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洞察易经的奥秘
11828800000008

第8章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指的是如下两种图象:

在《易经》原著里,原本没有这两种图象,也没有与其相关的文字记载。直至北宋易学家孙抟绘出上列双图令世人第一次广泛目睹之前,几乎在留存于世的古代任何文献里均未曾见过其具体模样。于是,后代不少人便以为河图、洛书的绘制起始于宋朝,出自孙抟的手笔。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撰著《周易本义》的主要意图就是借助于孙抟的功劳,由河图、洛书图像的问世,揭示“八卦”产生的根据和分析、推演出其隐秘的含义。

其实,并非如此。

在《周易·系辞传》里早已阐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是今日可见的通过文字对河图、洛书的概念、意义于古文献里最早的表述。意思是:在更早以前,由以伏羲为代号的具有超高智慧的诸多圣人集思广益,绘制出了河洛双图这揭示宇宙大自然“易”变规律的精深微妙图像,又借以思悟效法而具体勾勒出表达天、地、人间事物法则合一的“八卦”象、义符号。实际上,孔子所做的上述归纳,即是相关“八卦”的起源说。

可见,河图、洛书图像问世于华夏上古“八卦”诞生之前是属无疑的了。

近代更有来自于国际的资料记载:古希腊曾出土过不知由何而来的三千二百年前的中华古陶器,其上刻有“河图”图案。其底部尚有中华古文字的铭文:“连山八卦图,华夏历数……”

此外,美国亚利桑那州出土的七千年前的印第安人彩钵文物上,有《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复”卦的符号。

中国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上刻有与河图、洛书完全相符的圆盘,其中尚无一点点的文字痕迹,可见到的只是一些经过提炼而绘制的以白点、黑点构成的至简至易的图形。这一切足以证明河图、洛书早在陶器时代即已初显雏形。其可称得上是为华夏文明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不仅是为上古,而且为华夏中国至今七千多年以上的文明、文化历史奠下了根基,乃至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动力作用。

据传说,曾治理洪水的夏代第一个君主禹,就是效法洛书展示的易轨治水得成。这在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

易经的决策智慧

01河图、洛书名称的由来

自古流传着一段神话般的故事:夏禹在治水时,发现一神龟出于洛水(即洛河之水,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龟背上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右二、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这便成了后人据以绘出洛书的启示。

另一传说是:伏羲时代,有一龙马从黄河中出来。马的背上长有如同星点一般的旋毛--后边是一、六;前边是二、七;左边是三、八;右边是四、九;中央是五、十。圣人们则仿模将河图绘出。

河南孟津龙马负图寺

这当然只能作为故事听,难以令人相信。可是,在河南近黄河的边界处确有一座古时所建的“龙马负图寺”,其院落中有一石碑,相传黄帝冬巡河洛时,在这里接收了河洛神呈献的河图、洛书。这古寺的建立,无疑也是起之于古时的传说。

应当说,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那么,其中究竟包含有什么样的奥妙呢?

02河图的奥义

我在国外讲学时曾多次否定了上述神话传说。我是这样解释的:河南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那里的淮阳县内至今还保存有一座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的太昊陵(我认为是想象式的伏羲氏陵墓)。既然古今学者一致认为八卦是由河图、洛书演化而来,那么即该断定河图、洛书、八卦都是在那里画出来的。由此联想,依我独见,这“河”指的应当是淮阳县内的淮河,它流经安徽省入江苏省,注入扬子江,号称中国第三大河。就“伏羲”而言,目送眼前流向远方的长河,又迎视着自远处滚滚而来的洛水,诱发其高超智慧性联想,引导认知思维无限量的灵感,遂抽象地概括出天地万物自然之易的造化之妙,开启大脑灵库之门,绘制先河洛、后八卦的展示宇宙万象生生不息的变化真实。

当然,河图、洛书只是借以阐发演绎宇宙真理妙义的非文字式的寓意象征,它也并非仅靠两条河流寓意而成。即如《系辞传》所言:“古者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所以我总是想,中国古代先民很可能是初以结绳的方式意会表达出河图、洛书的形态,后又据以创造出八卦的符号,借以通神明、类万物,直至《易经》的出现。

河图,由五组白色的圆点(总数25)和五组黑色的圆点(总数30)构成。白色点象征“阳”,为天数,黑色点象征“阴”,为地数。《系辞传》阐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用白话解释,河图运用1-10,十个用圆点代表的数反映宇宙事物阴阳对立又互依互补的联系。五个奇数白色点代表“阳”,为天数,即1+3+5+7+9=25(天数二十五);五个偶数黑色点代表“阴”,为地数,即2+4+6+8+10=30(地数三十)。天数25+地数30=55(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又是什么意思呢?

