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档案
姓名 亨利·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国别 挪威
生卒年 1828—1906
出生地 挪威台里马克州斯基恩城
仰慕 德国戏剧家赫尔曼
爱好 绘画
成就贡献
易卜生创作的最大成就是他的“社会问题剧”,其代表篇目是《玩偶之家》《群鬼》《青年同盟》《社会支柱》和《人民公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玩偶之家》。剧本描写了普通人在平常的环境里,做着平常的事情,然而,在这平常的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境界,广大妇女把《玩偶之家》看成是自己的“独立宣言”。
《玩偶之家》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婚姻关系的虚伪。主人公娜拉是一位单纯快活也不乏独立思想的年轻妇女。她婚前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婚后深受丈夫的宠爱,被他亲昵地称做“小鸟儿”。娜拉也很热爱她的丈夫和他们的家。当她的丈夫海尔茂因劳累过度身患重病时,娜拉瞒着他伪造签字向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钱,治好了他的病。为了不让海尔茂着急,娜拉没将此事告诉他,独自一个人省吃俭用,设法挣钱还债,还为自己的英雄行为暗自得意。
不久,海尔茂当上了银行经理,无故解雇了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就向海尔茂告发了娜拉伪造签字借钱一事,想以此相威胁。不想,海尔茂为此大发雷霆,百般指责和辱骂娜拉,认为娜拉触犯了法律,毁了他的前程而全然不顾娜拉借钱的动机是为他治病。如梦初醒的娜拉这才看清了海尔茂自私自利的嘴脸和他一向甜言蜜语的虚伪,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不过是海尔茂的一个玩偶而已。为了摆脱附庸的地位,求得平等独立,经过深思熟虑的娜拉决定离家出走,同海尔茂决裂。
娜拉的出走是在对资本主义家庭虚伪本质清醒认识后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壮举;娜拉的这一行动表现出觉醒的妇女对男权社会的英勇反抗和对平等权利的追求。易卜生通过娜拉的觉醒和出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和社会道德、法律、宗教的虚伪,批判了海尔茂这一类男权代表的道貌岸然和自私卑鄙,高度赞扬了敢于同整个社会对抗,勇于追求个人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剧本上演后,在各国引起轰动,成为易卜生最受欢迎的剧作。作品提出的资产阶级婚姻家庭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娜拉这一富于民主色彩的光辉形象引发了无数青年男女的觉醒和反抗。尤其是在中国,《玩偶之家》早在五四前就被译介过来,曾于1935年在全国各地竞相上演,以致于1935年被称为“娜拉年”。“娜拉”这一形象深受广大青年喜爱,成为他们效仿的楷模。
出生于19世纪挪威的易卜生,生活在欧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时代。他怀着振兴挪威民族文化的宏愿,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戏剧创作。他的创作一改挪威剧坛上一味模仿丹麦传奇浪漫剧矫揉造作的积习,把敏锐的目光投向现实,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恶习弊端,创作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剧”,塑造了一个个倔强、孤傲、勇于反抗现实、探索社会出路的易卜生式的艺术形象。而且,他的剧作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简练,善长以人物对话展开剧情、揭示人物心理。他的剧作被认为是堪与莎剧匹敌的“剧坛奇葩”。
易卜生的创作为挪威民族文学的振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他本人赢得了无上荣誉,他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他死后挪威国王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生活故事
易卜生的成功全靠自学。他出生的台里马克州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地方。虽然易卜生年幼时家境很好,但是年方八岁时就遭家道衰落的厄运。从贵族少爷变为贫穷儿童的易卜生,看多了世态炎凉,16岁出外谋生又使他饱尝人间辛酸。但是身处逆境的易卜生没有就此沉沦,他立誓为挪威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为实现他的宏伟志向,从还在格利姆斯达城当药店小伙计时,易卜生就开始了通宵达旦的攻读。他找了一位拉丁文老师,冒着严寒去求教。工作之余,他首先学习写诗。他的诗语句铿锵、热情洋溢。不久,他写的剧本《凯替来恩》出版了,受到权威人士保罗·勃顿汉生的好评。尤其当他听说作者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青年时更是赞叹不已。
