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健康八大法则
11613700000022

第22章 心态乐观(3)

注意自己处理事的方式和方法,不要轻易地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发雷霆,给丈夫闹难堪。

3.在与别人谈话时,不要揭丈夫的短。有些妻子与别人谈起话来,很轻易地就谈到了自己的家庭,好像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自然而然地就把丈夫的一些缺点全说出来了,无形之中把丈夫的面子丢尽了。

4.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丈夫的不是。父母在孩子的眼里是完美无缺的,如果妻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丈夫的不是,就会严重影响丈夫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如何克服婚后厌倦心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自我价值的追求,女性的解放和独立,现代人面对婚姻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开始注重婚姻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陷入了“爱情厌倦”症中,导致离婚率明显上升。那么,如何克服婚后的厌倦心理呢?

1.制造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注意保持婚姻生活的新鲜与活力。夫妻生活时间长了,双方对另一方的生理特征、个人品行、生活习惯、为人处世都已太了解、太熟悉了,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神秘感了。

2.尽量使家庭生活丰富多彩。

3.经常赞美对方。长时间的婚姻生活里,双方都渐渐地不再矜持,也不再进行印象整饰,各自的缺点和毛病都不断地暴露无遗。自然,彼此在对方心中的形象越来越也差,于是彼此开始贬低对方,看不起对方,对神圣的爱情不再崇拜。

4.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

5.善于体察对方的心理。

6.注意彼此扬长避短。

7.正确适应对方的个性。

8.学会共同考虑问题。

9.降低对爱人的期望值,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10.注重两性生活的和谐。

11.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和感受。在婚姻生活中,如果一方不与另一方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和感受,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又会转成对婚姻的失望和抱怨,两人情感也就消失殆尽了。

12.多注意沟通交流。夫妻间的和谐关系是靠思想信息的交流而形成并维护的。它包括相互的尊重与欣赏,夫妻若缺乏情感交流,其隔阂便会渗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双方渐渐疏远,有相互看不惯到相互的厌倦。“爱情厌倦”心理由此产生。

13.处理日常生活的任何事情,都要优先考虑到爱人的正当感情需求。只有当你把夫妻情感看得重要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才会平衡稳固。

14.好好地经营爱情。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爱情银行,是蒸蒸日上还是濒临破产,要看两个人如何经营。经营爱情的秘诀在于不断储蓄。储蓄爱情要积跬步而成千里,积细流而成江河,哪怕是一笔小收入也要争取,哪怕是一笔小支出也不要轻易拿出,坚持下去就是可观的财富。

会教子的父母更健康

当我们把教子和健康这两个概念扯在一起后,我们都可能有不少感概。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的话题。毕竟我们中的多数人都免不了做父母,毕竟我们都期望自己能够永远健康,尤其是到了中老年依然能够健康,快乐,所以,这个话题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严肃而重大的人生话题。

不少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父母,待孩子稍大一些,他们的烦恼和痛苦就开始与日俱增,尤其是到了中老年,他们常常恨铁不成钢,以泪洗面,在悔恨和愤怒之中悲惨地度过了余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的增强,父母再想教子已晚,只好看着孩子生气,自己在烦恼之中煎熬度日,如此,怎么能够快乐?怎么能够健康呢?

而那些非常重视用科学的理念教子的父母,他们的幸福与日俱增,也许他们的一生并未取得很令自己自豪的成就,但他们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安慰,看着长江水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兴盛的局面,他们往往比其他的父母更有成就感,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人有了孩子之后,不自觉地常和他人的孩子相比,年轻的父母比谁家的孩子更聪明、漂亮、可爱,中年的父母比谁的孩子更上进、更有出息,晚年的父母比谁的孩子更有成就,更孝顺,如果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人,难免恨孩子,恨自己。那么,为人父母,又该如何教子呢?这里简略谈些要点。

1.晚教不如早教。成年以后的孩子已经具备较成熟的价值观和性格,父母想塑造的余地已经不大。所以,对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比成年以后更重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时期,身体、心理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父母要以引导为主,不要过分强加给孩子什么。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又比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更重要,其中三岁以前的早教更是重要。还有胎教也非常重要,让孩子接受较丰富的声音、光感和触摸互动,非常有利于胎儿的智力发育。而这种作用往往到了孩子出生以后,就能够逐步体现出来。

2.教子不必急于求成,像做其他事一样,要养成习惯,贵在坚持。一天认一个字,两天背一首儿歌,一天懂一个道理……这样如果坚持下去,孩子的进步就会非常惊人。

3.教育的内容,教育的量,教育的进度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相机安排。

4.父母和子女之间要自觉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并不是说父母与子女间没有距离,与此相反,应该提倡一种父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孩子形成距离,给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由家长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为人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实践中才能够学到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要自动日益拉大,只有给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孩子才能成就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做事能力的人。

5.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投入更多一些。在初为人父母的年轻家长心里,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基本的生理要求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心理要求。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作为父母要时刻想着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在婴儿期,父母应该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语言、动作等方面投入较多的关注;在幼儿期,父母应该对儿童的独立意识、探索活动、社会交往有更多的敏感和反应等。“关注到位”是父母需要增强的意识。到了青少年时期,要注意引导孩子健康的心理需要。

6.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身教的作用往往更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对孩子寄予很高的希望,甚至把孩子的成功与否看作是自己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之一,由此而放弃自身的努力与进一步发展。但是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如果父母自己不看书读报,却要求孩子天天认真学习;家长自己不懂礼貌,脏话连篇,却要求孩子不可以骂人、撒谎。如果这样对自己和孩子的要求用两套行为来衡量,对孩子的教育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从自己的行动开始,如果父母注重自我发展将会对孩子的人生态度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而且是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7.变教子焦虑为教子信心。初为人父母,或者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时,有一些焦虑是正常的现象,会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可以向长辈或专家请教教子经验,阅读有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书籍,在实践中以积极的心态来加以调适,减轻焦虑,增强信心。

只要您重视科学教子,像重视自己的事业一样,像当初追求自己的恋人一样,愿意投入智慧、激情和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为合格的父母,快乐健康的父母。

远离育儿焦虑症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许多父母惟恐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育儿焦虑症。对孩子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强输硬灌自己认为孩子应该掌握的知识;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作比较;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某一方面有了差距,就会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想方设法让孩子被动地接受自己的调教。结果孩子的发展并非完全能让父母满意,父母们就会感到很难过,就会为孩子的未来产生这样那样的顾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长得太矮了,稍遇一些不顺还是特别担心。自己如果由于工作忙,照顾孩子少了点,就特别地内疚,以为这样严重地对不起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过度关注,种种担心和顾虑就会严重地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为远离育儿焦虑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缓解自己的情绪,要相信凡事都有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的教育起到的应是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把知识强输硬灌给他。

2.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时,不要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毕竟孩子性格及情绪的培养更为重要。

3.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孩子独立能力强了,事事不必你来帮忙,增强了对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信心,也就减少了自己的焦虑。

4.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舒服或者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知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就不会因盲目猜测而加重自己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