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千年奥运传奇
11585700000012

第12章 、壮哉!奥运(1)

--奥运场上的精彩画面

1.第一个奥运冠军:康纳利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B·康纳利

在第1届奥运会上获得跳远冠军,由于三级跳远是第一项比赛,也使他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第一个冠军,这一成功来之不易。

1868年,康纳利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天主教徒家庭,15岁时辍学,在一家保险公司做职员,喜爱运动,1895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学古典文学专业。他曾获全美三级跳远冠军,他说奥运会将在欧洲举行,决心去希腊参赛。他向校长请8 周假,校长断然拒绝了他,并告戒他:如果执意去,就只有退学。而使他气愤的是,校方却批准另外两名同学请假去参赛,太不公平,他说:“我现在就读完大学了。”他成为美国代表团11名成员之一。其他人都是被波士顿体育协会接 收的,去参赛是免费的。因康纳利太穷,不被这个上层社会的机构所接受,他花掉了自己所有的700美元积蓄,并在一个小协会的赞助下登上了一个德国的货轮。走前,他后背负了伤,在16天的航行中,他养好了伤,但他的钱包又被人偷 走了。美国人是从意大利乘火车去雅典的,按他们的计算,认为到雅典后还有12天可以进行赛前训练。可是,希腊历制和西方历制不同,当他们到达时已经是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康纳利一觉醒来,忍着旅途的腰腿酸痛便步入了赛场 ,不仅来不及做准备活动,而且发现,跳远规则及跳法和他以往的跳法完全不同。三级跳远共有5个国家7名运动员参加角逐。在其他选手跳完之后,他把帽子放到比其他选手跳得远一些的地方作为目标,回到跑道上加速起跑,完成三级 跳,结果跳到了比他的帽子更远的地方,成绩是13.71米,超过第二名1米多。一本体育杂志在后来的描述中写道:“当他的名字写在板子上时,他的名字回响在体育场外的山峰中。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接着康纳利又获得跳高第3名,成绩是1.65米,跳远(原地跳)第3名,成绩是6.11米。

为了赚回一些旅费,他利用奥运会的机会,给强生品牌的药品签名做广告。

返回美国后,哈佛大学以破坏学校制度为名,正式开除了他的学籍。他到一个权威体育杂志《水与土》任编辑。

在1900年巴黎举行的第2届奥运会时,康纳利为了捍卫他的三级跳冠军,重返欧洲,但这次他只获得了亚军。

康纳利后来从事写作,成为了一名有影响的战地记者。他又是一个高产作家,著有25部长篇小说,写了200篇短篇小说,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他的作品。1946年,哈佛大学试图与他和解,在康纳利已近80岁的时候授予他名誉博士学 位,以赞许这位校友的贡献,但他婉言谢绝了。

康纳利于1957年去世,享年89岁。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就是他能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在奥运史上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并以第一个冠军的名义永载史册。

2.战胜病魔走向辉煌第2届巴黎奥运会上,美国选手雷·尤里囊括了跳远、跳高、三级跳三项冠军。人们后来才知道,他曾经是个病魔缠身的人。尤里小时候体弱多病,他患过小儿麻痹症,还留下局部肌肉萎缩的后遗症,父母为他到 处求医,都没有奏效。有位医生建议他练习立定跳跃以增强腿部力量,提高活动能力。于是他开始了长期而艰苦的训练,终于腿部功能恢复了,他能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了。再后来,他竟成为学校田径队队长,并在一系列比赛中屡屡获胜 。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5,000米竞走金牌获得者是英国的汤米·格林。格林小时候得了佝偻病,直到5岁才会走路。他参军以后,由于一次战马倒在他身上使他致残,他不得不退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加入预备役 军,到法国服役于国王骑兵队。其间又3次负伤,并有一次严重气体中毒,他由此退役,回家后被警告不可以参加任何运动。然而他把竞走作为一项强健身体的运动形式,并帮助一位盲人朋友训练竞走,为的是参加一次比赛。在朋友的建 议下,他朝着参加竞技比赛的目的加强了训练,在38岁时终于登上了奥运会冠军领奖台。

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匈牙利射击选手罗伊·陶卡奇出人意料地夺得冠军。虽然在30年代他在射击界已有名气,但在参军后,一枚手榴弹把他的右手炸得粉碎,他用来射击的右手便废了。一个月后走出医院回到军队,他开始练习用 左手射击。经过刻苦训练,他竟然在世锦赛上获自动手枪射击冠军。一直到38岁时,他来到奥运会,并击败了世界纪录保持者阿根廷选手获得冠军。1952年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陶卡奇又成功地打破了他保持的纪录,成为连续获得奥运 会速射比赛冠军的人,成为严重事故伤残后重新站起来走向辉煌的人。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女子100米短跑冠军获得者是美国选手盖尔·德弗斯,她在4年前得了甲状腺肿瘤,接受了放射性治疗,头发大面积脱落,经常呕吐,甚至昏睡。她说:“那时我的身体的确很糟,我的脸上不断脱皮 ,眼睛凸得大大的,我开始停止照镜子,我觉得自己像怪物。”一年后当病情稍有好转时,教练鼓励她锻炼,她开始一边吃药一边训练跑步,晚上脚肿胀得脱不了袜子,她顽强地挺着继续练,终于又踏上了赛场。获得该届百米冠军之后 ,她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又蝉联了百米冠军。

