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世中,如果以一种行为方式去应对所有情况,很可能会碰壁。而遇事不钻牛角尖,懂得灵活变通,才会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原则、不顾立场,而是要在坚持原则和立场的前提下,把握进退、调整的尺度。坚持的是原则,放弃的是形式,得到的是好结果。
遇事不钻牛角尖
很多时候,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是因为我们事先把事情想象得太简单,遇事时总是钻牛角尖,在没有办法解决时不懂得去变通。
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喜欢钻牛角尖,结果给自己徒增了许多烦恼。其实,我们应该懂得变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学会转换一下思维方式,那样就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而且,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让我们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我们的心情会更加舒坦,而且还可能发现,通往成功的道路其实有很多条。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放射性元素镭,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了四年,最初两年是粗笨的化工厂活儿,不断地溶解分离,最后两年便是分离镭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工作后,8吨的矿渣只剩下小器皿中的一点点液体,再过一会儿,就会结晶成一小块晶体,那就是新元素——镭!
当居里夫人抑制住激烈跳动的心,满怀希望地看着那只小玻璃器皿时,却发现自己4年的汗水和8吨的沥青矿渣到最后的结果只是一团污迹!如果换了是别人,也许会很生气,会把那个小器皿连同里面的污迹摔得粉碎!但是居里夫人却没这么做。当居里夫人疲倦地回到家躺在床上时,心里还在想着那团污迹,思索着失败的原因:“如果我知道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太在意了。为什么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小块白色或无色晶体呢?因为那才是我们想要的镭。”居里夫人自言自语着。突然,她眼睛一亮:也许镭就是那个样子,不像预计的那样是一块晶体。
她急忙返回实验室。还没开门,居里夫人就从门缝里看到了她伟大的“发现”:器皿中原来不起眼的那团污迹,此时在黑暗中却闪闪发光。这就是具有极强放射性的新元素——镭!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可以说,不钻牛角尖是她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有这么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个人要进屋子,但那门怎么拉也拉不开,为什么呢?”答案是:那扇门是要推开的。这个脑筋急转弯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遇事要懂得变通,换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不要钻牛角尖。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犯一些诸如只知拉门进屋、不知推门进屋的低级错误,就是因为遇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不会变通,爱钻牛角尖。有时周围环境变了,但我们却仍然固执一端,认死理儿,结果就会闹出笑话了。
刻舟求剑,就是一种刻板的、不知变通的思维方式。但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像那把剑,大船就好比周围环境,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我们却还在那里原地不动,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样,做什么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学会了变通,许多事情都能变不可能为可能,都能变坏事为好事,关键问题都在于求“变”。只要我们懂得变通,前途就会柳暗花明。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一味地钻牛角尖,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生存智慧
我们应该懂得变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学会转换一下思维方式,那样就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不妨灵活变通一下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意孤行,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样费尽辛苦,最后却没有取得一点效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绝对“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人。既然没有什么结果,那还是及早变通为妙,不会变通者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你在事业上属于“明知不可而为之”的那类人,那你最好“回头是岸”。
