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王永庆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贯穿他一生的主线:勤劳——坚韧——道德高尚——不满足——态度认真。这些品质融入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贯穿于他创业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让他从一个村少成为台湾巨富。
做人为先,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个人的经营理念往往和他的做人原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为做生意和做人在生活中往往掺杂在一起,生意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部分。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把生意局限在简单的交易上面,通过获得财富的多少来衡量生意的成败。反过来说,人生又可以看作是一场更大、时间更长的交易,为什么这么说呢?既然大家把经营看成是交易,那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只不过有时候是用努力换得成功,用原则换得尊重,等等,因此有“经营人生”一说。有一些成功人士曾经说过:要想做生意,先要学做人。从这个方面讲,就不难理解生意经与做人原则的重合了。
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则,或者说是理念,这个理念在他创业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创业初期,实力有限,条件往往不够成熟,要想成功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就会上升为经营理念。而这些理念一旦成熟,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通常,这些理念看起来都很简单,说起来浅显易懂,然而做起来却要有一定的信心和耐力。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纵观王永庆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贯穿他一生的主线:勤劳——坚韧——道德高尚——不满足——态度认真。这些品质融入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贯穿于他创业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让他从一个村少成为台湾巨富。
王永庆一生坚信“一勤天下无难事”的信条。这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他的经营理念,而且是他生活的准则、一生的功课。“勤”作为王永庆的经营理念,并没有什么宏篇大论,也没有什么专业名词,或者建立什么抽象的模式,在他的意识里,“勤”只和身体的两个部位有关,那就是手和脑。
首先是手勤。可想而知,手勤和做事是分不开的。手勤就要比别人多干活,多干活就意味着能有多一点的收获。好比搬石头,手勤的人会在一天里搬三车,而手慢的人只能搬两车,差出了一车,也就差了一车的钱。手勤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生意上都是好处无穷的。
在王永庆看来,手勤分几种,有的是肯卖力气,有的是手脚麻利,有的是闲不住。
有些人肯卖力气,在所不惜。好比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力气是不惜的,她一个女人可以抵得过三个男人,所以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好雇工。肯卖力气要有好的身体,这样才有资本,不然,手无缚鸡之力,就算是肯卖力气也不见得会有多大的收获。
很显然,肯卖力气就要涉及到吃苦的问题。搬石头用的是力气,搬其他的东西用的也是力气,都是很辛苦的。多搬多辛苦,少搬少辛苦。这样,能不能吃苦就成了是否可以多得收获的条件。如果每天的收获是一定的,这样就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有些人会偷懒,如果是给别人做事,就会想办法少做一点,如果是给自己做事,就希望快一点做完。
可见,肯卖力气是一种经营素质,而且效果很直接。有些人则手脚麻利,做事情比别人快。一件工作往往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分散而独立,很多人是一个环节做完了再去做下一个环节,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比如野炊,在森林里煮饭,要找木柴、挖野菜,还要钓鱼。有些人会一件一件地去做,那样是很浪费时间的;可是如果一面挖野菜一面捡柴,就会节省一些时间;同样的道理,钓到鱼时就马上把它清洗干净,带回来就可以直接入锅,就又能节省一些时间。因此,有时候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还有能力做一些别的事情,要学会统筹安排。
好比一辆车,可以装五吨,我们决不会只装三吨石头就走;就算是石头装完了,还可以装一些木头或者砖头瓦块,这样才不会浪费能量。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装满就跑了,可以细想一下,这样的人是不会获得额外的收获的。
手脚麻利的人做事情就会有效率。你如果手脚麻利,在同样的时间内就会多做许多事情,而且并不显得慌乱;或者同一件事,手脚麻利者就可以很快做完,节省很多时间。可是往往由于懒惰,人们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而且同时做几件事就容易忙中出错。
手脚麻利是王永庆非常推崇的一种经营素质,而且身体力行着。有些人天生闲不住,闲下来就会觉得难受。王永庆就是这样一个人。闲不住就总想找一点事情做,这一习惯对他公司的经营非常有利。比如一个人手很巧,大家都在看电视的时候,她可以织出一件毛衣,这样她就比别人多收获了一样东西。同样,如果一个人在经营木材的时候,顺便和纸厂发生联系,把废木料加工成纸浆,就会有额外的收入。
这就属于闲不住的范畴。这样的人做经营肯定不会闲散度日,一定能把时间利用上。
以上是手勤的形式,往往这些并不是独立的,王永庆是一个既闲不住又肯卖力气的人,这样他就能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获得许多意外的收获。再就是脑勤。脑勤就是要多思。一件事情会有许多种解决的办法,用哪一种方法呢?这就要进行比较,思考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可见多思考是非常有好处的。王永庆就是一个多思的人,他随时随地都在想问题,不让脑子闲下来。因为他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想好,做好安排,做到未雨绸缪。即使发生一些特殊情况,也能够应付自如。
王永庆认为多思有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筹划,二是不断反省。
