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三)
11621100000013

第13章 空间站(13)

(11)空间站能作为一个战斗站,利用站上置放的空间武器进攻地面陆、海、空部队以及空间目标。目前,研制的动能和定向能空间武器可以装备空间站,如激光炮、电磁炮,甚至在空间布雷和扫雷。空间战争就是卫星之战、导弹之战,而空间站犹如一架特大型洲际轰炸机、战斗机以及拦截机,主要靠站上军人宇航兵种执行这些任务。

(12)空间站能安放组装的大型空间结构,如大型天线、雷达,甚至储存燃料,给卫星加燃。

(13)人在空间站进行空间系统电力生产的研究,部署军用空间系统动力空间基地,做试验,直接由人监视可能更加有效。费用低、长寿命的先进军事系统将需要新的动力系统。新动力系统均可在空间站进行研究。

空间工业化的前景随着80年代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系统的诞生,人类的空间活动将进入一个新时期,空间应用的面貌也将为之大变,兴建宇宙工厂,乃至空间居留地的问题,都将现实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宇宙太空兴办工业,是为了跳出地球环境,利用太空的一切有利条件,其中头等重要的是失重。原来在地球上即使有成千上万吨重的巨大物体,一旦到了太空便轻如鸿毛,飘荡起来。这种失重条件,将给材料加工带来绝妙的好处。例如:

第一,只需要微不足道的小电磁场、静电或声场的作用力,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材料悬浮起来进行加工处理。既不与加工容器接触,也不需要任何有形的东西牵挂。这样就避免了在地球上无法解决的容器对材料的沾污和容器形状对成品质量的影响,从而获得纯度极高、均匀度极好的产品。这样的产品用“完美无缺”来形容是不算过分的。

第二,众所周知,在熔融的材料中,各区域的温度总是有差别的,因此密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地球上加工,各区域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对流,无情地破坏了液体内部的均匀性。

而在宇宙太空,由于失重,这些弊病就随之而烟消云散了。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根据太空这些优越条件,初步考虑的空间工业有:生产高纯贵重材料的加工厂、公共通信台、供地球上用电的太阳能发电站等。

早在“阿波罗”、“天空实验室”、“阿波罗-联盟”号和“礼炮”号轨道站上,都有的放矢地做过一些空间加工实验,取得了可喜成果和宝贵经验,并从中尝到了甜头,受到了鼓舞。

那么在太空究竟能够生产哪些奇特的产品呢?从过去所做的实验来看,大致说来,不外乎电子产品、光学产品、材料产品和生物制品四大类所谓高精尖产品。

人们都知道,单晶硅是现代化工业的基本材料,计算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尤其离不开它。在太空失重条件下,可以大量制造高质量的单晶硅。

处在研制和试验阶段的光导纤维通信,由于它容量大、不受干扰和保密性能好,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所谓光导纤维通信,就是把信息转换成光信号,用光导纤维传输,一根直径0.1毫米左右的光导纤维,可以同时传输数百万路电话或数千路电视。决定光导纤维性能的主要指标是光衰减率,也就是每单位长度使光信号减弱的程度,它的表示方法一般用每千米多少分贝来度量,在地面上迄今生产的最理想的光导纤维,其衰减率为每千米两分贝。如果一旦实现太空生产,衰减率可下降到一分贝以下,可见在太空生产高纯光导纤维的前景,是美好的。

在聚变发电中,需要大量壁厚均匀,直径为1至2毫米的小玻璃丸。这种小丸只有采取低重力无容器加工,才能制取理想的产品,因此可以预言,制造小玻璃丸将成为空间工业的一大顷目。

我们还知道:分离技术无论对医学或生物学,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生物制品工业中,红血球细胞、白血球细胞、抗体和人肾细胞等生物物质,用目前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包括通行的电泳法在内,都不能满意地加以分离。所谓电泳法就是将质量和电荷比值不同的粒子,在电场中加以分离的方法。但是由于生物物质有下沉到容器底部的倾向,使得分离效果大为减色。而在空间由于失重,这种弊病就不复存在了,因而分离也就很容易了。单就人肾细胞来说,它是生产能溶解人体中凝血的尿激酶的原料。目前的供应少得可怜,其价格每针竟高达上千美元。如果有充足而便宜的尿激酶,仅美国每年就可以使五人避免因凝血症而丧生。