约翰是一个热爱生活、敢于冒险、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别人常常羡慕和赞扬他的胆量。但约翰刚开始并不是这样,小时候,约翰经常被小伙伴们耻笑为胆小鬼,他不敢做任何事情,只要是可能受伤的活动他一概不敢参与。为了改掉自己胆小的毛病,他参加了几次发挥潜能的研讨会,然后又参加了一些新的运动,并从这些运动经历中得知,其实有很多冒险活动自己都可以完成,只是需要改变一下自己。
约翰深刻地明白,自己由于胆小而处处受限,他决心把胆小的不良因素驱逐出自己的思想意识。直到有一次高空跳伞,他想借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究竟是不是胆小鬼。当飞机攀升到1.3万英尺的高度时,约翰看着那些不曾经历过跳伞的队友们,多数人都极力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恐惧,为了面子,他们故意装作兴致很高的样子。可是,现在的约翰已经不再恐惧,他只是把今天的跳伞活动当作一次娱乐。当他顺利完成了跳伞的全过程以后,看到其他队友的表现,他彻底认清了自己:自己已经不再是个胆小鬼,而成为一个敢冒险、有能力、热爱生命的人,他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每个人都会发生一点或者更多的改变。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挑战时,不妨为自己重新定位,就像故事中的约翰一样,不沉浸在一种思维定式当中,要重新审视自己,把遇到的困难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这样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同时也会收获很多。
有个青年,一直相信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天才。他从中学时期起就迷恋文学艺术,对其他的一切学科都以不屑的态度对待,因此数理化成绩总是很差。可是他在文学上却始终得不到大家的承认,他的文学道路漫长而又辛酸。现如今他穷困潦倒,还是那么笔耕不辍,他认为总有一天自己会像卡夫卡一样名扬世界,不知他这个四处碰壁的文学梦何时才能苏醒。
认为自己正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你的做法到底符不符合现实状况呢?单凭主观愿望而不知变通,必然是要四处碰壁的,就像死钻牛角尖的人最终会困在象牙塔里一样,不懂变通的人生必然是失败的。
所以,当你越往前走路越黑时,就应该对你的选择重新分析:方法对吗?路线对吗?为什么所走的路越来越窄?这时要重新思考:换一种方法,走另一条路,会不会越走越明亮呢?这就是变通,它能使你在“明知不可而为之”时重新观察、审视自己,让你热烘烘、乱糟糟的头脑冷静下来,去做更有把握的事情。
生存智慧
单凭主观愿望而不知变通,必然是要四处碰壁的,就像死钻牛角尖的人最终会困在象牙塔里一样,不懂变通的人生必然是失败的。
将计就计,出奇制胜
有一则关于孔子的后代孔文举的故事:
一次,孔文举以祖先孔子曾经拜李元礼的祖先老子为师的事,得出“我和您老就是老世交”的妙论,得到了众人的夸赞。
太中大夫陈韪听了心里非常嫉妒,想当众羞辱孔文举一番,便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孔文举听后,不慌不忙地应声说:“想必您小时候很聪明吧?”话音一落,众人大笑,陈韪非常难堪。
面对陈韪的突然进攻——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愚笨,孔文举将计就计,随机反击:“想必您小时候很聪明吧?”弦外之音即是难怪你现在这么愚笨。这让陈韪顿时哑口无言。孔文举的反击充分显示出他敏捷的反应能力和智慧。
由此看来,具体的情况下将计就计,很快地作出自己的正确决断,能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
当然,将计就计的方法并非只适用于以恶制恶,还可以应用到赞扬别人的地方。
谢仁祖幼年时,父亲谢锟常带他去会客。谢仁祖常常显示出奇高的悟性,大家因此经常夸赞他,说他“年纪虽小,也是座中颜回”。谢仁祖说:“座中如果没有孔子,怎么能识别颜回?”他的意思是:你们夸我,我也“借力打力”夸夸你们。你们说我是很有学问的颜回,那你们就是颜回的老师孔子,学问远在颜回之上。这样一来,大家都很高兴。
同样,将计就计也是一种策略。
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张绣,把张绣的军队围在南阳城内。张绣封住城门,坚守不出。曹操并不急于攻城,只是绕着南阳城观看了三天。三天过后,曹操召集军队,命令士兵在城西北角附近堆放干柴,扬言要在那里攻城。
张绣有一个谋士贾诩,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对张绣说:“我已经知道曹操的用意了,我们可以将计就计。我在城墙上看见曹操绕城观察了三天。他看城东南角砖土的颜色有新有旧,参差不齐,设置的障碍物也多半损坏了,所以就想从这里进攻。可他表面上却在西北角堆积干柴,故意制造一种假象,想骗我们调兵去西北角,这样他们会趁夜色从东南角向我们发起进攻。”
张绣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
贾诩说:“这事好办。明天我们可以派些身强力壮的兵士,吃饱饭,全部轻装,隐藏在城东南角的房屋内。然后让大批百姓扮成士兵,防守西北角。我们只管让曹军从东南角登城,等他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出,定可活捉曹操。”张绣觉得贾诩的意见非常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他的计策。
