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懂经济30几岁不受穷
11606700000007

第7章 职场经济学,让你晋升加薪双丰收

(第一节 慎重择业很重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人生的关键点选择时要慎之又慎,避免作出错误的决策。择业是人生的关键点,尤其对于男人来说,选择职业对于一生的发展很关键。而今天,女人和男人以同样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职业,因此,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要谨慎,因为抛弃原有职业的成本太高。

生活百态

在北京某大型招聘会上,名牌高校毕业的小江向一家汽车公司申请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岗位。他学的是机械专业,大学期间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毕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换了好几份工作,从事过医药、空调、手机等产品的销售,上一份工作是在某化妆品公司担任品质主管,但是没有机械工程师方面的工作经历。

招聘负责人看了他的简历后表示,如果他毕业后从事过机械工程师方面的工作,那他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选,公司也会给予很高的工资待遇,但是因为他缺少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公司不会录用他。小江只能与这份好工作失之交臂。

经济学一点通

很多人都像案例中的小江一样,由于没有长远打算,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情况之下,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定位又要费很大力气,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当前就业市场上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什么挣钱就做什么。由于就业压力大,许多人随遇而安,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这些都是人们忽视职业选择的原因。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但他最倾心的事却是作曲。在伯恩斯坦年轻时,他师从美国最有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附带学习指挥。他很有创作天赋,创作出了很多不同凡响的作品。

就在伯恩斯坦的作曲才能逐步得到发挥的时候,他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发现,力荐他担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伯恩斯坦由此一举成名。在此后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伯恩斯坦几乎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名片。

但伯恩斯坦深知自己更热衷于作曲。闲暇时间,他总把自己关在屋里作曲。虽然创作的欲望不时地撞击着他,但他再也找不到作曲方面的活力和灵感,除了偶尔闪现的灵光,他得到更多的是深深的失望与苦恼。他在作曲方面的才能似乎江郎才尽了。

“我喜欢作曲,可我却在作指挥”,这个矛盾一直折磨着伯恩斯坦,他的大半辈子都活在苦恼和矛盾中,直至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抛弃原来的职业而重新选择职业的成本来自多方面。一旦你从事了某种职业,如果半途而废,重新择业,以前所花的时间等于白费。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具有继承性,能够对新的选择有所帮助,抛弃旧的职业就不是一个完全的浪费。但从事新的职业毕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竞争异常激烈,任何时间上的浪费都将使你处于不利的境况。

另外,成本来自他人对你的判断。你的经历造成了别人对你的判断,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你从事过某种行业,人们就会认可你在这个行业的工作能力。对于你要从事的新的行业,除非你花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证明了自己的资格,否则其他人对你在新的行业的能力便不能认同(这是人们的常规思维,我们不能责怪)。

我们不是说大家不应当换行业,如果选择的某个行业没有出路,或者你不适合该行业,在某个新的行业里发展可能更有前途,那么就应当选择改行。我们要表达的是,择业时要谨慎为之,因为此时的选择虽然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但覆水难收——如果所作的选择是错的,要消除这种选择的成本往往比较高。

经济学关键词

定位,是指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如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人物在组织中的定位等。

趣味解读

择业需谨慎,尤其是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要进入哪个行业,否则以后再想转行就不容易了。

(第二节 让领导看到你的价值)

要成功,要作出骄人的成绩,要成就事业、创造财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本质应该是“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后面这个“人”就是那些在公司里最有地位和权势的人。

生活百态

汤姆是公司的首席摄影师,是老总心目中的“台柱子”。杰克是刚进公司不久的新人,虽然在摄影技术方面并不比汤姆差,但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是负责一些比较琐细的摄影任务。而难度比较高、比较艰巨的任务仍然由汤姆完成。

一次,公司接到一家四星级酒店菜品广告的拍摄任务,按照惯例还是汤姆背着相机前往酒店拍摄。由于汤姆使用数码相机时对光线的把握出现偏差,一直都拍不出让店方满意的照片,导致店方颇有微词。眼看生意就要黄了,这时杰克主动向领导表示愿意前往酒店完成这个任务,并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这件事后,杰克受到了领导的重视,渐渐成了公司主要拍摄任务的执行者。不久,汤姆辞职,首席摄影师的位置自然而然就属于杰克了。

