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帝子孙的中华民族,即该自觉地在大脑领域“田获三狐”,消除小人的丑恶素质,坚守正德,光明正大地步行人生之路。“贞吉”是毫无疑问的。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解辞释义】
《系辞传》:“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负:指的是违背正道的小人行为,即“小人之事也。”(事:从事;所作所为。)
●乘:以驾乘有四匹马拉的车,借喻君子具有高贵品格、行为。
●且:通“又”,在句中起并列作用。
●负且乘:包括双层含义:(1)既是小人,又是君子(反映人所具有的正、负两面性)。(2)是小人,又冒充君子(以恶充善,掩饰个人的卑鄙及罪恶勾当)。
●乘也者,君子之器:器,指才华;本事。即显示个人具有君子的风格、才能及本领。
●盗思夺之矣:盗,指品格低劣的小人。夺,指剥夺;强取;篡改;改变。即小人欲强取君子的地位和改变君子所行的正道。
●慢:指傲慢;不敬。
●暴:指欺凌。
●上慢下暴:对上不敬,对下欺凌。
●伐:指炫耀;自夸。
●盗思伐之:小人企图达到自夸、炫耀自己的目的。
●慢藏诲盗:这里的“诲”字,我想:(1)有可能是《系辞传》著者“海”字的笔误。因为“海”比喻数量多之事物,这样便可理解为:官位居上者傲慢懈怠,放松审慎考察,使大量“盗”(地位低贱的小人)者“藏”(潜伏)下来。即如《诗经·小雅·巧言》所说“君子信盗,乱是用暴”。(2)如果此“诲”字是《系辞传》的本义,则“诲”(教导的意思)可转注、引申理解为“指示”--心机不可告人,本为小人的身位居上者,“诲盗”(指示地位在下的小人)为图谋利同享,而藏匿实现其恶行的目的。
●冶容诲淫:冶:造就。容:宽容;转注引申为:包庇。 淫:邪恶。即造就并包庇小人,又指示和教会他们从事邪恶活动。
●致寇至:致:招致;致使。寇:敌人。借喻为邪恶小人(君子的反对派)。至:极点;非常。即致使小人的劣行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盗之招也:这是小人的手段(招数)。
●贞吝:贞:纯真。吝:耻辱。即上述的小人行为,是纯粹的可耻之举。
《系辞传》之论,是对本爻含义作出的深刻、全面的分析。
《象传》:“‘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小人假充君子的“六三”行为,实在是丑恶无耻;其主观有意识地致所在团队之人兵戎相见,挑动小人与君子对抗,又该归责于谁呢?)
总之一句话:小人或能窃据高位,或能放纵行思不规的根源,全该归责于“上”者。要么“上”者本身即是小人;要么“上”者虽为君子,但任人失于考察,轻忽不慎而令小人得以有“藏”。
【义理启示】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机关,一个事业团体,无论大小部门,为行正道而立大业,即应把防止“负且乘,致寇至”一事挂在心上,不给小人以可乘之机。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解辞释义】
●拇:手的第一指,通称为大拇指。大拇指又是握拳的主力,则由此蕴意为紧握拳头。
●解而拇:“而”为代词,通“尔”:你的;你们的。即解开(放松)你握紧的拳头。
为什么要把握紧了的拳头松开?《象传》作出了回答:“解而拇,未当位也。”即立场站错了--对对方的认识和所抱的态度不妥当。
●朋至斯孚:“斯”是一个连词。表示:那么;这样……就。“孚”为动词:信任;信服;使人信服。
即来者是朋友,这就构成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便不能再握拳相迎了。
【义理启示】
世界与人世乃至大自然界会永远存在着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的“蹇”与“解”的矛盾对立与斗争。而解除蹇境的任务,也就永远背负在君子人群的肩上。并且自古的事实证明:任何蹇境无不可解者。本爻辞则在于告诫君子一方--当艰险的逆境已被缓解,或解除之后,既不可疮痍未平,便疏忽大意而失去警惕,又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紧握住拳头”敌视着一切。
