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职场生存的六条做事显规则
(第一节 在基层: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虽然你身在基层,你的工作是那么微不足道,你也许还有许多的失落和怨言,但是你不能看不起你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劳动是那样的卑贱,那么你永远也不会从自己的劳动中学到经验和技能,也就永远不可能在工作中达到卓越。
一个人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如果没有特殊的背景或出色的创业才能,那么,其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就是——做个打工仔,而且要从最基层做起。一般人在这个人生的第一个转型期会感到不适应,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了那么多高深的理论,走到工作岗位上却被派做这么轻松的工作,真是小看了自己,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根本不把本职工作当回事。
事实上,无论是谁,包括那些叱咤风云的职场精英,都有一个以最底层做起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但是,谁能尽量缩短这个适应期,正视自己,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谁就能脱颖而出。
虽然你身在基层,你的工作是那么微不足道,你也许还有许多的失落和怨言,但是你不能看不起你的工作。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劳动是那样的卑贱,那么你永远也不会从自己的劳动中学到经验和技能,也就永远不可能在工作中达到卓越。
某著名中医学院的一名毕业生被招聘到一家中医院工作。众所周知,中医治病基本靠的是经验,现在很多中医学院的教授、专家都研究中医理论,但不会看病。该君也不例外,他本来想继续理论研究,无奈僧多粥少,狼多肉少,他只好“屈就”到一家医院。
由于医院主要缺乏的是一线的大夫、药剂师等人才,所以医院决定让他到门诊部实习,而他认为这简直是浪费人才,他想即使做不了理论权威,至少还可以做做领导什么的,可惜不用说能力、关系等要素,仅仅资历一项,就让他的理想遥遥无期。他非常后悔当初选了这样一个专业,但还是极不情愿地去了。
该君干了几天就觉得索然无味,那些古怪的老头、古怪的中药味道、形形色色的病人和怪病都让他非常不舒服。他整天怨天尤人,抱怨不休,笨手笨脚,几个月过去了也开不了一张像样的单子。
该君甚至当着病人的面把中医说成是巫术,把大夫气得全身发抖。这样互不欣赏的结果只有一个:走人。
在现代社会,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最卑微的,认为卑微的工作埋没了自己的满腹才华,以至于轻视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懒懒散散、得过且过,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成就的。
深处基层,就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毕竟,即使你在校园里学了很多高深的理论,但拿到实际工作中也许并不能立即被用上。所以你必须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了解整个工作流程,完善自身操作技能,这样,等你把该学的东西都学会了,学精了,就是你不向上级领导提升职加薪的事,恐怕领导们也会主动向你提了。
迈瑞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了一年,由于不满意自己总得不到公司的器重而闷闷不乐。一天,他气愤地对一个朋友说:“我在公司的地位和工资都是最低的,老板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要跟他拍桌子走人。”
“你把那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弄懂了吗?”他的朋友问道。
“还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工作,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明白,甚至包括如何书写合同等具体情节都弄懂了之后,再一走了之,这样岂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迈瑞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一改往日的散漫习惯,开始认认真真地工作起来,甚至下班以后还常常留在办公室里研究商业文书的写法。
半年以后,那个朋友偶然遇到他:“现在你大概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走人了。”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又升职、又加薪。说实话,不仅仅是老板,公司里其他人都开始敬重我了!”
绝大多数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不管在哪个领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蘑菇”期。在那段时间里,年轻人就像蘑菇一样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在不受重视的部门,做着打杂跑腿的工作),时常有“大粪临头”(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工作初期都有可能被派去做一些琐碎的基层事务。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句话需要你牢记于心:与其浑浑噩噩浪费时间,不如从你经手的每一件小事中得到成长。也就是说,即使处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我们也不要因位低而抱怨,更不能妄自菲薄,应该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只有这样,你才能破茧而出,飞向更加美丽的蓝天。
(第二节 处中层: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正人必先正己,得人必先得心。而要正人,必先正己;而要得心,必须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因为有的时候行动比诺言更动听,身教比言教更有效。中层领导者只有事先正己,用行动作出表率,以德服人,凡事才能取得主动权,从而赢取人心。
人们常说,领导者要德才兼备。可见作为领导者(当然包括中层领导者),“德”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当你节节高升之际,当你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时,更要注意修身养性,锤炼人品。须知,权力是一柄双刃剑,用得不好,既伤别人,也伤自己。只有学会使用非权力管理,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才会为自己搭建更高、更结实的成功阶梯。
《资治通鉴》上说:“人之慕名,好比水向下流,上面怎么做,下面就会怎么行。”行伍出身的赵匡胤,经历了诸方争伐的混乱动荡局面,深知“以身作则”的奥妙。所以这位欲有所建树的皇帝把节俭定为治国方略,自己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
一次,有人将蜀主孟昶用七彩宝石装饰的尿壶送给赵匡胤,赵匡胤很生气地将壶摔在地上说:“用七彩宝石镶成一个尿壶,那该用什么东西来盛食物?像孟昶这样奢侈腐化,怎么可能不亡国呢?”