积极筹划就是要找思路、想办法。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通过别人的实践经验得来的,这就需要多思考,开动脑筋想办法。要思考经营所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实现,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等等。通过思考,可以达到追根究底的目的,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反省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经营思路来启发自己,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实现自我完善。经营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的过程。因为市场是变化的,所以经营也要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消费。这些都要通过反省来实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永庆对“勤”的体验应该是从幼年开始的,而最初的感悟应该是从手勤得来的。王永庆很小就开始拉着妈妈的手捡煤块、树枝;食物缺乏的时候,他提着小篮子摘野菜,去山上摘野果。于是,饭桌上有了野菜汤,灶里有了煤炭,手中有了野果。他也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懂得了勤劳创造财富和快乐的道理。
王永庆从上小学开始,就要每天背一袋饲料回家喂猪,这对他来说有一点残酷,因为那袋饲料对他来说太重了,而且还要走很远的路,往往到家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了。
也许就是因为他这样卖力,家里的生活才有了一线转机,每到年底的时候家里就会卖几头猪,这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在米店打工的时候也是这样,他勤勤恳恳地做事,手脚麻利,只要是老板吩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好,老板说了上句,他自然明白老板下句想要说什么,如此聪明伶俐,哪有不被器重的呢?
他真正懂得勤劳的意义,是自己开米店的时候。米店是自己的,这样做起事来就会特别卖力。原来给别人打工的时候,虽然也很卖力地干活,很勤快地做事,但并不是真心的,总在心里藏了一个侥幸的种子,趁老板不注意就会开小差,即便是在做事,也是得过且过。现在为自己做事了,好坏都是自己的,干与不干都是自己说了算,没有人会骂他懒,也不会有人嫌他不够勤快。这反倒让他自己开始督促自己要勤快,多做事,少说话,对人要和气。
为自己做事是王永庆勤快的动力所在。
最初米卖得很少,王永庆要不断地想办法,尝试不同的方式。为了增加米店的销量,他甚至送货上门,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当然王永庆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他的米店开始红火起来,买米的顾客不断增多,这是对勤劳的奖励。他从中尝到了甜头,他相信勤劳是改变自己处境的决定力量。
这些经历让王永庆明白,没有吃过苦的人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甜。就拿简单的跑步来说,只有满身大汗之后才能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只是贪图安逸做个样子,就体会不到运动的快乐。对于这一点,王永庆是深有感触的。他坚持跑步将近半个世纪,哪怕是80多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到了这样的年纪,大部分的人都会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不会再强求自己做什么,然而他却不同,仍然坚持自己几十年都在做的事,因为他知道,走走路、散散步固然轻松,但效果要比跑步小得多。
许多事情都是要经过千辛万苦才可以办成的。道理虽然很浅显,人们却很难做到,这是一般人的通病。王永庆以为,要克服这个毛病,就必须做到勤快。比如,太太买回来的鱼,先生有时候会嫌鱼太腥了,或是嫌鱼肉不够鲜嫩;但是假如鱼是你自己辛苦钓到的,不管是什么鱼,吃起来都会感觉非常可口。
再比如,家里客厅摆着一盆漂亮的花,你会因为这盆花的美丽而感到愉悦,可是一离开家,你很快就会忘记它,那是因为你和这盆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是种花的园丁,从种植花苗开始,要除草、施肥、调节土壤的水分,经过一番辛苦的栽培,花终于开了。园丁看到这盆盛开的花,内心的快慰绝对超过一般人。
之所以对事物的感觉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关键要看对于这些事物,你有没有下过一番工夫。所以人只有经过一番苦心的追求,才会真正尝到收获的甘美滋味。
所以,王永庆经常拿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年轻人,任何时候都要勤奋。
现在很多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便急功近利,希望一下子能够有很大的成就,而结果大部分是以失败告终,成功的很少。这就是违背了先苦后甜的原则,不具有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肯定会失败。凡事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勤快,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成功。所以年轻人到社会上谋求发展,一定要有“先苦后甜”的思想准备,谋求成就不可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打基础,须知,一口是吃不成一个大胖子的。
年轻人虽然没有必要把一切想得太困难,但也不要想得很简单。
往简单里说,道理很浅,那就是肯吃苦,好好打基础,要刻苦耐劳,甘于吃亏。
有些人认为,默默而勤劳地做事,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自己就吃亏了,风头都被别人抢去了。但你要知道,命运是公平的,你吃亏的话,总有一天会得到补偿的。
王永庆办碾米厂的时候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有了碾米厂的发达。这让王永庆明白,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做事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做成事为出发点刻苦努力去做,另一种是放弃而松懈度日。这两种选择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先苦后甜,一个是先甜后苦。逃避是暂时的,有一天又不得不重新面对。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早一点努力呢?