曹操也派人暗地打探城内的消息。暗探报告说,张绣把全部主力都调到了西北角,东南角十分空虚。曹操听了非常得意,说:“他们中计了!”于是命令士兵暗中准备好铁锹、铁钩和其他爬城器具。白天,曹军的军队只进攻西北角。深夜二更时分,曹操派人从东南角爬上城墙。等到大批曹军都入城了,只听一声炮响,张绣伏兵四起,曹操立即撤退军队,但为时已晚。张绣的军队奋力追杀,最终把曹军杀了个落荒而逃。
而出奇制胜,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制订了一份作战计划书,企图在中途岛与美国海军展开战斗,把美军赶出太平洋。但是美军情报机关截获并破译了日军的密码,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歼灭日本海军的行动计划。
就在日美海军都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部署时,发生了一个意外: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获得了美国海军的行动计划,并把它当作独家新闻刊发在报纸上。美国情报机关和日本情报机关知道后都很吃惊,立刻将这一突变报告给各自的领导人。
罗斯福得知此事后也大吃一惊,这么严重的泄密事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但是罗斯福毕竟是久经沙场,最初的惊诧之后,他马上冷静下来,心想:如果对这家报纸兴师问罪,必然惊动日本人,日本人就会取消中途岛的作战计划,更为严重的是,日本人会警觉起来,对他们的密码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倘若日本人更新他们的密码,美国情报机关只得从零开始重新工作。
最后,罗斯福果断采取措施:随便别人怎么说,我们都假装不知道此事。
罗斯福的“糊涂”,导致日军首脑也“糊涂”了,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是在耍诈,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破译日本的密码。于是日本军队不仅没有中止中途岛大战的计划,而且连密码也没有更新。最后在中途岛战争中,日本海军陷入了美军精心设下的圈套,损失惨重,日本海军从此在海上失去了优势。
所以,人要想获得长远的利益或发展,就要在必要的情况下将计就计,做出出乎别人意料的举动,才能出奇制胜。
生存智慧
具体的情况下将计就计,很快地作出自己的正确决断,能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
打破原有的行为模式
有这样一个实验:
6只苍蝇和6只蜜蜂同时被放进一个瓶子里,瓶子横放在桌子上,瓶底朝着窗户。在这时,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蜜蜂在瓶底不停地寻找出口,但直到筋疲力尽也没有找到出口。然而,苍蝇却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另一端的瓶口迅速逃离出去。
这不是因为蜜蜂笨,而是因为它们喜光的特性所致。蜜蜂认为,光线最明亮的地方才应该是出口,所以它们不停地做着“合理”的事情。然而,玻璃对蜜蜂来说,是一种非自然的神秘东西,蜜蜂从没在自然界里遇到过这种无法穿透的屏障。因此,它们越是理智,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让它们难以琢磨和无法解释。然而,那些笨拙的苍蝇却对事物的逻辑毫不在意,它们到处乱撞,却意外地逃了出去。
一些愚笨者总能在智者死去的地方得以生存。所以,苍蝇才能够意外地找到逃生之门,获得自由和新生。
这个故事绝不是寓言,而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的一个有趣的实验。韦克最后说:“这件事证明,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对变化。”
打破桎梏、不受拘束,这是一个出色的设计管理者信奉的真理。被称作“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设计公司”的公司,其创始人托马斯·凯利曾经说过:“就是一个鲜活的工作实验室,永远处于实验过程中。在我们的项目、我们的工作环境甚至我们的文化中,公司不断尝试新的方式。”他又说:“从大企业中我所学到的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当所有人都遵守规矩时,创造力就会消失。”所谓的规矩也就是像蜜蜂所遵守的“逻辑”,最后的结局只能是陷于困境。
韦克认为,在瞬变时刻赋予事物以合理性,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办法,如同上面那个实验里的苍蝇一样。这就是说,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假如你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灵活的智慧,而不是死板的智慧。
通过烧鹿骨来确定狩猎的方向的布拉多印第安人,才是拥有真正智慧的人。为何这样说呢?因为狩猎是布拉多印第安人从古到今从未间断过的一项活动,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关于猎物、追踪、天气和地形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他们只依靠狩猎队伍中富有经验的猎手的知识和智慧进行判断。但是,在外界环境发生巨变或遇到特殊情况时,布拉多印第安人便会抛开经验,改为信奉没有逻辑的“魔法”。从现代的理性角度来说,这样做实在是太可笑了,可正是这种没有逻辑的魔法却带来一些经验不能带来的新事物,使狩猎最后获得成功。魔法打破了固有狩猎模式的桎梏,导致了一个随机的变数,狩猎的方式便不会守着旧规矩不变,避免了经验主义可能造成的无效劳动。
