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怎么管
11848300000033

第33章 知人善任发挥最大人力(1)

管理以人为主知人最重要

人们常说,企业的兴衰系于人才的多寡。好像人才多的企业就会兴,人才少的就会衰。事实上,一家企业如果要兴的话,最起码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其产品是有成长性的,主力产品不会很快被淘汰,能持续地为市场所接受。

第二,除了现在的主力产品以外,应该还有本领开发一些新的产品。

第三,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准,能够确保产品受到大家的欢迎。

第四,要有一个销售网,销售渠道要选对。

第五,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或者新设备的投资。

这些看起来没有一样和人才有关,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每件事情都要人去做:技术好不好看人;能不能开发新产品看人;产品能不能够继续卖下去要靠人去了解,要靠人去改造,甚至要靠人大力作宣传;销售网络当然也需要人;更新设备,筹措资金或者运用资金,都依赖人。可见一个企业能不能继续兴盛下去,就看它的人才是多还是少。

知人而不能善任就毫无意义

说到人才,我们马上想到求才,求才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不晓得谁是人才。世上的人那么多,怎么知道谁是人才?很多老板抱怨说,人才一路上都是,但是自己没有碰到一个。而且最怕碰到假的人才,那更糟糕。把不是人才的人当做人才,加以重用,迟早后悔。我们要认识什么样是才,要知道才在哪里,还要想办法去把他求来,这都要有知人之明。尤其是老板,知人是很重要的能力,能不能把一个人看得很清楚,判断他是不是人才,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

同时,人才也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栽培、教育、培训、磨炼、考验都非常重要。所以有的不是人才,但是企业会把他培养成人才。相反有的人可能是人才,但是来到企业以后反而慢慢变成呆人,非常可惜。知人还是不够的,知人如果不能善任,最后等于不知。知人一定要善任,因为人才是有专长的,不是万能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万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把他的长处发挥出来就是善任。当主管的人,要把你下属的长处放在你的眼睛上,把下属的缺点放在你的肚子里,你心里要知道他有什么缺点,但是不要讲出来,一讲出来就会伤害他的感情,会使他没有信心,甚至他觉得你看他不行,就自暴自弃。不知道下属的缺点很糟糕,有时候会铸成大错;知道他的缺点,可以避免他的缺点暴露出来。知人的目的为了用人,用人一定要相信他,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要经过一番磨炼,经过一番考验的。绝对不是说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看到一个人就相信他,你最后一定会被他骗。

我们用了一个好人,其他好人会闻风而来。我们用了一个坏人,其他坏人也会跟进来。《战国策》里提到,有一个国王,让他的大臣去买一匹千里马。结果千里马死掉了,这位大臣就把那匹千里马的尸骨买回来。国王大怒,责骂大臣,大臣说出一番道理来:“我把千里马的尸骨买回来,这个消息一定会传得很快,大家都会说我疯了,而且很在意我回来后会不会挨骂。如果国王不骂我,大家都会说国王真的很爱千里马,甚至于连它的尸骨都爱,这样一来所有有千里马的人都会把马牵到您的面前,我们就可以买到很多千里马。如果国王骂我,大家都会传国王只喜欢活的千里马,死了就没有用了。”国王没办法,只好嘉奖他。果然,大家都传说国王爱千里马爱到连死马都要的程度,纷纷把千里马送到这个国家来。

中国人最会打听了,打听这家企业喜欢用好人,好人都来了,因为好人很喜欢跟好人在一起。好人最怕跟坏人混在一起,你搞不过他,伤透脑筋。坏人也喜欢打听,知道某个老板最喜欢用坏人,就想“我是坏人,我来一定可以发挥我的长处”。

所以主管用人,不管哪一级主管,我们都给他四个条件,叫做知人、善任、亲贤、远佞。知人,要了解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本事,如果真的有本事,本事到底有多大。善任,既然知道他的长处,就要给他提供机会,能够放心地让他发展。亲贤,知道这个人是好人,你会接近他,让其他人知道你喜欢跟这种好人在一起。远佞,发现小人就会疏远,让大家知道你这个人不喜欢跟小人打交道。

知人分析起来有两点,一个叫识才,一个叫觅才。主管要能识才,有能力辨识一个人是真的人才,还是假的人才,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个企业并不是说任何人才都需要,所以要让外界知道你所要的人才是什么。譬如一个与计算机专业无关的人,就会想,在计算机企业,我的工作机会会很少。如果一家计算机企业对外宣布,我们虽然是一家计算机企业,但是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不管是学天文的、学地理的还是学历史的、学文学的,我们都很需要。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们也可以在你那边找到机会。这也是在知人的范围之内。