经济学一点通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推崇如黄牛般默默无闻的苦干家。很多人也认为这是美称,是温暖的赞扬。纵观职场,黄牛者不在少数。他们总是埋着头踏踏实实地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甚至乐呵呵地接过同事强塞的活,抱着绝不给老板惹麻烦,什么问题都自己解决的心态。

可结果呢?眼瞧着别人风光无限,而自己始终灰头土脸,于是忍不住埋怨老天爷近视眼,看不见自己挥洒的汗水……接着暗骂老板有眼无珠,看不见自己的忠诚、勤奋、踏实、敬业和能力……可是他们从来不想一想如何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职场竞争是残酷的,聪明人总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价值,加重自己在团队中的分量和重要性,进而让自己难以被替代。如何加重自身的分量,从而让老板感觉“无法放弃”你呢?

其实这是战术上的策略问题,也是经济学的信息论问题。若老板根本不知道你所做的事,看不到你的成绩,当然也无从得出“你很重要”的信息。实际上,老板日理万机,如果你只顾闷着头干活,不与老板沟通交流,他怎么知道你究竟做了多少?

关键是你要主动起来,与老板之间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渠道。在工作中要懂得抓住重点,当你作出成绩,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时,要让老板知道你做得对、做得好,这样你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经济学关键词

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

趣味解读

一个聪明的人会在问题出现时抢在老板前面思考,帮老板了解情况,理清头绪,充当智囊,向老板传达出“我”很能干的信息。

(第三节 培养自己的稀缺竞争力)

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升,日趋激烈的知识竞争和发展竞争迫使年轻人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稀缺竞争力。因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想在职场上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培养自己的稀缺竞争力,增强自己的实力资本。

生活百态

孙海大学毕业时,其家人托关系让他进入了一个国有进出口公司。两年后,他离开这个公司,又进入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当时孙海刚拿了一个MBA学位,所以非常顺利地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在这家酒店,孙海负责人员聘用,工资及奖金的发放,公司制度的制订及对外联络等工作。酒店老板是个十分武断的人,不喜欢听到不同意见,而孙海为人直爽,对一些看不惯的管理问题总是直言不讳,为此,他不仅触怒了老板,还得罪了不少同事。工作很不顺心的孙海决定辞职。

孙海辞职后,发誓一定要找一份比原来更好的工作,非经理不做,但回应他的寥寥无几。

经济学一点通

生活中,像孙海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年轻人动辄换工作,频繁跳槽。当然,在金融危机的处境下,不同行业的公司都以减产、降薪、裁员等方式来化解危机带来的经营风险,无疑增加了就业的难度。那么,职场中人该如何顺利地度过经济寒冬,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好的发展?

答案是我们必须用“稀缺”来塑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才能化危机为转机。孙海的主要问题在于稀缺竞争力不强,虽然他具有MBA学位,却没有把这种“稀缺竞争力”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再加上频繁跳槽,行业和职位相关度均不高,所以他在职业竞争中无法形成自己的优势。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大幅度爆发以来,企业招聘需求随之呈现疲软状态,证券、银行、保险、房地产等招聘岗位数量与往年相比也大幅减少,求职者找工作难度明显增大。职场中的大部分人也采取了相应的自救措施。据调查,有26.3%的人因金融危机推迟了自己的跳槽计划,有5%的人干脆取消了自己的跳槽计划,有近70%的人选择了做“卧槽一族”。

王梅去一家公司面试,当时部门经理对她非常满意,甚至聊到了公司一年能享受几次旅行等福利待遇问题,暗示她很快可以上班了,之后却没了动静。事实上,王女士的情况还不算太糟糕,有很多求职者甚至连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在旅游行业从事行政管理的张亮说,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投出的200多份简历,只得到3家公司的面试机会。“算了一下,发出简历和得到反馈的比率连2%都不到,现在找工作真的是太难了!”