死抱着以往的经验不松手,就是墨守陈规。也许,在这个变数太大的世界上,无序的行动要比有序的行动更有效。生命在于改变,有时不必要固守那些旧的行为模式。墨守陈规终致死亡,而学会根据环境去改变自己,可以为自己在绝望之时开创一条生路。
生存智慧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假如你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灵活的智慧,而不是死板的智慧。
适度低头,刚柔并济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而且还想幸福成功地活在世上,就要时时刻刻记住“低头”。因为我们都知道:要想经过一扇门,就必须让自己的头埋得比门框更低;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
对于成功者来说,他们无论是在讲台上发表演说还是乘机出访,总是微微低着头俯视脚下的人群,因为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成千上万的人们,总是高高抬起头向上仰视台上的成功者,因为他们站在低处。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适时地低头,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富兰克林曾被誉为“美国之父”,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去拜访一位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走路总是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不住地用手揉搓。
这一幕被这位前辈看到了,他笑了笑,对富兰克林说道:“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拜访我的最大收获。”
成熟的麦穗永远都是低着头朝着大地,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点。如果你是一个部门的主管,在成功的时候应该同成熟的麦穗一样,去欣赏和赞扬下属,即便他们只尽了微薄之力也要这样。学会适时地低头和承让,使人际关系达到一种平衡,这是一种谦卑的态度,更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勇敢的人,但是,认真想一想,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虽能得一时之利,却很难成为最终的成功者。倒是有些人,凡事忍让,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宽容,这种人跑得不快,但有毅力坚持到终点。
遇到挫折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路,或是暂时地妥协,尝试使用其他的方法,也许这样会让本来不好的僵局变成一个圆满的结局。有时候必要的妥协会让你得到意外的收获,尝试着去改变会出现另外一种好局面。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面对这些事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下面的故事对我们会有一些启发。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有才华,正是因为有才华,所以他为人非常傲慢,因此不论在什么单位,他都无法与大家和谐共处,为此他自己也十分痛苦。回想自己并不算长但却比较坎坷的经历,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准备重游故乡,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登上故乡一座山的顶峰并环顾四周时,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山的阳面生长着许多雪松和宽叶松,而山的阴面只有雪松。他带着这个疑问请教一个山民,山民告诉他:山的阳面阳光比较充足,积雪很快就融化,山的阴面积雪融化慢。雪松树枝弹性较好,当雪积累到一定程度,树枝就会向下弯一下,雪就落地了,这样雪松的树枝完好无损。而宽叶松的树枝就没有这么好的弹性,雪积多了以后树枝就折断了,因此很难成活。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年轻人心情开朗,捧起一把白雪擦了擦自己的脸,然后返回了单位。
在沉重压力下,不低头的人是有个性的人,但是一个会低头的人则是聪明的人。其实,有时候人就得示弱,以避锋芒,养精蓄锐,这与古人韬光养晦的道理是一致的。向人示威是人人都会的,向人示弱却是少数人才会去做的,因为这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对于一个眼睛只会朝上看,并且目空一切而从不懂得“低头”看路的人来说,终有一天要摔跟头,甚至会落入陷阱或误入歧途;总是头颅高昂,逞强好胜而不懂得弯腰的人,迟早会遇上挫折,被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学会低头,懂得低头并且敢于低头的人,才会事事顺利,一路走好。