觅才,就是很虚心地向外面征求人才,不是光在那里等。因为真正的人才不一定会来,可能在半路上就被人家抢走了,我们干等着,等到什么时候呢?现在很多企业到学校去,向在校的学生介绍自己,让他们在毕业之前,就在脑海里面留下很好的印象,随时跟他们联系,欢迎他们到企业来服务,这就是觅才。

善任,包括两大项目,一个叫做留才,一个叫做进才。留才是说我们好不容易把人才识别出来,并把他请进公司,他待一两年甚至一两个月就走了,我们不是前功尽弃吗?所以我们要把人才好好地留下来,给他适当的工作,信任他,使他能够发挥才干,这就是善任。但是发挥到什么程度,就涉及能不能进才的问题,我们把人留下来,他只发挥到50%,这就折磨了一个人才。后来他心灰意冷只发挥到20%,那更伤害了人才。所以我们要使他慢慢地发挥60%、70%,甚至90%,最后发挥出100%,对他个人也好,企业也会受益。

亲贤,包括两个项目,一个是聘才,一个是理才。所谓聘才,就是把人才发掘出来以后,要把他聘请过来。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就是聘才的最好例证。诸葛亮27岁被刘备请出山,之后一直为刘备努力工作,54岁去世。刘备给他鞠三个躬,他就卖命27年。当然我们不敢说刘备是存心如此的,但起码是划得来的。理才,就是好好管理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能力。刘备把诸葛亮请出山来,诸葛亮不一定能发挥才干。刘备告诉关羽和张飞,他们虽然是桃园三结义,但诸葛亮是他们请来的人才,大家要好好配合诸葛亮。经过一番沟通,让诸葛亮能够获得认同。

远佞,就是要远小人,去不才。《资治通鉴》上记载: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大意是,唐太宗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玩弄弓箭,自认为对弓箭很在行。有一次他拿了几十张自认为很好的弓去给一个真正内行的弓匠看,那个弓匠看完以后说都不是好弓。唐太宗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弓匠说,木心不正,凡是木心不正,其脉络就会全部歪斜。这些弓看起来虽然很刚劲,可是发箭的轨道不正,不能算是好弓箭。唐太宗由此领悟到治理天下的道理。

从这个故事可以推论,用人,需要把才能和品德合在一起看,就好像弓是很刚劲有力的弓,可是如果它的木心已经歪了,最后是射不中的。人的品德如果和才能不能并重的话,那很可能用了小人,被小人蒙蔽,最后败在小人手中,负面影响相当大。远小人,去不才,是用人的要领。

人才在哪里?很多人说,他们老板整天提着一盏灯,在大街小巷拼命去找人。要是问他,你的企业人这么多,你还要找什么样的人呢?老板肯定会说,那些人根本都不是人才,他要找的人才不晓得在哪里。事实上,到处都是人才,人才就在企业里面,只是老板如果不认定的话,那就没有人才。我一再劝告所有老板以及主管都要好好想一下,第一,我们的员工之中,我们的下属之中,确实没有人才吗?我们当初为什么让他们进来呢?我们当初看上他们,为什么现在却看不上他们呢?第二,外面招进来的人真的会比现有的人更好吗?老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一个人才挖进来,结果又发现他不是人才,或者原来的人才把他排挤掉,那还是白费力气。第三,新来的人如果是人才,为什么很快又会变得不行了?是不是我们本身的环境、气氛有问题?

我一再主张,人才要靠自己来培育,因为没有经验的新人像一张白纸,可塑性比较强。通过新进员工的培训,可以把他塑造成很理想的人才。但是员工的培训要经过计划,要用心才有效。我们没有必要把员工培训成为绝对服从企业规定的呆人,而是应该教导他们动脑筋,让他们去思考企业的规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希望他们把意见说出来,看看企业能不能解决。如果合理,他们当然得接受。这样对劳资双方都有好处,这才是真正培训人才。如果培训的时候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规定,那就成了培训奴才了。

一个人如果本来是没有脑筋的,我们就不会认为他是人才。如果发现他有脑筋,而不让他使用,那就等于把一个人才请进来,却不让他发挥,最后会把这个人逼走。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来了一阵子就走了,因为他们感觉现实跟他们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塑造新人,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当初的承诺是事实,没有改变,而且我们还继续朝这个方向走。同时我们也要有雅量,接受新员工的一些个性化的言行。如果新员工完全跟老员工一样,那就不叫生力军了。新员工会带来一些朝气,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他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包容他。这样的话随着新人不断地进来,企业就会日新又新,不会落伍。