因此,无论是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应该用“稀缺”来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增加自己的实力资本。

稀缺竞争力不是泛泛地了解一些知识和经验,至少在专业知识上,你要比同行知道得更多,做得比别人好。

如果你除了自身具备一技之长外,还能够以一顶三,身兼数职,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可以兼任其他岗位的工作,成为企业稀缺的复合型人才,那么你无论是面对求职还是在企业中,都能减少被别人替代的几率,你的职业安全指数才能更高。

如何打造自身的稀缺竞争力,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人才呢?

1.制订职业规划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制订出稳健的职业策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清楚判断出自己能够胜任什么类型的工作,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和目标,以免让自己淹没在失业的浪潮中。

学习是提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无论是对与工作有关的专业技能进行针对性培训,还是向身边的人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让自己有所积累,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当核心竞争力足够强大时,才可以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提升核心竞争力

经济学关键词

稀缺,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

趣味解读

21世纪,什么最稀缺?——人才!所谓的人才,并不一定要求你知道所有的东西,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有专才,并且肯干肯吃苦,那么你就是稀缺的那个,也就是最有潜力的那个。

(第四节 加薪需要理由)

在向老板提出加薪要求之前,先作一下自我价值衡量,比如说你在这个职位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你对公司的发展有没有大的帮助。

生活百态

小王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从事前台接待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因工作出色被调到销售部。

一年多过去了,小王的工作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可令小王苦恼的是她的工资却没有变化,新员工在试用期的工资都比她的高。虽然老板也承诺过给她涨工资,但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给她涨工资的迹象。

小王感觉很委屈,但她不知道如何向老板提出加薪申请。

经济学一点通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抱怨:做的都是同样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工资相差那么多?为什么我工作四五年了,老板还不给我加薪?为什么晋升的是小李不是我,我可是比他先到公司的……

诸如此类的抱怨还有很多,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一则笑话:

甲:老同学,好久不见,你年薪多少?

乙:300万。

甲:那一个月有二三十万哦!

乙:是的,这是基本工资。

甲:不错嘛,做什么的?

乙:做梦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薪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现实情况中却总是让很多人失望,很多人总埋怨自己的待遇如何不好,却不问问自己的市场价值有多少。

随着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诸如“你值多少钱”、“你到底几斤几两”之类的问题已经不再“伤人”,相反,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大家重视。很多人都在问别人的同时也自我叩问:我到底值多少钱?这是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要想得到提升、获得高薪,就要弄清楚影响自己职场身价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不妨将自己看作商品,实现最大化自身利益。只要善于分析自己在所处环境的优劣,就能“自抬身价”,这就是职场价值。

我们处于一个时时对比、事事对比的时代,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经过各种考量。当商品市场化、企业市场化,甚至婚姻也市场化时,人才同样不可避免地要被市场化。像打造一件商品一样打造自己,建立核心竞争力、创造稀缺性,才能让你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

小王苦恼的原因归根于自身市场价值不高,想要得到加薪,就要给老板足够的理由,换言之就是先让自己达到“货真价实”,再争取更好的市场价值。关于如何抬高自身身价,人力资源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1.在市场上宣传自身品牌;

2.向老板展现自己的敬业精神;

3.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但不能徒有其表而缺乏实际才能;

4.尽量让自己“稀缺”;

5.让自己的能力实现与时俱进。

年轻人要明白,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能力的集合。核心竞争力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一,能够使自己在竞争中树立巨大的优势;第二,竞争者难以模仿或复制,体现个体特征。

经济学关键词

市场价值,是指生产部门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的社会价值。

趣味解读

一个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创造的。先升值再升职是职场人士的生存之道,也是施展自己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的途径。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如果不主动升值就意味着不断贬值,那么等待你的不仅不是升职,反而是被淘汰的命运。

(第五节 先定位自己,而后定位职位)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就必须参与社会分工协作,必须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这种有用的产品或有用的服务越多,获得的回报就越多,也就能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功。

生活百态

有一天,铁匠在路上偶然遇到总统。

他拦住总统问:你每天工作几个小时?

