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要敢做你就行
11741800000013

第13章 考虑清楚再开口(1)

什么该说,什么坏该说

可能很多人会想,说话还有什么讲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挺好吗,还显得我为人直率。说句话还得琢磨再三,那多累啊!

可你想过没有,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图一时的口舌之快,造成不良的影响,再想弥补就很难了。

与其等到事后去后悔,不如事先想明白。

那么,到底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呢?我们可以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要区别为私利还是为公利

为自己的私利,不应该开口;但如果为了组织的利益,要给自己争取某些好的条件,大胆要求就十分必要了。

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有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

在一次战斗中,部队给每个人发了一把枪、20发子弹。

主人公顺溜的枪法极好。他觉得,20发子弹对自己来说太少了。他很想多消灭一些敌人,怎么办呢?如果向上级提出多要子弹的要求,很可能会遭到拒绝,可是不提出自己的想法,又不可能多得到子弹,达到多消灭敌人的目的。思前想后,最终他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向连长提出,把另外两个战士的枪和子弹给他用。

连长一听,顿时大发雷霆:“都给你了,他们做什么?”顺溜很自信地说:“他们帮我安子弹就行,我一定能百发百中。”

这样的想法在别人眼里是很荒谬的,凭什么要多给你子弹呢?很多战士不服气,连长也没有答应。

但这时司令员来了,看到顺溜很真诚的样子,司令员竟然答应说:“给他50发子弹,如果不够,就再给。”

结果,顺溜真像自己说的那样,百发百中,成为这次战斗消灭敌最多的人。

如果换了我们是顺溜,很多人可能都会选择不说。凭什么我就要求“特殊待遇”?就算我的枪法不错,别人也没有那么差啊,无非是少打中几个。把自己夸得百发百中,别人看起来好像就是我要出风头。枪法好一些的人确实觉得20发子弹根本不够用,可是,大家认为多加子弹的要求不可能实现,也有人会觉得多要子弹显得自私,所以不敢要。只有顺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多要子弹可以消灭更多的敌人,为了集体利益,应该开口。

在工作中也一样,为了私人的利益,尽量不要说;为了集体的利益,该说的时候就要像顺溜那样大胆地说。

2.要区别对己是否有发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理念:我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至于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别人一定能够看得见。但问题是,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怎么就看得见?所以,要有这样的观念:要做事,并且让人看得见。

比如,你刚刚完成了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不妨简单提一下工作中的不易,可以这样说:“为了完成任务,我们部门的人都很努力,连续加了两个通宵的班,小王甚至连孩子生病住院都没顾得上回家看看。”

尽管只是短短两句话,却让领导体会到了这项工作背后的艰辛,印象分自然也就增加了。

另外,在汇报时也要时时体现出自己的想法和智慧,比如:“本来我想采用以前的老办法,但还是觉得可以试试其他方法,用了之后,发现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也比以前降低了将近一半。如果您认为合适,我觉得不妨在其他部门也推行推行。”

这样一来,就会让领导觉得你很有想法,印象分自然又会往上增加。

当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推销自己时,一是要适度,二是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决不能夸夸其谈,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3.要区别是否有利于工作

假设你和领导一起去谈一个合作,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由你介绍公司的情况,你张口就说:“我们公司尽管成立了5年,但和同行们相比,起步还是比较晚,规模也不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验上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就算你说的全是事实,坐在一旁的领导会怎么想,合作方又会怎么看?

