我承认这样做不客观,但是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企业的文化也不见得很客观。这样一来,负责甄选的人很重要。负责人本身如果不公正,无论用何种招聘方法,他都可能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招进来,而不是招企业所需要的人。如果负责人很公正,尽管没有固定答案,尽管可以完全按照主观来决定,我们也可以相信他。企业如果连一两个可靠的人都没有,那么这家企业恐怕也很危险。

企业可以按自己的企业文化主观地选择人,而应征的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接不接受,这样是很公平的。要来的人,有诚意的话,首先会先打听一下,这家企业会问什么问题,怎么回答比较好。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是很敏感的,有些人甚至专门编辑某企业的面试题来卖。所以企业也不能总用老一套方法来征选,要经常变换一下。比如,通知应征的人面谈,他们来了以后,接待的人就说自己是面试官,但是突然有急事,要出去两个钟头,两个钟头以后再开始面试,并安排一个人陪着应征的人闲聊。其实那个陪他们闲聊的人才是真正的面试官。用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应征的人放松警惕,容易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这样有助于了解他们。

用不同的方式,并经常变换,就算有人都打听得很清楚,一进公司就能适应环境,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这个人是为了讨好一时故意为之,还是他的确能够认同我们的文化。特别是在面谈的时候,不妨问他对工作地点、上班时间、待遇有什么看法。如果这个人一开始就非常有主见,对工作地点、上班时间、待遇有非常明确的要求,恐怕弹性太小,也不太适合我们企业。假定他能够配合企业的需要,对企业应该有比较大的帮助。

不过,有很多人也在抱怨自己在面试的时候,就被面试官断定他去做什么工作。比如面试官看到一个人很有说服力,就让他去当销售人员;看到另外一个人,家庭背景是从商的,就让他当采购人员。凭一个短短的晤谈,就把他定型,往往会埋没很多人才。这叫做“直观的注定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一个年轻人很快就被定型,他能够进入其他领域的机会恐怕很少,如果我们看得百分之百正确还好,稍微看走了眼,肯定就会把一个人的潜能压抑住了。

我们最好按部就班地让一个新来的人,多方面去尝试,以便真正了解他的才华。同时我们还要小心,优秀的人才是比较难驾驭的。关于这一点,墨子曾说:“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一个很强的弓,要把它拉开很不容易。可是这种很难拉开的弓,射出的箭可以飞得很远很高,而且命中靶子很深。同样的,好马也很难驾驭,可是你把它驯服了以后,它就跑得非常快。

所以,我们应该在选人才的时候多加注意,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面试时系领带的企业才要,他就偏偏不系,可是他的言谈当中,的确有过人之处,我们也不能因为他违反了我们不成文的规定就不用他,不妨尝试问他有没有听说这一规定,他若是说“我知道。但我找不到领带”,就可以知道,他可能是有意用这种方法来引起我们的注意。他算是怪异之才,不要错过。

恃才傲物当然不好,可这种人还没有到恃才傲物的地步,只是说他有才能,不想接受这些。据我所知,有的人一辈子不穿西装,不打领带,有些场合若是有强硬的规定,他宁可不来。

聘用人才后要做到适才适用

当我们把人招进来之后,最要紧的就是要加以适当的教育。新进人员包括有经验和没有经验的,有工作经验的人进入一家新企业,也是新进人员。要使从业人员充满工作意愿,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踏入我们企业的头一个星期,给他适当的辅导。如果他刚踏入社会,我们要提醒他,学校是学校,职场是职场。在企业里要早日摆脱学生的气息,最好能够把学生作风一扫而空,变成一个真正的就业者。如果不及时提醒他,他会把当学生时的一些行为带到企业来,我们过一段时间再培训他,就不如一开始时效果好。对于有经验的新人,我们可以客气一些,告诉他,他刚刚进入这个企业,对环境也许陌生,可以先来好好地了解一下情况,凭他的经验,三五天就能进入角色。用这种方法来诱导他,对他也是一种帮助,让他能够尽快适应我们的环境。

等他适应了环境,我们就开始任用他。任用他就是分派工作给他,分派工作最要紧的就是适才适任。也就是说,他有什么样的才能,给他什么样的责任。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我们用其所长,这是我们用人的一个原则。

