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帝王将相家训
11664000000020

第20章 《庭训格言》(3)

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1],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虑闻见之不广?

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四聪”[2],所以称大智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人君:指皇帝。

[2]“明四目,达四聪”句:见《书·尧典》,意为广开四方视听。

【译文】

做皇帝,一定要以天下人的耳目为自己的耳目,以天下人的心思为自己的心思,这样就不怕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广。舜正是由于他喜好打听,喜好调查,所以,他才能够广开四方之视听,洞察天下的情况,也正因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之为大智者。

【评析】

篇中着重强调的是,应该广开言路,体察民情,注重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比较地了解国情,比较地了解民心、民意。撇开其维护至高无上地位的动机和目的,这里所说的以天下人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人之心思为心思,确实是治国者必须牢记和切实执行的真理。

用人应做到赏罚分明

【原文】

国家赏罚治理之柄[1],自上操之。是故转移人心[2],维持风化[3],善者知劝,恶者知惩。所以代天宣教[4],时亮天功也[5]。故爵曰“天职”。[6]刑曰“天罚”。明乎赏罚之事,皆奉天而行,非操柄者所得私也。《韩非子》曰[7]:

“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当,乃能生功止过也。”《书》曰[8]:“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9]!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10]!政事懋哉懋哉!”[11]盖言爵赏刑罚,乃人君之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柄:权力。

[2]转移:转变。

[3]风化:风俗;教化。

[4]宣教:宣达教化。

[5]天功:天的职守。

[6]爵:礼器。此处指铸有铭文的礼器。

[7]《韩非子》:书名。

[8]《书》:儒家经典之一《尚书》。

[9]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五章:五种彩色。

[10]五刑:指墨、劓、制、宫、大辟五种刑法。五用:五种用法。

[11]懋(m伽o):盛大;褒美。

【译文】

国家实行赏罚、治理百姓的权力,是从上面操纵、掌握的。所以,才能转变人心,维持社会风化。为善之人会知道将受到的勉励,为恶之人也会知道将受到的惩罚。这就是所谓代替上天宣达教化、时时辅助上天建立大功的意思。因此,礼器爵上写道:“天职(上天的职责)。”而刑鼎上则写道“天罚(上天的惩罚)。”可见,赏罚之类事情,系奉天意而行之,绝不是掌权者凭个人私意而可以为所欲为的。《韩非子》说过:“奖赏有功者,处罚有罪者,倘能准确而无误,那就会产生促成人们立功,防止他们做错事的效果。”《尚书》上也说:“上天授命给有德之人以表示尊卑有别的五色章纹的五等服制(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上天用五种刑法、五种施刑办法以征讨那些有罪者,国家政事才能兴旺发达啊!”这些都是在说,奖赏、刑罚这类事情,都是为人君者的政治事务,应当公正、慎重,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评析】

篇中从代天行使、天意的高度,强调赏有功,罚有罪,都是关系重大的国家政事,切忌出自私心,也不要掉以轻心。这种表述问题的方法虽带有君权神授的色彩,但所强调、所主张的问题却是对的。

赏罚之中众谋与独断两者不可偏废

【原文】

舜好问而好察[1]。迩言不自用而好问[2],固美矣;然不可不察其是否也,故又继之以好察。孟子论用人[3]、用刑则曰:“询之左右及诸大夫,及国人,可谓不自用、不偏听而谋之广矣,然终必继之以察而实见其可否,然后信之。”至若舜又曰:“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4],朕志先定,询谋佥同[5],鬼神其依,龟筮协从。[6]”箕子亦曰[7]:“汝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8]。”此则又先断之以己意,然后参之于人与鬼神。可见古之圣人或先参众论,而后审之以独断。或先定己见,而后稽之于人神。其慎重不苟如此,盖众谋独断,不容偏废,但先后异用而随事因时可耳。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舜:黄帝时代帝王。

[2]迩言:浅近或左右亲近的话。自用:自以为是,恃自己的聪明才力行事。

[3]孟子:战国思想家。

[4]昆:后。元龟:大龟,用于占卜。

[5]佥:皆;众。

[6]龟筮:占卦,古时占卜用龟,筮用耆,视其象与数以定吉凶。

[7]箕子:商纣诸子,封国于箕,故称。

[8]卜筮:占卜。

【译文】

舜处理事情时,既喜欢向人征询意见,也注意认真去考核。倾听左右亲近的话广泛征求意见,而不自以为是,这确是一种美德。然而,不能因此而不亲自观察、考核这件事是否如人们所言。所以,还要自己亲自去作进一步的考察。孟子论述到用人、用刑问题时则这样说:“要向左右之人、向各位大夫和国人征询意见,这就叫不自以为是、不恃自己的聪明才力行事,不偏听一面之词而考虑问题比较广泛。然而,最终一定要继续进行考察,以便亲自了解实际情况,对照人们所说,然后才能相信。”至于舜,他还说过:“卜官的占断,必须是自己先下决心,然后问命于龟卜。