所以生物材料的分离和制取,必将成为空间加工最迫切、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可以设想,空间加工的研究和生产,在初期阶段,将在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系统内进行,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建立专门空间工厂将势在必行。

无疑,空间工厂将首先从小型实验工厂做起,而后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发展,大型化的工厂也将应运而生。兴建空间工厂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施工不能采取人海战术,必须派出具有专门技术,并且能在宇宙飞船外从事作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培养这样的专门人才,则需要时间和条件,因而建立空间工厂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显著标志。

各种各样的空间工厂的大量问世,就将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宇宙都市。

空间工厂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目前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太阳电池翼,一是使用大型反射镜聚集太阳光。必要时也使用核能和燃料电池。

空间工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通信台。这实际上是一种巨型天线结构,它们运行在距地面36000千米的静止轨道上,它不仅能为国际间、洲际间的通信服务,还为个人大大提供了方便。有了公共通信台,通信设备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要打长途电话,只要拨对方号码,公共通信台就能迅速把线路接通,其方便就如同在市内打电话一样,读者对此也会颇有兴趣吧!

多射束天线

一种为许多城市的卫星通信服务的多射束天线(416千兆赫频率)。这种天线是由七个抛物面扫射器组成的密集阵列,它带有以个馈电器。卫星上安设五个这样的天线,就可以覆盖美国整个领域,再加两个,就可以覆盖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了。这种天线用于灾害预警时,选择890兆赫作最有用的频率,这种低频率可以减少地面接收机的成本。890兆赫通信在具有足够有效的各向同性辐射功率和射束宽度时,也能向没有商业电视的地区广播电视节目。

此外这种通信还能用于教育、娱乐和搜索沿海失事的飞机或小艇。这种天线又能用于微波辐射测量,以便测定土壤温度、海洋状态、海面温度、盐度、冰的覆盖、风暴等。

另一种公共服务设施——社会服务台。它由三个天线组成(两大一小),大天线用于治安通信、选举和民意测验、跟踪核燃料、监视地震等。小天线用于电视、电报以及电气化邮政等。

社会服务台

空间太阳能发电站

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燃料,已经日趋贫乏了,有些科学家悲观地估计,到公元2000年之际,这些燃料将接近枯竭。

尽管各国正在千方百计地挖掘、开发新的燃料资源,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探索新一代的能源,实际上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那么这新一代的能源又是什么呢?目前科学家们有两种设想,一种是原子能发电。但应用这一能源存在放射性废物的安全保管问题,弄不好就会招致灭绝生物的大灾难,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因而这条途径使人望而生畏。另一种是向光芒四射的太阳要能量。

我们知道,太阳以光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源源不断地辐射能量,每秒就相当于将550万吨原煤的热能运送给地球,然而这只占太阳辐射能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就是这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也只有64%莱到了地面,其余的全被无情的大气吞掉了,你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惜呀!如果能在太空兴建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最大限度地转换成电能,然后再输送回大地,这该是多么理想而又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呀!

1968年美国工程师彼得·格拉塞尔,提出了在空间建立太阳能电站的大胆设想,一时间舆论为之哗然,有人讥笑说,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妙的幻想。然而事隔不久,波音公司却公布了卫星太阳能电站的第一个设计,此后具体方案接二连三地提了出来。美、日、前联邦德国等一些国家,十分重视太阳能电站的研究,多年以来,在进行了一系列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目前已经转入工程论证和实验研究阶段。美国能源部和宇航局组织了25个科研工业组织,对设计方案、空间技术、微波技术和低成本太阳电池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数十篇极有教益的研究报告。

太阳能电站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根据格拉塞尔的设想,波音公司设计了一个500万千瓦的太阳能电站,电站设在地球静止轨道上,日照时间不受黑天白昼以及气象变化的影响,所以它比在地面上的日照时间要长6~15倍,日照强度也要强2倍。电站采用光电转换的太阳电池。这种转换比其他的形式(如热电转换)更为简单,也更容易在空间生产和维修。太阳能电池帆板上装有140亿个太阳电池,旁边的反射镜将阳光聚集在太阳电池上,使入射的光进一步增强,太阳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直流电,微波管又将直流电变成微波能量,最后由相控阵天线发射到地面接收站,并把它转换成普通电网的电能。