不要大材小用,也不要小材大用,而是要量才为用,他有多大的能力,就要让他承担多大的责任。让他一上来感觉很轻松,以后他的能力就显不出来;让他一上来就感觉到工作负荷太重,他做不好,以后他的信心也会受到一些打击。当我们量才量得差不多以后,就要让他专心地把工作做好。我们一方面要培训他专心,另一方面在考验当中逐渐地加以信任,他才能够把工作做好。所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由小信到大信,不要从不相信他开始。一个人刚进企业,我们最好不要有怀疑他的念头,因为中国人很敏感,只要他感觉到我们不相信他,那就很糟糕,而且很难改变。我们还是相信他,只不过信任度较小,等他表现好,再对他多一份信任,这样逐渐增加,信任度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真正地相信一个人。

工作分配当然有很多理论,现在我们只讲三个比较重要的原则。

第一,我们要分配工作给别人,千万避免一些因素的干扰,如伦理、感情、价值、习俗……这些因素常常会干扰我们的工作分配。比如,这个人年纪大,看到他就像看到长辈一样,所以不好意思多分配工作给他,这就是伦理的因素。再如那个人很年轻,刚进公司,不好意思给他太重的工作。我觉得这都是不必要的,因为一个人进入公司前,我们已经知道他的才能,我们根据他的才能来分配工作,而不去考虑他到底是长辈还是晚辈,这样才比较合理。没有背景的人就多给他一些工作,有靠山的人就少给他一些工作,这种心理最好避免。假定这个人是老板的儿子,他分配到你这个部门来,你一定要慎重,过分讨好他,就等于告诉老板,你这个人专门在讨好人,肯定给老板一个不好的印象。

第二,我们要按照一个人的特殊资质来分配工作,比如说他的性别、意志、健康情况;还要考虑他受过什么教育,受过哪些培训,智能如何,性情怎么样;再考虑他的情况,包括时间、工作量、人际关系等。当然,我们不主张重男轻女,也不主张重女轻男,在性别上,我们应该了解其先天的区别。比如说男性一般体力比较好,可以多承担一些体力活。我们只是就这些先天差异来考虑工作分配。如果一个人很喜欢跟别人打交道,我们就分派给他需要经常跟别人接触的工作;反之,不妨让他做一些物料管理等很少跟人接触的工作。

第三,我们要考虑他如果获得了这份工作以后,会有何感想,是不是感到身心愉快。尽量让他产生工作的意愿,尽量让他感到这份工作很有面子,或者做了以后很有成就感。

我们在分派工作的时候,尽量避免考虑人情上的问题,尽量避免用私人的关系来决定他的分量,尽量依据当事人的条件、情况。

另外,能者多劳到底对不对?我们分配工作时常常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同一个部门里,有的人工作多,工时长,有的人工作少,也很轻松,这样的情况到底对不对?是应该每一个人做一样多的工作,还是允许能干的人多做一点,不能干的人少做一点?我们居高位,领高薪,而且又很神气,又是红人,但是最后没有作任何贡献,这样会不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如果一个人在企业工作20年了,而且得了一身职业病,我们也要求他跟别人做得同样多,是不是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我们要考虑到大家的心理因素。不过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我是赞成能者多劳的。儒家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才也养不才”,即有能力的要去养那些没有能力的。有能力的人不但不可以骄傲,不可以要求更多的回报,而且应该要多多地服务,以回馈社会。我们今天口口声声讲服务,一定要同工同酬,我觉得这是有点矛盾的,上天给我的条件比人家好,这就是我比人家优越的地方,我还要求多得报酬,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你既然是能者,你就应该多劳。当然这句话我们要比较慎重地理解,如果有更多的人不计较做多少工作,得到多少奖励,那么我们的企业会做得更好。

知人善任才能人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目的是得人又得心

做领导者最要紧的就是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的目的在于“得人又得心”。只有他的心在企业里面,他才会真正发挥潜力,把企业的事情当做自己的私事一样,用心处理。

所谓得人,就是得到所需要的人。中国人很喜欢讲事在人为,就表示一切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单靠管理者一个人把事情做好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才需要组织。组织就是把一群人的力量笼络起来,但这群人是不是得力很难说。同样一群人,如果得力的话,生产力就高;如果不得力的话,生产力自然就低。我们如果能够使这群人都很得力,那就表示我们已经得人了,得人才能够发挥整体的组织力,才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顺利完成任务。

