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帝王将相家训
11664000000044

第44章 姚崇家训

【撰主简介】

姚崇(651-721),本名元崇,武后令他改为元之,玄宗又令他改为崇。唐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境内)人。少时倜傥尚气节,好学不倦。武后时,历任兵部郎中(兵部尚书的属官)、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中书侍郎(中书省副长官)、礼部尚书(礼部长官)等职。

在张柬之诛武后党羽张昌宗、张易之和迎立中宗的过程中,曾参与谋议。睿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中书令(中书省长官,特殊优遇),居宰相之首。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洛阳,被贬职。玄宗开元初,复任宰相,协助玄宗削弱诸王权柄,规定戚属不担任中央要职。任人唯贤,整顿吏治,用法不避权贵,后世誉为唐代“救时之相”,史书称其主政时期为“开元之治”。开元四年辞去相位,荐宋璟自代。开元九年去世,谥“文献”。三个儿子分别名彝、异、弈,皆官至卿、刺史。临终前,先析其资产田园,令诸子侄各守其份。

遗令以诫子孙

【原文】

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1],虏利其财。自开辟已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无咎者[2],未之有也。故范蠡、疏广之辈[3],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往在中书,遘疾虚惫[4],虽终匪懈,而诸务多缺。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优游园沼[5],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田巴云[6]:“百年之期,未有能至。”王逸少云[7]:“俛仰之间[8],已为陈迹。”

诚哉此言!

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惟自玷,仍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致荒废。陆贾[9]、石苞[10],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服。

昔孔丘亚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11],父亡席卷而葬。昔杨震[12]、赵咨[13]、卢植[14]、张奂[15],皆当代英达,通识千古,咸有遗言,属以薄葬。

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为悭惜,至今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

可为痛哉!可为痛哉!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16]。若也有知,神不在柩[17],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吾身亡后,可敛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18]。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且神道恶奢,冥涂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

且五帝之时,父不葬子,兄不哭弟,言其致仁寿、无夭横也。三王之代,国祚延长,人用休息。其人臣则彭祖、老聃之类[19],皆享遐龄[20]。当此之时,未有佛教,岂抄经铸像之力,设斋施物之功耶?

且死者是常,古来不免,所造经像,何所施为?夫释迦之本法,为苍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劳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不得辄用馀财,为无益之枉事;亦不得妄出私物,徇追福之虚谈[21]。

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节录自《旧唐书·姚崇传》

【注释】

[1]瞰:窥看。

[2]咎:灾祸。

[3]范蠡:字少伯,春秋楚人。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发愤图强,最终灭掉了仇敌吴国。因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安乐,去越入齐,改名鸱夷子皮。到陶这个地方称朱公,经商致富。十九年中,治产三致千余,一再分散与贫交和远房兄弟,不为子孙治产业。疏广:西汉时人。宣帝时为太傅。不为子孙治产业。曾经认为,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一时传为名言。

[4]遘:遇也。

[5]园沼:园池。

[6]田巴:战国学者。

[7]王逸少:即王羲之。

[8]俛仰:即俯仰。

[9]陆贾:西汉初年人。有辩才。曾两度出使南越,招谕尉佗,劝丞相陈平深结太尉周勃,合谋诛诸吕、立文帝。

[10]石苞:晋朝人。晋武帝时累官大司马,封乐陵郡公,加侍中。

[11]梁鸿:东汉平陵人。家贫,尚节介。娶同县孟氏女,貌丑而贤,名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弹琴以自娱。妻为具食,举案齐眉。

[12]杨震:东汉人。通晓诸经。任荆州刺史时,有人夜赠金十斤,说“夜无知者”。杨震拒而不收,并且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官至太尉。死前令子薄葬。

[13]赵咨:东汉人。汉灵帝时任敦煌太守:

为官清简。临终,令子薄葬。时称明达。

[14]卢植:东汉人。能通古今学。曾师事马融。为官清简。后以反对董卓免官,避卓祸隐于上谷。临终,令子薄葬。

[15]张奂:东汉人。举贤良对策第一。累迁至大司农。临终,令子薄葬。

[16]素业:清素之业。

[17]柩:已装尸体的棺材。

[18]一副:此处作“一套”解。

[19]彭祖:传说中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第三子,姓名铿,尧封之于彭城,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年八百岁。老聃:俗称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人。传说为道教始祖,着《老子》(又名《德道经》)五千余言。

