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贝多芬传
1163800000031

第31章 托尔斯泰传 (7)

总之,他拥有一颗俄罗斯人的心魂。俄国民族镇静、悲壮的宿命观念,也体现在这位可怜的庄稼汉——库拉多·坎那托也夫身上。他是一个质朴、虔诚、隐忍的人,即使面对痛苦和死亡,都会露出慈祥的微笑。经过千辛万苦,经历种种磨难,饱受祖国入侵后的垂死挣扎,两位主人公:别埃尔和埃尔特里凭借心中一息尚存的爱和信仰,看到了真实的上帝,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和神秘的欢乐。

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真正的结尾是发生在1820年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即从拿破仑时代到十二月党人时代的一个过渡。它给人一种生命的延续和更始。托尔斯泰并未在危机的高潮期开始和结束,就像开始时那样,故事结束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从中瞥见未来的英雄,他们之间将会出现的冲突,以及在活人中间复活的死人们。

曾经,我试图将小说的主要线索勾勒出来,因为难得有人愿意费这番工夫。但是,书中竟然有数百位英雄,而且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其中有士兵、农民、上层贵族、俄罗斯人、奥地利人和法国人。这些都不是临时编造,在欧洲文学中,找不出一个能与之雷同的肖像。之前,托尔斯泰曾为这些人画过无数的草图,他说“这是由数百万个构思组合而成的”,他到各个图书馆里查询资料,还找出自家的档案、从前的笔记,以及他的回忆。正因有了这种缜密的准备工作,才使得他的作品经得起推敲,但并没有影响到他的自发性创作。托尔斯泰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欢乐感染着读者,也使他更加热情洋溢地创作着。《战争与和平》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作者所拥有的那颗年轻的心。托尔斯泰的所有著作中,没有哪一部能像这本书这般富有童心了。每颗童心都像一首清纯如泉水,婉转动人得如同莫扎特旋律优美的曲子,就像年轻的尼古拉·洛斯托夫斯基、索妮娅,以及那个可怜的小彼得。

书中最恬静秀美的是安娜托娅。她是一位可爱的姑娘,娇态可掬,充满爱心。我们看着她渐渐长大,以一种对自己姐妹的纯洁的柔情看着她生活——谁会说自己不曾与她相识?……春天里美好的夜晚,安娜托娅在皎洁的月光下临窗幻想。热情地述说着她的思想,而只隔一层楼的埃尔特里亲王正在倾听……首次参加舞会的激动情绪、爱恋、对爱情的期盼、欲念和胡思乱想,黑夜中映着怪异的光亮,坐在雪橇上奔驰于积雪森林之中。大自然以它那迷人、温柔的拥抱吸引着你。歌剧院之夜,是充满奇特艺术的世界,理智完全陶醉其中;狂乱的心,因爱而慵倦的身体也为之疯狂;洗涤灵魂的苦痛,守护着奄奄一息的心上人的神圣怜悯……在回溯这些可怜的记忆时,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种谈论最亲爱的女友时的激动。啊!当这种创作同所有现代小说或戏剧相比较时,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后者中女性人物的弱点有了很大的凸现!生命被抓住了,它是那么的灵活、流畅,甚至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到它在颤动,在渐渐变化。——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玛丽安公主就像一幅美里的画。当她胆怯地发现深藏心底的秘密被人暴露出来时,这个腼腆而笨拙的姑娘便会像那些与她相仿的女子遇此情况一样,羞涩难当、面红耳赤。

总体来说,正如我所指出的,本书中女子的性格要比男子的性格高出许多,尤其书中那两位英雄的性格——托尔斯泰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别埃尔·比基多夫的性格是脆弱绵软的,埃尔特里·普尔可夫斯基却是炽热刚烈的。他们是缺乏主见的人,他们永远摇摆不定,裹足不前。有人会说,这正体现了俄国人的特点。可我却发现,还有一些俄国人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屠格涅夫曾指责了托尔斯泰的这种停滞不前心理。“没有真正的发展。永远是迟疑的,立场不够坚定。”当然,有时托尔斯泰也认为自己为了历史的画卷而牺牲了个人的性格[他强调特别是第一部分中安德烈公爵的性格。

