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厚黑,右手孔孟
11620500000021

第21章 厚黑处世,孔孟德行(3)

如果属于这种情况,那就有些不幸了。你只有等待机会向同事们表明自己的心迹:你与上司并没有特殊关系,主要是喜欢这份工作才应聘的,我就是我,与上司除了工作别无干系。同事们了解了你不是上司派来的探子自然就不会不理你的。

作为下属,不要过分地去亲近上司。因为过于亲近,过分感激,很容易让人误认为你是因奉承而得到赏识的。自己有才华,并在努力为公司服务,得到上司的赏识是完全应该的。只有这种心态才是正确的,也只有这种心态才能获得同事的赞赏。

3)升级招来妒忌

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就不必太着急了。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这就要你讲求方式,对同事的态度表现得和蔼一些、亲协—些。久而久之,大家还会乐于和你交往的。

智慧铭:

当你受排挤的时候要镇定,继续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同时,主动向排挤你的人做积极友好的表示。他收到这种信号一定有些措手不及,会消除对你的敌意。而且,你要注意做事的分寸,在必要的时候保护和捍卫自己的利益。面对排挤,懦弱是无用的表现。你可以忍耐,但必须有自己的底线。一味忍耐的结果,就是让你成为办公室的受气包和可怜虫。

与下属的关系要张驰有道

企业管理上有句名言: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同“巨匠手中无废料”是一样的意思。高明的管理者能够发现每个人身上可用的地方,了解每个人的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他的效用,遇到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人,使管理收到最大的效用。

有一则西邻五子食不愁的故事。讲的是西邻有五子,但五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背驼,五子脚跛。按照常理看,这家的当家人日子很难过。可是西邻有方,日子过得不仅不差,反而很是不错。他对自己的儿子各有安排:“老大质朴,正好让他务农;老二聪慧,正好让他经商;老三目盲,正好让他按摩;老四背驼,正好让他搓绳;老五足跛,正好让他纺线。”

你看,这一家子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不患于食焉”。在常人眼中,短就是短,而在有见识的老板看来,短也是长。即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精明的老板就如同这位西邻,善于用人之长,比如:遇事爱钻牛角尖者——安排他去当质量检查员。处理问题头脑太呆板者——安排他去记考勤。脾气太犟、争强好胜者——安排他去当攻坚突击队长。办事婆婆妈妈爱磨蹭者——安排他去抓劳保。能言善辩喜聊天者——安排他去搞公关接待。任何正常的人,都是有短有长的,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有时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结合在一 起。所以说领导看人、待人,要见人之长、容人之短,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天下之大,是非曲直到处可见,如果事事都去争个你对我错,不仅生活得很累,恐怕也会得罪不少人,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明明白白的糊涂人,对于一些是是非非,不妨由它去吧!

有这样一个话题:国君愚昧无能,但充分授权,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良臣,这是好的国君吗?当然是好国君!业绩出色的比如齐桓公,声色犬马、吃喝嫖赌,但没误了“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这是因为他完全信任管仲的缘故;业绩差点儿的比如刘禅,也安享荣华富贵几十年。 领导者最大的任务,甚至夸张地说,惟一的任务,就是找到经理人才,让这位经理再找其他人才当副手,一层一层延续下去。领导者,依俗话说,躺着干就可以了。

有名的英国大出版家可里夫一生所做的事业极为繁多。一般人根本无法应付,但他却很轻松地于每项事业,不能不令人惊奇,有的朋友问他是如何处理这么多事时,他笑着对朋友说:“其实,我也没干什么,我只是负责指挥工作。具体的机械式的工作我都交给那些可以干好的人去做,而且他们都干得很好。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为关键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创新的计划,而并非动手去做那些助手们完全能办理很好的细致工作”; 可里夫的话,表达了领导者成功的决窍,正如计算机公司经理派特生所说:“不要去做可以交给别人去做的事情。”