“鬼”,形容十分隐秘而无法琢磨。“神”,形容事理玄妙,神奇莫测。也就是说,河图以五个天数和五个地数的互峙互辅联系,将天地间所有一切隐秘而不可琢磨的奇妙事物现象展示的意义和道理,能透透彻彻、真实地揭示出来,可谓天造地设地显示出宇宙二重性原理。

这又怎么解释?

在人类历史上,数的概念最早的创生,可以说是起始于河图、洛书。正是出现于河洛双图中的这十个自然数,通过象征阴阳矛盾统一的“一分为二”象数理概念,使得宇宙天地人间万般事物规律一目了然地展现于世,至简至明地标志出,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就在华夏民族生存的这片光灿辽阔土地上,即已开拓产生了不仅对古代科学,而且对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乃至对未来科学有着巨大深远启迪意义的“活水源头”。

在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天祥先生撰写的《周易学》(2002年10月版)一书中介绍说,1973年阿雷西博天文台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向武星座的M13理状星云智慧生物发射的电文中,使用的就是源自河图、洛书的八卦符号。

这说明华夏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已构成今天的地球人与外星人首次智慧联络的桥梁。

《系辞传》说:“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一位刚柔。”如同“盘古开天”故事已说明的,在天地未分之前,宇宙只是浑然元气一团(天数始于一)。当这“一”的内在所含能量积蓄增加,达到χ→α极限发生宇宙大爆炸,地也就“始于二”地产生了。从此,天地二者相合,形成阳刚在上、阴柔在下的合能,推动孕育大自然的萌生、运动(合二始一位刚柔)。

西汉扬雄在其所撰《太玄经》里透析:“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这并非仅仅是对河图表面上的下方一阳六阴,上方二阴七阳,左方三阳八阴,右方四阴九阳,以及中央的阴阳五五相守的黑白点的形象描述。其所阐述的是现代天文学直至其后两千多年才发现的规律,即太阳和月亮每逢“一”与“六”之日(阴历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与水星在北方相会;逢二、七之日(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与火星在南方相会;逢三、八之日与木星在东方相会;逢四、九之日,太阳、月亮则与金星相会于西方;逢各月的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之日,日、月便与土星在东、西、南、北、中的五星中间位置相会。

您说这奇怪不奇怪?其实这在初创的河图中即已包涵有此深义,“伏羲”在日历尚未编制的数千年前,怎么会观察到、预测到呢?

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生数为主而居内,成数为配而居外,此则河图之定数也。”这就是说,河图在其十个定数中,1至5居内而为生数;6至10居外而为成数。生数中有奇、有偶,表明有阴有阳;成数中也同样有阴(偶数)有阳(奇数)。

生,指起始、发源;成,指成实、结果。即“生”与“成”为因果关系。河图中有的天数居内,地数居外;有的地数居内,天数居外。这就揭示出一则天地人世之间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阴与阳的生、成关系是互相的。有时阴为阳生,有时阳为阴长,二者生与成的关系是以各自的数象变化为条件。

河图,既是八卦的先导,又是易理的起源。在《易经》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中,几乎无不蕴寓“生”与“成”互通互附的哲学理念。据了解,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正是在河、洛数理的启迪下,悟得运用十一个公式推演时空相对增减之数,总结而使相对论产生。

这说明河洛的数理逻辑不只是中国古代科学灵感的激化剂,其有效作用的广泛性已成为古今各领域、各阶层人们的智慧与灵性的启迪器。它同时也从义理角度教会人们如何把握做人之本和成事之道,精通心性决定命运的哲理,从而循守易规、顺沿易轨,将追求成功、优化人生的道路开拓得更加广阔。

总之,河图以其“成变化而行鬼神”的奥妙哲理可以向全世界披露,中国文明史时代的划定,是不该以文字出现为标志的。在上古,靠结绳记事的中国先民即能搞出这套哲理深奥的图象,足以证明其智慧能力已达到了可以洞察比我们今天所能认识的宇宙规律更高一层的地步。尽管这具有令人难料的超高级思维水平者属极少数,甚至一位主张“唯易论”的学人猜断伏羲可能是来自天外,或来自地球本身上一轮高级文明社会。不管其所言将来能否得以查实,谁都否认不了--这无字的河洛“天图”及神奇的八卦密码终归是出现在黄河流域这片当时尚未开发、住着原始部落的神州大地上。而且华夏后人一直把它延传下来,并进一步开拓出其哲理通道,推动世界文明快速地向前迈步。因此我说,中国文明应上溯到《易经》问世之前,文字尚未创生的“河、洛”年月。

03洛书的奥义

洛书与河图二者可谓体、用结合,互成经纬。仔细观察河、洛二图并加以比对即可发现--河图南方的天数7移至西方,西方的天数9移至南方,就变成了洛书西方7,南方9的天位数。河图南方的地数2移至西南(右上隅);西方的地数4移至东南(左上隅);东方的地数8移至东北(左下隅);北方的地数6移至西北(左下隅);中地数隐蔽,便成了洛书的图样。简言之,河图、洛书只是彼此天数与地数位置的转换。

这转换的意义何在呢?