]。

事实上,《战争与和平》的伟大,就在于它呈现了整个历史时代,在于对民族的变迁与民族战斗的追述。书中真正的英雄是人民;而在他们身后,也同在荷马的英雄们一样,有神明的引导。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引导群众的无穷小”,是一种“无穷”的气息。一种潜藏的命运之神使各民族盲目碰撞的那些声势浩大的战斗,具有一种神秘的伟大。除了《伊利亚特》,更让人想到印度的史诗。

《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这两本书,成为了标志这一成熟时期的顶峰之作。而《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更加完美的作品,因为它是在一个对艺术行当更加有信心的思想支配下完成的作品。这个思想背后蕴藏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就其而言,纯净的心灵世界已经没有丝毫秘密。只是其中缺少《战争与和平》里那种青春的火焰,以及朝气蓬勃的热情。托尔斯泰已无法再有那样的创作激情了。新婚燕尔的暂时宁静已消失殆尽。在他心爱的人为他创造的爱情和欢快的艺术氛围中,精神上的焦虑和烦恼又悄悄渗入了。

在《战争与和平》的头几章里,婚后一年,埃尔特里亲王便对别埃尔吐露出有关婚姻的心里话,从中表现出了一个男子的幻灭情绪。因为他觉得自己所爱的女人只不过是一个并不相关的外人,一个无辜的敌人,一个阻挠他精神发展,致使他的感到的幻灭的人。从1865年的信件中,可以感受到宗教折磨的回潮。这些仅仅是一种短暂的威胁,它将原本幸福的生活慢慢吞噬。但是,1869年,在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后的几个月里,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情:

他离开家人去参观了一个庄园。一天夜里,他已经躺下睡了。凌晨两点的钟声正好响起:

“我疲惫不堪,困得不得了,所以我睡得很香,感觉很好。突然间,我感到一阵焦虑,一种从未有过的惊恐。具体情况以后讲给你听。当时真吓人啊。我跳下床,连忙叫人套车。可是在套车时,我又睡着了。当人家把我叫醒时,我的神经不再紧张,反而平静下来。但昨天,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了,但可怕程度没有那么严重……”

托尔斯泰伯爵夫人用爱情辛苦建造的梦幻城堡出现了裂纹。《战争与和平》的完成为这位艺术家的思想领域,留下了一丝空间。于是这个空间被他所关注的哲学和教育学占据了[1869年8月30日,即他的《战争与和平》创作完成的时候,他在写给费特的信中提到,他发现了叔本华,立即被他的学术观点所吸引。他说:“叔本华才是人世间的天才。”

]:他计划创作一本平民百姓阅读的《启蒙读物》[   《启蒙读物》是一部长达九百页的四册书。书中除了各种教学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短篇读物。

]。经过四年的艰辛创作,这部作品完成了。它使托尔斯泰更感自豪,甚至超过了《战争与和平》所带来的自豪感。1872年,他写成了一部,紧接着,他又在1875年创作了第二部。后来,他又喜欢上了希腊文,从早到晚地学习,把其他原本要做的事都丢下了。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了“美妙的希腊语言”,知道了荷马,那个真正的荷马——并非翻译家们所描绘出的那个荷马,不是“茹科夫斯基和那些福斯[茹科夫斯基,俄国诗人;福斯,德国批评家、翻译家。

]的庸俗、呻吟、缠绵的歌声,而是另一个旁若无人、尽情歌唱的魔鬼之音”。

“不懂希腊文,就不要谈什么学问!……我深信,在人类的语言中,对一切真正美的、单纯美的文字一无所知。”

他承认,这简直是一种疯狂。所以他再次着手于学校的事物上,由于过度狂热竟病倒了。1871年,他不得不到萨马拉的巴奇基尔斯家里去疗养。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希腊文,他对什么都厌恶。1872年,在打了一场官司之后,他认真且严肃地提到要卖掉自己在俄国的所有资产,然后到英国定居。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对此感到十分遗憾:

“如果你把心思全部花费到希腊文里,那么你的病就永远不会痊愈。令你焦虑不安的正是那希腊文,是它使你对现在的生活如此冷漠。难怪大家都说希腊文是死亡的文字:它能够让人处于一种精神死亡的状态。”

在抛开了几项已拟定的计划之后,1873年3月19日,托尔斯泰终于让他的心上人伯爵夫人大喜过望,因为她看到丈夫开始创作《安娜·卡列尼娜》了。但是当他创作这部小说时,家中的丧事令他们的生活凄凉忧伤,而他的妻子也病倒了。“家中的幸福消失了……”

