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纸金
11810200000064

第64章 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 (3)

2007年,花旗集团收购资产30亿美元的一家公司,收购价为8亿美元,大约也占资产总额的30%。这家对冲基金由维克拉姆·潘迪特和一些刚离开摩根士丹利的同事管理;若考虑到花旗集团得到了口碑很高的潘迪特作为未来的公司经理人选,如此之高的收购价大概也情有可原。潘迪特因为出售合伙人份额,由花旗集团支付他1.65亿美元,不过,他也需要在基金中投资1亿美元。到2007年年底,潘迪特的确在查克·普林斯出人意料地退休后,代替普林斯被任命为花旗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他还从公司带来几位同事,让他们管理花旗集团的其他业务。然而,人事调整触动了公司合伙人协议中的一个条款:若最初6位管理人中有多达3位离开基金,则允许投资者撤出资金。基金被收购后,收益平平,到2008年3月,所有投资者都决定撤资,花旗集团被迫在账面核销2.02亿美元,关闭了该基金。无论潘迪特管理花旗集团的能力如何,从花旗集团为得到他而付出的代价来看,事实证明雇用他确实花了很多钱。

下行风险

但是,对于从事对冲基金的人来说,面对的也不全是鲜花和美酒。也有教训等着他们记取。在数千只对冲基金中,为了实现赢利,存在着激烈竞争,而事实表明赢利是难得一见的。很多交易员的思路和想法大致相同,这会抹去市场的异常定价,使得利润潜力受到限制。基金经理必须看得更远、更宽,才可能发现自己需要的机会,但这又常常意味着,搜寻的目光会转向他们不很了解的领域和市场。他们会针对趋势做投资,譬如他们投身互联网潮流,或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热潮,直到这些风靡一时的趋势不复存在。

他们对自己的投资银行施加压力,希望得到大量首次公开发行的热门股票配额,他们又和共同基金制定“择时交易”的交易计划,以便利用所持证券每日价格变化的微小差异——这些微小差异尚未在基金份额的价格中反映出来。(这导致了艾略特·斯匹泽不留情面地对基金业进行调查,有些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因此受到严厉处罚。)他们会受到诱惑,提高杠杆程度,提高流动性较差资产上的头寸,总体而言,为了弥补更加微薄的利润,他们会提高基金的风险。他们知道,如果自己创造的收益率不够好,投资者便可能抽出资金,从而损害他们的形象,引起更多的人退出基金。很多这样的投资者,尤其是保守的机构投资者,对于对冲基金的高波动性,忍耐程度到头来要比他们所认为的要低得多。

他们还知道,所有这些在日子好过时热心地兜售(大宗经纪)业务的重要投资银行,会在市场不利于他们时,一转眼便会恶劣地对待他们。Peloton合伙公司是一家资产10亿美元,位于伦敦的对冲基金,2005年由两位事业有成的高盛前员工拉恩·贝勒和杰夫·格兰特创办,是世界上业绩最好的对冲基金之一,后来在2008年2月,仅仅几天之内,因亏损170亿美元而关闭。Peloton合伙公司也有高盛的投资,杠杆比例相对较小,大约为10∶1,但是那些银行很紧张,抽回了自己的资金,使得该基金在市场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清空了所有头寸。贝勒和格兰特本相信,虽然市场暂时给他们的头寸定价有误,但那些头寸非常可靠——但银行无意让由不够好的担保物支持的贷款留在外面,便要求收回了。格兰特没有畏缩,数月后又成立一家基金,名叫格兰特资本,法国兴业银行提供了1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银行投资对冲基金也很危险。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盘,导致了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被解雇,瑞银集团在这家对冲基金中有大量投资。10年后,银行内部对冲基金的亏损,又促使瑞银集团另一位首席执行官引咎辞职,导致贝尔斯登公司破产倒闭。这样的亏损也让高盛非常难堪,高盛管理着资产达25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公司(另有250亿美元投资在专门投资对冲基金的基金上),其中有两只最知名的基金2007年报告损失30%的价值。2008年,花旗集团管理的一只固定收益对冲基金——猎鹰策略基金,这只基金损失75%的资本,使花旗集团非常难堪。花旗集团斥资250亿美元,让零售投资者退出在该基金中的投资,无须完全承担基金损失。该基金的三个最大投资者是三家银行,它们由于雇员人寿保险计划,总共在基金中投入了16亿美元,它们提起诉讼,希望通过达成和解协议全身而退。2008年,起诉被驳回。在涉及客户遭遇重大损失的任何争议中,银行自然而然会被看做财力充足的靶子。这些不同的经历致使一些银行纳闷,不知投资对冲基金,是否值得面对下行的风险。

贝尔斯登一定以为,设立两只对冲基金,将自己和客户的钱投资于证券化的抵押贷款,是在走着一条投资抵押贷款证券的安全之路。这两只基金一度持有200亿美元的总资产,绝大多数投放在次级抵押贷款资产上;基金由拉尔夫·西奥菲和马修·塔宁管理,他们两位都是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自己也有钱投在基金里。这两只基金还涉及其他人的资金,并且放在贝尔斯登的资产负债表之外,以便贝尔斯登与基金的交易风险绝缘。

