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二)
11784200000005

第5章 萧楚女的故事(1)

萧楚女1893年出生于湖北汉阳。幼年丧父,家贫无以为生,十二岁便在一家木材行当学徒,不久流浪外乡,做过轮船杂工、街头报童、酱园徒工、排字工人等。1910年回武汉参加湖北新军。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2年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读书。1915年任武汉《崇德报》主笔。1917年任《大汉报》主笔,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秋,到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相继在四川泸州师范、重庆联合中学、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6月任《新蜀报》主笔。1924年春,到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8月任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1925年5月,到上海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并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6月赴南京编辑《人权日报》,9月调到河南参加中共豫陕区委工作,并主编《中州评论》。1926年1月。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邵干事兼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并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同时在广东大学兼课。

1926年10月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12月任黄埔军官学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政治顾问。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被叛变革命的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害。

苦难的童年

萧楚女,原名树烈,学名楚汝,字秋,并经常以丑侣、抽玉、匪石等笔备发表文章。1891年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汉阳,位于长江汉水汇合处,是一个水陆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与汉口、武昌一起被称为武汉三镇。

萧楚女的父亲叫萧康平,原籍湖北黄陂嗫口区萧家畈,由于生活艰难,便从黄陂迁到了汉阳鹦鹉洲。

鹦鹉洲是一个良好的天然竹木市场。从四川、湖南、广西等地运来的竹木,通过长江三峡和洞庭湖汇集到这里,然后顺江而下,运销九江、芜湖、镇江、上海各沿江口岸。

萧康平来到这里以后,便当上了一名终年追波逐浪,在长江和各支流上飘流的放排工人,日子过得仍很艰难。

为了改变这种贫困的境遇,萧康平在苦难中拚命的搏斗着。他用自己省吃俭用积累的一点钱,开设了一个小木材店,后来来往于长江流域的武汉、镇江、洞庭湖等地,经营木材生意,积少成多,萧康平的家境有所好转,并且在镇江娶了一个姓罗的女子为妻,后来便生了萧楚女和四个女儿,好们是顺宝、三宝、莲宝、宝宝。

萧康平为了支撑这个家,曾作过很多努力。

可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穷人是很难逃脱灾难的。萧楚女十岁时,萧康平放排到芜湖出售,途中遇上暴风袭击,他所驾驶的木排,被滔天巨浪卷得无影无踪。受到沉重打击的萧康平,肺病复发,在芜湖病逝。

萧楚女韵母亲罗氏,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领着孩子们,呼天号地哭向芜湖奔丧,妈妈将萧康平草草安葬后,又拖儿带女回到汉阳。为了活下去,妈妈只好挑起涉米缺柴的家庭重担。她领着顺宝、三宝到裁缝店里承接一些零活,靠得来的微薄工钱,维持全家生活。莲宝、宝宝则到鹦鹉洲的江边木场拾一些树皮木头,拿到市场上去卖,以补贴家用。少年的萧楚女是他们家顶门撑户的男孩子,也是他们家的希望。他们的穷苦亲戚家中有两位仗义的人,可怜萧楚女,想将他扶植成才,便凑了一点钱,把萧楚女送进了私塾。孤儿寡母就这样艰苦地度着凄凉的岁月。

萧楚女家生活道路的坎坷接踵而来,先是长江洪水泛滥,萧楚女家的几问破屋,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接着又是一场火灾,赖以为生的一些破破烂烂,经过再一次浩劫,烧得一干二净。萧楚女十二岁的时候,他的一家实在无法活下去了,妈妈只好含着眼泪将萧楚女送到向德堂木行当学徒。四个小妹妹也先后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萧楚女来到了木行,白天要承担一个成年人的劳役,烧荼送水。扫地擦桌,上下铺板全由他一个人干。遇上老板到码头上去谈生意,他又是老板的"听差",伺候老板从这个码头跑到那个码头,从这个木排上跳到那个木排上。干一天活,累得他筋疲力竭。到了晚上,他又要给老板娘洗裹脚布,打洗脚水,还要擦烟袋,倒痰盂,拖地板。非人的生活,把萧楚女折磨得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他向妈妈说:"妈!我实在受不了这个罪。是死是活还是让我到外面去闯闯吧!说不定还可以找到一条出路"。十三岁的萧楚女就这样离开了他的故乡,在鄂、苏、皖、浙等沿江城市开始了流浪生活。