领导者要学会“偷懒”,但这种“放”是合理的,是适当的“放”又并非放任自流。正像派特生所得出的结论,一个领导性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将其智慧和精力用于设计出卓越超人的思想计划,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不是要去机械地做一些其他人也可以做的琐事。一个真正能站住脚跟的领导者,永远是机器的制造者,而不是机器上的某个部件。 派特生做过一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他将写字间和工厂的重要主任职员调开十多人,最终发现组织运转正常,根本不受影响工作,这实验正是说明了领导者该放就放的道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领导者总是担心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或者担心别人会把事情搞砸,甚至有时明明知道别人也能做得很好,却仍然放心不下,偏要亲自去做不可。这些领导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日里不知忙成什么样子,不能说不辛苦,也不能说不尽心敬业。但是,却又往往是事倍功半,常常将事情搞得杂乱无章,乱作一团,恰似黑瞎子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这样的领导者是不高明的,也是不懂的授权下属,装糊涂的妙用。

有些领导者似乎生怕自己权力太少太少,拼命地为自己揽活干。本来没有事,却又偏偏自己给自己找些事干,而且无论大事小事都极力想去看一看、管一管。好像他不去告诉别人,别人就不知怎样去做似的,有的就是担心不经常过问一下杂事,别人就会忽略了他的存在似的。有这种想法的领导者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领导者如果担心自己权力少或权力小而去狠抓琐碎的具体事,势必会使其他人无所事事,显然成了混饭吃的多余的人物,领导者自己孤独的一个人转个不停。倒是别人悠哉悠哉地呆在一旁,像是观看猴戏的观众。虽也不住拍手叫好,心中却将你只当作被耍的宠物,又怎会把你放在眼里,记在心上呢?更不消说,因为你抢去了其他人该干的活,相当于剥夺了他的职权,反过来,他们又会联合起来,领导者本欲多捞些权力,终落得许多空头的权力,费尽心机,劳累一场也只会使自己的威信降低,原来的权力也相应随之下降,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说,该放手时就放手,轻轻松松为职守。

智慧铭:

很多精明能干的领导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常常在外旅行或出去打球,而他们公司的营业却丝毫未受不利的影响,公司的业务仍像时钟的发条机制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么,他们如何能做到这样省心呢?他们有什么管理秘诀呢?什么也没有,如果有的话,那只有一条:把恰当的工作分配给恰当的人。

让对方保住“面子

从孔子开始就很讲面子。有的人可以为面子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尤其是封建社会,对于广大妇女的要求更是如此。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像人一辈子必须要为了脸面而活。你可以想想如果连事业都不能保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还要那面子会有什么用处?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

人生就好像是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人生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时,或者说,在倒霉时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这就是屈的功能。从而以屈求伸,来等待机会,再创生命的辉煌。俄国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就有向东侵略的倾向。很多入主张组织军队与德国一战,列宁却不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这是一种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就会被推翻。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时,必须要采取以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机会,千万不要急躁。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就应该暂时退后,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嬉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做大事。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危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说人类还不如动物吗?当然不是。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死要“面子”,“人要脸,树要皮”,为了他们所谓的面子,常常死撑硬顶,不肯屈、不肯退让、不愿认输,结果到最后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虽然面子重要,但是如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了,连事业都不保了,留着再光鲜的面子又有什么用呢?人活着其实就这么一回事,几十年的光景,不能考虑得太多,不能这也顾忌那也顾忌,不能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活得也窝囊,过得也痛苦。

从古至今,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面子。只不过有时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时则是为了别人面子。甚至男人为了面子宁愿选择死亡的例子有很多。古语中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在古代战争中,每位将士被俘虏后遭到敌人的戏弄时最喜欢说的正是士可杀不可辱。你要么就杀了我,要么就不要玩我。如果你玩我,那么我活着没面子,还不如死去。俘虏们为了面子而选择死亡,这种行为是高贵的,比什么都值钱。一代英雄项羽的乌江自刎就是个为了面子而死的典型例子。他打了败仗后跑到乌江,本来他是可以乘坐渔船逃回江东的,但他放弃了。因为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面子回去面对他的乡亲父老了,结果他选择了自刎。他的死成全了他的面子,成全了一代枭雄的气节。

