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趣谈修辞
11668500000006

第6章 科西嘉怪物、拿破仑、陛下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当他重新集结力量东山再起时,法国许多报纸的脸谱也像风云变幻的政治气候一样反常。就拿报纸对拿破仑的称呼来说吧,就很耐人寻味。

在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刚刚登陆时,报纸上第一次传出消息,称他为“科西嘉怪物”。第二个消息写道:“吃人魔王向格雷斯前进”。

随着拿破仑由南到北向巴黎推进,报纸的腔调也在逐步变化。接着是“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拿破仑占领里昂”,“陛下将于今日抵达巴黎”,等等。

同一个拿破仑,在一个短时间里,却有种种不同的称呼:科西嘉怪物、吃人魔王、篡位者、拿破仑、陛下等。

从咬牙切齿地咒骂,到直呼其名,到恭敬地尊称“陛下”,这些感情色彩大不相同的称呼表明了当时的报人随风转舵的投机心理。

这件事在逻辑上有什么启示呢?同是一个对象,可以有种种不同的称呼,在语言学上表现为种种不同的语词,在逻辑学上表现为这样那样的概念。

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作为事物的反映形式的概念,相互之间也有各种关系。概念问的何种关系属于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呢?

2大于1,这是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铁的比重比水大,这是两种物质之间比重大小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两种思想之间的比较关系;

阿凡提比皇帝聪明,这是智力高下的比较关系。

我们不能说唯物主义比唯心主义重一些,也不能说2比1是相斗争而发展的。木头与夜晚哪个长?智慧与米粟哪个多?异类的量不能简单拿来相比。形式逻辑不研究以上诸如此类的不可比较关系。

在概念方面,有没有可以相互比较的同一单位的东西呢?有,那就是概念外延之间的同异关系。外延之间的同异关系是存在于各类概念之间的。形式逻辑是从概念的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即同异关系的。

概念间的关系分相容与不相容两种。相容关系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不相容关系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排斥。

同一关系是相容关系的一种。所谓同一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因此又叫全同关系。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反映的对象相同,具有相同的外延,但是它们的内涵不同,因而是不同的概念。

对拿破仑的不同称呼,有不同的内涵,每个称呼所揭示的属性不同;它们又有相同的外延,都指称拿破仑这个对象。这些不同的称呼,被称为同一关系的概念,或者说这些概念具有全同关系。

“宇宙观”与“世界观”,它们的内涵与外延都完全相同,这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个概念。就一个概念而言,谈不上有没有关系,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才有比较关系问题。

鲁迅既是《风波》的作者,又是《药》的作者,“《风波》的作者”与“《药》的作者”,也构成同一关系。一个对象有许多属性,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属性分别加以反映,就形成了同一关系的若干个概念。

李准的小说《李双双》是这样开头的:

村里街坊邻居,老一辈人提起她,都管她叫“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只管她叫“喜旺嫂子”。至于喜旺本人,前些年在人前提起她,就只说“俺那个屋里人”,近几年双双有了个小孩子,他改叫作“俺小菊他妈”。另外,他还有个不大好听的叫法,那就是“俺做饭的”。

这六个称号指的都是李双双这个人。它们反映了李双双与周围人的不同关系,因而每个称号都有不同的内涵。

在美国电影《维多利亚女王烈史》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维多利亚办完公务,已经夜深。回到卧房,她敲了敲门。

丈夫阿尔伯特公爵在房内问:“谁?”

她习惯地回答:“我是女王!”

门仍然紧闭着,她再敲,房内又问:“谁?”

她威严地答道:“维多利亚!”