3.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第4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终点,出现了令人感动的戏剧性场面。来自意大利的选手多兰多·皮特里拼命加速,第一个跑进体育场,但过早冲地刺消耗了他大量的体力,此时他已经晕头转向。一位官员见他跑错方 向,将他的身体扭正,在离终点还有70米的时候他突然踉跄倒地,几秒钟后他站起来,可没走几步又倒下了。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他再一次爬起,又摔倒,反复了好几次,就在这时,后面追上来的美国选手已跑进体育馆。在场的两位裁判 和记者对皮特里既同情又焦虑,他们激动地上前扶助了处于虚脱状态的皮特里跑完了最后15米,看台上掌声欢呼声响彻一片,赞扬这位以顽强意志获胜的人。皮特里在医院里得知,他因靠人帮助才到终点而被取消冠军资格时,十分悲痛 。为弥补他心灵的创伤,目睹这一场面的英国女王颁发给他一座金杯。后来,一位英国大主教彼得在礼拜活动时说:“奥运会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顾拜旦对这句话作了解释:“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 服,而是奋力拼搏。”此后“重在参与”这句话成了奥运会的名言,出现在许多届大会的屏幕上,激发着人们参与奥运会各项活动的热情。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马拉松赛已近尾声,时间已是晚上7时,观众们陆续退场走向出口,突然看到一个选手跌跌撞撞地走进运动场,脚上缠着绷带,这就是坦桑尼亚选手约翰·阿赫瓦里,他最后一个进场。他落伍的原因是在中途 摔伤了,教练为他上了绷带止血,虽然他落后别人很远,不可能取胜了,身体也很难支持,教练劝他放弃,他对自己说:“继续!”他硬是带着伤痛坚持完成比赛。他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情支持,在掌声和欢呼声的鼓励下,他振作精神 小跑到了终点,之后被红十字会送到一家诊所。在康复期间,一位记者问他为何在摔伤后继续比赛,他回答说:“我的祖国从11,263千米的远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结束比赛的。”

1984年,女子马拉松赛第一次走进奥运会。选手们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顺利到达终点,有的因天气太热中途退出。39岁的瑞士选手安徒生·沙伊斯跑在最后,比第一名晚20分钟才进入运动场,这时她因高温而眩晕了,身体摆晃,腿 打弯,在场近8万观众为她捏一把汗,医疗人员上前帮助她,她挥手让他们走开,她缓慢地走走停停,队医跟着她,准备有情况随时急救。她坚持着终于跑完全程,倒在了3名工作人员的臂弯里,排名第37.最后一圈竟用了5分44秒。会后 ,报纸对她该退出,还是该跑完议论纷纷。她说:“我不是一个没有经验的会在比赛即将结束的时候倒下的运动员。”

英国选手德里克·雷德蒙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因跟腱受伤于400米接力跑预赛前退出了比赛。此后,他经历了跟腱和脚趾共5次手术,作为田径运动员本来很难再上赛场,可是,他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并在1991年世标赛上帮英 国队夺得了4×100米接力冠军。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他在第一轮预赛中成绩最好,并接着赢得1/4决赛,在半决赛开始的时候,他想把这次比赛献给他的父亲。此时父亲就在看台上,多年来父亲对他的支持太多了。比赛开始, 他起跑非常漂亮,步伐平稳而有力,在跑到150米的时候,他突然听到砰的一声,自己的右腿筋撕裂。其他运动员超过他之后,他倒在了地上。红十字担架队已经来到他的身旁,他顽强地试了几次终于站起来,摇晃着继续完成剩下的赛程 。他只能挪动,不能迈步。这时一个人冲上前来,推开那些试图让他上担架的医护人员。这个人正是他的父亲吉姆·雷德蒙。父亲说:“你不必强迫自己。”儿子回答说:“我必须跑完。”“好吧!”父亲说,“我们是一起开始你的运 动生涯的,所以我们要一起完成这次比赛。”说完,吉姆一只手握着儿子的手,一只手扶着儿子的肩,一起向终点努力。泪水流在德里克脸上,父亲拉开保安,向热情的官员说:“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人们对于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 发出欢呼声,当离终点还差几步的时候,父亲松开了儿子的手,让他自己一瘸一拐地走过终点线。体育场所有观众都站了起来,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喝彩声。西班牙销量最大的报纸把父子的照片登在了头版。回忆起那天场景,雷德蒙说 :“1988年奥运会时,我因跟腱受伤退出了比赛,而今天我想完成比赛。……没有人能阻挡我……一开始我没有意识到那个人是我父亲,我只是对他说:‘把我弄到第五跑道上去,那是我开始比赛的地方,我也想在那儿完成比赛,”“ 我的行为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人们都认为我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不是为了赢得比赛,而是重在参与。”