1850年,22岁的易卜生来到挪威首都奥斯陆报考大学,不幸落榜。失意的易卜生先是协同一位工人朋友办报。不久报纸被查封,易卜生险些被捕。严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他拿起笔来。他决心以笔为武器振兴挪威民族文化以唤醒沉睡中的人民。此后几年,他一边在卑尔根剧院承担艰巨的工作任务,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以挪威语言从事戏剧创作。在卑尔根剧院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写出了《英格夫人》等五部早期佳作,这些剧作在剧院演出后受到欢迎。1851年,小有名气的易卜生被聘到“挪威剧院”担任主任,他雄心勃勃意欲干一番大事。怎奈剧院设备简陋,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终致破产。繁重的杂务几乎使他才华丧尽,苦闷不堪的易卜生几欲自杀,直到1863年,他才得以重振旗鼓,创作了大型历史剧《觊觎王位的人》。此时恰逢普奥联军入侵丹麦,易卜生不满挪威政府的袖手旁观,于1864年愤而出国,开始了长达27年的国外侨居生涯。虽然侨居国外,易卜生从未忘记振兴挪威民族戏剧。他一生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剧”都是在侨居国外期间写成的。他从未想过永居异国他乡,因此,他在国外一直没有固定住所。1891年,易卜生携妻荣归故里,在他一直热爱着并为此奉献了一生的祖国度过了最后的十几年。
易卜生因为生性严肃、沉郁,早在格利姆斯达城当药店学徒时,人家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猜不透的谜”。然而,就是这个“猜不透的谜”却早早地被一个老奸巨猾的女人给骗了。她叫艾尔丝,是个女仆。当她看到17岁的药店学徒易卜生形单影只地彻夜苦读,便寻机来勾引他,向他勒索钱财。涉世未深的易卜生果然很快就上了钩,跟艾尔丝混在了一起。直到他们有了一个私生子后,他才忽然清醒了过来。悔恨之中,他跟艾尔丝分了手。但是,艾尔丝可以摆脱,孩子却打发不掉了。贫穷的易卜生不得不长期抚养他,一直到他长大成人,这件事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不过,虽然早年铸下大错,易卜生后来的婚姻却还幸福。他妻子苏珊娜是一位女作家的继女,这位女作家因为观看了易卜生的《苏尔豪格的宴会》,对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大为赏识,邀请他去她家做客,没想到无意中却把他变成了自己的女婿。19岁的苏珊娜性格豪爽、心胸开阔、酷爱文学,跟易卜生谈诗论文,非常投机。易卜生对这位难得的红颜知己甚是倾心,不消几周时间,便以闪电般的速度跟她订了婚。两年后,两人正式结婚,把家安在奥斯陆。31岁的易卜生从此结束了单身生活,有了一个幸福安宁的港湾。值得庆幸的是,比易卜生小将近十岁的苏珊娜不仅对艺术很有见地,是易卜生创作上的绝好知音,而且在家务方面也精明能干,是个可靠的贤内助。为了易卜生,她不惜埋没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甘当家庭主妇。对此,易卜生对她感激终生。他对她的最大回报是写下了大量替家庭妇女鸣不平的剧作,其中就有举世闻名的《玩偶之家》。
易卜生同挪威的另一位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边孙的友谊很富于戏剧性。当易卜生写成诗剧《培 尔·金特》后,自我感觉非常不错,并不无自豪地说:“在我的祖国挪威,诗的概念必须采取此剧为楷模。”不料诗剧发表后,评论界有位权威人士却不以为然,这位权威人士恰好是边孙的好朋友。边孙呢,作为易卜生的好友居然对此毫无反应。易卜生对边孙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居然与他断了交。
无独有偶,十多年后,易卜生的剧作《群鬼》上演了,这个剧作不幸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这一回,边孙却一改十几年前的态度,为他的新作叫好,并作了强有力的辩解。患难见真情,易卜生大受感动,立即同边孙冰释前嫌。两位挪威文坛巨子从此言归于好,直至身后。
易卜生从小性格火爆,嫉恶如仇,直到成年以后依然如此。最能体现他那刚烈个性的事当数他因对挪威政府不满愤而出国一事。1864年,普奥联军强占丹麦。易卜生受“斯堪的纳维亚统一主义”思想影响很深,认为邻国有难,理当援助。一来两国早有盟约;二来唇亡齿寒,应联手对外,因此,易卜生撰文呼吁挪威出兵。但是,挪威政府却畏惧西欧势力,不敢出兵。易卜生对此痛心疾首,奋笔疾书了一首讽刺诗《患难兄弟》后,毅然离开挪威,去了意大利,以示愤慨,而且从此一去便是27年。
生平大事
1828年3月,出生于挪威台里马克州州府斯基恩城。
1847年,开始写作。
1850年,开始尝试戏剧创作,创作了《凯替来恩》《勇士坟》。
1858年,同苏珊娜·陶雷孙结婚。
1864年,离开挪威去意大利,后定居德国。
1866年,出版诗剧《布朗德》,次年出版《培尔·金特》。
1877年,《社会支柱》出版。
1879年,出版《玩偶之家》。
1881年,出版《群鬼》。
1882年,出版《人民公敌》。
1892年,晚年代表作《建筑师》出版。
1906年5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