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域景观之迹
11712100000033

第33章 辉煌的巴比伦(1)

世界最早的伟大文明,早于5000年前就在美索不达米亚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出现。那个平原就是今天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交界地区。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几百年间,苏默人和以拦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凯赛特人和波斯人等民族,先后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这片肥沃地带,以及东面的丘陵地区聚居。他们既有创造力,又多半骁勇好斗。

他们在这片狭隘的平原上建立起来的繁荣城市,现在都已成为“传说”,只留下一堆堆泥砖、人工制品和瓦砾,散在古城遗址附近的地面上。他们为诸神建造的伟大庙宇建筑,也就是高耸入云的砖造庙塔,仍屹立在废墟里。庙塔形状似金字塔,由一层层阶台叠建而成,上小下大。有的庙塔高达300英尺。顶上所建的庙宇,可能是神灵来凡间时停留的地方。另一座庙宇则建在庙塔的脚下。

一层层的阶台,建得高耸入云,顶上再建庙宇,这种气象雄伟的建筑物就是庙塔。庙塔是5000年前米索不达米亚城邦鼎盛时代的标识。著名的巴比伦巴别通天塔是其中最壮观的一座。庙塔是干什么用的?没有人知道,也许是陵墓,也许是天文台或者别的什么?

一、谁是多才多艺的古建筑师

米索不达米亚那么多城邦遗留下来的庙塔,已知的共有30座左右。建造年代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当时人们的眼中,庙塔就像埃及的金字塔那样壮观,但现在大部分不过是一堆碎砖。其中最著名的埃特曼南基庙塔,一般认为就是《圣经》中说的巴别通天塔,已不可复见了。

这座大建筑物,坐落埃布查内萨二世(公元前606至公元前562年)繁华国都巴比伦城内的幼发拉底河畔,现在只剩下那巨大方形基层的轮廓。

庙塔本身破败不堪,很难用作科学研究。没有别的古迹比它遭受的破坏更严重。庙塔的砖头时常被人偷去造屋。风吹雨打,遗迹可能会被完全破坏。米索不达米亚的各大城市,多半都至少有一座庙塔,供奉族人崇拜的神灵。有证据证明亚述城至少有三座庙塔。该城位于伊拉克北部底格里斯河畔,是亚述人的旧都。到公元前614年,南方的迦勒底人把它攻陷破坏。建在吾珥的巨大庙塔,大部分还留存下来。吾珥先是苏默人的大城市,后来又属于迦勒底人。在巴比伦城附近的尼姆拉德泉和距巴格达不远的阿卡尔奎夫,还存有若干庙塔。

庙塔看来并不是某一个建筑师独出心裁的作品,而是一种工艺长期演化的结晶。但是我们对这个演变过程所知甚少。在沃卡进行的发掘工作,对探索庙塔的源流提供了一点线索。这个遗址位于伊拉克南边沙漠附近,是古代的乌鲁克,也就是《圣经》里提到的以力。苏默王国有好几个朝代定都于此。

那里的一个广大区域内,有若干座这种拜神用的大建筑物。其中一座庙宇因为四壁涂上石灰而名为白庙,很可能是供奉天神阿努的。阿努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相当于希腊的主神宙斯。白庙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造的,建于约40英尺的高台上。规模相当小,似乎不是让信徒参拜的地方,而是迎接阿努下凡的圣所。考古学家相信,乌鲁克白庙的高台可能是庙塔的原型,后来才台上加台,越造越高。

庙塔与米索不达米亚的建筑物都是砖造的。这个地区盛产棕榈,但棕榈木质欠佳,不宜建屋。此外,在广大的米索不达米亚冲积平原上,又没有岩石,北部虽有些石头,但品质低劣,不堪使用。

庙塔主要用粗制的土坯建造。土坯以粘土搀和切碎的草秆用模造型后,放在太阳光里晒干。结构则是用烧过的砖,涂以沥青浆接合建成。《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叙述巴别通天塔时,提到这个工序:“他们彼此商量说,来罢,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圣经》中说的“石漆”,事实上就是沥青。这是从伊朗高原输入,而在米索不达米亚普遍使用的材料。不但用作建筑的粘合物,还用作外层涂料。例如在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上航行的船只,都用沥青作防水涂料。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的低洼湿地中盛产各种水草。有些水草也用作建筑材料,而用法颇为奇特。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入侵的凯赛特人,建都于阿卡尔奎夫。那里的庙塔,每隔八、九层砖头铺置一层芦苇垫,就像罗马人在层层三合土间铺置一层砖块一样。这些芦苇往往编成粗绳,嵌进墙的中间,巩固接缝。

