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原则,考核的标准要根据实际状况来定。最好能把标准让有关的人看一看,让他们了解一下。可是,标准不应该公布开来。如果把评分的标准都公布出来,就会引诱很多人专门去注意你要评分的项目,专门在这方面下工夫,而其他方面,就马马虎虎,应付一下。比如说,有一家企业规定,员工参加一次培训加几分,员工加班一次加几分,员工如果服从命令、完成任务加几分,都公布出来。这下好了,员工就开始算计了,想办法到外面参加培训,回来后自己记分。本来考核是为了让员工调整自己,但是把考核的标准公布,就会使得很多人无心工作,专门琢磨怎样才能得高分。就像我们现在的教育,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你要考的,我就认真读;你不考的,我马马虎虎。
第三个原则,考核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客观,不可以心存偏见,不能徇私,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马虎。要认真,提醒自己尽量公正,尽量客观,尽量把私人感情摆在一边。用这种态度来考核才能够达到目的。
第四个原则,考核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程序。比如说,先让被考核者的上级主管来初评;然后交给上一级的主管复评;复评以后再交给考核委员会去评审,考核委员会不包括老板,老板不在,大家才能够畅所欲言;评完以后再提交给老板核定,老板应尽可能遵照考核委员会的评审结果,除非有极大误差的才可以变更,或者是退回去让他们重新评。多经过几关,就能使被评者相信,最后的结果是公正的。
有一家企业,部门经理给某个员工评85分。到了副总经理那里,改为75分。那总经理怎么办?总经理如果按照副总经理的评分给他75分,那么部门经理就会说:“以后我们部门经理一级的人就不要评了,干脆把材料送给副总经理评就好了。”如果总经理按部门经理的分数评85分,那么副总经理肯定有怨言。这样子就麻烦了,得罪哪个都不好。如果总经理取巧,把85加75,再除以2,即评80分,那么两边都抱怨:“干脆你自己评好了,我们评什么?你一点主见都没有,只是根据我们两个人的分数加起来除以2,这算什么?”
碰到这个情形,总经理应该先把部门经理找来,问他为什么评85分,再把副总经理请来,问他评75分的道理是什么。然后实地去了解,最后该给多少分就给多少分。当然,总经理可以跟副总经理解释:“这个人,根据我了解,你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部门经理看到的比较多,能不能这次就参照他的标准?”副总经理一定说:“好嘛,既然你认为这样,就这样好了。”
第五个原则,我们要配合实际的绩效来分配等级。考绩的等级应不应该有名额限制?这个问题也是见仁见智的。如果有限制,主管可以用名额有限制来做挡箭牌,说“没有办法,这是企业规定的,我很想给你优等,但是名额有限”。如果没有限制,被考核者就会不依不饶:“你认为我不好,你告诉我,我一定会改,你还是给我优等吧。”所以有没有名额限制,没有对错之分,实际上实施起来却相当的困难。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没有名额限制的,所谓开放式的。
第六个原则,能够快速、有效地配合考核结果给予一些奖惩。考核完了,没有下文,考核的效力就会慢慢减退。奖惩要讲时效,才能发挥考核的刺激作用。
第七个原则,确定考核的过程到底要公开还是要秘密进行。我个人的建议是,过程要秘密,最后结果可以公开。过程如果是公开的,就很麻烦。你给他79分,他马上就知道,会不断地找你求情,你怎么办?所以,我们要用保密的方式。到了最后,结果已经定了,那我们就可以公开。上述七个原则,如果遵守的话,那么考核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实际上,考核也有很难解决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考核的项目很难具体化。到今天,考核项目还多半取决于管理者的印象。主管本身如果很贤明、很公正,那么考核结果大家多半会信服;主管本身如果糊里糊涂,又没有什么辨别力,爱感情用事,考核的争议一定很大。所以考核项目的具体化,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第二个难题,考核容易流于形式化。因为对企业的奖励,员工常常无动于衷。奖金给得少,他不在乎;给多了,企业又负担不起;给他的处罚,他也觉得无所谓,除非把他革职,否则的话记过就记过嘛,反正明年就消掉了。这样考核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第三个难题,考核不能够除去恶人。之前有过很多类似的规定,犯一次错记一个大过,或者考绩差等的就可以免职。但到今天为止,很少有人这样规定了。因为中国人的报复心是很强的,你叫我没有饭吃,我就叫你不能吃饭,看谁厉害。有些主管经常无奈地说:“我没有权叫人走路。”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叫人走路,只是你不敢做而已。
第四个难题,考核不能跟升迁相结合。有的人考核成绩很好,但始终没有升迁;有的人考绩不好,反而升迁了。老板振振有词:“升迁不是完全根据考核结果,而是根据他的潜力等种种的原因。”那为什么还要考核?