总统回答:8个小时。

铁匠说:我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我比你辛苦。

铁匠又问:你现在口袋里有多少钱?

总统说:我有1000美元。

铁匠说:我只有10美元。

铁匠十分不解,自言自语:“我比总统还辛苦,为什么没他富有?”

经济学一点通

有这样一个故事:

正在树下吃草的驴子忽然听见树上的蝉在唱歌,一下子被蝉美妙动听的歌声打动了。它想蝉一定是吃了什么与自己不同的食物才发出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的,于是,它便羡慕地问:“蝉小姐,你平时都吃些什么?唱出来歌声这么美妙!”蝉答道:“我平时只喝露水。”驴子听了心里非常高兴,它以为终于找到能唱出美妙歌声的秘诀,回到家后便也每天只喝露水,没过多久,它就饿死了。

驴子的可悲下场是因为它不清楚自己不可能与弱小的蝉一样只喝露水就能生存,它一味地认为自己只要照着蝉的方式就可以唱出美妙的歌声。其实我们也一样,有时,你无论怎么努力工作,也可能无法取得与别人一样的成功,其根源就在于天赋不同。

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偶然性,家庭背景、出生地、运气、机遇、性格等因素都可能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学看来,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或衡量标准是其获得了最大的人生效用,金钱或效益、权力或地位、工作、健康、爱情和家庭等都是其获得效用的手段。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先假设衡量职业发展成功的标准就是获得物质财富的多少。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拼命工作却只能勉强生存,而有些人付出很少而得到的回报却很多。后者或因继承家族遗产,或通过垄断和特权,或依靠机遇和运气,或凭自身某些天赋,从而获得了比他人更多的财富和成功。这些情形都是成功的外部条件,超出了经济学的分析范畴。

在不考虑外部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成功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两种行为选择:一是根据自身人力资本的变化选择了最能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工作岗位,即选择高效岗位;二是在已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尽力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即选择高效劳动。

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决定了一个人职业发展成功的高度和速度。我们假设人的资源只有时间资源,抛开工作环境、技术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就可以推论出一个人最快获得职业成功的条件——占有高端岗位,进行积极有效的劳动。这也是铁匠为什么没有总统富有的原因。

一个人的成功既取决于主观努力,也取决于客观条件,还取决于对客观条件的有效利用。因此,如果你想获得职场成功,不仅要依赖客观条件(比如你的人脉资源、资本实力、高效职位),更要依赖自身努力(比如积极主动的做事态度、平和的心态、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还需要有以下共同特征:

1.选择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人生定位(目标和方向)。

2.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能很好地把握住机遇,选择专业化水平或效率较高的工作岗位。

3.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选择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制度和技术环境,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

经济学关键词

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当消费的商品量增至某一数量时,总效用会达到最大限度,继续增加商品消费量,效用就不再增加反而会减少。

趣味解读

对于你不太擅长的领域,尽量避免花费力气,因为要从“不太胜任”进步到“马马虎虎”,其中所花费的力气和功夫,要远多于从“一流表现”提升到“卓越优秀”。

(第六节 团队分工,越具体越好)

团队活动会降低个人成就感,所以在参加团队活动时,原有的个人能力往往只能发挥一半的能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人多了反而处理事情的效率和能力却会变低。所以,作为领导者,在执行团队活动或下达任务时,一定要具体,给每个成员明确分工。

生活百态

问:如何才能让篓子里的螃蟹不往上爬?

答:放一堆螃蟹在里面啦!

问:傻子才会这么做呢!那不是全跑出来了么?

答:你才笨呢!只要有一只螃蟹想往上爬,其他螃蟹就会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爬出去的,连盖子都不需要!

