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纸金
11810200000007

第7章 金融市场出现惊世天劫 (4)

如果这事确实发生过,那么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这也只是与福尔德有关的一连串不愉快事件中的一件罢了。首先,让公司大卸八块而最终消亡的活动得由他来主持,而这是他自196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为之服务的地方。巴克莱银行收购了雷曼兄弟的北美资产,价钱低得不能再低,欧洲和亚洲资产由野村证券买走,价钱也高不到哪里去。纽博格伯曼资产管理子公司,原本要以地板价卖给两家私募股权基金,终于没有成交,又回售给该公司的经理层人员。

其次,福尔德被美国众议院监管和政府改革委员会传唤至华盛顿,在委员们面前公开受到斥责,和不知姓名的抗议者们一起,被人摄下影像,他们手中高举的横幅上,写着“不要脸”和“贪婪无比”的字样。问到雷曼兄弟为何破产倒闭时,福尔德在证词中说:“最终发生在雷曼兄弟身上的一切,都是由于缺乏信心造成的。这并非因为单单对雷曼兄弟缺乏信心,而是被称做‘恐惧风暴’的大形势,席卷了整个投资银行领域和美国的金融机构。”

他接着把失败归因于“一系列破坏稳定的因素”,包括借贷成本上升、会计准则迫使银行将头寸减记至物品的一般价格、评级机构调低评级的威胁始终箭在弦上、市场又有人卖空公司股票,但是他说:“对于我作出的一切决策,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一连串的听证会之后不久,司法部又展开刑事调查,以确定福尔德或雷曼兄弟的其他人在先前的声明中是否犯有欺诈罪,确定他们关于公司健康运行和存续无忧,以及公司在危险的最后几月当中无须再筹集资本的说法是否符合真实情况。

华尔街公司的很多领导人恐怕也不会否认对福尔德怀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他们不能不想到,若是情形和时间稍有不同,他们也会很轻易地陷入同样境地。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第一天,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在出资救助的立场上,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宣布由纽约联储向美国国内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提供为期两年的850亿美元贷款,帮助它免于遭受破产的结局,因为该公司已深深地误入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危险泥塘。美联储的一份声明说:

在当前形势下,美国国际集团倘若无序破产,会让已经相当脆弱的金融市场变得更为脆弱,致使借贷成本大幅上涨、家庭财富缩水、经济严重疲软……本次贷款将有助于美国国际集团有序出售部分业务,这样一来,对国内整体经济的冲击才能减到最低程度。

实质上,这是一个自我清偿的计划。保尔森和伯南克此前非常不愿意介入美国国际集团,为此半年内两次援引《联邦储备法》有关“异常紧急情况”的条款——该条款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授权美联储向银行系统外借出资金。不过,两位之所以最终被说服,是因为美国国际集团和已如惊弓之鸟的信贷市场关联度非常高。他们心中盘算的,是提供两三年的搭桥贷款,让该公司得以卖掉赚钱的保险以及其他业务,来偿还这笔贷款,纳税人拿走留给股东的80%的剩余部分。美国国际集团的市值一年前是1 780亿美元,所以他们认为,这笔贷款由保险业务提供担保将会非常安全。向美国国际集团的债权人和股东提供这样的资金救助作为交换条件,保尔森坚持要让这家曾经极受尊敬、羡慕的公司委曲求全。它必须支付比伦敦同业拆借利率高出8.5%的惩罚性利率,向政府发行代表公司79.9%的普通股认股权证。保尔森还坚持要求董事会换掉任职相对较短的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维拉姆斯塔德,转而任用爱德华·利迪。利迪受人尊敬,曾是好事达保险公司的头儿,也一度在高盛董事会任职,他同意为美国国际集团工作,只拿1美元的年薪。

保尔森同意给予贷款之后,第二天便发放了贷款,不言而喻,他的结论是,美国国际集团规模太大,不能倒闭,而雷曼兄弟则不是。美国国际集团尽管是非银行类保险公司,却也像一些大型银行一样跌入了相同的陷阱。规模相对较小的美国国际集团金融产品子公司,贸然将1 400亿美元砸在欧洲的抵押担保证券上,将780亿美元砸在美国的债务担保证券上,并售出大约4 500亿美元的保险给公司型信用违约掉期的买家,这些掉期合约都度过了危机,损失相对较小,又卖出750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型信用违约掉期,但这些合约在危机中均造成了很大损失。美国国际集团在市场上又是最大的次级抵押贷款型信用违约掉期的买家,这意味着它将成为此类掉期合约的最大输家。这类以伦敦为基地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在很多年里,一直到整个2007年都极其赚钱,现在却在大出血,仅第二季度就报告了250亿美元的亏损。

随着价格走低,评级机构便要求美国国际集团增加价值约600亿美元的担保品,支持信用违约掉期业务,维持AA级的公司评级。如不能拿出担保品,美国国际集团承保的信用违约掉期将急剧贬值,公司的资信状况也将陷于极其严峻的境地,给交易对家造成的担保损失,据一位分析师称,将多达1 800亿美元。该集团值钱的保险公司都分别接受监管,是集团控股公司相互独立的子公司,因此它们的资金和资源,控股公司的债权人是拿不到手的。