在处世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刚强,一味地硬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只有做到刚柔并济,懂得“低头”,才能保护自己,最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压力积累到让我们难以承受时,我们需要像雪松那样弯下来,卸下重负,重新挺立,才能避免被压断的结局。低头,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有时候在一些事情上低一低头,这可以说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这句话里面便蕴藏着弹性生存的人生哲理。先辈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处世哲学: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然界的树木为了熬过严冬,还知道在深秋时节暂时褪去它那华丽的盛装,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倘若没有少年时忍受纨绔子弟胯下之辱的韩信,哪有后来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开国元勋?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当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要低一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只要学会低头并能刚柔并济,就能避免铸成大错,从而在人生路上走得又快又稳。
生存智慧
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勇敢的人,但是,认真想一想,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虽能得一时之利,却很难成为最终的成功者。
顺其自然勿极端
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与方向,因此顺其自然是长久之计。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与追求,然而无论如何,人是自然的动物,走极端是不可取的。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活得潇洒自在。
日本有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叫如水禅师。有一对夫妇,在如水禅师的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他们有一个漂亮的女儿。
一天,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可是见不得人的事啊,女孩的父母非常愤怒。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女孩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如水”两个字。
于是,这对怒不可遏的夫妻去找如水理论。听完了对方的辱骂,如水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就是这样吗?”
但事情并没有完,等姑娘肚中的孩子降生后,姑娘的父母竟毫不犹豫地将婴儿送给了如水。这着实是让如水禅师难堪的事。“一位出家的和尚,竟和民女通奸,还生了孩子,出的是哪门子的事呀?”街谈巷议就此议论纷纷。
虽然名誉扫地,但如水禅师并不介意,他没有做任何辩解,只是认真、细心地照顾着孩子。他向邻居讨求婴儿所需的奶水,买来各种婴儿用品,尽管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像受人之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处之泰然,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让那个孩子一天天健康、快乐地长大。
就这样过了两年,那位未婚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于是她便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了实情。她说,孩子的生父是另外一名青年,在附近工作。听完之后,姑娘的父母羞愧万分地去跟如水禅师赔礼道歉,然后抱回孩子。
如水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时仍然只是轻轻地说道:“就是这样吗?”
如水禅师这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为一些诸如坚强、果敢、毅力、勇气以及临危不惧等有着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词汇所困扰,如果我们按照这些词汇来行动,通常会碰壁。
我们的生活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在人生的航程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是是非非的风暴,此时我们在顺其自然的前提下还必须绕开是非,曲折前行,也许这样有些绕远,但却避免了一些伤害,这也是古人谆谆教诲我们的处世法则:“顺其自然,再以柔克刚。”