所以,中国人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不能不给面子,不能扯破脸,更不能颜面扫地。显而易见,面子是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如今,生活中爱面子的人很多。例如朱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日朱先生和侄儿去购物,见着需要的东西,大家都想买。侄儿刚参加工作,连吃饭尚还紧张,自然没钱可掏了,朱先生亦不想再做冤大头,就没有如昔般积极付帐。售货员机警:″一看你就是有钱,有地位讲义气的人,那点小钱你还在意"一句话噎地朱先生半天喘不过气来,尽管要花朱先生五百多元钱,但为显示自己有义气,也只好把手缓缓地伸向钱包。  有时朋友相聚, 朱先生一向不胜酒力,但朋友一句″这点面子也不给吗?″一杯下肚;几轮下来,稍有推辞就被说成是没有酒品,这多失面子呀,于是乎,牙一咬,心一横,又是一个底朝天,那样子就如英雄含笑赴刑场般大现凛然之气,回家后却头重脚轻,痛苦不堪。  朋友有事相求,朱先生明知出于自己能力之外,但一句″咱俩什么交情,这点面子你能不给″,便杀头成仁,舍身取义。四处奔走,求爷爷、告奶奶,事一办成,人也轻松大半。

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面子”的含义不一而足。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

智慧铭:

中国人很奇妙,可以吃闷亏,可以吃暗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所以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很多善于运用糊涂智慧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宁可高帽子一顶顶的送,既保住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欢而散。

如何让人接受你的意见

古代一些喜欢游说君王的谋士们,灵活且机警,如果不自傲,往往是可以达到成功的。危言、直言不易被其接受。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义动人往往就可以产生非同寻常的效果。

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死了,赵太后便临时管理起了国政。到了第二年,秦国派兵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很是危急,赵国就派人向齐国请求救兵,但齐国说:“必须让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我国来当人质,我们才能出兵。”赵太后心疼自己的小儿子,不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都来劝谏,然而赵太后就是不听,她还下令说:“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一定要朝他脸上吐唾沫。”如此一来,谁也不敢去劝谏了。

左师触龙见国情十分危难,便想了一个计策,前去会见赵太后,赵太后见了触龙,顿时显得很生气。然而触龙却故意走得很慢,而且东拉西扯地和赵太后说了些闲话,这才使赵太后稍微和气了一些。接着,触龙又说起自己的儿子,意思是想为儿子谋求个差事。赵太后高兴地答应了,触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接触正题,谈起了长辈该如何爱护儿子的道理,赵太后因为已经消了气,所以对这些道理也听得入耳了。触龙说,为儿子着想,不能光看眼前,重要的是还应当考虑到他的将来,让他建功,这样才能够使他立业。到了最后,赵太后终于被触龙说服了,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到了齐国之后,齐国果然出了兵,最终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触龙就是运用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讲话技巧最终把赵太后给说动的。我们可以想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巨大力量。

一个严寒的冬天,在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脖子上面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双目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路经此地的诗人乞讨。诗人囊中羞涩,面露难色,他思忖片刻,说道:“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帮助你。”说完,他顺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这句话。

路过乞丐面前的行人在看到这块牌子之后,顿时在内心涌起一种酸楚的滋味,纷纷施舍这位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也因诗人写的那行字而博得了众多人的同情与施舍。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诗人善于利用人们的“情态心理”,从而唤起了人们的态度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一句合乎情理的话语。对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有这样一个例子:蒋某学习一向优异,因父亲生意失败,欠下很多债,但父亲仍想方设法借钱让其读书,蒋某很懂事,不想读书了,以帮助父亲减轻压力。于是他的朋友知道后便对他说::“父亲生意失败,家里困难,这是现实情况,但你父亲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仍送你来读书,就是希望你能有出息,将来比他强,依我看,这是你父亲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笔投资,如果你现在不读了,我相信你父亲一定会很伤心。”蒋某在听了这番话语之后,很快振作起来,没过多久又成了年级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