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洞察易经的奥秘
11828800000001

第1章 《易经》是什么书

《易经》是一部专论“八卦”的书。已如上述,古有三《易》:一是《连山易》,由炎帝神农氏所著,相传内容为三万言;二是《归藏易》,为轩辕黄帝执笔,内文四千三百言。遗憾的是,据史料载,这两部书从晋朝永嘉时期便失传了,其具体内容已不得详知。直至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

01《易经》的作者与成书时间

关于《周易》的作者、成书时间以及其著书的来由等问题,若严格追究起来,至今也无定论。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一个难解的谜。

神农著《易》以“连山”为代号;黄帝撰《易》以“归藏”为代号;《周易》之“周”有人认为是以“周匝”(周转变化)字略为代号,有人则以为“周”是指周朝,说明其成书于周朝时期,所以便取名《周易》。尽管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近百年来由易学界的一些权威人士带头提出一种说法,也就只好照着传说下去了--在中国的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时期,文王姬昌遭纣王迫害被囚禁于牢中,他则借此机会专心习研连、藏二《易》及先人留下的“八卦”图象,遂而深集其个人所思,将原八卦图式改绘成自创的新图式(后人称之谓由先天图式改为后天图式),并将原来只有八种卦的符号分别两两相重而演绎成六十四卦,又加写了相关辞文对卦义作出分析;《周易》就这样问世了。但经历史延伸,易学习研者发现,其中有些与时相关的辞语似乎与文王时期的征象不符,于是又猜测其中辞文可能是文王的儿子周公所写。不过,这对我们由研习易理收益的大小并无影响,就不必动此脑筋了。

02“易”是什么意思,研习《易经》有何意义

“易”的意思指的是“变化”。“经”指的是“经典”,即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通览《易经》全书,其中无处不在讲变化和应对事物变化的策略。所以从17世纪20年代在西方已形成研习《易经》热潮起,那里的翻译家们便将书名译之为The book of changes(变化的书)。

《易经》其实从15世纪即已进入了西方世界。最初被译成法文、拉丁文,接着又译成英文、德文,相继又出现了俄文、荷兰文、丹麦文、南斯拉夫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出版过多类语种的译文版本。这证明从五六百年前,《易经》即已在欧洲广为传播。

易经的决策智慧

据相关史料记载,“易”的取名来由说法有三:

(1)受爬行动物蜥蜴形象的启发而会意于“变化”。蜥蜴身体表面的细小鳞片随一日十二时辰的变化,肤色不断改变。于是则假借去掉“蜴”字的“虫”旁,而单以“易”代表寓意本经典专论变化的内涵。

(2)“易”由“日”、“月”(勿)合成,会意日升月降,月落日升。象征一明一暗、一阳一阴总在循环不息,是为万般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象征。

(3)“日”象征白天;“勿”象征古代为传递某一地区的治安秩序、军情变化,以及预告天气,而于白天挂在空中的一种特定的旗。民众借此把握各类相关信息,为日常生活做好安排。

03“易”的概念范围、限度有多大

无限度。孔子是这样说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意思是,宇宙天地间的万般事物的基本运动方式,无不以“变化”为准则。可以说,“变”的概念包罗万象,统括涵盖了天地间一切事物现象运动发展的规律。无论是上观天文,还是下观地理,只要守持“易”的观点及思维方式予以探讨,对于“幽”(隐蔽在暗处无形可见)的事物,或是“明”(显露于明处可见可察)的物质及事物现象,包括其生成的始因和终结的根源,均可探求得清清楚楚;以及无论是有形的物体(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有形物质是由“精气”凝聚而成的),或是无形不可见的事物现象(古时以游魂作形容)的变化,乃至“鬼”(形容十分隐秘不可捉摸)、“神”(形容事理玄妙,神奇莫测)现象的生存出现和灭绝消失的道理(即所谓“死生之说”),均可察知得明明白白(这是对前面所论观点的一一重复)。总而言之,天地间的一切均与之相似,离不开一阴一阳相互变化的道理。所以若能以“易”的思维智慧通理天下的一切事物与事理,即不会出现差错。也就是说,凡通晓“易”(变化)之理的人,处事即可做到随机应变,通行灵活、准确而不发生任何流弊。因为智者总会顺从天道(按照自然逻辑规律)办事,和求成于应顺自然(天命)的规律逻辑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也应安于所处的环境,随遇而安,宽厚待人(敦乎仁),多付出一点爱心,人生之路即可畅通无阻。

一句话,包括天、地、人事在内的一切事理没有能超出易理范围之外的,万般物、象的顺利产生,均是毫无遗漏的由或直接或间接的奇妙变化而得成。如同昼明夜暗一样,神奇微妙的变化方式各有不同,不像有形的物体一般容易把握,但只要能领悟一阴一阳互依互存、生化结合的道理,处事即顺利,成功即为必然。