赵匡胤十分注重国计民生,平日的开销降到最低,衣服经常是补后再穿,所用的乘舆都很简朴,寝宫中的帷帘都是只用青布包边,宫中帷幕也与普通百姓家没两样。赵匡胤为了让从简之风日盛,还经常把布衣等物赐给左右近侍。
赵匡胤不仅以身作则,力行节俭,而且还严格要求家人不能贪求奢华。一次,赵匡胤的姐姐魏国长公主穿了一件翠鸟羽毛做装饰的短上衣入宫见皇帝。赵匡胤见到后,很不高兴。他对公主说:“回去后把它束之高阁,别再穿了,从今以后,不要用翠鸟羽毛做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一件衣服能用去几根翠鸟羽毛。”赵匡胤正色说道:“此言差矣,你穿这样的衣服,宫中其他妇人必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鸟羽毛的价格便会上涨了。百姓见有利可图,便会大肆捕杀,那要杀伤多少翠鸟呀。你难道不觉得自己有错吗?”
还有一次,赵匡胤和宋皇后谈起节俭之道,赵匡胤说:“我大宋富有天下,即使宫殿全用金银来装饰,也不难办到,但既为人君,就要为天下百姓着想,国家的钱财怎么可以乱用呢?古人说以一人治天下,怎可以天下奉一人呢?如果全为自己考虑,奢侈无度,那么黎民又该怎么办呢?我还怎么去向他们传达命令,赢得天下民心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的时候,行动比诺言更动听,身教比言教更有效。中层领导者只有事先正己,以身作则,才能赢取人心,使下属们自觉地跟着自己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正己是首要的。赵匡胤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率先垂范,以此正人正己,赢得了天下民心。
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说过:“领导者作出榜样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当领导者在出勤方面作出榜样时,谁也不敢迟到;当领导者积极地、勇敢地忘我工作时,职员们也将效法他。”日本著名企业家士光敏夫也说:“实际上,部下们重视的,与其说是管理者的正面,毋宁说是他的背影。如果领导者以身作则,那么,即使他们不说话,部下也会跟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下级的领导,就是在实际行动中作出表率,而不是摆出某种正面的姿态。”
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塑胶集团,被誉为“塑胶大王”。王永庆从小家境贫寒,家里除了几间茅屋以外,几乎一无所有。王永庆小学没毕业就为生活所迫,到台湾南部的一家米店当小工,独自开始谋生。今天,王永庆虽然成了台湾巨富,但他没有忘本,常常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对此,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身教胜于言传。
王永庆到世界各地出差,既不乘专机,也不坐头等舱,而是坐普通舱,同普通旅客一样候机、排队登机。在他的企业中,由于他的率先垂范,职员们都以他为榜样,勤俭敬业。那些一年掌握几十亿营业额的副总经理、协理和部门经理们,都没有配备专车和司机。王永庆以身作则,给职员们树立了榜样,不仅节约了企业的利润,而且在职员的心目中树立了光辉的形象,赢得了职员的心。
正人应该先正己,这是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适合的道理。尤其是在现代组织管理中,中层领导者只有注重“身教”,处处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才能彻底征服下属,让下属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从而使领导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当然,作为一个中层领导者,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起到模范作用,要像赵匡胤、王永庆那样,在某些地方作出榜样,使职员有效法的标本,并形成一种威慑力,使每个职员都不敢马虎,无法搪塞、推卸责任。只有这样,组织的竞争力才会越来越强,发展也才会越来越快。
(第三节 做副手:恪尽职守,精心辅佐)
副手应尊重“一把手”,在各方面维护好“一把手”的权威,支持“一把手”的工作,恪尽职守,精心辅佐,做到既站好位,又不越位、空位,理智扮好自己的职场角色。
所谓“副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副总”之类的角色。一般来说,凡是有“一把手”的地方,就有副职领导(即我们常说的副手)。
在一个领导班子中,副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因为副手在领导群中发挥着承上启下和分工负责的关键作用。但是,因为很多副手不能把握住自己的角色特征,所以在实际领导工作中经常陷入角色误区,扮演不好这个角色,以至于使自己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毫无疑义,“一把手”是领导班子的核心,副手起辅佐作用。所以,副手应尊重“一把手”,在各方面维护好“一把手”的权威,支持“一把手”的工作,恪尽职守,精心辅佐,做到既站好位,又不越位、空位,理智扮好自己的职场角色。
1.做好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