2008年早些时候,美国国际集团筹集了200亿美元的新资本,并聘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试图帮助自己另外筹集400亿美元,以免公司评级被降下来。私募股权公司提出了几个出资办法:弗劳尔斯公司递交的计划要求给予25%的当前市值购买美国国际集团的权利;科尔伯格–克拉维斯公司和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要求美联储提供一笔搭桥贷款。首席执行官罗伯特·维拉姆斯塔德与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接洽,要求提供这笔贷款。媒体报道公司状况恶化的新闻,使公司股价变成了自由落体;到2008年9月12日,星期五,已跌至每股4美元,而3月时还是每股近50美元。9月15日,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国际集团的债券评级降至A–,穆迪公司也跟着降级;美国国际集团便断定,如果至9月17日还不能筹到新资本,履行提供担保品的义务,那么就得宣告破产。也许是因为公司的前景太过悲观了,也许是因为股价突然下跌的缘故,或者是因为有人担忧降级对作为交易对家的状况业已恶化的信贷市场产生影响,便提出了救助请求,总之伯南克和保尔森改变了主意,拿出上述贷款计划,在雷曼兄弟陷入破产深渊之时,计划草草地通过了。

被切断了筹集资本或借入资金的一切机会之后,美国国际集团董事会被告知已别无选择,于是在威逼之下,接收了这宗贷款交易。交易差不多是把美国国际集团划归国有了,但没有触动剩余的股东留存权益,不过这些权益事实上也已损失殆尽。保尔森很想通过这个行动表明,就像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情形一样,倘若政府打算进行干涉,那么政府的条件会是格外严格的,所以,将公司引向困境的人是领取不到奖金的,而纳税人赔钱的风险则将小到不能再小。不过,毫无疑问,政府出资援助会让很多人直接受益,他们就是美国国际集团的交易对家(包括多家很重要的银行和券商)和债权人。

此后不到一个月,美国国际集团再次陷入困境。美联储又不得不向该公司提供380亿美元的借款,以免其融券业务出现崩盘。原来,在美联储首次救助之前,美国国际集团借出自己持有的股票,将所得现金愚蠢地或者说铤而走险地投在期限较长的抵押资产上,本以为那些资产价值被低估了,不料却发现待到股票返还,现金需要退回时,那些资产的价格已大幅下跌。因此,在最初的850亿美元贷款中,有相当的数量得用来填补这些业务上的窟窿,而并非为公司核心的信贷风险敞口提供融资。接下来,就更加尴尬了,因为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在调查美国国际集团经理层的薪酬和津贴时,发现公司在第一笔救助款发放一周之后,花费37万美元买了一处奢华的静居所供经理人员使用。美国国际集团仍然是美联储和财政部的“烫手山芋”,它们为了让这家控股公司及其所持有的信用违约掉期头寸免于沉沦,不得不又就出资救助的条款重新商谈了两三次。美国国际集团的保险财产无法在政府救助之后在萧条的市场上卖出像样的价钱,而保险子公司的现金和其他资产仍然不能动用。政府只好苦笑着忍受;信用违约掉期组合迟早会到期,作为担保品的资本总会返回。可是,这种等待也的确让人非常不舒服。

美国国际集团得到资金救助之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猛然涨至6.5%,原先只有2%多一点儿,原因就在于银行间的借贷突然枯竭起来。

2008年9月17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公布第三季度财报(高盛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70%,摩根士丹利只有温和的下降,两家公司均有赢利)。两家公司还宣布各自的巴塞尔一级资本充足率是11.6%和12.3%,相比较而言,同类大型银行的平均值则为8.5%。但是,此时市场却风传,尽管两家公司都享有美誉,迄今为止也已成功地抵挡了种种困难,但谁也活不下去了,因为它们都不是商业银行,在危机时刻都没有稳定的存款基础可以依靠。而且,现在政府任由雷曼兄弟破了产,如果这两家公司使用资金的渠道随着市场对其信心的慢慢流失而渐渐地干涸起来,那么也没有理由相信政府会出手拉它们一把。9月18日,这两家投行的股价分别暴跌25%和43%。摩根士丹利仿佛是为了摆脱恶犬的追咬,使了一个计策,宣布已与美联银行展开合并谈判——该行新任首席执行官名叫罗伯特·斯蒂尔,直到前不久还在财政部副部长的位置上,也在高盛长期做合伙人,与保尔森共过事。

股市大盘这时的表现却正说明人们对所有的金融股完全丧失了信心,其中银行板块受到重挫,更是让站在场外关注的政府监管者恐慌不安。随着股价下跌,各类信贷市场也随之担忧起来——担忧银行不断地核销资本,多数银行迟早会需要新资本,却又不能筹到新资本——因此开始抽回资金。旁观的政府人士以为金融股是被对冲基金和其他投机者卖空,这使得信贷市场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了。

于是,2008年9月18日,美国证交会介入进来。这回又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动作:禁止市场对799家公司的股票进行卖空操作,这些公司均涉足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