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金融市场活动迅速发展,速度几乎是美国名义经济增长率的两倍,每年大约达到了15%。这种发展体现在美国和欧洲的股票市场价格之上,也体现在股票交易量、并购交易量、公司重组及相关交易量之上。
时至20世纪末,由银行和保险公司持有的所有美国金融资产的比例,已降到大约30%,1980年这个数字是45%,两者之间的差额流入了全球金融市场——这些市场已发展到了令人惊奇的前所未有的规模,股票和债券市值在2000年超过72万亿美元。这些市场蕴含着巨大力量,可以让资金在全世界快速、大量地流动,流入(或流出)突然发现的投资机会。这些力量因巨大的流转而极为活跃——2000年,全球股票交易金额合计逾47万亿美元,是所有股票市值的1.5倍。其中大约1/2的交易金额发生在美国之外,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股票市场。
2000年,逾4.4万亿美元新的公司债务和股权证券发行,包括约2.3万亿美元投资级债务证券、4 600亿美元资产支持证券、8 000亿美元中期票据和1 000亿美元高收益债务证券,相比之下,只有1.9万亿美元新的银团贷款和票据发行便利。还是2000年,外国投资者买卖美国证券(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总额达7万亿美元,美国投资者买卖外国证券的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总体而言,外国投资者在2000年拥有约10%的美国所有股票,在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之后成为第三大投资者群体。金融市场国际相关度已非常大,由于存在套利机会以及如利率、货币掉期之类金融衍生工具而相互连接,其中,2000年12月发行在外衍生工具名义价值达66万亿美元;金融市场同时也因每日超过1.5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而相互连接,其中80%的交易额来自金融交易而非国际贸易。
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达到的规模,在二三十年之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在这段时间的多数时候,美国之外完成的交易占全世界总量的30%~50%,这表明世界其他地方正在快速追赶美国金融市场的容量。海外市场提供了几乎不受管制的、充分竞争的替代交易场所,美国公司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使用。这样的大规模全球性金融市场、它们的交易能量以及它们的多变需求和思想的存在,使它们对于所有力求发现低成本、新资本的公司来说,以及力求向这些公司提供使用路径的银行和其他机构来说,都成了一个挑战。
克林顿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末杠杆收购泡沫像吹胀的气球一样爆裂,随后债务市场一片混乱,1991年又爆发了海湾战争,油价不断上涨,这些问题迫使整体经济陷入一轮衰退之中,此时老布什正在寻求1992年美国总统连任。保守派的里根和老布什受到人们的批评,他们的政府过度借贷,使国家的财务状况极其糟糕,同时又将偿还国家债务的负担置于子孙后代的肩上。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创始人亿万富翁罗斯·佩罗特,在这次总统大选中是独立候选人,他在选举期间反复强调平衡联邦预算的重要性。尽管没有成功,但佩罗特仍得到了近20%的民众选票。
在竞选宣传期间,人们开始对老布什重新控制经济的能力丧失信心,最后他被比尔·克林顿击败。克林顿承诺“让经济重新活动起来”——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也是这样承诺的——承诺实施深受选民拥护的重大支出计划。克林顿轻易地度过了经济衰退的难关,还未宣誓就职,经济衰退便结束了。但他并没有令人信服地执行选民给予政府的政策授权,当选两年之后,他便失去了对众议院的控制,从而让共和党得以阻挠他的立法议程。不过,通过把重点放在利率而不是政府预算上,他对经济还是作出了重大贡献。
比尔·克林顿必须做的,首先是要远离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以来便困扰民主党的诱惑。由于减少赤字已被看做一件势在必行又体现爱国精神的事情(这要感谢佩罗特),克林顿要实施新的社会计划或改革,便没有遇到什么压力,即使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本来也会允许实行那些改革。克林顿勉强让为进一步减少赤字而制订的增税计划获得通过,再次任命保守的共和党人艾伦·格林斯潘为美联储主席,依靠他让利率保持低位运行。但他主要还是等待赤字随着经济开始增长而自行减少;由于利率水平较低,又存在其他正面因素,经济作出回应而开始增长。
经济价值迅速回归经济体系之中,为一段经济增长期持续较长时间起了推动作用,这段经济增长期甚至长于20世纪60年代黄金岁月中连续增长的106个月。但与那次长期经济增长期不同,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伴随旷日持久的战争,或重新引发通货膨胀的大规模支出计划。在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两倍;股市之所以能如此,原因在于当时没有战争之类的全球不确定性,也没有重大支出计划出现。在很多人看来,克林顿的经济政策似乎是,能从一个稳健的主流派共和党人那儿期待的东西。股市觉得对于克林顿政府没有什么值得恐惧,便继续发展,一直延续到这位总统的执政尾声。
更多的并购
在20世纪90年代最初几年间,并购活动的步伐,由于市场状况的变化,急剧松懈下来。垃圾债券市场出现崩盘,银行对于发放高杠杆贷款又谨慎得多,于是并购交易融资便稀缺起来,一直使用借入资金收购公司的财务收购者“新人”离场而去。无论怎样,从20世纪80年代股市繁荣末期的股价来看,市场上再也没有多少定价低、易于重组的公司可供收购。然而,到1994年,并购市场又开始回暖,复苏的步伐甚至比以前还要快。这一次,“财务创业家”起的作用很小。