作为一名副手,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像演员一样去扮演角色。不是把角色变成你自己,而是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只有这样,你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成功的副手。而一旦角色定位不准或不清晰,就容易造成角色错位、角色越位、角色不到位或角色迷失等不良现象。其结果往往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费力不讨好。所以,副手要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地位,尽职尽责,力争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与上级领导鼎力配合,使自己最终成为事业上的佼佼者,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1979年,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在竞选失败后出任里根政府的副总统。在里根执政8年期间,布什在内政外交上鼎力相助,得到里根总统的信赖和器重,被称为“最好的副总统”。
布什成功的原因,就是他找准了自己的角色。美国副总统有协助总统管理各种国家事务的权力和义务,可以参与国家的各种重大决策,并为其负责,这是副总统的职责权限。布什很清楚,副手就是他的角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必须信任、尊重总统,与总统保持步调一致,同时还要甘于寂寞,乐于补台,诚于辅佐,善于尽职不越位,一切以总统的原则为原则。
2.切忌“越位”,树立优良的“副手意识”
作为副手,一定要树立优良的“副手意识”,对自己的实际权力进行约束和控制,随时随地地防止和纠正自己“越权”。这就要求副手务必做到克服以下“四过”,即对人对事要求过严、过高、过细、过急;坚持“四少”,即对微观工作少听、少问、少说、少做;运用“四法”即座谈法、沟通法、谈心法、闲聊法。如果能够做到以上这些,副手就能够较好地防止“越权”现象的发生,能高屋建瓴地做好本职工作。
3.维护好“一把手”的尊严和威信
维护个人尊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任何“一把手”的一种本能。这既和一般人所具有的自尊心相关联,又和上级的威信有关系,是上级提高威信、实施领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副手必须承认上级维护自己尊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要伤害上级的尊严。
因此,在向“一把手”提建议时,最好在非正式场合谈,以非工作角色谈,在私下谈,这样一般不会损伤“一把手”的尊严,“一把手”也不会有丢面子的顾虑。反之,则很容易触动“一把手”维护尊严的本能,或引起他的抵触情绪,产生戒备和反感心理,甚至还可能误会副手的行为具有权力斗争的目的,这样往往会给领导关系的沟通和工作的开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第四节 对上层领导要立“信”)
人无“信”不立,尤其是在职场中。一个值得上层领导信任的人,最终一定能够赢得上层领导的赏识,继而肩负重任,成就辉煌的工作业绩。
对一个人的事业生涯来说,上层领导是至关重要的人。他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成为你上升的阶梯、指路明灯或助力器,也同样可以成为你最大的拦路虎或绊脚石。所以,作为一名职员,和上层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生涯中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那么,作为下属的你,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如何同上层领导搞好关系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信”,即加深上层领导对你的信赖,让他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值得托付的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年轻人身上。
他是某公司的一位客户,前往一事务所咨询的时候,他总是抱怨自己不受重视,抱怨公司过于守旧,薪资调整和升迁都论资排辈,年轻有作为的人没有用武之地——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挫折感,他决定离开这家公司。于是,事务所的人员给他讲了加西亚的故事,他认真听完后陷入了沉思。
“我懂了!我之所以不为老板所欣赏,并非我没有才华,也不是我不善于沟通,而是缺乏那种值得信任的品质,因为老板并不认为我可以独立将信送给加西亚。”
他开始反思,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喜欢自我表现,承诺过于随意,逞口舌之能,做事有始无终……于是,他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整,工作态度大大改观了。
经常回顾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上级领导信任,如果不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会作出一些难以让上级领导产生信任感的行为和举动?这么做值得吗?如果当时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工作,事情的结果会不会更好?