我们一直认为人才要靠自己去找,但找来以后要去树立他的信心,要去培养他对企业的感情。有些老板说人才不专心,一进来就想走,对企业不够意思……我始终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一个人要走,一定有原因,可能是他不对,也可能是企业不对,我们彼此让一步,反思一下比较好。

有一位老板,他手下有一位很重要的干部要走了,他问:“你为什么离开呢?”干部讲了很多理由。老板说:“这样吧,我现在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把你对企业的不满,把你对企业的需求通通写下来,写下来以后你再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如果不能给你满意的答复,那你走。我如果可以给你满意的答复,那你就不能走。”结果那个干部没有办法,因为老板如此诚心诚意,他只好写,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撕了好几张纸,勉强写下来几条不满意的地方。老板也很讲信用,一一给他解答,最后那个干部留下来了。

一个人要走有很多原因,我们如果武断地认定,他是因为嫌钱少就走了,或者他因为喜欢自己当老板就走了,这都是很表面化的,深一层的话,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原因。

老板最大的责任就是知人善任。知人,现在叫做选贤与仁;善任,现在叫做人尽其才。一个老板有本领选贤与仁,又使这些贤与仁的人人尽其才,他就很了不起。当老板最困难的就是用人,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买,只有人不完全是用钱就可以买得到的。老板的苦恼一般是所见不明,好人坏人看不清楚,或者他存有成见,就会造成用人的偏颇。我认识一位老板,他自己身材不高,因此他的主管都是身材很高的人,这就是一种成见。我不相信这是凑巧的。我有一次看到这个身材不高的老板,叫他的干部围着他,自己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训话,很有满足感,可见他是有意为之。

同时我们的人事制度一般是不完善的。我一直认为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不能没有制度,但是完全依赖制度也不太可能。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人事制度不很完善,或者我们认为它很完善,但是执行起来又打了个折扣。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我们用人的困难。

用人最高的原则就是老板要有度量,主管要有气度。一个人的度量可以容纳一千个人,他就可以用一千个人。一个人的度量只能容纳两个人,他就只能用两个人。一个人的心目当中只有自己,那他就无法用人。

我们求才要公正,要客观,没有私心,同时还要有很多学识跟经验。好不容易求来了人,我们不能善任,那毫无作用。善任才是目的,知人只是一种手段。很多老板会看人,但不会用人,他看出来的人才都让别人用了,非常可惜。有很多老板很会用人,但是不会看人,结果用到小人,又被害死了。所以知人善任要配合起来,两样都很重要。

知人实属不易必须用心修炼

知人,就是分辨一个人是诚还是伪,因为人看起来很老实,同样的老实,一种是真的老实,一种是假的老实,我们要把它分开;分辨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善恶不一定都表现出来的,有的人看起来很坏很凶,但是很善,有的人看起来很善良,实际上心肠狠;分辨一个人是明智的还是愚蠢的,一个人IQ有多高是看不出来的,就算用专业的手段测量出来,也没有办法证明他是智还是愚;分辨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些都分清楚,才叫做知人。

孔子提醒我们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意思是说,知人是非常困难的,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要了解人比了解天还难。天有春夏秋冬之分,我们还可以分辨现在是春天还是秋天,秋天来了以后就知道冬天快到了。早晚也分得很清楚,现在是晚上,很快就是白天了。可是人往往有一个摸不透的外表,外表之下又藏了一颗摸不透的心。所以我们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心是藏在肉体里面的,如果不表露出来的话,我们怎么能看透?或者他伪装得很高明,我们也很容易上当。知人固然很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不理会它,我们非知不可,因为经营管理离不开人。经营管理的成败就看我们能不能把人才分辨出来。知人而又得人,经营者就可以无为而治。

汉高祖刘邦不管哪一方面,都没有办法跟项羽比,但是最后刘邦成功了。刘邦的成功,主要因为他会用人,手下谋臣良将无数。但是刘邦也不是一开始就很会看人,以韩信为例,韩信先是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一气之下跑来投奔刘邦。刘邦也看不出他的才干,把他当一般人看待,结果韩信生气就跑掉了。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这才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一个人不可能天生就会知人,要经过历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