因为古人创绘洛书时,与绘制河图时面对的天文观察焦点不一样。“洛”是针对宇宙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时发现的一群群组合的亮星而描制成图。即:

恒居太空正北方的北极一星;

居于太空正南方的天纪九星;

居于正东方的河北三星;

正西方的七公七星;

东南方的四辅四星;

西南方的虎贲二星;

东北方的华盖八星;

西北方的天厨六星。

古人观察太空中央并未见有突显的亮星,但依据当时的思维所断,宇宙群星该为神帝所控。由此理念出发,认为从地球上看天空的位向是恒定不变的。无论是航海,或是旅行,人们都依据亮度最高、对准地轴的北极一星辨别方向,从而猜测这颗从地面向上仰望最亮的星,也许会是天上紫薇神宫门前所设的一座标志,居于太极天界极处的天神“五帝”(东方太皞、西方少昊、南方炎帝、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必定会居于中宫而明向四方以治理天道。故名“五帝座”又称“北辰”。

《晋志》里说:“北极五星,在紫薇宫中,名北辰。”

为什么称作“北辰”?清朝易学家冯立通解释说,“辰”指的是无形、无极。“北辰”的意思就是位在北极(太极宇宙的北方无限远处)居于中宫之内的五帝,隐秘其身而环顾四面八方以统摄有形之天下。

古人在当时的认知规范是--天在动,而北辰不动;天在转,而北辰不转。借此象征中宫五帝是在以静制动,控制天体所有星系和万千自然现象遵循太极规律,依照阴阳互依互动的轨道运动着,变化着。

对洛书表达的天体结构组合概念,原创者并未留下任何可作解释的文字依据。上述领会也只是后人的猜测,当然是以古人超智慧思维条件为基础所作的符合天文迹象与可信规律的分析。至于为什么在洛书图形的中央要把本来并未于太空所见的星辰画进去,且以世间相传的五帝人物与之联系起来进行描写,将之称为五帝座?我认为,这也非出偶然--古人对天地起源的理解以及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观测与分析,总是以易理观念为主导的。智慧高超的河、洛创绘者已经认识到,天体的运动是来自于一种无形的隐秘力量的推动,并使日、月、星辰的运动得以有规律的掌控。但又一时难料这力量产生在哪里,于是便与人世帝王操控天下事物的理路、理性相联系,便在概念上用紫薇神宫的五帝座当成推动天体循轨运转的隐秘性能量的代名词了。

简言之,河洛显示的阴阳观给人类提供了一把简捷而又方便的开启各类天地及人间奇奥现象之门的万能钥匙。从古到今,这对于启迪人类的灵性、智慧已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包括解释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起源、结构、变化的图式,奠固了人类智慧原生的基石。

其实,若真说起来,《易经》的原文以及《系辞传》作出的相关六十四卦辞文的解释,对于《易经》八卦的本意(出自于河图、洛书的原本含义)并不吻合。但所述人生处世坚守正道正德的理念,确实丰富了易学的内容及《易经》的哲理;丰富了处世为人的中庸意识和科学的想象。这已成为后人学习《易经》的重要内容所在。

下篇本论(六十四卦)

易经的决策智慧

六十四卦是《易经》论述的核心内容。孔子撰“十翼传”的释义焦点也集中在对《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辞义的分析上。

春秋时期,虽然文字之用日广,但识者会意领悟仍分岐多多,识字用字的困难,又成为突出的问题。识字难、解字难,历代亦然。尤其现代,双音词替代了单音词,同时又出现了简化字,这便为读《易经》带来极大困难。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传授知识的媒介,用现代汉语知识和文语习惯解释古文字、辞,往往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正是难懂《易经》、《易传》辞文的关键所在。

本着言有据、理合义、考可辨、释可靠的原则,我力求做到对《易》辞一字、一句地准确分析,深入浅出,文语通俗,或随需要引经据典,选录名人格言、趣闻轶事,以不失严肃性、科学性、真实性、可靠性为准则,表达自我思悟易理之心得,供热心习《易经》的读者朋友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