人无“信”不立,尤其是在职场中。一个值得上层领导信任的人,最终一定能够赢得上层领导的赏识,继而肩负重任,成就辉煌的工作业绩。
五年前,同学甲和同学乙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到南方,通过招聘会到了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负责某种办公软件的设计开发。
坦率地说,这个公司规模太小,连老板在内是“七八个人来五六条枪(电脑)”,是国家允许注册该类公司中最小的,执照上写得清清楚楚:注册资金10万元。他们之所以愿意去,一是背井离乡急于安身,二是因为老板给股份的许诺。老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看上去完全是一副书生模样,态度很诚恳。可是进去才知道,连这10万元可能都有水分,仅从他们的办公条件就可以判断:一间废弃的地下室,阴暗、霉臭、潮湿,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电脑上都要罩上厚厚的报纸才行。连个厕所也没有。出门就是大排档,油烟灌进来,熏得人流眼泪。他们的产品市场前景看起来很好,但资金的瓶颈随时可能将美好的梦想扼杀于萌芽状态。最要命的是,产品没有品牌,只好赊销,迟迟收不回来款,资金储备少,公司连职员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由此可见,这样的公司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很难竞争。
三个月后,同学乙动摇了,劝同学甲也不要干了,有的是好公司,干吗在一棵树上吊死?股份?老板连他自己都无法自保,哪里还有股份给你?
实话实说,同学甲也有些动摇,但是一看到老板每天没日没夜地奔波和诚恳的眼神,又不忍开口了。谁不知道创业的艰辛!老板也是迫不得已。自己过生日的时候,老板在自己的家里为他过,亲自下厨,说了很多抱歉的话,想起这些,他就不忍心走。他想,反正自己还年轻,就算帮帮老板吧。即使以后公司垮了,也算积累点儿人生经验吧。同学乙骂他傻,摇摇头自奔前程去了。同学乙走的那天,老板还是借钱为他发放了全额工资并为他饯行。令老板感动的是同学甲居然决定留下来,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哥儿们。
不久,公司资金链条断裂,濒临绝境,留下的几个人也走了,只剩下同学甲和老板两个人。看着老板年轻而憔悴的眼神和孤独而坚定的背影,同学甲反而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他原本也是个不愿服输的人,这时,他对公司的使命感和老板已经没有区别,他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和老板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精益求精,将产品做好。老板对他说:“委屈你了,哥儿们。”他乐观地说:“什么也不用说了,只要你一天把公司开下去,我就一天不离开这里。”老板眼圈红了,他们同吃同住,无话不谈,成为真正的患难之交。此外,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下围棋。工作之余下下棋是他们最奢侈的享受。
半年后,老板筹措到了新的资金,公司重新运转。他们的产品由于质量好,买家愿意先付款了,公司局面开始峰回路转。他们还成功地说服一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出钱,推出一种早就被他们认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新型办公软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软件的研制中去,常常吃住都在地下室,半年后终于推出了完美的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他们终于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接下来,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壮大,仅短短的几年工夫,就成为行业内大名鼎鼎的软件公司。同学甲也被提拔为公司的副总兼技术总监,月薪可以拿到2万元。
年终,老板和同学甲同游了澳大利亚。在遍游了风景,遍尝了海鲜之后,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海滩晒着日光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老板禁不住热泪盈眶。他问同学甲:“老弟,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支撑下来吗?”同学甲说:“因为你是打不垮的,否则我也不会留下来的。”老板却说:“不,其实当人们纷纷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就想关门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当时已经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了。可是你让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证明我还有希望,反正我已经一无所有了。感谢你!在我想躺下的时候,总有你这双手在拽着我走。我知道,当时如果你走了,我肯定崩溃了!”为了感激同学甲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带给他的光明、希望和勇气,老板给了他40%的股份!
