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个和尚给他出了个主意:“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将要落下的枯枝败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有道理,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整整一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但是当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的时候,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一如往日落叶满地。他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候一位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一如人生。”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也许你会说:“这有什么难的?我不是一直都活在当下吗?”话是不错,问题是,你是不是一直活得很匆忙,不论是吃饭、走路、睡觉、娱乐,都是草草了事,便急着想赶赴下一个目标?因为,你觉得还有更伟大的目标正等着你去完成,你不能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现在”这些事情上面。
不只是你,其实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心事重重,心不在焉,向着昨天的不快,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有人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人说“我以后要换更大的房子”,有人说“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后来,钱真的赚得更多,房子也换得更大,职位也连升好几级,可是,他们并没有变得更快乐,而且还是觉得不满足:“唉!我应该再多赚一点! 职位更高一点,想办法过得更舒适!”
这就是没有“活在当下”,没有真正地用心享受现在的一切。即便得到再多,也不会觉得快乐,不仅现在不够,以后永远也不会嫌够。其实,真正的满足不是在“以后”,而是在当下。或许人生的意义,不过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绮丽的花,享受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而已。毕竟,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现在”才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智慧铭:
活在当下,就是要善待自己面临的现状,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许多人喜欢沉溺于昨天的痛楚,想要在回忆中泯灭痛楚;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昨天如果留下了遗憾,今天无法真正弥补;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
宽容是一种大气度
宽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原则,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常有一些所谓厄运,只是因为对他人一时的狭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进路上自设的一块绊脚石罢了;而一些所谓的幸运,也是因为无意中对他人一时的恩惠和帮助,而拓宽了自己的道路。
宽容犹如冬日正午的阳光,去融化别人心田的冰雪变成潺潺细流。一个不懂得宽容别人的人,会显得愚蠢,大概也会苍老得快;一个不懂得对自己宽容的人,会为把生命的弦绷得太紧而伤痕累累,抑或断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就是因为心眼太小,对什么事情都看不开而导致香消玉殒了吗?计较太多往往会让自己活得很痛苦,愁肠百结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但是宽容的人就不会因为别人的错误折磨自己,他们总能乐观而理性的看待一切。在解放自己灵魂的同时也拯救了别人。
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有一次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是长老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以后的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住持。
相反,假如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学生可能会更逆反;长老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未必会真正反省,也不会取得以后的成就。由此可见,学生和小和尚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功利的环境里,但倘若太吝惜自己的私利而不肯为别人让一步路,这样的人最终会无路可走;倘若一味地逞强好胜而不肯接受别人的一丝见解,这样的人最终会隐入世俗的河流中而无以向前;倘若一再地求全责备而不肯宽容别人的一点瑕疵,这样的人最终宛如凌空在太高的山顶,会因缺氧而窒息。
宽容并不意味对恶人横行的迁就和退让,也非对自私自利的鼓励和纵容。谁都可能遇到情势所迫的无奈,无可避免的失误,考虑欠妥的差错。所谓宽容就是以善意去宽待有着各种缺点的人们。因其宽广而容纳了狭隘,因其宽广显得大度而感人。
曾有人把人比喻为“会思想的芦苇”,因为弱小易变,因而情绪的波动,随时都在改变对事物的正确了解。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有一失之时,我们何以不能宽容自己和别人的失误?
智慧铭: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何快乐可言?生活中有些是需要宽容的。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友谊和利益不可兼得时,首先要考虑舍利取义,宁愿自己吃一点亏。郑板桥曾说过:“吃亏是福”。这决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做人要堂堂正正
“人”字,一撇一捺,站得稳,立得正。做人也要这样:堂堂正正,不投机取巧,不己所不欲施于他人,更不对深处逆境的人落井下石。
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自己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
做人要堂堂正正,更要在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落井下石。
“人生的道路上,你可能会愚弄整个世界,并且当你走过这条路时,你会受到赞扬;但是如果你欺骗了身处困境的人,那么你的回报将是痛心和泪水 。”
这是一首诗的结尾部分,是洛厄尔·托马斯在听完诺曼·文森特·皮尔训诫后的第二天送给他的。他对诺曼说:“坦白地说,如果读了这首诗,你的演说将会更好。”显然皮尔博士同意了托马斯的说法,因为他将这首诗抄下来,放在了钱夹里,并经常参阅它。
尽管事情的结果是清晰、明确的,你可能会问:“但是那些做错事的人会合理地处理他们的所作所为吗?”答案是肯定的,条件是他们能严格地面对自己,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做错了。
认识不了自己错了,就会一味地支持自己的形象,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一行为与你的意图,即作为一个道德的人你自身所具备的形象相对立。一个明确的意图应是建立合理的、道德的行为基础。
诚信无欺,乐于助人,堂堂正正地做人。
智慧铭:
作为生活中的人是不可以没有原则的。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假如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那么,就很容易走人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法律准绳和道德观念的约束,游离于社会之外是不可能的。而做人堂堂正正是这些做人原则的基石之一.
孔孟终级:珍惜眼前的幸福
人很奇怪,每每要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其实,幸福早就放在你的面前。肚子饿得不行的时候,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放在你眼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时候,扑上软软的床也是幸福。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天同一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自己几门功课不及格。在一个周末的早上,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这时,他的父亲拉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且功课不及格,我和你的母亲都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没有什么可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有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话可不能这样说。”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
“故事说的是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囱里。
“当两只猫从烟囱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烟黑,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去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就大摇大摆地到街上闲逛去了。结果,吓得其他的猫都四下躲避,以为见到了妖怪。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
从此,爱因斯坦时常用自己作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人生的璀璨光芒。
我们每个人也要牢牢地把握自己这面镜子,才能照出我们自己的路。
人生在世,由于际遇的不同,有的人生活清苦却感到幸福,有的人则过着富裕的生活仍感到苦恼。而更多的时候,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是因为当幸福来临的时候,常常浑然不觉,无论别人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还是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反而让幸福白白地从自己手指间溜掉,到了最后,给自己剩下的只有挥之不去的痛苦。就像钱钟书所说:"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而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结婚后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对!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她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 女人的父亲冷冷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向来引以为傲的精明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此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批注——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
哲学家死之前终于明白,幸福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的一些小事往往能振动你的心灵。幸福与否,只在于你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