然而,随着次级抵押市场的价格暴跌,这两只基金遭受严重损失。贝尔斯登力图通过大量注资,解救其中一只基金,但到2007年7月,贝尔斯登告诉投资者不太可能捞回资本了,此后不久,基金申请破产。两只基金的破产,使贝尔斯登开始为保持自身的独立身份而挣扎,因为贝尔斯登面临着投资者对它的管理和财务状况不断丧失信心的不利局面。与基金保持一定距离,让基金处在资产负债表之外,使基金免于对公司产生负面宣传效应,这些到头来都证明是贝尔斯登不可能办到的。2008年6月,西奥非和塔宁遭到拘捕,双手戴铐,被带到法庭,他们被控犯有欺诈罪,根据是传唤到庭的电子邮件显示,两位经理甚至在向投资者保证他们对所持头寸很满意时,已对基金极度缺乏信心。截止2009年9月,他们的案子还没有最终结果。

当市场处在欣欣向荣的兴奋之中时,也有大量来自不成熟投资者的资金,流进对冲基金领域。自然,其中有些资金会被擅长欺骗的人利用,伯纳德·麦道夫便是这样的骗子。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些生意伙伴向管理部门告发了他,据说他多年来操纵着一个涉及资金达65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从世界各地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对冲基金投资者。麦道夫曾是纳斯达克主席,经营过“第三市场”,在很多犹太慈善圈内非常知名,他多年来经营着一家对冲基金公司,据他说,这家基金公司专门做低风险的可转换债务套利交易。

该基金报告的收益率似乎每年都很稳定,虽然曾有专家怀疑投资可转换债务,并卖空相应的普通股,会产生这样的收益率。经过数年经营,麦道夫发展了一批忠诚的骨干投资者,他们在别人面前极力赞赏麦道夫。麦道夫渐渐从对冲基金投资者那里拿到投资资金,并和经纪人合作,让经纪人充当他的“支线基金”。这全是骗局。据法庭指定的破产财产受托人说,至少在最后13年里,该基金没有购买任何证券,所有新进来的钱都用来支付给先前的投资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庞氏骗局。自1995年12月以来,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估计达132亿美元,截止2009年6月1日,受托人仅追回其中的12亿美元。2009年7月,虽然诈骗案中其他人可能承担的角色仍在调查之中,但麦道夫被判入狱服刑150年。

对冲基金业绩

据估计,2002~2006年间,每年会诞生1 000多家新的对冲基金,最后两年则每年有2 000多家。然而,有关对冲基金的数据很不准确。很多对冲基金设立在美国之外,因此没有进入美国的报告系统。很多或许是1/3的基金,属于专门投资于对冲基金的基金,这样便有一部分资产按双倍做了计算。关于全世界对冲基金的实际数量,没有任何精确信息,所管理资产的价值也没有精确信息,按投资类型或风格分类的资产配置情况也是如此。存在一些有帮助的对冲基金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也只是收集自愿递交的非标准化数据,而且还有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并不包括已关闭基金的收益率,仅在2005~2007年间,便有2 000多家基金关闭。

尽管如此,这些数据库还是收集了数千家基金的信息,并发布业绩指数。过去几年里发布的收益率显示,“可投资的”对冲基金平均收益率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当接近,因而产生的收益率很可能大大低于投资者的预期。然而,业绩指数显示,在表现最佳的1/4和最差的1/4基金之间,收益率存在很大差距,在不同的投资风格之间,也是如此。有一些基金亏损很严重,如专门投资商品期货的对冲基金公司,2006年,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损失60亿美元,或者说损失了65%的资本;有一些基金创造了很高的双位数收益率。但平均而言,对冲基金若说创造了赢利,那也是微乎其微。在这个基金收益率最优和最差者之间差距很大、基金经理个人收益率年与年间变动也很大的行业里,平均收益率可能没有多大意义,当然,试图预测未来收益率也没有多少价值。

虽然如此,业绩指数毕竟在那儿,投资者和推荐最佳基金供人选择的咨询师,肯定会看的。判断单个基金的优劣,要看与最适合参照的市场指数比较起来,单个基金有怎样的表现。2000~2003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40%,单个基金若只下跌比方说2%,看起来就很不错。在市场不景气时,对冲基金的表现,相对于自身的业绩指数,可能会优于市场好的时候,但对冲基金也会在市道好时,努力做到最佳。多数单个基金的波动性比市场大,但在不同的基金中,或投资于基金的基金中,作多样化投资,会减少整个组合的波动性。在评价单个基金的业绩时,所有这一切都要加以考虑。

2008年年底,要评价对冲基金的业绩非常困难。这一年,约有2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对冲基金中撤出。所有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下降21.7%,比当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下跌幅度小得多,但仍然大大低于预期。实际上,很多基金发现很难对交易头寸做对冲安排,因为在2008年第4季度市场大崩溃的形势下,美国布什政府宣布了禁止对799只股票做空。约有80%的基金“处在水面以下”(也就是说它们的收益率是负值),因此也收不到任何业绩提成费,又由于存在“高水位线”,较长时间里都不太可能回归到可以支付业绩提成费的状态。很多基金决定关闭;另有一些基金,包括诸多出镜率很高的基金,对份额赎回作出了限制。

业绩表现远低于预期的对冲基金,会遭遇投资者大量撤出资金的局面,投资者会寻找下一个机会,不会坐等它们时来运转。2007~2008年信贷危机发生之后,也就是使相对价值数量策略归于失败的市场混乱出现之后,投资者的失望情绪不断增强,养老基金投资者对于把钱交给对冲基金打理,更得小心。到2007年,大量对冲基金管理人开始在新发行的基金上减少业绩提成费,以此弥补投资者在所关闭基金上的损失。有些新发行的基金也对首次投资的投资者提供打折费率,诱使他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