身为一名下属,你应当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此赢得上层领导的信赖和器重,让上层领导在面临重要的工作项目时,能在第一时间想到你,给你更多表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会更容易在组织内脱颖而出,成为人中之杰。
(第五节 对平级同事要求“和”)
“同事”一词我们可以解释为“为共同事业一起努力的人”。这意味着同事之间要讲究以“和”为贵,要同舟共济而非互相拆台。
中国古代学者一向强调宽厚待人、事物和谐,提倡“和为贵”。因为他们明白,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大家和谐相处,就能形成良性互动,达到双赢。
其实,同事之间更是如此。在汉字中,许多词很有深意。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人叫“同事”,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同事”一词我们可以解释为“为共同事业一起努力的人”。这意味着同事之间要讲究以“和”为贵,要同舟共济而非互相拆台。
同事作为你工作上的伙伴,与你难免有利益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冲突,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和解。毕竟,你与同事同处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让任何一个人破坏了你的心情,说不定将来吃亏的就是你,而非别人。如果你能与同事和睦相处,那么在上司眼中,你的分量就会上一个台阶,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需要。和谐的同事关系能够让你和你周围同事的工作与生活都变得更简单、更有效。
但如今,很多职场人士认为,工作就是一场争斗,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只可能是竞争关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足取的。真正有眼光、有办大事能力的人从不把心劲浪费在斤斤计较上,更不会本末倒置地去与同事相争。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接着又在渑池会上巧妙地跟秦王争斗,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惠王见他功劳大,就提拔他做了上卿,地位还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这样一来,廉颇恼火了,他对人说:“我在赵国做了多年的大将,为赵国立了不少的战功,而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只靠说了几句话的功劳,就位于我上,我实在感到没脸见人。”他扬言:“我要是遇上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廉颇这些话后,就处处忍让,尽量不与廉颇见面。每天上早朝时,他就说有病,躺在家里不去与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碰巧遇上廉颇,就连忙让仆人驾着车子躲开他。蔺相如身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形都很生气,说蔺相如太软弱、畏缩了,于是大家都说要离开他。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并向他们解释说:“你们想想看,秦王那样威严,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众斥责他,我蔺相如再不中用,也不会单惧怕廉颇将军。我是在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我们的文臣、武将能同心协力的缘故。我与廉颇将军好比是两只老虎,两虎相争,结果必然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采取忍让的态度,正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安危呀!”
不久,这些话就让廉颇知道了。他感到既悔恨又惭愧,于是,为了表示自己认错改过的诚意,就脱掉上衣,背上荆条由宾客领着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一见蔺相如,廉颇就恳切地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意思是说:我这个粗鲁的人,不知道将军对我能如此的宽宏大量啊!
从此,蔺相如和廉颇这一相一将情谊更加深厚,终于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廉颇开始的“争”是因为他对蔺相如并不了解,同时,他这种“争”也是光明正大、讲究风度的。而蔺相如则以更为博大的胸襟和高风亮节把廉颇征服了,从而把他“争取”过来。他们这种君子之间的“争”与“和”,成就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在组织的经营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和”。组织的成功需要的是每个职员的通力合作,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前进,才能有洋溢着活力的、富有韧性和刚性的集体,才能使得组织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发展壮大。
王先生刚进入一家跨国公司做业务工作时,专业与工作潜质都很不错的他却要面对一个烦恼的问题:工作繁忙造成自己缺少知心朋友,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会不经意地压抑自己,结果经常发生冷场等尴尬局面,并由此影响到了王先生的自信心,干扰了他的正常工作。
部门经理发现这种状况后,为了及时帮助他克服上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帮助措施。最后,王先生消除了内心的焦虑,业务工作步入正轨,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得日益融洽了。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不仅是对军事斗争的描述,也是现代组织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一个仅在处理同事关系上就焦头烂额的职员,能够带来优秀的工作业绩吗?一个不团结的团队,你能指望它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吗?当然不能。
在职场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适应环境,与周围的同事和谐相处。只有当你真心地与同事和谐相处、真正融入一个集体、融入你生活的社会时,你才能体会到群体的智慧与力量,你才能更好地贡献你的才智并且分享到“和”带给你的财富、荣誉。
(第六节 对下级部属要讲“公”)
领导者对待下属一定要讲“公”,不可厚此薄彼、存私心。下属最忌领导偏心。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平对待每个人的成绩,或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个人所犯的错误,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离间的作用,孤立了被你偏袒的那一部分下属。因此会导致下属之间相互猜忌,矛盾重重。这样一来,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大大降低,这显然会给你的工作设下重重障碍。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作为一名领导者,如何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若想与下属和谐相处,领导者采取的一种最关键的姿态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要讲“公”。“公”即为公正、公平,对下属持之以公,是为人领导者胸怀博大的体现。
汉文帝有一次在中渭桥上乘马行走,一个人从桥下经过时惊了文帝的车马,文帝叫卫士把这个人逮住,交给张释之处理。
张释之说:“他违反了‘天子过,行人应停止行走’的法律,应当罚他钱。”文帝听后很不高兴,嫌张释之定的罪轻。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和百姓都要遵守的,应当如何处置要按照法律规定办,今天冒犯了天子,就不按法律办事,而要加重罪行,这样一来,百姓还相信法律吗?今天他违了法,已交给我处理,我是执法者,就要按法律规定处置。如不公平执法,天下的官吏使用法律都可以偏颇,这样一来,百姓还怎样行事呢?”