简言之,孔子所作的以上表述,十分透彻地归纳得出宇宙万物万象一理的“一分为二”的伟大命题。这对后世的思维科学和认识论有着客观的价值,并对近代开创广泛领域的科学之路,以及开启其相关哲理殿堂的门户,制造和提供了一把万能的钥匙。

事实证明,孔子总结的一分为二(即阴阳变动)的思维模式不仅在古代,而且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有着广泛的启迪和影响,同时它已成为人类生活的指南针,并已起到促进灵性的强心剂作用,这已被全世界的学者们肯定。

1988年在法国巴黎,由75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共同发表的一项《联合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过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当然,所谓“孔子的智慧”,并非单指他总结提出的事物万象“一分为二”这一伟大的命题;同时,还因为是他最先对义理深奥、辞义费思、文语难明难解,就连古时,敢于问津者也颇为稀少的《易经》说卦经文,作出了透辟的解说,为《易经》的流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4孔子在解说《易经》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孔子在年过50时开始捧得《易经》在手,通过虔诚细心的研读,结合文王撰写的卦、爻辞文,以其超高的才智对《易经》的核心内容六十四卦内藏的哲理精义加以深悟领会和深入发掘,又借助于其时已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维理念撰写出了赞《易经》又解《易经》的“十翼”之著。

所谓“十翼”,是后人对其十部大作的称颂之谓。《易经》如同腾飞在高空彩云里的大鹏,虽同云光灿灿,却耀眼而难睹其姿。孔子的十部大作,即《系辞传》上下两卷、《彖(tuán)传》上下两卷、《象传》上下两卷、《说卦传》一篇、《文言传》一篇、《杂卦传》一篇、《序卦传》一篇,好比为《易经》增添了十只健壮的翅翼,使大鹏雄威展翅,拨云高飞,晴空翱翔,令美姿展现于世人之目,清楚可见。

《系辞传》从“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主旨出发,从事相关认识论以及理性思维方法与易义联系的论述,对六十四卦的产生、原理、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的评说。尤为可贵的是,其从《易经》的原有辞文中所阐发的许多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理念,极具哲理,发人深思,显示了世间事物的真实性,是一般人难以看出和想到的。它们构成了代表《易经》哲理最重要的纲领,从思维和存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角度,给当时人以及后来人以全方位的启迪,为世人代代连续攀登认识论的高峰提供了坚实的阶梯。

《彖传》--彖,这只是用在《易经》中论述卦义的文字。在宋代欧阳修的《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中也用过,说:“周公彖凶吉。”可知“彖”指的是判断。

孔子写《彖传》,以卦德、卦象、卦位为依据,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作出了具有高透度的诠释与发挥;对全部的卦辞、卦义,爻辞、爻义作出了诠释说明。

《象传》分大象和小象两类,大象是对全卦的解说,其中对卦象、爻位的象征意义内涵作出了专项注释,集思广益地落实于人事上,告诫人们如何把握做人之本,成事之道。

《文言传》专对乾、坤两卦作了高深层意义的解释,以天有生生不息的功能与易变的法则,成为统率万物生象的根本和生命起源的哲理,告诫人们应如何遵循天人合一的大自然规律,创和谐,求美顺,获兴旺。

《说卦传》具体说明八卦内涵的玄机,成为象数占筮的理论基础。其价值在于通过采取天数三、地数二,以奇、偶数象征阴阳的方式,建立起了古代以观察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为基础、以“蓍占”为配合的预测学原理及模式,启示居统治地位者应如何承顺优良的道德、运用合宜的法规治理天下,同时告诫普通人应如何思考万物生、成、失、灭的自然规律,以喻自身循守优良的心性及行为道德,以优化人生。

《序卦传》用简洁的语言,集中介绍了《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从头至尾串联一起,由首卦“乾”为万物之始说起,一直解说到末卦“未济”,阐述天地间万物不可穷尽的运动现象。

《杂卦传》主要是对“综卦”及“错卦”(将在后面说明)的大意及其内在联系作出简略的说明。

总之“十翼”这十卷珍贵的《易传》问世,堪称孔子一生所作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贡献。单凭《系辞》一传即可展示出其绝伦无比的灵性,出人意料地为《易经》总结出流传千古,独树一帜,极为了不起的哲学思维模式;不仅教会人类对人伦、人事以及处世策略和各种成功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而且精辟、透彻地归纳总结出宇宙万物万象一理--阴阳“一分为二”的伟大命题。  自从有了“十翼”之《传》,首先使古代学者们把《周易》看懂了。这不仅使《周易》没像《连山易》、《归藏易》那样不翼而飞,并且数千年来一直被学界誉称为“群经之首”,视若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