苏默人和他们的后继者,都是艺术家。他们尽展所长,使庙塔的巨墙外观不致显得单调。他们建造了高大的斜桥,连接各层阶台的斜形阶梯,还用支墩作装饰把平面墙分成几段。

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爵士,曾在1922年至1934年间发掘吾珥的庙塔。他发现庙塔的主要建筑线条略呈弯形,以避免笔直线条所产生的软弱无力的视觉效果,同时纠正中部弯曲的错觉。希腊人在古代建筑中应用了这个原理,特别是雅典巴特农神庙的柱子,后人对希腊人称赞不已。现在我们知道,美索不达米亚人比希腊人早两千年就已熟练地应用这个原理了。

为增添庙塔的壮丽,那时的人确实尽了全力。外墙上可能涂过鲜明的颜色。伍利爵士证实,吾珥的庙塔底下几层涂的是黑色,上面几层涂的是红色,这可能代表黑暗和光明的对照。

在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威附近,霍沙巴德发现的亚述庙塔遗迹,看得出各层依次涂上白、黑、玫瑰红、蓝、朱红、银白和金黄等颜色。墙上镶着刻花的、彩画的板和雕像等作装饰,顶上圣殿闪闪生辉。该庙塔是公元前717年至公元前707年间撒珥根二世统治时期建成。

埃布查内萨二世留下铭文宣称,他在巴比伦城“用鲜蓝色釉烧制的砖”建造埃特曼南基。现今一般人认为那就是《圣经》所说没有建成的巴别通天塔。亚述的末代国王阿瑟班尼帕尔(公元前688至公元前627年)也说过,他摧毁书珊城的庙塔时,把“亮铜板上镶着的犄角”拆了下来。那显然是镶在彩陶砖片上面,代表该城神的东西。各层平台还可能种植了花木,像巴比伦空悬花园那个样式。

吾珥城几个世纪来,一直是苏默人的首都。那里的庙塔由于修补工作做得好,所以保存得最完整,而且最壮观。吾珥城位于伊拉克南部,就是《圣经·创世纪》里提及的迦勒底人的吾珥城,亦即亚伯拉罕的故乡。伍利爵士在那里发现很多苏默的艺术珍品,以及内有殉葬臣仆尸骸的陵墓。

二、考证最早的一座庙塔

吾珥城的庙塔又高又大,远处就可望见。虽然整个上层建筑已经消失不见,但是从气魄之大、建筑之平衡有力来看,废墟仍不失为一座令人惊叹的古迹。该庙塔是分几个时期建成的,不过整体上非常协调,实在令人惊奇。这座庙塔最早的建筑,可能远在公元前3000年落成。后来可能曾在公元前2100年重建。到了埃布查内萨二世全盛时期,再把它加高。庙塔是为吾珥居民最崇敬的月神南纳而建的。月神的圣殿就设在庙塔脚下。神临人间落脚的高塔与神所居住的圣殿,通常都依照这种方式建成。

尼姆拉德泉的庙塔也是埃布查内萨所建,奉献给文曲星纳布。纳布是附近巴比伦城马都克神的儿子。古代行旅看到这座庙塔,往往误以为它是巴别通天塔。塔基的一边长270英尺,遗迹仍很宏伟可观。由于一场大火烧毁了部分庙塔,上层砖头熔合成有了陶釉的大块。大火的成因可能是由沥青和草秆自燃而起。

建造庙塔的人,利用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特别多用内部的排水系统,防止雨水侵蚀未经烧硬的土坯。这些系统曾在吾珥城的庙塔中发现过。埃布查内萨二世也曾发现尼姆拉德泉的庙塔因“排水管失了效”,快要塌下来。不论采取什么预防措施,庙塔多半都因日久必然损毁,在千百年历史中,必曾多次重建。

现存最大的庙塔,并不是在美索不达米亚,而是在古代以拦国的乔加赞比尔,即今日伊朗的西部地区。当地虽然别具特质,但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交往甚密。距古代以拦国首都书珊约18公里的一座庙塔,就是彼此保持往来的明证。

庙塔大约建于公元前1250年,是以拦国王昂达殊-纳皮里沙所建。砖块上常有他的名字。庙塔共有5层,高近170多英尺。塔顶上的神殿供奉以拦神恩殊仙拿克。朝圣的人似乎可以走上庙塔的第一层,其余部分则留给祭师专用。考古学家在遗址发掘时,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宗教仪式。整座结构的厚墙内,有些特殊格局的房间,在某个时期曾经用墙封起来。

从这座庙塔的规模可知,昂达殊-纳皮里沙是位很有权势的国王,可惜有关他的记载没有多少。不久前在书珊原址发现了他妻子纳皮拉苏的铜像,现藏在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中。铜像用生铜铸成,经过加工凿刻,重一又四分之三吨,手工精巧,堪称古代中东的艺术杰作。

在现存的许多庙塔遗迹中,最可惋惜的就是,最大最杰出的巴比伦的埃特曼南基,没有留下基层上部建筑物的遗迹。

《圣经》上记载这座名塔的文字,大家耳熟能详。世人认为这是出自挪亚后人所述:

“他们说,来罢,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圣经》对塔名的解释,非常奇妙,把“巴别”这名词与希伯莱文的动词“混乱”连在一起。其实巴别原字是来自巴比伦文,原意为“神之门”。

