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称职的80后管理者
11666400000013

第13章 摆正管理者的位置(4)

第二,忽视团队的力量。一方面,一些80后管理者一般情况下知道自己在带团队,在管理一个企业。但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又往往忽视了团队的力量,不注意发挥团队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在得到上级的肯定、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又喜欢把功劳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他们不明白,没有团队成员的支持和通力协作,单枪匹马是完不成任何工作的。在有些人的印象中,做好80后管理者的关键是要做好老板安排的工作,讨老板开心。这很有道理,但也不尽然,更多的时候,下属的支持是推动80后管理者进步的关键。你应激励下级,共同完成企业的使命。

第三,看不起下属,总埋怨下属能力不足。有些80后管理者说,我也想培养下属,但我手下的人不行。他们的眼睛向外,而不是内部挖潜。作为管理者要坚信:你身边的人最优秀。在你的环境中,常常期望自己的下属、同事是什么样子的,你就要把他当成你期待的样子对待。循着你的这种暗示,他就会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也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不愿意培养下属、培养下级,是因为一方面怕下属、下级取代自己的位置,有了成就后不认自己;另一方面,则是怕这些下属忘恩负义。

但是,时代在变,人的职业成长是个不断更换老师的过程。2500年前的孔子也告诫他的学生要“友多闻”,意思是要结交比自己见多识广的人。这是我们成长进步的社会学选择,否则就会出现“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了。

在企业中,一个好的80后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好的教练,不仅会讲课而且能示范。只要你当了管理者,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给员工、下属做培训。如果能把你学会的东西,把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下属分享,而且是手把手地教会下属,你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也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我发现,在企业中,经常为员工讲课、做培训的人晋升就快。因为,在公司价值观和员工观念中,这样的管理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作为管理者,要习惯毫无保留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作为80后管理者,帮助别人成长、成功,就是帮助自己成功。你要有阳光心态,帮助下属成长、成功,要学会用鼓励的语言与方法培养下属,对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鼓掌、喝彩。

80后管理者对下属主要得进行以下4种技能的培养:

第一,思维技能。主要是思维的方法。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企业也已向知识型转变。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的进步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维方法。思想的进步决定了他们未来成长的高度。思维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用的思维方法;二是行业思维和企业思维。

第二,管理技能。管理作为科学,是有规律的;管理作为技能,是可学习的。在一个知识型的企业中,所有人都是管理者。对下属的培养,应该教会他们一些管理技能。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提高企业效率的根本,是有效执行的保证。

第三,交际技能。由于信息化,现在的一代年轻人人机对话多了,而人与人相处则少了。企业是人的组合体。无法与人沟通、相处,无论能力多强,都会成为企业成长的障碍。

善用优势

优势是帮助人突破障碍、困难的利器。所以80后管理者要懂得善用优势,以利于事物的推动。但是,当优势一再地助你成事,你会不自觉滋生“事情没什么困难”、“只要这招万事OK”的错觉;甚至会误认为自己很行,不用太努力,样样事物就能做得比别人好。

每个80后管理者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类过度倚赖优势的人,最常见者为具有“先天优势”者:一是“俊男美女”或“温文儒雅”者,因为外型较好,与人互动时易获得好感或信任,办事无往不利。因此,就容易因过度自信而自满,又因长期疏忽培养内在实力,更易显得华而不实。二是能言善道者,说话头头是道,让人如沐春风,轻易就达成说服的目的。却也因为如此,更想要用心于操控辞藻、表达技巧,忽略强化内容的深度,而显轻浮、浅薄。三是记忆力强的人,从小考试一路过关斩将,不自觉养成凡事“背了再说”的习惯;回过头来,便显现不习惯动脑的习惯,反而导致理解领悟力普遍不足。

还有一类是属于拥有“外部优势”的人,譬如:公司的产品强势,业绩能轻松达成,员工便不会致力于能力的提升;当产品优势不再,业绩便从云端跌落谷底,且束手无策;企业的制度、专业分工与训练完善,员工的绩效很快展现;但若未认知其优势来自于背后的“招牌”,若未刻意培养能力的话,一旦离开其羽翼,昔日英雄也易折翼。

优势反为80后管理者带来“以为自己能力很强”的假象的原因,在于拥有优势者,是不劳而获就尝到甜头,因而会想要一用再用,想再强化这个优势,而忽略去建构真正的能力。然而,优势不是能力,优势只是“单点突破”,顶多是起步时的有利筹码;但要能够持续维持领先,必须具备能力,而且是多方面的能力,才会扎实而长期有效。

更何况,能力与优势的最大差别,在于能力是要经过努力、相当时间的磨炼,才能打造出来。它通常是因为遭遇了某个困难,才会激发人去思考解决方法,并经由尝试的过程,从中摸索、体会出一套真正能解决问题、困难的方法或技能。长期倚赖优势者,也因为未经历过这一历程,学不到建构能力的方法,长期而言,更容易被有实力者远远抛在其后,殊为可惜。

80后管理者应认知到,拥有优势者会不自觉倚赖优势的“自然律”。因此,假如你具有先天优势,恭喜你,上天对你有特别眷顾;但应深思你是否陷入此自然律的陷阱,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去“倚赖”它。遭遇困难时,也要认识到这是培养能力的好机会,尝试建立出一套培养能力的方法,真正更全面地培养出能力优势。

身为80后管理者,也要特别注意,切莫被“表象的优势”所误导。遇到某些优势明显的部属,应该特别警觉去注意其内在的实力,才能正确地识人;同时,也更能够发掘这些部属的盲点,而能真正给予正确与有效的辅导。