文帝很同意张释之的意见。由于严明法制,使得民心大顺,社会趋于安定。
管理工作只有得到下属的拥护才是正确的管理。治理组织如同治理国家,要得到下属的拥护才可以为组织创造效益。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公正精神往往遭到破坏,以至于用人以私成为满足个人私利的手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新讨论“用人要公道”的问题,力戒用人的自私和贪欲。所谓用人以公,是指使用人才时应当以组织整体目标或多数人的心愿及利益为目的。
1.用人不一定非得出于自己门下,而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拔、任用人才。
2.对内不偏袒亲属,对外不可以无视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
3.不把职位当人情私送给人。
4.按照职位要求选择人才,因位设人,而不能因人设位。
5.用人不应出于私心而损害集体的利益。
6.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未必可用,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也未必不可用。
7.任用人才出于私心,重用私人,那么不亲近、没有私人关系的人就会怨恨;使用人才有妒忌心、怀疑心,那么人才就不能安心工作。
8.能使用跟自己关系并不密切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领导者只有对下属讲“公”,下属才能有一种平衡感,才能有一种希望,才能有一种苦干精神。领导所制订的计划和策略才能让下属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否则,下属就会在组织领导者“私欲”的支配下,成为工作的机器。对下属讲“公”客观上能够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力量,因为公正本身就是检验领导者是否优秀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单位中有好几个领导,但是,当职员有什么矛盾时,总愿意去找某一个或两个领导去解决。问其原因,职员常常答曰:某某领导处理问题不公正,不愿找他。处事不公会引起下属的积怨,不仅给正常工作的开展带来负面影响,对领导者个人的前途也构成了隐患。为官公正,办事公平,这是当领导的基本素质。《新书道术》中说:“无私谓之公,不公为私。”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可见,公平之说,古已有之。公平之人,公平之事,在史籍典册中,更是不计其数。
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办事就很公平。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带刀进入皇宫,在宫门口站岗的监门校尉未发现,按照唐律,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都违犯了法律,可是,当朝宰相封德却说,无忌是一时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应当杀头。唐太宗居然点头同意这么办。
这时,戴胄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这样量刑不公平。他说,无忌带刀入宫,校尉没有发现,两方面都是由于一时疏忽,如果量刑,应一视同仁,怎么能重此轻彼呢?戴胄说得理直气壮,有根有据,唐太宗只好答应重新商议。而再次商议时,封德仍是力主原判,戴胄便据理辩驳,寸步不让,指出:无忌和校尉,论其过误,情况相同,而校尉是由无忌带刀入宫的缘故而致罪的,“于法当轻”。现在,轻罪反而重判,重罪反而轻判,“生死顿殊”,很不合理,坚决要求据法重新判决。唐太宗觉得戴胄说得有理,终于接受了他的意见,把无忌和校尉的罪都免了。
这里的几个人物,长孙无忌是国舅,又是开国元勋;封德是当朝宰相,大权在握,更有皇帝偏袒;监门校尉则不过是在宫门口站岗放哨的小官。戴胄自己也不过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可是他居然能秉公办理,坚持公平断案,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唯其公平合理,才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
领导者对待下属一定要讲“公”,不可厚此薄彼、存私心。下属最忌领导偏心。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平对待每个人的成绩,或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个人所犯的错误,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离间的作用,孤立了被你偏袒的那一部分下属。因此会导致下属之间相互猜忌,矛盾重重。这样一来,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大大降低,这显然会给你的工作设下重重障碍。
作为领导者,应该懂得:公平之心不可缺,这不仅是处事所必需的,也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更是一个领导者搞好上下级关系、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