门还是紧闭着,她徘徊了一阵,再敲,房内传出声来:“谁?”这一次,女王温柔回答说:“你的妻子。”门打开了,一双手把她拉了进去。

她终于敲开了丈夫的心扉,同时也敲开了卧室之门。

这组镜头很有意思。不同的自称有不同的内涵,因而在同一语境中产生了不同的感情效果。“女王”、“维多利亚”、“你的妻子”三个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在同一语境中,从逻辑上说,代入哪一个都是正确和准确的,但是只有“你的妻子”是得体的,是切合语境的。

据报载,罗马教皇的称呼长得不得了,读一读令人开眼界:

罗马主教、耶稣基督教在世上的代表、使徒精神的继承者、所有天主教教会首长、西欧的总大主教、意大利的首席大主教、罗马管区的大主教兼首都大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

上面这个称呼用了八个同一关系的概念,我们平常人要是也用这样长的称呼,那实在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八个同一关系的概念就是八个头衔,是地位和权力的表现,对罗马教皇来说,他是不厌其烦,一个也不愿省略的。

由于同一关系的概念所指外延相同,而仅有内涵不同,在说话写文章时,往往可以替换使用。这就是语言中使用代名词的逻辑依据。适当采用几个同一关系的概念说明同一对象,第一个好处是,可以揭示对象的丰富的内涵,多侧面地反映对象,因而反映出来的对象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第二个好处是使表达更加生动灵活。文章高手讲究行文的错落有致,语调的抑扬顿挫,还注意到感情色彩的浓淡。这些都与同一关系的概念用得好不好有关。《北京晚报》1981年5月21日登载济南国际女篮邀请赛一场中、加两队对垒散记,其中一段是:

在短短几分钟内,陈月芳三次接高吊球侧身装筐,7号宋晓波斜线切入勾篮得手,10号修丽娟远程砸眼,8号邱晨瞅准空隙快速突破又添两分,中国队迅速把比分拉成22比16领先。

要是把上面关于得分的字眼全换成“投篮命中”那会多乏味!

掌握同一关系的概念,第三个好处是,它们在某些场合就成为委婉语词。在人们交往的许多场合,都大量使用委婉语词,它的使用可使某个说法比较好听,比较含蓄,尤其是在某种容易使人激动或特别敏感的场合,使人们容易接受。

人固有一死,有的人青史留名,有的人遗臭万年。

一般的人死了,人们在谈论到这件事时,往往避而不用“死”这个字眼,而采用种种代用说法。例如,“离开了人间”,“闭上了眼睛”,“永别了”,“老了”,“百年之后”,文学语言中还有“辞世”,“作古”,“归西”,“仙游”,“长眠”等等。

对于那些为正义战争而死的人,则往往用“牺牲”,“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等带有称颂色彩的语词。

如果一家通讯社或报纸发“×××死了”的消息,那么表明了这家通讯社或报纸对死者的鄙视的态度。于是世人都知道了某个反面人物结束了可耻的一生。径直把“死了”这个词用在标题上,不仅表示了生物学上的意义,即生命的终结,而且还带有“早该死”的感情色彩。

关于“死了”的种种代用说法,从语言学的角度讲,都称为委婉语词,即婉转曲折的语词,它比较好听,比较含蓄和审慎,使人易于接受;从逻辑学的角度讲,上述代用词又都称为同一关系的概念。

在外交活动中,假使一个政治家或一个外交家通知另一国政府,说本国政府对某一项国际纠纷“不能置之不理”,这就暗示对方,他的政府必然要干预这个纠纷。如果他用了本国政府表示“关切”或“甚表关切”等词句时,大家都懂得,这是即将采取强硬措施的代名词。用诸如此类谨慎的、有分寸的词句,一个外交家就能够不用威胁性的语言,而向外国政府表达严重的警告。如果外国政府置若罔闻,他可以加强语调,但仍然很客气、很和缓。他可以这样说:“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政府深感有必要慎重地重新考虑他们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友好关系将要转变为敌对状态了。一个外交家,倘不懂得“甚表关切”等词语是什么意思,岂不是要误大事。

三国时,曹操统率八十万大军征讨吴国。其檄文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用“会猎”来代替“征讨”,你看这战书下得多么轻松!

当自由主义者屠格涅夫私人上书亚历山大二世,表示忠于皇朝,并且捐了两个金币来慰劳那些因镇压波兰起义而受伤的士兵时,赫尔岑主编的《钟声》杂志就发表了文章说:“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圣女马格达琳娜(男性)上书皇上,陈诉她夜不成眠,焦虑皇上不知道她诚心忏悔。”在这里,屠格涅夫的代名词就不是委婉语词,而是讽刺用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