聪明人拥有很多优势。首先,聪明人的逻辑性强、思路灵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经常很有创意。聪明人本身,也因为经常感觉到自己“快速理解、时有创意”的特质,认为没有什么事情难得倒他。渐渐地,在看待任何事物时,“容易”的认知即油然而生。聪明人因为觉得事情很容易,觉得自己学得很“快”,因而跟同僚或部属合作、共事时,无形中就会显得别人学得很慢,感觉别人“很笨”。甚至在跟上司、外界互动时,有时也会流露出轻蔑、不耐烦的态度。久而久之,甚至会从心里瞧不起别人,显得趾高气昂,不可一世。

聪明人的优势,主要来自于逻辑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逻辑推理与实务运作间,却有很大的鸿沟。首先,逻辑推理是“静态的”,是假设外在环境不变;但真正的实务会牵涉到环境与人的因素,两者皆不可捉摸,因而是“动态的”。而且,人性的因素又远较环境复杂。因为,不同背景的人,其心理、情绪、行为都千差万别;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经常前后有别;更何况,人还会有非理性的时候,这就更难预测、掌握了。因而,逻辑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与环境的变动因素,就会变得非常复杂,难度大为增加。

然而,动态的实务,究竟要如何掌握呢?事实上,它是通过点点滴滴的观察与经验积累而成的;体验的时间不够久、经历的案例不够多,深度与火候就不够。也就是说,实务必须要靠“务实地”去亲身体验、观察,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无法速成。有些聪明人,确实认知到自己存有“容易”的习惯,也亟欲加强实务世界的磨炼。然而,却因为“容易”的习惯根深蒂固,加上凡事求快的习惯,以至于“实务世界”的积累还不足,一旦觉得学会了,不自觉又缩回擅长、习惯的“逻辑推理的世界”,以至于能力的火候总是难以坚实。要避免上述状况,想要务实的聪明人,不妨尝试建立一个提醒机制。学习事物时,一旦出现“我懂了”的念头,就将其视为一个警讯,提醒自己,“应该没有那么容易”、“实际上可能还不够”。进而,刻意延长实务历练时间两三倍,去体会真正长期涉猎实务后的扎实感,改善不自觉偏重逻辑推理的习惯。

不务实的聪明人,顶多只有中等成就,甚至有非常落魄的;若能既聪明又务实,则肯定为人上人。80后管理者不妨留意自己学习时,是否经常停留在纯粹的逻辑层次,并刻意要求自己投注更多的心力于人和环境。如此一来,逻辑推理与实务历练可逐步趋于平衡,这也将是80后管理者不断提升能力高度的凭借。

确立管理者的地位

80后确立自己在下属面前的管理者地位。一个优秀的80后管理者要善于给下属一定自由发挥的权力,并允许下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地突破和超越自己。管理者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团队的首脑,如果作为一名管理者在自己的属下面前丧失了威信,被部属在背后誉为“无能”的象征,那么,这个管理者也就在部门里或者团队中空有职位而不得其政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保证部门的或者团队的良性运转,提高其整体工作业绩就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

通常情况下,任何一个部门和团队正常运转,或者创造效益的前提都在于80后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协作关系,一旦管理者在部属中间的威信消失殆尽,也就意味着这种协作关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整个团体的工作绩效也就无法提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部门或者80后管理者权力失衡后陷入一种混乱而又无序的工作状态之中,这种情况容易给企业或者公司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作为一名80后管理者,应该如何确立自己在部属面前的威信呢?

作为80后管理者,一定要把工作安排得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否则部下们工作起来容易失去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当然,你也要学会团结自己的部属,千万不要随便给自己的下属出难题,尤其是不要当众随便批评自己的部下,这样容易惹起大家的反感,也有失自己的修养。另外,80后管理者也要善于利用自己周边的工作环境,启发自己的下属,并尽量在工作中创造一种声势和氛围来使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富有蓬勃向上的活力。

多给下属以关怀。多问下属存在什么困难,多向下属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多对下属进行引导、教育、训练。作为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必须成为下属的老师,成为团队的“领头羊”,而不是“小霸王”。一个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就是要经常与下属沟通,少批评多鼓励,培养下属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向下属布置工作须有明确的要求(如,明确工作完成期限),“尽快、尽早完成”等时间要求模糊的指令是无效指令。如果下属没有按照明确的要求去做,才能批评,否则就不能随意批评部下。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主管还要时常关心下属的生活和健康,培养团队人员健康的生活习惯。

任人唯贤,不任人唯亲。每一个80后管理者的首要工作是选对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让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潜能,达成设定的工作目标。作为一个80后管理者,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善于吸纳并包容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的下属。不能只亲近跟自己同类型的下属,那样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所以每一位80后管理者要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作为一个80后管理者,必须善于做决定,发扬团队精神,先民主后集中。重要事情开会讨论,最后由主持人做决定(不论意见是否统一)。开会讨论要把握尺度,不能大小事情都开会讨论。工作中切忌优柔寡断,在做决定或人事调动时,80后管理者须站在企业的立场考虑,不能因为被调动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影响决定。思想工作固然要做,但最终是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利益。

不听信谣言。对部下、对上级、对客户有何看法,须及时而坦诚地向对方表达,否则会加深彼此间的隔阂,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作为一个80后管理者,不能听信第三者的传言。凡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传话都属于挑拨离间,不能听信无法证实的传言,如果没有勇气去证实传言就不能轻信。对于一些利用传言破坏人际关系的人和事,你必须坚决抵制和打击。

除了以上几条外,还必须提倡: 在工作场所,不论年龄长幼、职务高低,可用先生来称呼男员工,用小姐来称呼女员工。非工作时间人人平等,可直呼其名。部门召开会议时,要保持活泼、轻松、开放的气氛,不要过于严肃。为增强同事之间的凝聚力和身体素质,部门内可进行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

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塑造一支充满智慧、具有强大工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并能让每一个成员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施展聪明才智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