埃特曼南基的意思是“天地的基本住所”。建成后又重建过多次,最后由埃布查内萨二世改建成最辉煌的庙塔。

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西拿基立攻陷和摧毁巴比伦城,庙塔也未能幸免。早期的一个巴比伦王国因而突然灭亡。但新巴比伦王朝的君主自纳伯波拉萨(公元前625至公元前605年)起,便着手重建庙塔。纳伯波拉萨在记载这项重建工程的铭文中宣称:“取自山上海上的金银珠宝,大量镶在塔基里……各种油料香料混和在砖块中……我身为王者,喜欢运送盛砖的篮子,把篮子送到塔基去。我在马都克神前鞠躬,脱下皇袍,解下皇帝的徽章,把砖和泥顶在头上运送。我叫最心爱的长子埃布查萨帮助运泥,又亲自携来酒油两种祭品……”

另一段相信是埃布查内萨所写的铭文,记载建筑工程接续进行的情况:“至于埃特曼南基,纳伯波拉萨……已把塔基建好,并建到30腕尺(约45英尺)高,但还未建塔顶。我着手做这件工作。我亲手把从黎巴嫩茂盛的森林运来的雪松木斩开,用作建筑材料。又把围墙那些大门建造得辉煌壮丽,像白昼那样炫目。还亲自把各门装上。”

建筑物上的浮雕,都刻出国王及皇族参加建筑工作的情况。他们头顶载送建筑材料的篮子,手拿工具和建筑用的器具。

三、仅仅是用作敬拜神灵吗?

巴比伦城内用来敬拜神的财宝,确实灿烂夺目。通天塔旁边就是城内宗教生活的中心马都克大神庙。马都克坐在庙里的宝座上。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这座金像的重量,不下800“他连得”,等于22吨。

另外有块铭文,把巴比伦围墙里面拜神的地方详列出来。其中有“53座属于各主要神,55座专供奉马都克,另有300座地神祠及600座天神洞”。此外,还有近四百个祭坛。

兴建那么多建筑物,而且有的还很庞大,需用的人力一定相当多。巴别通天塔被亚述人破坏后,埃布查内萨下令巴比伦人重建时,根据铭文所说,他们不得不号召“全国各族的人,不分南北也不论内陆或沿海地区,都要前来参加工作”。

埃布查内萨死后25年,巴比伦成为波斯国的一个省。公元前478年,波斯国王瑟克昔斯在那里平息了一场叛乱之后,就任由埃特曼南基弃置。后来附近希拉地方的居民可能前来从倒毁的瓦砾中把砖块拣出,拿去建造房子。

虽然如此,大约在公元前460年,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该城时,依然对埃特曼南基赞赏不已。希罗多德记述说:“它有一座实心的主塔,一弗隆(220米)见方。上面又有一层,再上是第三层,一共有8层,外缘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约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庙塔共有七级,他却说有八层,必定是把塔基的土台或塔顶的圣所也计算在内。

他这段简短的描写,在一块珍贵的古碑上有较详叙述。据说此碑得自伊沙基拉,即塔基内的马都克神庙。碑文所记的大庙塔尺寸是,塔基每边长295英尺,高度也是295英尺。考古学家查出,塔基边长的准确数是300英尺。因此碑文所说的数字,似乎相当准确。

巴别通天塔的实际尺寸,超过其他已知的庙塔相当多。因为它属于马都克,所以理应比其他庙塔都大。马都克原是巴比伦一城之神,后来由于巴比伦城长期享誉盛隆,远超美索不达米亚其他城市,马都克就成为一国之神,连极有势力的天神阿努及地神安里尔也失了色。大家改奉马都克为至高无上的神,说他支配整个宇宙。他既是一国之神,又是天下之神,因此不单是军队的保护者——带领士兵取胜的战神,且兼是仁慈的至尊,生命和健康的赐予者,世上财富的保护者。

希罗多德曾记述,巴别通天塔顶上“建有一座大神庙,里面有张精致的大睡椅,铺陈华丽,旁边还有一张金桌子。神殿内并无偶像。假如我们相信那些担任巴力祭师的迦勒底人的话,除了一个巴比伦女人之外,没有人在那里过夜。这个女人不论是谁,只要是神挑选出来的,就可以独自留在那里过夜。迦勒底人又说,神亲自进入庙里,躺在睡椅上休息。但是我不信他们说的。”

巴比伦城至高无上的马都克神,与代替他神圣妻子莎潘妮坦的女祭师象征式结婚,典礼大概是在塔基的神殿里面举行。这项仪式名为阿基图,是新年庆典的大日子。举行庆典时的气氛极端庄严肃穆。这种神圣婚礼的传统,主要是鼓励生育和增产。

希罗多德到过巴比伦后一个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1年到达该城。他本打算重建废塔,后来却不得不放弃这项庞大的工程。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的报告,单是初步清理原址地面,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