“解而拇”一辞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解的目标是双向的--对自我意识也须控制得当,莫草木皆兵把“朋至斯孚”也当小人对待。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象传》:“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解辞释义】
●解:消除;排解。《战国策·燕策三》:“可以解燕国之患。”
●维:副词,义为“只有”。
即君子只有排除艰险,非但可获吉祥,而且可令小人诚服以被感化。
【义理启示】
自古奸邪损人害政的小人之所以连连出现而不知悔,一是受劣性的教唆,所谓“近墨者黑”;一是缺少正面的教化;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君子缺少对小人的感化,使其对守循正德的意义信服不足。所以,君子除在必要时依“拇”势“解”小人之恶行之外,更应注意以高尚的诚善之德影响感化小人,令小人信服而自动退出邪路以改恶从善。
宋代朱熹在其《范纯仁语》里写道:“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这也算是对“君子有解”意义的概述吧。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解辞释义】
●隼(sǔn):一种飞得很快,善于袭击其他鸟类的猛禽,也称鹘(hú),属于鹰类。借以比喻凶恶的小人。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公(借喻对君子的尊称)使用弓箭射杀隼于高高的城墙之上。(墉:城墙。)影射君子除掉身居高位的小人。
●获之无不利:将其捕获消灭,便无任何阻碍。
《系辞传》:“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括:捆扎。引申为拘禁;拘束。本句说明“射隼除解小人”重在两点:
(1)藏器于身(战胜小人要先做好谋策与计划)。
(2)待时而动(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等待时机成熟,趁其不备,果敢而行动)。
《象传》:“‘公用射隼’,以解悖也。”(悖,读bèi,指迷乱;逆反;糊涂;谬误。)
【义理启示】
对身居高位的贪官污吏以及谋划邪道的执掌权力的小人,加以清除,才能扭转过往违反正道祸国殃民的恶果。
41损卦--山泽损:损益有道,君子本色
卦辞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解辞释义】
●损:指损害;伤害。世上的万般事物,可以说无不是损、益并存。一向是有损就有益;有益就有损。人和人之间的处世往来关系也是如此--在正常情况下,只损而不得者,没有;只得而无失者,也无。
本卦上艮下兑,象征泽在山下,山下泽水以不断地自损而上润山土不燥,有益于万物滋生;而山上的硬石也不断地滚落于泽中,以助泽底下壮,水清滋漫,有利于海物生长。因此损下益上,上损下益,上下互损互益,已成为事物不变的规律。如果在某种特殊因由的影响下,此定律导致失真 ,损、益失于平衡,即可突变灾祸。
借喻为人伦的上下级关系,有的国家、有的集团、有的部门和事业单位,各上级领导者专以剥损下级人众的血汗,灌肥个人的肉体,从而惹得被损群众怨声四起,与受益者遂而离心离德,造成成事的根基动摇不固,导致失败。
本损卦内涵真义的主旨在于启示:做人、成事,最重要的是损不失道,益勿失德;必须把握损、益得当,受之均衡。应当细思深悟:什么人,什么时候该损?损至何等程度?此外,以“损”应换来何益?益于谁?应益至何种程度?总之,再重复说:损为守德;益于正道。
●有孚:诚信是损的根基。无论上损、下损,均须以诚取信于民。
●元吉:中国有句谚语:“为义而损者荣;为利而损者耻!”君子欲于义,小人欲于利--损人利己是小人的恶习;损己益人是君子的美德。持德为义而损者有益于国家、人民、世界与天下。