在这部著作中,可以隐约蒂看到这惨淡的经验和热情幻灭的痕迹。[   “女人是男人事业上的绊脚石。要想一边爱女人,一边做好事,是很难办到的事情。若想不被爱情困扰或妨碍,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结婚。”

]除了列文订婚的那几个章中还有一些漂亮的描写外,书中讲述的爱情已经不再像《战争与和平》中的那样,富有欢快的诗意,后者中具有的美妙抒情诗可与各个时代相媲美。而且,这本书中的爱情还掺杂着暴烈、肉感和专横的特点。故事的整体宿命色彩不再是《战争与和平》中出现的那个公正而宁静的神明克里希纳,也不是命运的支配者,而是疯狂的爱,是“整个维纳斯……”就是这个女人,在美妙的舞会现场,当安娜与沃伦斯基情不自禁地陷入爱河时,正是这个维纳斯,在无邪美丽、富有思想、穿着黑丝绒服的安娜身上,强加了“一种恶魔般的诱惑”。当沃伦斯基刚刚向她倾诉爱意之时,又是维纳斯,让安娜的脸闪闪光亮——“可是这并非欢乐的光辉:这是黑夜中引发火灾的可怕的火光”。是她令这个原本正直、理性的女人,这位挚情挚爱的年轻母亲的血管里,涌动着一股肉欲的力量。而她始终驻足在这个女人的心中,直到把她那颗心彻底摧毁才肯离开。但是所有接近安娜的人,都感觉一种潜藏的、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和恐怖。最先发现它的是基蒂。当沃伦斯基去看望安娜时,他的欢乐之中也掺杂着某种神秘的恐惧。在她面前,列文失去了全部意志。安娜也清楚这种变化,但她却不能自已。

故事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原本高傲的人的整个道德底线正在被这纠缠不清的激情所侵蚀,安娜身上一切优秀的东西——那颗勇敢真诚的心——渐渐瓦解了、堕落了。她没有勇气牺牲自己的世俗虚荣;人生目的也变成了单纯地取悦她的情人;她胆怯地、羞愧地不让自己怀孕;但同时她又被嫉妒心折磨着;奴役着她的性欲力量,逼迫她在动作、声音、眼神中惺惺作态;她堕入到那些能够令任意一个男子为之回首一瞥的女人群中;平日里依靠吗啡来麻醉自己,直到那些再也无法忍受的折磨和道德堕落的悲苦将她推向火车轮下为止。“而那个胡茬凌乱的小乡下人”——那个在她和沃伦斯基的梦境中苦苦纠缠的幻影——“站在车厢踏板上俯身向铁轨里望去”;根据那场具有预言性的梦的启示,“他俯身向一只口袋,将剩下的一些零碎都装到口袋里,那就是她带有痛苦、背叛和烦恼的生命……”

“我保留报复的权利。”上帝说。

这是被爱情煎熬,被神的律令压迫的灵魂悲剧,是作者一气呵成、触目惊心的一幅画。如同在《战争与和平》中那样,托尔斯泰还加入了另外几个人物的故事。可惜这些并列的故事在相互转换时有些牵强、生硬,不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具备交响乐般的统一性。从书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真实的场面描写——书中对于彼得堡的贵族圈子及其海阔天空的交谈的描写,但这些有时是不必要的。总而言之,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托尔斯泰在这本书中更直露地将自己的精神、人格和哲学思想灌输到人生景观之中。而作品并未因此减少其富丽壮观的特点。这本书同《战争与和平》一样,人物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我觉得书中对男子的描写是棋高一筹的。他精心刻画了斯捷潘·阿尔卡杰维奇这个可爱的自私者,谁见了他都会给予他友善的微笑;还有卡列宁,完美的高官形象,优雅却平庸的政治家,这个人常常用一种嘲讽来掩盖自己的情感。他是一个融合了尊严、懦弱、伪善和基督精神的混合物;是这个虚伪世界的古怪产物。在这个虚伪世界里,无论他多么聪明、慷慨,他都永远摆脱不掉。而且,他还会振振有词地向自己的心灵挑战,因为当他听从心灵的安排时,最终总要落入神秘的虚幻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