4.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马拉松比赛在百米起点处出发,而后跑到场外公路上,代表日本参赛的朝鲜籍选手孙基祯,在折返点处就跑到第二名,在还剩4,000米处,他在一片欢呼声中加速并第一个跑入体育 场,最后以2小时29分19秒2的最好成绩取胜,这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马拉松冠军,又是奥运史上第一次冲进2小时30分大关的运动员。在颁奖仪式上,旗杆上升起了日本国旗,同时奏起日本国歌。孙基祯站在奖台上,感慨万千,痛苦异常 ,他自问,为什么要去赢得这场胜利,他想起自己祖国正在日本铁蹄下受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他用手遮盖住胸前的日本国旗标志,之后又撕毁了日本队的队服。这一行动触怒了日本当局,他被遣送回老家,并剥夺了他的一顶 古希腊的青铜雕骑士头盔。

50年以后,1986年他取回了藏在柏林一家博物馆的那顶头盔。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开幕式上,要求各国举着国旗和队牌进场,非独立国家的举旗成了问题。当时,芬兰附属于俄国,波希米亚附属于奥匈帝国。芬兰和波希米亚坚持要求单独组队参赛,举本国国旗。俄奥两国根本不同意他们 单独组队。在顾拜旦的斡旋下,同意芬、波地区在赛场上可以举牌,不举国旗,但在芬、波运动员得奖升旗仪式上,在俄奥国旗下再补升一面芬兰和波希米亚的小国旗,以示小国的尊严。芬兰队入场时特意与俄国队拉开100米长的距离, 以示自己祖国的独立存在。这届奥运会芬兰表现突出,共获9枚金牌,俄国只获2枚。

芬兰选手柯迈尼包揽了10,000米和5,000米两项冠军,在5,000米比赛中,他同法国强手布恩并驾齐驱,双双同时到达终点,只是柯迈尼稍稍前倾,以0.1秒的优势领先布恩。在颁奖仪式上,升起了沙皇俄国的国旗,迈可尼心情万分痛 苦,他流着眼泪对身旁人说:“我宁愿不赢,也不愿看到这面旗子升起!”这时场上对手布恩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布恩当即拿来一面芬兰国旗送给他,表示对他的祖国的敬意。柯迈尼激动万分。他俩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是兄弟的 事迹,成为奥运史上的一段佳话。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为了把体育运动的种子撒遍全世界,为了让一些小国能参加奥运会,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支持下,以一个奥运会电视节目的名义,邀请少数几个小国的运动员前来参加奥运会。来自赤道几内亚的穆萨巴 尼就是其中一员。开幕式上,穆萨巴尼自豪地举着国旗进入体育场。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场面,并准备参加100米自由泳比赛。此前,他除了在家乡一家饭店的20米泳池中训练过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有鳄鱼的湖水中训练的。在预赛时 ,他在距离终点10米处就游不动了,许多观众站起来为他鼓劲,他又拼命游到终点,观众以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他,他的成绩比世界纪录慢了1分钟,被认为是奥运史上最慢的游泳成绩。他向媒体说:“我很高兴,现在每一个人都知道我的 国家。我在泳池里非常累,但奥运精神就意味着我必须完成比赛……以前,我从来没进过那么大的游泳池,我好像赢得了一枚金牌。”澳大利亚电视台一次又一次重播比赛实况,使穆萨巴尼成为最受欢迎的运动员,赤道几内亚运动员的 住处树立着有他名字的大旗,引来许多记者多次采访,他为祖国扩大了影响,他很自豪。

5.比金牌更珍贵的东西在1988年第24届奥运会的划船比赛中,来自加拿大的运动员勒比厄以其强大的实力已经划到了第二名的位置,此时再继续努力,很有可能取得第一,获得金牌。但就在这时,釜山海面突然刮起了大风,有两位 新加坡运动员落水,情况十分危机,勒比厄的船恰好经过那里,虽然他很想得到金牌,但当他看到在风浪中挣扎得筋疲力尽,快要被大海吞没的运动员时,他毫不犹豫地停止了比赛,尽快地把两位运动员救了起来,放弃了自己夺魁的机 会。显然在他的心目中,救人比金牌更重要,他人的生命比自己获得金牌更珍贵。

加拿大选手勒比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称赞,韩国和新加坡媒体盛赞他的舍己救人的精神。人们称勒比厄是奥运精神的楷模。国际奥委会经过特别的讨论后,根据勒比厄救人时所处的实际位置,授予他一枚 奖牌。在人们心中这是一枚比金牌还要珍贵的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