[20]遐龄:高龄、长寿。

[21]徇:此处可作“顺从”解。

【译文】

古人说过:富与贵,众人所怨。地位高贵,则神灵忌其太满,众人恨他高高在上;家中豪富,则鬼怪窥看他的居室,盗贼贪图他的钱财。自有人类以来,根据书上的记载,凡是德行浅薄、任务繁重而能高寿无灾祸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范蠡、疏广这些人知道满足,及早辞官而得免过失,前史多有称赞。何况我才不及古人,而久受荣誉恩宠,地位越高越发感觉害怕,恩泽越厚越发增加忧虑。以前我在中书省,因患病身体虚弱而感到困倦,虽然始终努力不懈,而各项政策事务仍多有缺失。我曾经多次推荐贤能的人来替代我,屡有请求,天从人愿,这次终于允许我辞去宰相职务。从此我可以优游田园湖池,身体不受约束,人生一世,也就可以满足了。田巴说过:“百岁之寿,没有几个能达到的。”王羲之也说过:

“转眼之间,现实社会里许多东西就成了历史陈迹。”这话说得很对!

近来见到一些达官贵人死后,子孙既失去了依靠和庇荫,多至贫寒,而且还为斗米尺布相争不已,不只是玷污了自己,而且更使先人受到耻辱,不论曲直,都受人笑骂。庄田水碾这些家财,大家共有之后,却互相推诿,经常导致荒废。贤达如陆贾、石苞,所以预为定分,为防子孙争产。我仔细考虑,深为叹服。

古代的孔子和孟子,母亲的坟墓毁坏了不再维修;梁鸿是位贤达的人,父亲死了用席子卷着安葬。东汉时代的杨震、赵咨、卢植、张奂,都是当时的英才贤达,通今识古,他们都有遗言,嘱咐后代薄葬。他们或穿洗过的平时衣服,或着一层丝织品的一幅头巾;他们知道真魂去身,贵在速朽,子孙都照着办了,至今仍传为美谈。那些厚葬之家,都不明智,或者沉湎于流俗而不察是非,都以奢侈厚葬为忠孝,以节俭薄葬为吝惜,致使坟墓被盗、尸骨暴露,使死者受到摧残,生者陷于不忠不孝。实在感到悲痛啊!死去的人没有感知,自同粪土一般,何必一定要厚葬使伤清素之业。如果真的死者有知,而神不在柩,那又用不着违君父之命,破衣食之资。因此,我死后,可以穿着常服,四时之衣各准备一套就行了。我不喜爱的帽子和衣服,一定不得放进我的棺材坟墓里;象征我生前做官的紫衣玉带,也一定要适于身体。希望你们不要违背它。况且神明之道也厌恶奢侈,而阴间亦尚质朴,你们如果违背我的处置办法,使我受戮于地下,这样你们的心安么?你们考虑、想想吧!

况且五帝在位的时候,人们父不葬子,兄不哭弟,人人得善终长寿,没有夭折横世。三王在位的时候,享国长久,人们得以休息。其人臣如彭祖、老聃之类,都得长寿。当时并无佛教,难道也是抄佛经铸佛像的效力、设斋醮布施财物的功用么?

死是很平常的事,自古以来都不可避免,所造佛经佛像又会有什么办法呢?释迦牟尼创造佛教本法,成为天下百姓大的弊病,你们各人务必要警惕自己,不要终身不觉悟。我死后,一定不得去效法此等弊法。……一定不得用钱去做那些无益的佛事,一定不得出私物去追求那些所谓福泽的空谈。

你们将来死了以后,也务必要教好你们的子孙依照我这个办法去做。

【评析】

姚崇在去世之前写好遗令,以古代先贤先哲为例,指出薄葬被后世传为美谈,厚葬对后世危害极大;指出人死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自古以来不可避免;指出佛道的话,纯属虚妄,不可相信;嘱咐在他死后,不许作无益之佛事,而且要求后世子孙世世代代都得这么做。这些见解,自是高人一着,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