当然无可讳言,实现空间太阳能电站是一项极其庞大而艰苦的空间活动,它要在空间构造一座小城镇那样大小的庞然大物,不用说SU的,仅在工程上就面临着严重挑战。

首先是能量转换问题。电站的太阳电池帆板结构庞大,总重12400吨,中心旋转轴的直径达100米,而旋转起来要非常稳定和准确。如此大的构件,在地面上建造是不可想像的,只能在空间工厂中加工制造。根据计算,太阳电池的数量需要140亿个呢!因此,电站成败的关键,归结为解决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和巨额的生产费用。

近五年来,美国对单晶硅和多晶硅的生产技术正在加紧研究,力图尽快满足电站的要求。另外,太阳电池的空间生产亦在积极研究之中,这项技术一旦实现,就为建立电站铺平了道路。

第二是能量空间微波传输的问题。将太阳电池帆板所产生的直流功率转换成微波功率时,要采用数百万个大功率微波管。不过目前美国的生产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建立电站的要求,这当然是令人乐观的。不过在这个环节中,还有发射天线和地面接收天线的制造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发射天线是直径为1千米的圆形相控阵天线,天线的子阵阵面为20平方米,天线的指向要十分精确。这种天线目前正处在论证阶段,到投入生产还有一段路程。

地面接收天线也非同一般,它是一个长14千米、宽10千米的偶极子天线阵,接收的微波经过专门设备整流后再投入电网。已经做过的模拟实验表明,接收和整流效率为82%。

第三是空间生产和轨道搬运。美国宇航局和格鲁曼公司研究了两种电站组装方法。一是低轨道组装,即先在低轨道上建立一个700人左右的空间工厂,桁架结构和太阳电池均在这工厂生产和组装,整个电站装配完毕后,再用电力推动系统将它送到地球静止轨道上去。第二是静止轨道组装法。这就需要工厂设在静止轨道上,人员和器材经低轨道过渡到静止轨道工厂中,最终在那里制造并组装。这两种方案都在实验之中,一旦实验成功就又扫除了一个大拦路虎。

一座太阳能电站需要建筑材料10万吨左右,空间作业人员数百人,怎样把这么多的人员和物资送到宇宙太空呢?根据上面介绍的两种组装方法,将分别采用不同的运载工具。对于低轨道方案来说,早期设想用单级火箭和航天飞机运输,运载量为70~200吨。现在设想用两级火箭推进的有翼飞行器——空间运输船。它的起飞重量为11000吨,载重量已经相当可观,每次可以将4000至4500吨的大批物资,送达施工现场。如此计算,空间运输船只要往返22次左右,即能把建造一座电站的器材全部运送完毕。而由低轨道向高轨道转送阶段,将采用离子火箭发动机或化学推进剂工作的轨道运输船。

综上所述,太阳能电站的建立,尽管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可以满有信心地说,前景是美好的。按照美国宇航局的计划,目前主要是在地面试验装配办法,这一阶段后期要发射一颗实验性的发电卫星;第二阶段要发射一颗发电能力为20~50万千瓦的样星,这一阶段可望在近期完成;第三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计划到公元2014年建造印个500万千瓦的卫星电站,公元2050年将突破100个大关。波音公司研究部负责人C.R.伍德科克乐观地预言:“在遥远的未来,围绕地球将有数百个卫星电站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要求。”

宇宙飞船和空间站

随着人造卫星上天,空间科学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军事、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人类活动开始进入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从而使地理学、天文学和其他一些科学的面貌产生重大改变,并把气象观测、资源考察、环境监视和地图测绘等工作,提高到集中的自动化水平,还引起了通讯电视广播技术的根本性改革。

要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上天,必须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宇宙医学一生物学等问题。首先是制成高度完善和威力强大的火箭,把宇宙飞船送人轨道。其次还必须解决宇宙飞船安全而准确地返回地面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精密的控制系统,优良的制动火箭发动机和其他制动装置,保证宇宙飞船头部在通过稠密大气层产生高达数千度高温情况下不致烧毁。为了保证人在宇宙中的生存和活动,宇宙飞船舱中要创设同地面上基本相同的空气、温度、气压、湿度等条件,解决同地面上的无线电联系等。同时,宇宙飞船必须携带大量的科学考察仪器、制导装置以及安全降落系统等。另外还要对宇宙医学一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证明乘宇宙飞船飞行对人体无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力学、电子学、无线电技术、冶金、仪器制造、自动化和遥控机械学、天文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许多重要学科提供最新科技成果。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说明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