●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守持“损”德,不仅无错,而且不会遇任何障碍,可豪气满怀,挺直腰杆顺利地迈向人生的未来。
●曷之用:“曷”(hé)为代词:什么;何时;怎么。“之”为动词:往;到……去。“用”为动词:使用;需要;做。即什么时候到何处去表达“损”德。
簋
●二簋可用享:簋(guǐ),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用的一种圆形器皿。“二”表数序第二,转注为:再……“享”为动词:供奉;祭祀。即再把簋器里盛满食品,用作祭祀物以供奉天帝,盟誓表达志愿损己有益于天下大吉的道德诚孚之心。
古人对祭神盟誓是绝对不敢当儿戏的--认为以誓为谎言而不兑现,乃天理所不容,必遭厄运。“二簋用享”则是借喻表达坚守“损”德,有志气或有作为的君子大丈夫的“说一不二”的决心;要绝对守信用。
《彖传》:“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下”和“上”不要单纯地理解为“上级”“下级”。应做“次要”“重要”来分析。
●损刚益柔有时:刚,坚强有力(比喻有能力和条件)者;柔,弱而无力(比喻受难而有求助援)者。即“有时”(并非不分时势地任意损、益)该损就得损,该益就要益。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或该损,或该益,要根据各自富余及虚贫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把握。
《象传》:“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地向上突起而成山为益;向下凹陷而成泽为损。可谓损益得当。若只益而无损,泽干涸无水,万物何以生长?因此,“损”是必须的。
●君子以惩忿窒欲:“忿”的本义是指愤怒、怨恨,据本爻辞义分析应转注引申理解为“过激”(超过了限度)失常。“惩”可转注引申为抑制(压下去;控制)。窒:遏制;抑制。欲:欲望;欲念;贪欲。即:君子会把握“损下益上”的指数并加以有效制约。该损多少?该益至何种程度?都如实地控制,不会过激失常,更要阻止非正常的贪欲所求。凡是有背于损德限度的行为,则一律予以遏止。
【义理启示】
舍己为人,或损小我而益大业,是做人应修养的道德品行,但须损得合理,益得适度;不足是缺欠,超限为不当。
爻辞
初九:己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解辞释义】
●遄(chuán):形容词。迅速地……
●遄往:迅速地前往;迅速地离去。
●己事遄往无咎:为了舍己益人之事,迅速前往,是没错的。
对本爻辞文的全义可做这样的理解:既然决定要舍己而做救助该益的大事,即要迅速地前往。因为一经拖延,就有可能错过时机而误事。但是,舍己也要斟酌自己的能力,适度尽力;即未失高尚品德。若损之过激则未必无咎。
《象传》:“‘己事遄往’,尚合志也。”
●尚合志也:“尚”通“上”:高尚;上等;崇尚;尊重。合:符合。即:上述己事遄往,做上等大事成功而令人崇尚的行为,完全符合君子可贵的意志。
【义理启示】
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先生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难有真才能血性,须从本色见英雄。
这句话应与《象传》所言相符。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解辞释义】
损卦的九二爻位,居下卦的中位(不当位)。又被六三阴爻逆乘下压(乘承不当)。同时又上应六五爻,却彼此均处位不当(下阳居阴位;上阴居阳位)。从而,若与损卦的主旨内涵联系思考,则象征在处位不当的情况下(超过具体条件和与实际情况不相适)而冒进,只能身陷不吉多弊的处境。
●利贞:在居位处处不当、性刚而利薄又无所援的条件下,若不可损而损之,势必导致独损而无益的结果。
因此,即便九二阳刚(象征比喻性格刚强而情操勇敢的人)也不可只知道投入正义“损”的行为是求大益之举,而不知道不冒然地损其所不该损,也是有益的作为!