这群人是不是长期地努力下去呢?那就看我们有没有得到他们的心。这些人过一阵子就变成不得力了,这种状况相当多,因为彼此不信任,到最后由误解慢慢地产生冲突,甚至严重到对立的地步,那就非常糟糕了。如果有人跳槽到我们敌对的企业,或者自行创业,那么他就很可能会跟企业死拼,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得人又能够得心,长期合作,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努力,这才是我们长期发展的保证。

知人善任的目的是,不但要得到合适的人,而且要把这些人的心留在企业里面,使他们有向心力、有信心、很专心、很用心。知人是很困难的,但善任更加不容易,有两个原因:

1.客观的形式常常受到限制。限制一是,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将来肯定大有发展,但是我没有办法推荐他,因为我没有这个权力,想推荐也做不到。 “人在衙门好修行”就是说,你本来有权力可以推荐人,而你碰到人才又不推荐,那就是罪过。我没有权力,我很会看人,但没有办法推荐,我没有罪过。所以这点也是所有的主管都要小心的,当主管而不能替企业发现人才,不能举荐人才,这就是罪过。

限制二是,我现在发现人才了,可是适合他的位置已经有别人来做了,我又不可能马上把那个人开除,这样做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还要等机会,等到那个人调走了,或者企业扩大编制了,再把人才引进来。

限制三是,曲高和寡,真正的天才,他的才华别人看不到,我要推荐他,大家一听都摇头,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限制四是,人才的专长刚好是现实社会不需要的,他生不逢时,只好被埋没了。

2.嫉妒心理在作怪。嫉妒是人之常情,难免会有。有权力的人,如果嫉妒心很旺盛,故意不推荐人才,就使得人才没有办法获得善任。或者有权力的人本身没有嫉妒心,很想举荐人才,但是其他的人嫉妒心很强,联合起来反对他,排斥他,这个人才也得不到机会。可见,我们要找人很难,发现人以后能不能顺利地善任,也很困难。

齐桓公把管仲请回国,要管仲好好去替他治理国家,可是管仲并没有达到他所预期的目标。齐桓公就问管仲,他这么能干,为什么没有治理好国家?管仲说“卑贱者不能凛然高贵者”,即职位太低的人没有办法让那些职位高的人听话。于是,齐桓公就封他为上卿,给他比较高的职位,可是国家还是没有治理好。齐桓公又问他为什么,管仲说“穷人不能指挥富人”,即他没有钱,别人比他有钱,他虽然是上卿,但是他讲话他们不听。于是,齐桓公又给他齐国市场一年的租金收入。但是,国家还是没有治理好。最后齐桓公又问他是什么道理,管仲说“疏远者不能制约亲近者”,即他跟齐桓公的关系比较疏远,别人跟齐桓公关系比较亲近,他讲的话,那些跟齐桓公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根本不听。齐桓公干脆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于是,齐国内部大治,安定团结,成为中原霸主。

我们都知道,齐桓公是一个平凡无奇的人,他居然能够成霸业,就靠管仲。管仲是个人才,可是如果他的身份、资产、尊称都不如人家,那么他的能力也没有办法发挥出来。幸好齐桓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给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让一个人发挥能力,就要给他适当的条件,不能凭空要求他尽量发挥,当然这些条件要符合他本身的实力,不能盲目给一个人太好的条件,否则容易引起更大的不平之怨。

据了解,很多中高层主管,实际上都不了解本身的职责,只有一部分的主管知道自己的职务是什么,责任是什么,真正能够做出应有成绩的人更少。有80%的人不太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其中,有55%的人是大概知道,但是不很清楚细节。只有20%的中高层主管的的确确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平常并没有要求他们尽到责任,没有让他们反思自己是不是尽责了。我们既然把人才请进来,既然给他相当的地位,给他相当的权力,就应该进一步要求他尽责任,这样才叫做善任。

知人善任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可以划分成十个段落,我们把它叫做用人的一贯之道。

第一,识才。企业要订立用人的标准。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是“德本才末”,就是说先看他的品德,品德过关了以后再来看他的才干。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我们就不必冒险用他,除非只是短期地利用他,把他当工具。如果准备长期用人,品德是第一位的,然后再考虑他的才能如何,这是识才。

第二,觅才。要拓展寻找人才的渠道,渠道越多,选择越多。

第三,知才。就是在一群人才当中,你能够慧眼识英雄,发现最合适企业需要的人。越是大老板,越要有这种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