生活中,坚强与随遇而安同样重要。如果我们要与生活的法则对抗,一味地按主观愿望行事,那么我们就可能遭遇失败。因此面对生活的是是非非,我们有时不必一定要让自己身陷其中,试图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或无辜,殊不知,生活是很复杂的,有时候,许多事情很可能越想弄明白,反而越发朦胧难辨,就像人们常说的“越描越黑”。因此有时候,在一些并非原则性的问题面前,我们无须去澄清什么,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们选择顺其自然,事情就会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人生有时会充满痛苦与无奈,当我们和别人的见解产生冲突、彼此难以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应得的利益被人夺去,我们就会懊恼伤心……种种难以由自己主宰的苦恼,使我们终日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漫漫人生,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生存的最佳路径,在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时候,顺其自然恰恰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在人生历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坚强-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理性地体会人的自然需要,顺其自然地生活。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安宁平静的港湾,以停泊暂避暴风雨的生命之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存智慧
生活中,坚强与随遇而安同样重要。如果我们要与生活的法则对抗,一味地按主观愿望行事,那么我们就可能遭遇失败。
退步是为了进步
在竞争中,有时候为了进一步,需要先退一步,这是什么道理呢?打个比方来说,把拳头缩回去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看过拳击比赛的人应该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退一步,却能够达到前进数步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办事技巧。
春秋时期,重耳因为遭受陷害,被迫离开晋国。在逃亡过程中,他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时他就承诺说:“要是我当了国君,希望晋楚两国永远和好,但是万一两国开战的话,我一定会命令晋国军队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来报答楚国的恩情。”当时,楚成王笑了笑,并未当真。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公元前634年,楚国借口宋国投靠晋国,派成得臣率兵攻打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于是决定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这样,晋楚两国直接对上了。
这时,晋军的力量虽稍弱于楚军,且又远离本国作战,但已占领曹、卫两国作为基地,况且齐、秦已与晋国结成联盟,因而也很有实力。当晋、楚两军直接相对、正要开战时,狐偃对晋文公重耳说:“当初您在楚国为客时,曾对楚王说,万一交战,晋军一定退避三舍,现在可不能失信啊。”晋文公听了不语,身边的将领都纷纷反对。
狐偃又说:“成得臣虽猖狂,但楚王的恩情我们不能忘。我们退避三舍正是对楚王表示谢意,并非怕成得臣啊。”晋文公听狐偃讲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楚军见晋军退兵,以为晋军害怕了,就在后面追。晋军将士奉命撤退,见楚军这样嚣张、猖狂,不由得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败楚军。晋军一退就是九十里,待扎下营来时,成得臣派人送的战书也就到了。第二天两军对垒,都想借此一役置对方于死地。
晋军“退避三舍”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因此,晋军由劣势变成了优势,很快就大败楚军。
晋文公“退避三舍”并不是真正的退,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策略。这种策略起到了麻痹楚军、诱敌深入、争取舆论同情、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晋文公的最终目的还是进。有时候巧用“退”的计策,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期,有一次赵王派孔青带领大军救援禀丘。孔青是员猛将,加上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所以赵军一战大败齐军,击毙了齐军统帅,并俘获战车两千辆。战场上留下了三万具齐军尸体,孔青决定把这些尸体封土堆成两个大高丘,以此彰明赵国的武力。
宁越劝阻道:“这样做太可惜了,那些尸体另有用处。我看不如把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做可以从内部打击齐国,从而让齐军不再侵犯我国领土!”
“死人又不可能复活,怎么能从内部打击齐国呢?”孔青想不通。
宁越笑了笑说:“等齐人把尸体运回国,必然要花钱埋葬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府库里的钱财很快就会被用光,国力就会减弱,这就叫做从内部打击他们。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该坚守时就坚守,该进退时就进退。我军不如后退三十里,给齐国人一个收尸的机会。”
孔青大致明白了宁越的用意,但转念一想,又说:“但是,齐国人如果不来收尸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
“那就更好了,”宁越胸有成竹地说,“作战不能取胜,这是他们的第一条罪状;率领士兵出国作战而不能使之归来,这是他们的第二条罪状;给他们尸体却不收取,这是他们的第三条罪状。老百姓将会因为这三条而怨恨齐国的统治者。居于高位的人也就无法役使下面的人,而下面的人又不愿侍奉居于上位的人,这就叫做双重打击齐国!”
