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吉终乱: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情初始时很吉顺,也成功,但后来却以混乱失败而告终?就是因为在行事创业的初期,十分注意人际关系的既济往来,也十分注意方式方法的既济掌控,从而激励奋发之势,精神振作,随朝气而迎来成功。可是,刚刚取得成功,便得意忘形,骄纵自负,不顾掌控内、外的既济关系,放松了内外、上下互依互制共和的原则,甚至满足现状,放任自流,使朝气转为暮气,以致内扰外阻而导致混乱,终致失败的局面发生。
【义理启示】
在做事顺利,有成的时候,别忘乎所以地沉溺于得意之中。要注意掌控自我头脑精神意识的既济原则:“得荣思辱,处安思危。”有成防无成,防患于未然,事事会有一分为二的对立与转化,这绝对不可忘。 踏稳前步成功的台阶,才有希望攀登成功的最高峰。
爻辞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解辞释义】
●曳(yè)其轮:曳:拉;拖。用力地拖车轮。
●濡(rú)其尾:濡:沾湿。将其尾巴沾湿。
一个问题出来了:“其”显然是个代词,那么“其”代表的是什么呢?要拖的是什么轮?沾湿的又是什么尾呢?拖这车轮是向前拖,还是向后拖?这“尾”是指的尾后,还是指的尾巴?现今的多数解释,颇有理,说:初九性刚,又为离火之初,象征刚强上进之志锐极,但初入事境,进之太急,过甚,则易出祸,所以必须向后拖住,止其所行。“濡其尾”指的是沾湿狐狸的尾巴。因为狐狸渡河时,将其粗粗的尾巴沾湿,它的行动就变慢了。恕我直言:如果不与本爻辞联系,作为劝说为人者(特别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性情不要过于激进,以免出错,这确实是应当接受的教诲。但将此解释用在对本爻辞的说明上,便实觉牵强。一个车轮子怎么会毫无依据地同狐狸尾巴联系起来?在第六十四未济卦辞中是谈到“小狐汔济,濡其尾”的问题,但其与本爻辞义无直接关联,不能借其作为解释既济“濡其尾”义的根据。
我的理解是:用力地拖车轮向前快跑。为了避免“既济”的“初吉终乱”,在已凭刚强之志初创有成时,断不可自我满足而放松奋进。更须曳紧向前的车轮奋力快跑(寓意:志向不松懈,更加努力追求成功)。具备“涉越大川”般的信心,即便车尾被水沾湿,也无伤大雅,不会出什么问题。
【义理启示】
为事业有成,从初始起即不可摇头摆尾悠然自得地摆出轻狂而令人讨厌的架势,必须努力奋进,不怕吃苦地向前追求,才会有希望,即使顺势可能出现如车尾沾湿般的小瓜葛,也属踏越泥泞之地在所难免,过后把车尾擦干净(小事再处理)即是了。要勇敢地把心态放宽以求有成。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传》:“‘七日得’,以中道也。”
【解辞释义】
本卦六二爻在下卦的中间,阴居阴位,即中又正,并且又与上卦居于中正尊位的九五互应相合呈“既济”的吉象。寓意显示:具柔顺中正之德的贤士一定会被中正之君九五相中,欲得其发挥才干,力助治理大业。但,因其刚踏过初九“茅庐”一步,虽已明显中正有德,但与九五临近尚有距离,共辅不能操之过急,彼此皆须坚守中正之道以待适时之机。
本爻辞正是由此理念出发,象征式地表达出中正做人、成事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举措,从义理角度给人以启示。
●妇丧其茀(fú):“妇”泛指已婚的女人。“丧”指丧失,失去,丢失。“其”是指示代词。“茀”是个多义词,对本象辞义能否准确理解,关键即在这个字上。与本爻辞联系,最易令人贴近思考的有两种理解:
(1)“茀”指的是车茀。在古代封建社会,妇女乘车外出,车厢必须用布帘遮起来。古籍《孔疏》载:“妇人乘车不露,车之前后,皆设障以自隐蔽,谓之茀。”对于本爻辞,不该如此解释。试想,在古代若妇人所乘车茀失去了,身相外露,是特别有伤风雅的事情,怎么可以“勿逐”呢?即便不加追逐,也不能等待“七日得”呀!何况本爻辞未显“车茀”的迹象,只是认为初爻说“曳轮”,本爻接着提“丧茀”,似乎前后顺理合义。(若茀是单义词当然可定)。
(2)茀,通“髴”:指古代妇女的首饰。即妻子的首饰丢了。一件首饰,微不足道,无关重要的一桩小事,也不值得为之以“逐”(追逐;追寻;追究),所以才说“勿逐”。
●七日得:“七日”指的不是“七天”。在古代计日数习惯以十为“盈”;五日为“半盈”;不足“半盈”则称“三日”;超过“半盈”而不足“盈”则称“七日”。但在本爻辞中的“七日”,只是假借上述概念作出比喻式的估摸:时间不会太短,也不会太长。意思是说:或迟或早,终究是会得到的。(贼偷了不能盼望其送回来,大不了丈夫再为之买件首饰就是了。只要攒下钱来,便是迟早可做到的事。)
【义理启示】
才智、能力、道德的积累就是财富,求成路上即便出现某些零零碎碎的小麻烦,只要沉住气,莫急躁,循守中正之道向前进,成功的希望来临,是迟早的事。《象传》所言:“‘七日得’,以中道也。”就是这意思。此外,“七日得”又表达出《易经》阴阳通常达变的辨证法则:说明事物变化离不开天道运行的规律,即有常就有变,有变就有常。“七”即是变的中点(既是阴阳、刚柔变化的起点,又是终点)。