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改变萧楚女好学的性格,他在一家报社当报童时,趁每天给中华大学送报的机会,常在教室的窗外踮起脚跟,听教授讲课。有时竟被精采的演讲迷住,忘记了送报,不久,便被老板解雇了。

后来,萧楚女到了安徽芜湖,在一家酱园店里当学徒。他寄住在别人家的小阁楼里,阁楼里只有一张小方桌、几个方凳和长木柜。萧楚女以木柜当床,并在木柜上架了一块木板,用来放书和杂物。他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每晚自学,练习写作;或是演算数理科习题。疲倦的时候,他用冷水洗把脸,继续学习。萧楚女没有钱买书,就向别人借书看。邻居和朋友知道他守信用、爱护书籍,所以都乐意借给他书看。就这样,萧楚女以惊人的毅力,将中学的各科的教科书自学完了,并且学会了写文章。

萧楚女在流浪的生活中,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的下层人民,亲眼看到了工农群众的悲惨生活,还亲眼看到了帝国主义者的飞扬拔扈、穷凶极恶和清王朝官员的俯首贴耳、婢膝奴颜样子,所有这些,都化为了阶级仇和民族恨,深深地印入了他的脑海。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新军萧楚女在长江沿岸,历尽了干辛万苦,仍然找不到出路。1910年他回到了武汉。在回武汉的轮船上,他结识了一个叫郑希曾的青年。郑的父亲郑锡云是个对现实不满的"异教徒"。他不恭维儒家,不讲究礼教,对儿子管教甚严。郑希曾在他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读了些《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一类扶弱抑强的文章,从小就养成疾恶如仇,对黑暗社会不满,加之受到日益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影响,使他产生了革命的要求和改革社会的志气。志向的一致,使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

这时正当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的火焰到处在燃烧。饥民暴动和抗捐抗税的斗争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尤以萧楚女活动的长江流域最为普遍。

1911年3月29日爆发的广州起义和同年上半年的铁路风潮更是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前奏。面对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两个青年人心潮起伏。于是,他们怀着满腔革命热情,参加了湖北新军。

新军是清朝政府在洋务运动以后建立起来的,其中一部分士兵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革命党人先后在武汉的新军中成立了"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策动士兵起义,进行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革命活动。

郑希曾的文化水平比萧楚女高。于是,郑希曾把自己所学得的文化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萧楚女,而萧楚女则勤奋克苦,资质聪慧慧,学识提高得很快。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萧楚女满怀激情勇敢地投入了战斗,在光复汉阳的战役中,被隆隆的炮声震聋了一只耳朵。武昌起义的胜利,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萧楚女为祖国人民得到解放而感到异常高兴。他满以为祖国从此可以得到新生,人民可以当家作主了。但是事与愿违。

由于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政权很快落到封建军阀手里。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首脑,立宪派的头目原咨议局议长汤化龙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民政部长。这样一来,军政实权很快被反动分子黎元洪和汤化龙所把持,然后经过他们转手将革命果实送给袁世凯。中国文重新陷入了黑暗和馄乱。中国的出路何在?新的革命力量在哪里?萧楚女一时还找不出准确的答案来。

他陷入了失望、寂寞和苦闷之中,由此产生了退出新军的念头,并随即和郑希曾一道解甲退役了。

萧楚女离开新军之后,为了继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决心排除午扰,集中全部精力埋头读书。在郑希曾的资助下,他俩一起考入了设在武昌的新民实业学校。这所学校是专门培养农桑技术人材的。它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和蚕桑专业知识等课程。他们选择这所职业学校的目的,是试图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萧楚女在入校前已自学了数、理、化的课程,只有蚕桑专业知识需要花一点时间学习,因而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博览群书。他如饥似渴地读了当时新出版的各种书刊和报纸,增长了许多知识。

萧楚女在新民实业学校学习了八个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这所学校的校长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在毕业典礼的大会上,特邀请了湖北督军、各中学的校长和各报社的主笔出席。校长为了准备在毕业典礼上的训词,会前专门请了武汉三镇的所谓饱学之士代他起草,费了很大的劲儿方才定稿。毕业典礼那天,校长宣读了那篇训词,但内容贫乏,漏洞百出,人们边听边摇头。

校长讲完话之后,由萧楚女代表毕业生致答词。他在湖北督军等"大人物"面前镇静自如,他的讲话旁征博引,词语新颖,逻辑性强,富有感情,与校长的训词截然两样,师生们对萧楚女的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毕业典礼结束后,各家报社主笔争着要发表萧楚女的讲词。从此,萧楚女的名字开始为人们注意。