第五个难题,考核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你越强调考核是公平的,员工越认为它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一再说,考核要合理、要公正。尤其是中国人认为品德始终最重要。很多企业老板都认为,品德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才能很重要,但是品格不好的话,非常令人担心。
统一的高清愿先生说,一个人如果才能很好,而品德不好,那他一点用处都没有。企业需要的是忠实,是热诚。如果他脑筋好,能力强,但对企业不忠诚,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伤害。比如开发部的技术人员把研究成果偷偷卖掉,企业还怎么活下去?工人进到工厂,只需要勤快、努力就够了,我们对工人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基层主管以上的,就不是这样了,一定要注意其品德。特别是中层干部,因为中层干部直接跟员工接触,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士气。一个有能力品德又良好的干部,如果领导有方,就证明老板有眼光;如果他领导得不好,天怒人怨,就表示老板用人有问题。
品德是无形的。要是问一个老板,他选人的标准是什么,他多半会讲到有形的东西,比如学历、专业等,实际上他心里头还是重视品德的。通俗地说,可靠最要紧,这句话到今天还是很实在的。
考绩是考核的重要依据
考核是为了救人而不是杀人
我经常问别人:“你考核的目的是想杀人呢,还是想救人?”对方通常迟疑一下,说:“我不杀人也不救人。”那更糟糕,这样的考核纯粹是形式主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考核,不是为了杀人,就是为了救人。如果不能用考核救人的话,势必已经在无形当中杀了一些人。
我又问:“考核之后,你是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还是物质方面的奖励?”对方通常会说:“我既没有给精神方面的,又没给物质方面的。”这样的考核纯粹是象征性的。考核之后,要么给精神方面的奖励,要么给物质方面的奖励,如果什么都没有,那等于没有考核。
我再问:“考核时的气氛是你争我夺,还是彼此谦让?”如果回答说“好像不争也不让”,这种考核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大家不争也不让,也就是无所谓,这种考核还有什么用?
有人反问我,中国式的考核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我不反对用轮流制。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落伍到极点,说这种话的人还好意思来讲考核?其实,我是把人分成三个部分:其一,大家都认为好的;其二,大家都认为坏的;其三,大家都不太了解他到底是好还是坏。如果用二分法,就很容易对立,容易引起冲突。
我建议,先把坏的人找出来,因为我们要救人,救人就是救坏的人,让他变好,这才是我们考核的目的。我们若是问他:“这次考绩你有什么想法?”我相信他一定说:“我表现得不太好,请你高抬贵手,给我好一点的分数。”我们就说:“好,我来想想办法。”千万不要直接拒绝,让他没有面子,那他就认为我们根本是存心让他出洋相的。所以不管他讲的话有没有道理,我们都说好。过两天又把他找来说:“你上次跟我说,你希望考绩考得好一点,不好的话会对你有影响,所以我也很慎重,仔细审核之后发现,我还是没有办法给你好一点的分数,你看怎么办?”他一听会再三要求,我们对他说要再考虑一下。第三次我们再跟他说:“实在是有困难,请你谅解。”我相信他也没有面子再继续强求,就会死心。
我们要让一个考绩不会好的人死心,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去找回自己的面子。找回了面子,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当然了,我们也可以跟他讲明,有很多制约因素,所以不得不给他差的分数。但是,没有关系,也许上级主管还会给他机会,给他好一点的分数。这样就相当于我们做坏人,让上级主管做好人。到底是中层做好人,高层做坏人,还是中层做坏人,高层做好人?这是我们经常会考虑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宁可中层做坏人,也要让高层做好人,这样比较有利。
处理了考绩不好的人,我们再把大家都认为好的人找来,但是不能对他说:“大家都认为你好,所以我今天考绩要给你好评。”这样无意中会杀死他,因为他会得意扬扬,然后得意忘形,最后不求上进。我们还是要告诉他:“一直到现在你都表现得很不错,大家都认为你很好,只不过他们有一些建议,你愿不愿意参考呢?”这个时候他一定很想知道,我们再细细地告诉他:“你的优点很多,我不讲了,你这几个缺点也是大家看出来的,如果能够再改进一下,今年你考绩一定很好。”让他做最后的冲刺,把缺点改过来,然后给他好评,大家更能够信服。利用考核前的时间使坏的人改好,使好的人更好,这就是在救人了。
至于中间的那一部分,我们凭良心讲,也无法分辨到底是好是坏,所以我们就按常规给他们考核。总之,无法判断好坏的给他优等,比较差的跟他沟通以后给他差等,有特别表现的给他鼓励之后,给他优等。在企业中,考核有三种常见的方式:
封闭式。封闭式的考核由上而下进行,而且是单向的。我是你的主管,所以我考核你,你不能有意见,我不必跟你沟通,至于结果怎么样,到时候再说。人力资源部门只是负责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比如通知各部门主管考核开始的时间,制作和回收表格等。
不过封闭式考核很容易产生偏见,因为部门主管的主观好恶会占很大的比例。如果部门主管公正廉明,考核还是很公正的。
这又牵涉到我们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我觉得,如果部门主管选得合适,就算是人治也没有什么不好。部门主管很公正,不会利用考核来要挟下属,就算采用封闭式的考核方式,只要结果好也无所谓。
开放式。所谓开放式的考核,即考核者跟被考核者面对面谈一谈,沟通一下,这是比较民主的方式,而且是双向的。甚至先让被考核者进行自我考核,然后再由被考核者来考核,并就两次考核的差异进行探讨,最后得到一个彼此都认同的结果。
在开放式考核中,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加大了,主要做一些协调沟通的工作。比如被考核者不同意,而考核者很坚持,人力资源部门就要从中斡旋,对被考核者说:“你们主管不是特别针对你,他对别人也是同样的看法,因为我旁观者清嘛。”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考核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无理取闹的人。
最怕的是用开放式的名义来做封闭式的考核,那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混合式。即一半是封闭的,一半是开放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建立个人资料库,询问被考核者最近有什么变化,对企业有什么看法,对人力资源部门有什么看法,然后把资料汇总起来。而部门主管按照自己以及被考核者的意愿,来选用是单向还是双向的方式办理。比如部门主管跟张三沟通时,张三说:“我没有意见,你考好了,我相信你。”那用单向的考核法。跟李四沟通时,李四说:“不行,我有意见,我希望你重视我的意见。”那就用双向的考核法。最后的结果都交由考核委员会讨论,也就是说,部门主管怎么考也不是最后的决定,大家尽可放心。这种方式可以根据企业的成员构成、大家的意愿,还有企业的氛围来选用。
考核权所有者要有正确理念
关于考核权应该归属于谁,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应该让部门主管来考核决定。因为部门主管跟员工平常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可以直接地、连续地、深入地去观察一个员工,了解最透彻,最真实。可是,如果只让部门主管考核并最终决定的话,会存在很大的主观成分。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最终决定权,就会小心一些,谨慎一些。如果有最终决定权,自然而然地就会任意妄为,因此就比较容易失于偏颇。
有人认为,由部门主管考核,然后由上级主管审核,能起到制衡作用。这当然很好,但是部门主管跟上级主管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所以还是应该明确规定,每一个人的意见所占的比重。我不主张部门主管考核之后,上级主管看一下就确定下来,这还是会造成部门主管的偏见。
还有第三种方式,就是先由部门主管执行考核,然后组成一个考核小组,或者考核委员会,由他们来复核,并且当场决定结果。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补救每个部门宽严不一致的缺失。有的部门比较松,有的部门比较紧,考核小组或者考核委员会可以把各个部门的情况综合比较一下,进行合理的调整,有的地方缩减一点,有的地方放松一点,使得各部门的考核尺度接近一些。
但是,调整的过程是没有办法保密的,传出去以后就会引起很多不良的反应,增加很多困难。所以,考核小组或者委员会最好不要一个一个去查,而是先把整个原则定下来,再来调整每个人的成绩,这样会把后遗症降到最低。对于考绩,每一个主管有不同的理念。第一种理念是“我做的考绩是绝对公平的,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完全不考虑后果”。我无法确定这种人好不好,这种理念正确不正确。但是这种做法最后的结果是在杀人,因为跟了这样的主管,而员工自己的表现不好,就会得到不好的考绩。一年,两年,三年……考绩都不好,员工就会认为算了,反正跟着你永远没有希望,得过且过吧。这个人就“死”掉了。就像打棒球,连续三年考绩不好,就被“三振出局”了。
第二种理念是“我们应该考虑合理的不公平”。所谓合理的不公平,就是说,我做考绩多少有点不公平,但我是为了救人。如果连续三年差评,要看这个人值不值得救。如果不值得救,当然就让他“三振出局”,如果值得救,就把他找来,说:“你这几年考绩都不好,我仔细看了一下,并没有冤枉你,你自己觉得怎么样?”停顿一下,接着说,“不过你这几年还是不断在进步,只是别人进步得快,你进步得慢。我现在给你个机会,你好好表现,把这几件重要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我就给你好评。你也要顾虑我的面子,不能我给你好评,你还是一点表现都没有,那我怎么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