领导怕是如坐针毡,觉得颜面扫地。而合作方则会想:照这么看来,这家公司是哪方面都不行啊,合作的事,还是趁早免谈。

在这样的场合下说这些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并不需要夸夸其谈,但也要懂得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管什么时候,有利于工作的话一定要多说,不利于工作的话要少说和不说。否则,效果就是适得其反。

什么该先说,什么该后说

可能有人会问,说话还要分先后和顺序吗?当然要分。很多时候,顺序不一样,效果可是截然不同。

着名作家刘墉在《世说心语》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颠三倒四害死人”,里面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板,下午去开会,才回公司,就看见一个职员匆匆忙忙跑来说:“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们的东西出问题了,因为手续少办一项,被压在海关上不了飞机。”老板听到这儿,因为血压高,差点晕倒。

哪知道,那职员继续说:“幸亏我跑去,找关系,把手续补办好,东西及时上了飞机,现在应该已经到了。”

如果你是那位老板,有这样的员工,你会不会觉得他很可恨?他完全可以先说结果,再描述过程。

看过《列宁在1918》这部电影的人,可能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

瓦西里是列宁的忠诚卫士,有一次奉命去运粮食,任务非常紧急而艰巨。瓦西里回来后,列宁问他:“粮食运回来了吗?”

瓦西里回答说:“运来了,一共90车皮。”

假如瓦西里这么回答:“报告领袖,这次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先是遇到……然后又发生了……接着又碰见了……”啰啰嗦嗦说了半天也没说粮食到底运回来了没有,你会不会跟他急?

不要觉得好笑,在工作中,我们多的是这样的人:每次说话都是长篇大论,啰嗦半天也说不到点子上,不知所云。说的人还挺得意,听的人却早已失去了耐心。

抓重点,懂得说话的先后顺序,这是一个优秀执行者的基本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想想,一个人假如连什么是重点都搞不清楚,哪些应该先做,哪些应该后做都不知道,那么执行的时候怎么可能到位!

很多知名企业对培养员工这方面的素养要求很严格,例如皇明太阳能的老总黄鸣经常对下属采用这样的方式:他会在别人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询问下属现在在做的事情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且要求下属马上按照从最重要到次要的顺序告诉他。

汇报没有主次之分的下属,说明平时在工作中的思路也是混乱的;而对于主次分明的下属,他总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重点培养。

那么,到底什么该先说,什么该后说呢?要把握最重要的三点:

1.先说最关键的事情

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两个例子,在第一个例子中,老板最关心的是货到底及时运出去没有;第二个例子中,列宁最关心的是粮食运来了没有,一共有多少。一定要先说结果,有时间的话,再说过程。

2.先说共同点,后说意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对合作方在某件事情上有不满,你不能上来就说:“跟你们这样的人合作简直是倒霉透了,催了那么多遍你们都不交货,以后再也不跟你们合作了。”

本来对方心里还有点愧疚,你这样一说,他们索性破罐子破摔,再拖几天算了,反正下次也不合作了。这种不同意见说的时候是挺痛快,但结果是不仅问题一点没解决,反而让双方的矛盾激化了。

如果换一种方式,先说:“以前我们合作一直挺愉快,我相信这次你们延迟交货,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但你也知道,延迟交货就意味着给我们双方带来损失,按照合同规定,你们的损失可能会更大一些。但我想总有办法可以解决,你看能不能安排你们的工人加加班,这两天把货赶出来?”

相信这样一来,对方肯定会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完。两相比较,是不是第二种效果更好一些?

3.分条理说

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不妨学会分一、二、三来说。比如,在汇报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今天我汇报的内容一共有三点,第一……”

这样说得井井有条,听的人也会一点不乱。说话要把握好“火候”

说话要有分寸,也就是说要适合身份、场合,把握好说话的“火候”,话不能不够力度,也不能说过头。

最好的执行者都知道:说话要恰到好处,超出分寸的话会让人反感,达不到分寸的话会阻碍表达的意思。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曾任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空中乘务员、国际乘务长,并在国航最佳空姐评选中获得“金冠小姐”称号的纪亚飞,在她所着的《空姐说礼仪》一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她在飞行中为旅客准备餐食时,不慎将一份刚装好的盒饭摔在了地上。因为旅客的餐食都是事先按照旅客的人数配备好,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有一位旅客吃不上饭。这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