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h的研究力图探讨阅读过程中文章的结构能否通过类比映射而实现迁移,这是有意义的。然而,在Nash的实验设计中采用了被试阅读后写成的综合性文章作为考察指标,他认为这篇综合文章可以反映出第一篇文章对第二篇文章的映射,这其实是不恰当的,实际上这篇综合性文章反映的并不是第一篇文章(源文章)对第二篇文章(目标文章)的类比效应,而是反映了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效应,两篇阅读文章都可以说是源文章,而只有所写的综合文章才算是目标领域。同时,进一步来看,被试所写的总结文章,既然是对所阅读的两篇文章内容的综合,那就必然要受它所总结的文章的影响,很难说它反映出原来阅读的两篇文章的结构类比。因此,Nash的研究实际上不能真正检验出在文章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是否存在根特纳所提出的类比结构映射效应。
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莫雷和张金桥(1999)的研究中,改变了Nash的实验设计。阅读文章之后不是要求被试写前面文章的总结性文章,而是要求他们构思一篇新的文章,我们将先前阅读的文章界定为源文章,所构思的新文章界定为目标文章,以目标文章结构与源文章的相似程度作为考察源文章的结构对目标文章是否产生映射作用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源文章的结构可以通过类比映射影响被试对目标文章的结构的构思;源文章的结构越清晰即学习材料的透明度越高,对目标文章结构的映射效应就会越显着;主体对源文章的结构的把握越清晰,对目标文章结构的映射效应就越显着,也就是说,主观透明度越高,发生结构映射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先前阅读两篇结构不同的文章,写作时易受后一篇文章结构的影响。
(三)“模仿”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
读写结合是指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追溯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的发展史可知,读写结合一般是从仿写起步的,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仿写的心理活动是模仿,通过模仿这个心理活动使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模仿是指仿效一定的文章原型而引起与之类似行为模式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基本的写作学习手段。在掌握书面语言的过程中,学生的模仿加速了从理解向使用的过渡,模仿使理解到表达的转化过程大大缩短。
武进之等(1982)的研究指出:“不管儿童在语法结构方面具有多么丰富的创造性,但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成人或其他儿童有意无意所提供的某些范型,再按他自己的格式加以重新组合或变更。”学生的作文训练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从仿到作,由俗入雅,这是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范文,学生就会产生表象,进而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写作构思提供材料和模式的准备。因此,表象是模仿的重要机制,没有表象,模仿就无法进行,读写之间也无法结合。
表象所具有的形象性、概括性等,有助于在读写结合中形成仿写的策略。
心理学家们对模仿作了很多研究和论述,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就非常强调模仿作为社会学习的机制所起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的焦点是模仿行为,社会学习过程称为“习得”,习得是学习者与模仿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学习者的注意、动机和记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者有无模仿产生,决定因素在于对模仿结果的期待。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班杜拉强调社会语言模式和模仿的作用。他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社会语言范型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语汇和语法结构。在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阅读的课文对写作来说是一种语言范型,仿写就是写作中的模仿。社会学习理论对读写结合有下列启示:
(1)语言范型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重大作用。读写结合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语言范型的质量和教学水平,读写结合首先要加强课文的阅读教学。
(2)模仿产生的决定因素是对模仿结果的期待,期望值的高低与模仿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在读写结合中,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写作的结果,而片断访写时间短,见效快,结果易见。因此,在读写结合中采用片断训练形式是合理和可取的。
(3)模仿的质量受学习者注意、动机、记忆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水平的基础上实施读写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汪潮的实验和研究(1984,1990),小学生仿写水平可以划分为四级:
(1)句型仿写。对范文的句子进行仿写,能把句子写完整,它的心理特征是识辨句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仿写多数处于这一水平。
(2)结构仿写。从课文中寻找相应的写作方式,表达一定的人、事、景物,多数是记叙文结构估写,它的心理特征是认识简单的结构。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这一水平。
(3)综合型仿写。开始从几篇范文中进行综合性模仿,突出描写特征的训练,它的心理特征是比较。小学四年级学生多数处于这一水平。
(4)初创型仿写。在借鉴范文的基础上,具有初步的创造性,仿范文之形,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重点是展开文思的训练,它的心理特征是联想。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处于这一水平。