“好,还是您计高一筹啊!”孔青终于完全理解了宁越的良苦用心。
果然不出宁越所料,齐国因埋葬士兵尸体而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对外用兵。
宁越的主张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相反,似乎还有点软弱,在向齐国让步。殊不知,这“让步”里面却大有文章,表面上的退步其实换取的是更大的进步。
在战争中要想取得更大的胜利需要退避三舍,以求得更多的利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想前进,就要先做好退的准备。
开始时退让一步,结果得胜而归,这是得遂心愿的一种智谋。实际上,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那种一往无前、有进无退的人仅仅是表面上英勇,实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生存智慧
开始时退让一步,结果得胜而归,这是得遂心愿的一种智谋。实际上,有进有退,能屈能伸,这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能方能圆,方圆合一
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我方力量明显占优势,居高临下,采取行动以后,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时,就应该主动进攻;而当我方处在劣势的位置上,稍一动作就可能被对方“吃掉”,或者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时,就应该以退为进。
当然,以退为进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待时机成熟、成功条件具备时,便可由守转为攻。而方圆做人,能方能圆,是古人善用的处世手段之一。尤其对于那些权谋家来说,方圆合一更是他们一生当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是令诸葛亮也忌惮三分的厉害角色。
魏明帝曹驾崩后,托孤司马懿和曹爽,让他俩辅佐幼帝曹芳。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的排挤,于是称病在家。
曹爽见状,竟不问真假,日渐得意忘形起来。他提拔了很多自己的亲信,弟弟曹羲被封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并控制了宫廷京师的武装大权。曹爽见大权在握,日益胆大妄为起来。他天天和自己的亲信们吃喝玩乐,夜夜笙歌,出行时的车辆仪仗皆与皇帝出巡时一样,甚至还把宫中的妃嫔、乐师也带回家中寻欢作乐。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曹爽的所作所为逐渐被那些正直的官吏所不齿,而正在失去人心的他竟毫无知觉。
司马懿虽装病在家,但对朝政与时局却非常关注,他对曹爽的种种行为和渐失人心的情况自然都了如指掌。见时机即将成熟,司马懿心中暗暗高兴,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曹爽的亲信李胜要出任荆州刺史。临行前,曹爽派他假借辞行之名,去司马懿家中打探他的病情。司马懿深知官场上的事情,听说李胜来访,就向身旁的侍女嘱咐了几句。
李胜来到屋内,看到司马懿躺在床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进屋,司马懿忙挣扎着想要坐起,两个侍女马上一左一右扶起他,一个侍女递上外衣,司马懿颤颤巍巍地伸手去接,无奈手指无力,衣服竟落于地上。两个侍女忙弯腰帮他捡起,好不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用手指了指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探着脖子就喝,结果一边喝一边漏,弄得胡子上都是稀粥,前襟上还洒了一大片,邋遢至极。李胜看到后,忙往前凑了凑:“只听人们说您犯中风病了,想不到竟病得这么严重。”
司马懿缓了缓神,吃力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君屈任并州,并州接近胡地,您可要当心啊!”说完停顿了一会又断断续续地说:“恐怕你我不能再见面了,我把两个儿子师、昭托付给您,请您多照应。”李胜看他说错了,就纠正说:“我上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听了,故意偏偏头侧过耳朵问:“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次改口说:“我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不中用,耳朵也背,没听明白您的话。您这回到荆州任官,要好好立功啊。”又寒暄几句,李胜便告辞了。
曹爽得到李胜的报告,听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司马懿病重昏聩的老态,心中更是放松了下来,完全不把司马懿当回事了。司马懿用这种装聋卖傻的方法打发了曹爽派来探望病情的几个人后,见再也没有人来探问他的病况后,知道此计奏效,于是加紧了各项准备工作。
正始十年正月,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外的南山去祭扫明帝的平陵。曹爽、曹羲以及曹训掌握兵权的兄弟三人全部随驾出城。平陵距洛阳九十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势必不能当日返回。
曹爽兄弟随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报告给司马懿,他一边派人观察,一边开始紧张地部署。三个时辰过后,估计皇帝车驾出城已远,司马懿马上分派两个儿子、家人及以前的门生故吏分别夺取城中禁军的兵权,占领了武器库、府库、皇宫与太后宫等要害部门,又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所有的城门,并马上带领亲兵出城驻守在洛水浮桥边。一个时辰内,一切部署妥当,整个洛阳城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
一切就绪后,司马懿又以皇太后的名义给曹爽写信,要求他保护皇帝回城,只要投降就能免死。曹爽本是庸俗无能之辈,他不听手下人的劝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后,便以大逆的罪名将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净尽。从此,司马氏独掌朝廷大权,为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本身就是鹰、虎,却又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曹爽受了麻痹,就把他当成了病猫,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马懿的猎取对象。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为人做事不讲究方法,必会碰得头破血流。人生的成功就在于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把握生活的主动权,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就社会生活来说,积极奋斗、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应该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但需要慷慨陈词,还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又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又应该让。总之,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要能方能圆。
生存智慧
人生的成功就在于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把握生活的主动权,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四篇 做人有品位,处世要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