如果只是让大家选择一下生活方式,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选择先甜后苦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有些人不能抗拒天生的惰性,竟然也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而误了大事的人,多得不胜枚举,而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大都起因于个人的一念之差。若能坚定意志,养成勤劳习惯,则会化险为夷,对人的一生也是非常有益的。
没有生活目标、松懈度日的人,必定对任何事情都会散漫倦怠;克勤克俭的人,却能在不断追求之中感觉愉快而得到满足。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理解了勤劳朴实的真谛,自然一切都能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个真正勤劳的人,不但关心照料自己的事情,同时也会愿意关心照料属于他人或团体的事情;而朴实的人居心坦荡,与人相处往往更为和谐,自然容易养成博爱精神。
因此,通过对所有事情刻苦地努力,就能感受到先苦后甜的滋味,而这样的人生是积极的。没有任何人愿意自己的晚景凄凉,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做事情不求甚解,马马虎虎过日子,年老时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可见,付出才能得到。以艰辛的劳动,交换日后的安逸舒适,何乐而不为呢!
做事要肯卖力气,不怕吃苦,也不能好高骛远,而要从基层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王永庆认为,做事情要有一个高的起点,或者说要有一个好的愿望,但是要从小事上做起。勤劳就表现在能够不放弃任何一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试问一下,每个人对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家人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恐怕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个问题。同样,一个人到了企业只想着自己如何飞黄腾达,一呼百应,而忘记自己究竟为企业做了多少贡献,这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吗?
企业不是只给员工薪资、安定的生活。要获得最起码的生活温饱,到处可得,不必到企业里来,薪资只是员工工作的副收获。
在一个企业里面,借着它庞大的组织以及资金、机械设备,可以使你的能力获得充分的发挥,这个发挥间接创造了社会的福利,直接创造了企业的利润,个人也因而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增加许许多多的知识,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
所以,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关键不是报酬问题,而是能不能发挥能力的问题,因为工作本身就可以给人最大的满足。一个人往往会因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感到愉快,否则即使获得再多的报酬,也是苦闷的。
为学也好,做事也好,就跟盖房子一样,一定要从基础做起。
读书,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盖房子,由地基筑起,没有先盖屋顶的。做事也一样,事无贵贱,职无高低,必须由底层的基本工作开始。不由基本学起,由底层干起,将来当了主管怎么管下面的事呢?
王永庆自己就是从底层一步一步做起来的,所以他要求他身边的人也要这样做。但做事从基层做起,并不是稀里糊涂地过日子,除了手脚勤快,还要勤思考,把事情做出味道。
这也就是王永庆讲求的做事情要“出味”的道理。好比做菜放佐料一样,什么味道也没有,这样的菜就会很难吃;如果该咸的咸、该酸的酸、该甜的甜,这样每一道菜都会是精品。
引申开来,做事要“出味”是指,做事情不要只是敷衍塞责,只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深入进去、脚踏实地地做事情。首先,要对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就需要深入、全面地了解情况;其次,要有自己初步的考虑,对事情做一个目标性的策划,预测一下事情的可行性,最后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