《象传》强调指出:“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解释说:利贞,就好比射箭的目的是为了“中的”(打中箭靶的中心),而不可无的放矢,必须以射中(zhòng)为志向。
●征凶:在不适于损下益上,宜有所往的环境下,盲目行动只能是凶而无吉。曾有媒体报导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十岁不懂水性的孩子为救一个落水遇难的人,而奋勇地跳入海中,结果二者同时丧命。这便是无为损而损之无益的例证之一。
●弗损益之:所以在不该损(损之无所意义)时,不损即是益。这便是损、益相对,一分为二的真实意义和道理。
【义理启示】
利贞--做人,成事,坚守位、时、中、道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小损大益以获成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解辞释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规律之一,便是损益共存。然而,如何能使损、益圆满合一,则要依靠人际的合理制控。
●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卦初九、六四交应为吉;九二、六五交应为吉;六三、上九交应为吉。象征泰卦坤、乾各自“三人行而损一人”则由其各自“一人外行”赴损,则令损之爻爻有应(象征每一人之所行,均得其友相助),反之亦然。
【义理启示】
损卦的主旨在于表达损与益的相对统一。而“益”则为“泰”,说明损势与安泰也是大自然与人世间矛盾对立互转互化并存与并行的过程。
本爻的主旨乃假借“损”与“泰”互化统一的抽象概念,转注引申启示人们应理智地把握人生的损泰关系,使之恰当融合地得以圆满处理。
理智与理性意味着成熟。成熟,即能客观地认识环境,看清现实,从复杂的思维环境中走出来,着眼未来,朝向简单可行的目标,按照个人的计划,从容向前走。一人悠然而行,不与人争,路窄时,让人先过,路宽时怡然畅行。如“兑”般地和悦,敢于迎对“艮”的滞止,自损有度而尽力益他。从而受信于众,朋友便会越来越多。
缺少理智,理性匮乏则意味着未成熟。未成熟,总愿与他人争先,三人狭路相遇,互不相让,遂而生疑。即如《象传》所言:“‘一人行’,三则疑也。”本为一人各自所行,成熟者则得其友;而未成熟者竟然各持所疑。从而情绪失控,冲突难免,彼此不相益,少说必损一人。
因此,要求做人欲成事者,应心态稳定,修养成熟,自控情绪,在损、益的路口,该让则让,该退则退,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本着宁自损而益他人,自损私利而益公众的原则性理念,以和谐、谦逊、礼让、中正的意识行为处世待人,无论于人、于己,均会使损减少至最低程度,并扩大朋友的范围,获得越来越多的信任与支持,成功必定在望。
本爻辞义,揭示出“损”卦的主旨真义,所以便构成其成卦之主。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解辞释义】
●损:在这里可理解为“减少”。
●其:为代词。表示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相当“他(们)的”“她(们)的”。
●疾:在这里指的不是疾病,而是作为动词“妒忌”的意思。人类社会到处充满着竞争,有竞争就有胜负,负者对胜者产生妒忌的状况自古以来便是司空见惯的。竞争依靠的是能力,是才德。有德有才有能力的贤士,往往遭非贤无能之士的妒忌、毁谤、迫害,而影响一生的前途,甚至毁掉了生命。
在世界各地,因遭妒忌而被埋没的超能贤士,包括一生前途被毁者的名单,恐怕花费数小时也难以读尽。
所以,《易经》以损卦六四爻辞强调“损其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明华夏的古代先人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一毒虫(妒忌)造成的危害,大有体验,从而提出了将其“损”的伟大主张。
既如此,为什么不强调“灭其疾”“解其疾”,难道仅仅地减少一些小人的妒忌,就可以满足了吗?是的--不满足。然而,思则易,行则难--只要社会存在着胜负的抗争,灭其疾、解其疾,就是非现实性的空想。“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这就相当不错了。
●使遄(chuán)有喜无咎:给贤者以发挥才能的机会而尽快地创造出喜庆的空间不别扭。即该满足了。
问题在于怎样才会使得贤士身边的有害毒虫(妒忌)减少?靠对抗?靠打击?靠法治?对此心理式的无形恶习是不适合的,并更易导致心理上的反逆对抗,倒给小人增加了所行恶道的机会。
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行高尚的人,其德愈增,则受人妒忌的机会即愈减少。”
贤士们可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独行思考。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