我的心志先定,然后征询众人的意见,再问问鬼神,听命于占卜。”箕子也曾说过:“你若有大问题,先用自己的心想想,再听听卿士、百姓的意见,继而用卜筮算。”这种方法是先取决于自己的考虑,然后再参考他人和鬼神的意见。由此可见,古代圣人或者是先参考众人的意见,再靠独自决断来确定办法;或者先确定自己的看法,而后通过别人的意见、鬼神的意旨加以考核。他们之所以这样慎重、认真,是因为众人商量和个人决断两者不可以举此而遗彼。只是因事因时,这两方面或先或后有所不同而已。

【评析】

篇中以古人为例,说明众谋和独断不可偏废。既要广泛征求他人的意见,同时又要亲自作调查研究,并对问题有自己的考虑。

“竭其心思”又“能取于众”乃可为圣人【原文】

天下事物之来不同,而人之识见亦异。有事理当前,是非如睹,出平日学力之所至,不待拟议而后得之,此素定之识也;有事变倏来[1],一时未能骤断,必待深思而后得之,此徐出之识也;有虽深思而不能得,合众人之心,其间必有一当者,择其是而用之,此取资之识也。此三者,虽圣人亦然。故周公有继日之思,而尧舜亦曰畴咨稽众[2]。惟能竭其心思,能取于众,所以为圣人耳。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倏(sh俦)来:极快地来到;忽然来到。

[2]畴咨:语出《书·尧典》。后来用作访问、访求之意。

【译文】

天下事物来源不一样,而人们对其之认识也就不尽相同。现有事理在前,其是非一看就清楚,运用自己平时全部学识,不需设计、策划,就可以作出决断,这叫做素定(平时预定的见识能力)之识;也有事件突然发生,一时间未能迅速决定应付之策,而要深思熟虑后才拿出办法来,这叫做徐出之识(慢性思维型);还有一种,虽然深思熟虑也拿不出办法来,但能综合众人的想法,这些想法中一定有可行者,把它选择出来加以利用,这叫做取资之识(选择、利用思维方式)。这三种筹划方式,就连圣人也要采取、利用,所以周公有连日思考问题之时,而尧舜也说要访问他人,考察众人的意见。总之,唯有能够竭尽自己的心思,又能博取众人的意见,这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评析】

篇中从人们处理事务形成决策的三种情况,强调指出,既要竭尽心思,又要博采众议。而且还提出,如能做到这一点,虽圣人亦可为。

应视农桑为第一要务

【原文】

朕自幼喜观稼穑[1],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2],以观其收获。诚欲广布于民生,或有裨益也。朕丰泽园所种之稻[3],偶得一穗,较他穗先熟,因种之,遂比别稻早收,若南方和煖之地,可望一年两获。即如外国之卉、各省之花,凡所得种,种之即生,而且花开极盛。观此,则花木之各遂其性也可知矣。今塞外之野茧大似山东之山茧,朕因织为茧,制衣衣之。此皆农桑之要务。至于花木,皆天地生意所发,故朕心深惬焉。

【注释】

[1]稼穑:耕种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2]五谷:五种谷物,通常指稻、黍、稷、麦、豆。这里指粮食作物。

[3]丰泽园:在中南海。

【译文】

我从小就喜欢看耕种收获,所得到的各个地方的五谷菜蔬种子必定种下去,以观看它们的收获。我这样做,实在是想广泛宣传推广给民众,或许有些裨益。我在丰泽园所种的稻子,偶然得到比其他穗先熟的一穗,于是把它种下,竟然比别的稻早收。像南方暖和的地方,可望一年收两季。

即使像外国的草、各省的花,凡是所得的种子,种下就会生长,而且花开得很茂盛。看到这些,就可知道花木是分别合于它们的特性的。现在塞外的野茧像山东的山茧那么大,于是我织成茧绸,制成衣服来穿。这些都是农业的重要事情。至于花木,都是天地自然生长发育的,所以我的内心深感惬意。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要关心农业生产,要重视农业生产,要把农桑作为第一“要务”。

对儿女不要娇生惯养

【原文】

父母之于儿女,谁不怜爱?然亦不可过于娇养。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1],即长大成人非愚则痴。尝见王公大臣子弟中每有痴呆软弱者[2],皆其父母过于娇养之所致也。

——节录自《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注释】

[1]侵:袭击;侵扰。

[2]尝:曾;曾经。

【译文】

父母对于儿女,谁不怜爱?但也不可以过于娇生惯养。如果小孩子过于娇生惯养,不但饮食失去节制,而且经受不住寒暑的袭击,即使长大成人,不是愚蠢就是痴呆。我曾看到王公大臣的子弟中常有痴呆软弱的,都是他们的父母过于娇生惯养所造成的。

【评析】

此篇写作宗旨是告诫后人,怜爱自己的子女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过于娇养,否则有可能造成愚蠢、软弱、痴呆。这些话对于今天过于溺爱自己子女的那一部分父母来说,是很值得深思。

皇家子弟须“谨遵国法”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