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灵有约(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
11709100000053

第53章 心是一方水土

美国电影《迷失东京》里的男主人公鲍勃·哈里斯曾在剧中说:"越了解自己的个性和需要,就越不会受外界影响。"这句既像对女主人公夏洛特而说,又像喃喃自语的话,看似浅白,实则深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这个喧嚣拥挤而又瞬息万变的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自己的个性,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需要。正因为自知之明者甚少,世界才会有那么多奔走于形势之途的人:看牛市风行,他人炒股一本万利,便不避风险,激流勇进;朋友美容整形后丑小鸭变白天鹅,便急不可待地追问哪整的、用什么药、谁动的手术,立马跑去照葫芦画瓢;人家李宇春们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便以为机会如疯长的野草,且不揣自身长短,忙于这里应征,那里试镜;连洋人衣服上破了个洞,也被不少人"泊来"自己身上,成为一种所谓时尚的标志;至于那些房奴、车奴和一窝蜂过洋节、玩一夜情者,则更如过江之鲫。

然而,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潮流背后,难道真的都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切身需要吗?我看未必。更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当看到别人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时候,内心便无比艳羡,以致蠢蠢欲动,旋即加入疯狂追逐的行列。于是,心旌飘摇的人,听到外界稍有风吹草动,便惶惑不安;感觉情况稍有起伏变化,便不知所措。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内心所需,不懂得怎样才能使自己气定神闲、心无旁骛,什么才是自己应该执著的方向和钟情的事业,并因此而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感知。套用鲍勃·哈里斯的话,就是:懂得自己越多,受外界影响就越少;懂得自己越少,受外界影响就越多。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年龄、经历、见识的不同,造成了每个人性格上的千差万别。个性不同,需要就各异。别人需要什么你并不知道,就像你需要什么别人亦无法揣测一样。看人家炒股发财盲目跟进的,常常血本无归;看人家整容新颜换旧貌便以身试验的,往往南辕北辙,不仅不见美丽的复制,反而伤筋动骨流血破相的屡屡见诸报端;那些做明星梦的少男少女,总是要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才后悔应该学习知识的时光,都已浪掷给了所谓的明星梦,青春像破手绢一样被自己抛弃,飘散在镜花水月一般的追逐中,这时,他们才会猛醒,"东施效颦"般的成名成星之路,无异于南柯一梦……一个越冷静的人,越能洞察自己内心所需的人,就越能成就独步青云的伟业和独标高格的气性。在历史长河中,多是这种启人深思的例证。远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的严子陵,他拒绝光武帝刘秀再三邀他出仕的请托,隐居富春江畔,并最终成为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代隐逸;近有不协世俗、潜心学问的钱钟书先生,他远离潮流,钻研旧学,不仅波澜不惊,而且写成了《管锥编》这部学术巨著,与之前的《谈艺录》《围城》一起,成为了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其实,人类历史上众醉独醒、众浊独清的典范,又何止严、钱二位?无论外界的潮流是怎样的风起云涌,也无论人生的厄运是怎样的如影相随,他们总能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努力方向,既卓尔不群,又快乐无比,且往往一闻天下知。所以,流行的并不都是好的,所谓潮流也不是人人都适合的顺水之舟。反之,如果世人都千篇一律、众口一词,那倒真成了再也乏味不过的事情。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曾说:"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一种东西根植于不同的地域就会结出不同的果实,这恰如自己的心灵,个性就是它的土壤、雨水和气候,适合心灵这一方水土的种子,才会在心中开出不败的花朵,结出香甜的果实,长成参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