经济学一点通

在团队合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能干好一件事,两个人则开始互相推诿,三个人就永无成事之日。经济学里,这种现象被称为“华盛顿合作定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人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比如,两个人之间只存在一种关系,三个人就会存在三种关系,四个人就会存在六种关系,关系种类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百个人的合力可能大于100,也可能小于1,因为人的合作不是静止的,它像不同方向的力量,互相推动时能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人都存在自私的一面,这也就决定了人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趋利性。有利趋之,无利避之,这种趋利性自古有之。利益导向一直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的,团队合作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对自身利益的取舍。

所以,我们要懂得在团队协作中明确分配任务,这样工作才能被更好地执行下去。

经济学关键词

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作为理性经济人,在作出任何选择时都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

趣味解读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只有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第七节 同事不宜做朋友)

职场的关系越简单越好,即同事就是同事,最好不要变成什么闺中密友,更不要和同事发展恋情,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分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生活百态

刘苏梅在以前的公司有个同事叫王琴,比她年长几岁,她一直把王琴当大姐看待,什么心里话都对王琴说,王琴也成天对她“小妹,小妹”叫得很亲热。年终评先进时,一直自以为表现良好的王琴居然没有被评上,于是她就咬定是刘苏梅这个当人事主管的小妹做了手脚,刘苏梅怎么解释她都不信,从此俩人形同陌路。

不久,公司内就有了刘苏梅的很多谣言,有的说她是因为跟公司经理有一腿才当上主管的;有的说她之所以在外面住是因为有个五十多岁的大款包养了她;甚至还有人说她几月几日请了一天的病假是因为要去医院做人流……当时刘苏梅真是气晕了,每天都是以泪洗面,不知道该如何去澄清自己,又担心越澄清越给别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要知道那时她还是个未婚的姑娘!

后来,刘苏梅只好跳槽到了另一家单位。如今,她与公司的同事们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上班准时到,下班准时离开。同事们谁都不了解她的私生活,但每个人都很尊重她,因为她的工作能力不差。她终于明白,同事是不适合成为朋友的,和同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最安全的。

经济学一点通

现代人大都在事业上竭尽全力,每天与同事在一起的时间大大超过家人。在职场上奋力打拼的人们该怎样处理好同事关系呢?很多人把同事等同于朋友。其实我们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同事之间理应有互相帮助之谊,但同时又存在成为潜在竞争对手的可能,其间利害关系甚大,所以同事不宜成为朋友。

朋友之间一般是纯友谊,一旦有了利益关系,朋友的感情也会变质的。而同事之间永远存在着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包括:升迁、加薪、责任等。只要你和同事间存在竞争的机会,就绝不要轻易与同事交朋友,因为难保哪天所谓的“朋友”就会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将工作过失推卸给你。

道理其实很简单,职场如同生意场,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人和人之间最终只有一种关系——利益关系。在一个单位共事,为了团队的目标,合作在所难免,但各人的利益目标也非常明显,最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同事之间难以交朋友和产生真正的友谊。

总之,和同事相处要掌握“三要三不要”,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职场友谊的同时尽量把风险降低。

三要:

1.要想别人对你好,你首先要对别人好

人与人的交往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个人,用心能换心,用牙则只能换来牙。

2.要保持人格上的平等

新员工需要老员工的指点,但没人喜欢被指指点点。

3.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什么场合下,用什么方式谈什么样的话题都是很有讲究的,不能仅凭想当然行事。

三不要:

1.不要谈论是非

尤其不要谈论上司和其他同事的是非短长,这本身也是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2.不要搞小圈子

如果成天只和特定的几个人打交道,容易给人以“小圈子”的印象,要和更多的人交流。

3.不要回避竞争

在职场,要把竞争看作是正常的、积极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

同事间的关系很微妙,同事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对手,我们要正视这一点,在真诚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常说不要把工作烦恼带入家庭生活中,同样,也不要把生活过多地带入工作中。

经济学关键词

竞争,在经济学上,竞争能够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鼓励竞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趣味解读

在职场上,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竞争,而这种竞争又不是一种单纯的真刀实枪的实力较量,而是掺杂了个人感情、好恶、与上司的关系等十分复杂的因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运动会”,表面上大家和和气气,内心却可能各打各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