以时日变化为例,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个时辰。半年为阴,半年为阳;六个时辰为阴,六个时辰为阳。比方从一开始运转变化,到七的时候,即阳终尽,而阴始生。七则化为一,成为阴之始。由七转为一开始再运转为下一个七,即又变成了阳一。如此循环往复,永久不改。本爻辞则是借用此义指明一个道理:处安时要思危,处困时莫悲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得意时别忘形,失意时要振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传》:“‘三年克之’,惫也。”
【解辞释义】
●高宗伐鬼方:这讲的是古历史的一桩真实事件。高宗是殷商时代著名的明王、中兴之主武丁。鬼方,是商代西北方的一个小诸侯国西羌的国名。作为一个氏族部落小国,鬼方却经常出兵骚扰中原,武丁三十二年,高宗率兵征伐,经过三年拨乱征讨,终于将其克服。
●小人勿用:在当时,不服商国指挥而兴风作浪扰乱太平的小国,不止鬼方一个。高宗伐鬼方只是以其为代表而概括言之。历经三年之久将之克下,说明治理国家以及任何一项事业,振衰拨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这件事情可以说明(以鬼方为代表的)小人们如果同谋(远君子而近小人)作乱即会为世事安泰制造极大的混乱。教训是:无论治国或是立业,不可任用小人为带头者。高宗兴师历三载远伐不服才获成功,这是任何小人为君者所不可及的。鬼方等小国的国主若为识时务而为民幸福着想的君子,也不至于因叛乱而遭遇被克伐过程中为一国和民众造成的不安及伤损。“惫也”,如此困顿而疲乏实乃无智之举。
【义理启示】
治理任何事业的重任,坚决不可让小人担当。否则,非但不得既济,反会遭其所害,使大业败落。六四:有衣袽,终日戒。
《象传》:“‘终日戒’,有所疑也。”
【解辞释义】
●(rú)有衣袽(rú)::丝织品。《抱朴子·外篇·疾谬》:“举足不离绮纨袴之侧。”袽:败絮(破旧的丝绵)。
即丝织华丽的衣装,里面铺的是破旧丝绵。
●终日戒:一天到晚地在戒备着。
这说明什么呢? 象征有的人穿着华丽的丝织衣袍,衣冠楚楚,炫示身威,但衣袍里絮的竟是破旧的丝绵,终日担心一旦衣装何处出现漏缝,其济济的外表显露与里不相一致的原形,可就有失体面了。所以便终日警戒着。实可谓忧心忡忡,心不得安。
将此拟之于人事,则反映出有些人表面看上去冠冕堂皇,一副庄严正大的样子,但其内里却空空如也,既无才,又无德,就连其自己也终日惶惶,心存戒备,生怕暴露假象,现出低俗、丑劣的模样。
●有所疑也:不仅其自身终日疑虑,生怕别人识破他的不实,实则人们与其接触终日,总会看出其言行举止疑窦丛丛,同样也会随疑忌而不愿与之往来。
【义理启示】
做人,一定要诚实,忠实,做真实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尊,只搞表面学问,而不充实内里的修养,是毫无意义的。
本爻辞就是提示人们:要做个真实的人。要表里既济,做人才有价值。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传》:“‘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解辞释义】
●禴(yuè)祭:“禴”是古代祭祀的名称之一。祭祀有盛祭和禴祭的分别:盛指规模盛大,祭物盛贵。杀牛以做祭祀,即谓之“盛祭”。“禴祭”则指的是以普通的粮食作物及海物做祭品。(与盛相比,可谓之薄。)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盛祭会不如薄祭强吗?
“东邻”“西邻”不是具体指的东邻西舍,或东方、西方从事祭祀活动的群体。而只是借以作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祭祀方式的一种代称,如:有的盛祭,有的禴祭。至于“东”不如“西”,这是《易经》作者对个人所持立场、观点的表达,即关系到其评论思维的出发点问题。
祭祀,多是为了祈求神祖保佑以致得福。但,对“福”之概念的思考与要求并非认识一致。有的人“杀牛”以盛祭,或为祈求升官、发财,或因已升官、发财,便得意而忘乎所以地用盛祭以显自身的尊贵与威风。有的人,祭祀的动机在于向神祖誓表自我欲行“正”举(正当、正道、正义、中正)志向、意向的决心;一则祈求神祖保佑成功;另则期望神祖监督,如果心志不诚,甘愿受神祖惩罚。而以“诚”为先,无力(也不想)以盛祭讨求神祖欢喜。
朋友们可想一想,这“杀牛”之祭,是不是不如禴祭好呢?
简言之,祭祀不在于盛、薄,而关键在于主祭人的诚心。
●实受其福:大家可以再想想,神祖会使哪种人实受其保佑而得福呢?
【义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