萧楚女离开新民实业学校后,并没有从事蚕桑工作,他积极为各报社投稿,写时事评论,探索改造社会的途径。

在"五四"运动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萧楚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从七里坪乡下回到曾经战斗过的武汉,投入了新文化运动的激流。

萧楚女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早就希望能有机会上大学深造。但是,连个固定职业都没有的穷青年,到哪里去弄高昂的学费呢?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办法。他利用每天工作之余,到武昌中华大学去旁听,可不交学费,也不要办什么手续。有人看不起他,讥讽他是"读揩油书"。对于这些胡言乱语,肖楚女没有时间和经历去计较它,他竭尽全力去听课、读书、追求知识。

在中华大学旁听期间,萧楚女结识了本校文学系的学生恽代英。他1918年毕业后留校担任中学部主任。恽代英在学校里团结一批进步青年,积极从事进步活动,组织革命团体"互助社",出版革命刊物《互助》。是学校里有威望的教师和学生运动的领导者。

萧楚女是旁听生,没有正式学籍,也不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听课和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并有机会在参加各种进步活动时与恽代英接触。他们两人都怀有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都有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人类解放事业的决心,共同的革命目标把他们联在一起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终于冲破封锁,传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恽代英、林育南、陈潭秋等领导下,武汉的学生运动继北京天津之后开展起来。这时的萧楚女正在日本人所办的《湖广新报》担任编辑。为了声援爱国学生运动,表示反帝爱国的决心,萧楚女联合秦纵山一道,向全国报界联合会、报馆、通讯社、新闻社、学校学会及学界各团体发出启事,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夺我青岛的侵略罪行,并声明和该报脱离关系。

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为了在湖北建立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地,湖北的先进分子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廖焕星等,于1919年秋发起组织"利群书社",1920年2月正式开业。这个书社主要经销《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新青年》等革命刊物。书社既是创办运售各种新书报的商店,又是进步青年聚会的场所。许多进步青年经常来这里集会,阅读各种书刊,研讨革命理论,进行各种革命活动。

萧楚女由恽代英介绍,也参加了"利群书社",因而有机会读到马列主义著作和革命刊物,看到恽伐英写的和翻译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经常接触进步青年。1920年9月,萧楚女离开武汉到襄阳正作,他仍与"利群书社"保持密切鲋联系。经常来参加他们的活动。此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开始放弃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得来的政治思想,试图用社会主义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马克思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以及自己深入斗争实际,他的思想也日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宣城四师任教1921年秋,萧楚女受恽代英的邀请,到安徽省宣城第四师范任教。当时,恽代英在宣城师范任教务主任,兼教修身、英语等课程。萧楚女来这里任教时,还带了吴化之、李求实等年轻人到宣城师范读书,使他们边学习,边在学生中开展活动。他们在这里勤奋读书,团结同学,先后建立了"求我社"、"互助社"、"新鲜社",等青年组织。

萧楚女到宣城第四师范任教后,大力协助恽代英的工作,从而使师范的教育正作更有起色。

他在讲授国文课时,借古论今,通过分析韩愈、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揭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当时啦国社会的黑暗。

他对学生说:"中国只有革命,才能富强起来。要革命就全靠你们一班青年奋勇斗争,不怕艰苦,不怕牺牲,革命才能成功"。由于萧楚女讲课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所以,其他班的学生也经常跑来听讲,有时室内坐满了,不少人就站在室外旁听。学校当局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而又不影响各班上课,他们把萧楚女的授课地点改在礼堂,时间安排在下午。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听到他的精采讲演。

萧楚女在教学中还注意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上作文课时,他从审题、立意、结构等写作方法上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独立完成作业。萧楚女还打破了老师出题学生写作的惯例,有时让学生命题,他写范文,然后给学生研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的热烈称赞。

萧楚女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有些学生因对时局的认识不一致,发生争吵甚至殴斗。在学校的老师中,别人都很难制止住他们的过火行动。

但只要肖楚女出面,对闹矛盾的学生进行劝导和帮助,他们就能很快地消除分歧,言归于好。学生们还在萧楚女的带动下,开展了抵制日货的活动。他们在车站、码头、商店检查日货。宣传使用国货,并捣毁了不接受劝告、继续贩售日货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