学生访写水平提高的一般趋势是:从形式的模仿到内容的模仿,从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实质性的模仿,从机械性模仿到创造性模仿。
在此基础上,为了说明模仿在小学生写作训练中的作用,卢正芝展开了进一步的教学实验研究(三项实验):
实验1:三年级下学生42人,四年级下学生40人。步骤:(1)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作;(2)提供范文《我们的郑老师》,并进行独立阅读、理解、分析;(3)以《我的老师》为题仿作(写哪位老师由学生自选)。
实验2:四下年级学生35人。步骤:(1)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讲台上的一盆月季花;(2)以《月季花》为题写作;(3)提供范文《月季花》,个人独立阅读、理解、分析;(4)再次观察讲台上的月季花;(5)以同题仿作。
实验3:三下年级学生33人。步骤:(1)要求仔细观察教室中的黑板;(2)写《我们教室的黑板》;(3)提供范文《粉笔盒》、《我的铅笔盒》,同时出示粉笔盒和铅笔盒;(4)再次观察黑板;(5)再以《我们教室的黑板》为题仿作。
实验结果(经x检验):(1)四下年级写作《我的教师》,仿作成绩显着优于没有范文模仿的写作成绩。(2)三下年级作文《我的老师》,学生写作成绩,仿作的与没有范文模仿的,无显着差别。(3)四下年级写作《月季花》,仿作成绩显着优于没有范文模仿的写作成绩。(4)三下年级写作《我们教室的黑板》,仿作成绩显着优于没有范文模仿的写作成绩。(5)有范文比无范文的写作字数大为增加,存在显着差异。(6)仿作中的成语、比喻句比没有范文模仿的多,写作方法也多样,而且段落不清的现象减少。
实验结论:
(1)利用范文仿作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它是小学生写作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使用范文须有一定的条件,并且要进行指导。范文能否发挥作用,有赖于范文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水平。
其次,使用范文要与观察相结合,细致观察,能获得更丰富的写作材料。
(3)小学生仿写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在习作中表现出“仿造”、“改造”、“创造”三种水平。从整体看,儿童写作的发展,一般是从大同小异到大异小同,再到百花齐放的过程。上述的“大同小异”相当于“仿造”,“大异小同”相当于“改造”,“百花齐放”相当于“创造”。这三种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差异性,随年龄增大,“仿造”减少,“改造”增加,“创造”则稍有增加。第二,同一年龄阶段,或写人物,或写静物,在上述“三种水平”的人数分配上具有相对稳定性。
读写结合比不读只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写结合的心理基础是模仿,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模仿的心理需要。学生写作时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范文。一方面,范文能示范性地把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写作。学生除了从范文中学习语言和表达方式外,更主要的是学习范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然后通过模仿性的习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范文能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扩充知识,开拓思路,丰富想像。学生能接受范文的启发,又不被范文所局限。读写结合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仿作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仿其文,就是仿用范文的部分语言文字,包括词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
第二,仿其格,就是模仿范文的格局,如结构、布局和写作思路等。
第三,仿其法,就是仿照范文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段和观察方法。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仿写方式有:
(1)一般仿写和重点访写。一般仿写就是选用典型课文,指导学生构思,从而掌握立意、布局、谋篇的一般规律,学习炼字、炼句的基本方法。
重点仿写是根据需要模仿某些片断,如开头、结尾、剪裁、布局、描写、对话、修辞等。
(2)单样仿写和多样仿写。单样仿写是采用一篇文章给学生模仿。
多样仿写是提供几篇范文仿写。
(3)抱、扶、放式仿写。“抱”式仿写是给出范文,并加以详细的指导和启发,使学生仿写时不太费力。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或在初学某一文体时使用。“扶”式仿写是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范文,教师只作适当的指点,不作详细的分析,由学生自己从中得到启发。这一般在初步掌握了写作规律后使用。“放”式仿写是只提要求,学生根据要求。
自选范文仿写,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这一般在写作技能较熟练情况下使用。
(4)先后、同异访写。所谓“先”,就是在写作之前提出范文以供模仿。
所谓“后”,是在讲评时提供范文对照,以供修改提高。所谓“同”是提出类似的文章,以供参考或仿照。所谓“异”是指出不同性质的范文,以供参考。
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中西方语文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西方国家开始把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纳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看,仍是一种探索性研究,并没有真正揭示两者关系的实质及其心理机制,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存在较大的争论。而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读写结合”研究的报道,实质上的读写结合更可追溯至古代教育时期。我国在阅读与写作关系上的研究仍以经验总结为多,少量的研究涉及了两者的相关性。为此,借鉴西方有关阅读与写作关系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方法,结合我国多年来的经验研究成果,将研究方向定位于揭示两者内部联系的心理机制,是今后中小学语文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