进行大规模并购交易的,都是寻求战略伙伴,或为在不断变化的行业内重新定位自身未来的公司。1996~2000年的5年间,美国国内和跨国界并购交易总值达3.1万亿美元,涉及公司逾万家,使得这一时期成了有史以来——从5年并购交易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来看——并购活动最为密集的一段时间。1996~2000年间的并购活动,让备受称赞的1898~1902年间并购活动的强度黯然失色,后一个时期的并购活动强度,甚至与20世纪80年代并购最热烈的时期也无法相提并论。1996~2000年的并购热于2000年达到最高潮,这一年,在美国完成了总值近1万亿美元的国内并购交易,这是至此为止创纪录的交易量。
新技术
20世纪90年代牛市出现之时,正是科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科技变革大大提升了经济中一些规模庞大部门的生产率,创造了全新的产业和技术应用。特别是出现了三个新的产业集群:计算机/电子及其相关领域(硬件、软件及其应用)、电信领域(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系统;有线电视、卫星和互联网)、重新布局的医疗保健领域(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供应系统)。总体而言,在1998年年底,这些产业集群的股票大约构成了美国所有产业股票市值的1/4。
计算机产业特别广阔,从向市场推出新公司、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角度看,尤其是如此。高盛公司在1998年6月所做的一份行业研究显示,该产业群中有56家公司拥有近1万亿美元的市值。其中,不足22%的部分属于1981年时已在行业领先,而1998年仍是独立企业的8家公司。这个群体其余部分的市值全都属于新兴公司,如思科、康柏、戴尔、微软、甲骨文和太阳微系统等公司。在1998年6月按市值统计的最大30家计算机/电子公司中,只有5家属于1981年时的《财富》500强公司。IBM公司在1981年时是计算机技术领先公司,1998年年底的市值为1 700亿美元。微软当时的市值是3 430亿美元。戴尔电脑当时的市值是930亿美元。科技股泡沫使得技术股的估值继续飙升——1999年12月接近巅峰时,微软的估值是5 500亿美元,戴尔电脑的估值是1 410亿美元。
同样,在电信产业(暂不包括传统的电话运营企业)的高科技板块内,31家公司在1989年的市值为3 4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市值达1 330亿美元的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在这31家公司中,3/4以上的市值属于1981年时还未出现或不很重要的公司,如美国在线、康卡斯特、网景和雅虎等。
有些业务相似的高科技通信公司之所以出售,是为了将市值转给规模更大、根基长久的公司。这类例子包括:1993年,麦克考移动通信公司以126亿美元的价钱,被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收购;1995年,特纳广播公司以67亿美元的价钱,卖给时代华纳公司;1996年,大陆有线电视公司以53亿美元的价钱,被美国西部公司收购。1999年,大西洋贝尔公司与一家公司合并,交易总额为890亿美元;西海岸移动电话通信公司,以换股方式并入英国通信公司沃达丰,换股所涉及的股票价值为580亿美元。好利获得公司,这家已转型为电信公司的意大利制造商,以600亿美元的收购价,获得了规模比自身大得多的意大利电信的控股权。这年晚些时候,沃达丰公司出人意外地试图恶意收购德国移动电话公司曼内斯曼,曼内斯曼最终同意以1 800亿美元的价钱进行友好并购,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交易金额最大的并购。2000年1月,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友好合并,交易值为1 650亿美元。美国在线是美国最早的互联网门户公司之一,此前已收购网景和美联网,这两家都是互联网领域的明星公司。
毫无疑问,上述并购都是在交易金额很高的条件下发生的,按照通常标准,这些交易的估值都体现了很高的市盈率。因此,这些交易释放出了大量财富给相关公司的创始人、重要雇员和原始股东。这些交易也在公司合并后激起大量重组、管理层变更和资产出售。科技公司并购浪潮丝毫没有减弱,一直持续到进入2000年。
医疗保健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也急剧增长。按粗略定义,该产业由制药公司和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构成,1997年年底,该产业拥有9 000亿美元以上的市值。名列《财富》500强的11家制药公司,贡献了其中多数价值,但1997年,在《财富》500强中也有13家医院管理和健康维护组织式的医疗保健服务公司,它们的市值在600亿美元以上。1981年,这些公司均跻身于规模最大的美国500家公司之列。1999年和2000年,在一些领先的制药公司之间,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并购活动,譬如,辉瑞制药和沃纳–兰伯特公司合并,交易值达930亿美元;史克必成和葛兰素威康合并,交易值为750亿美元。
市场动力学发生变化
到20世纪90年代末,金融市场已变得规模巨大,富有创新精神,竞争极为激烈。机构投资者大约拥有60%的所有美国股票,在股市中大约占有90%的交易量。在机构持有的股票中,约有2/3属于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这些基金的管理人大约已融合为100家大型投资管理公司,相互间为争夺资产管理业务展开残酷竞争。这些投资管理公司为充分利用各种流行趋势而设计基金,并花费不菲的支出,让身兼经纪商和交易商的券商分销基金。
所有共同基金管理人必定都依赖短期投资业绩,来持续吸引可从中收取服务费的资产让自己管理。投资业绩由众多期刊发布,能获得投资管理人业绩信息的专业咨询公司也会发布。业绩是关键,但是,基金经理想打败市场是很难的,因为他们还要背负基金向客户收取的高昂管理费和运营成本的沉重包袱。有些基金经理会设法在市场趋势尚未形成前抓住趋势,或者通过别的途径,智胜市场,但只有极少数人成功地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