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千年奥运传奇
11585700000010

第10章 、雄风!奥运(5)

虽然“商业化是使体育运动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一个因素”(萨马兰奇语),但是奥运会商业化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是有可能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产生冲突;二是有可能使世界各地区间体育发展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三是如 不加控制,商业化可能干扰竞技运动的正常进行(如兴奋剂问题、电视转播时间之争等)。因此,对商业化要进行必要地控制。如目前采取的措施有:奥运会比赛场地及上空不许进行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运动员、工作人员的衣着、用 品和器材上不得出现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对有关器材或用品上的厂商标识大小有严格的限制;控制徽章、吉祥物使用权;限制电视转播权收入的比重等。使商业开发和市场运作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以盈利为追求的目标,同时采取 多种形式加强奥林匹克理想、宗旨、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宣传教育,遏制商业化的负面影响。

19.“梦之队”走进巴塞罗那美国NBA篮球运动员的高超技术世人皆知,却长期被拒之于奥运会大门之外。1992年,由NBA运动员组成的“梦之队”作为美国篮球代表,队来到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参赛,成为奥运史上具有突破性的重大事 件。

国际奥委会在一开始就规定了奥运会的“业余性”原则,只许业余运动员参赛,不许职业运动员进入。关于“业余性”的规定,使得运动员身份的确定成为长期困扰的一大难题,激化了不少矛盾,牵连了许多运动员,而且使“奥运 会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受到质疑和极大挑战。拿篮球运动来说,作为篮球运动的发源地,视篮球为国球的美国,只能派送二流甚至三流水平的大学生业余运动员去角逐奥运会赛场。1972年,美国奥运会男篮代表队以1分之差败给了 前苏联队之后,美国男篮在奥运会上屡屡受挫。

20世纪80年代,国际奥委会改革中取消了关于业余性的限定,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允许网球和足球职业运动员参赛,但足球职业运动员年龄限制在23岁以下,之后又决定允许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1992年初,美国篮协 公布了美国奥运男篮代表队名单。其中,10人为NBA大明星,有“飞人”--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大鸟”--伯德等,云集了NBA最风光的球星。美国篮协为其取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梦之队”。在巴塞罗那赛场上,梦之队 一路过关斩将,打遍赛场无敌手。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极大享受。在同欧洲劲旅克罗地亚队的决赛中,10分钟后竟让对手以24∶23超出,令大明星们不得不放下架子,认认真真地对待,才以56∶42的领先结束了上半时。下 半时,梦之队打得兢兢业业,最终以117∶85赢得了全场胜利。“梦之队”的参赛和取胜,实现了奥运会对职业运动员开放的重大突破,对奥运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职业运动员开放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允许职业运动员进入奥运赛场,会在某种程度上争夺单项体育组织的体育市场。因为不少运动项目的职业竞技大赛已经成为一些国际单项联合会的重要经济来源,如国际足联的世界杯 赛等。奥运会和单项组织之间的矛盾冲突会不断发生。二是如何将运动员的职业道德与奥林匹克主义所提倡的品格结合起来,使奥林匹克榜样的作用继续发挥。三是职业运动员作为自由职业者,出售自己的技艺和服务,就会有一些中间 人出来组织和承包这些职业运动员的比赛,这样,国家和体育组织对其有失控的危险。

在“梦之队”到来时曾发生了纠纷,明星们携妻带子到巴城后怕记者们追随,躲进了戒备森严的郊外豪华饭店,每套客房日租金900美元。美国国奥代表团负责人批评“梦之队”违反规定,他要求,所有的美国运动员都应该毫无例外 地住进奥运村,不能特殊,但“梦之队”的明星们并不听他的,仍然坚持认为“住奥运村是不合理的”。取得冠军之后,在上领奖台的着装问题上又发生了矛盾。美国国奥会要求:所有的美国运动员在领奖时必须穿统一的服装,服装是由 锐步公司提供赞助的,美国奥委会曾同锐步公司签订了一项4,000万美元的赞助合同。但是,“梦之队”中的乔丹等人因与耐克公司有约在先,拒绝穿统一的运动服,他们甚至扬言,宁愿不参加发奖仪式。美国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威胁说: “谁不穿锐步的服装,就别想站在领奖台上,他们要为自己的傲慢行为负责。”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还是在美国篮协主席的调解下,两公司通过谈判达成妥协方案:领奖着装由美国奥委会统一规定,但部分运动员可以穿不显示任何商业 标志的领奖服。结果乔丹他们是穿上了统一服装但卷起了领子(领子上有商标),并用手遮住服装上的商标,上了领奖台。

20.奥运大家庭的空前团聚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结束政治抵制,到1996年亚特兰大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家和地区全部参加,实现了没有抵制,没有退出,没有抗议,没有敌对的五大洲运动员空前大团聚。奥运会真正成为当今世界体现和 平、友谊、进步的最伟大的体育盛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座丰碑。

1988年汉城第24届奥运会之前,为了避免东西方国家再次抵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施展他特有的外交才能,说服了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积极参加,奥林匹克大家庭终于得到了团聚,在分离了12年之后,国际奥委会160个成员国 家和地区相会在汉城。韩国政府投资40亿美元开通了高速公路,改善了交通设施,治理了城市环境,修建了大量体育场馆,建成了设备良好的奥运村,为运动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开幕式上,由运动员、教师、舞蹈演员3人同时点燃火 炬,象征着天、地、人三者的和谐。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169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全部参加。其中,北也门和南也门合并成一个国奥会。原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为一个国奥会。新独立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黑、纳 米比亚等国的国奥会得到承认,原前苏联除波罗的海3国外,其余12国组成独联体队。未出席上届奥运会的朝鲜、古巴、塞舌尔、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尼加拉瓜、阿尔巴尼亚7国也参加了,因受联合国制裁影响的南斯拉夫运动员可 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开幕式上,在本届奥运会会歌《永恒的朋友》的乐曲伴奏下,奥林匹克大家庭全体成员共同托起了长105米,宽85米的奥林匹克五环旗阔步走入会场。象征着“地球村”的大家庭终于实现了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大团结 。

1996年是奥运会诞生100周年的盛会,第26届奥运会在亚特兰大举行,197个成员国和地区全部参加,有1,0361名运动员参赛,参赛运动员人数首次超过万名,观众和记者人数均超过历史记录。前苏联解体后的各共和国首次以单独身 份参加,长期被拒之奥运会外的南非,由于种族隔离制度的解除,也于1991年被国际奥委会重新接纳。上一届奥运会只能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南斯拉夫运动员,也在波黑和平协定签订后正式参会。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本届奥运会报名截止 时期(1995年11月15日)时,197个受邀的国家和地区中,仅有亚洲的阿富汗和朝鲜没有回音,3天以后,阿富汗确认参赛,而朝鲜仍无音讯。这时,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后出面斡旋,最终朝鲜接受了新的邀请。 于是,奥运史上出现了“地球村”大家庭大团聚的景象。

21.奥运会重返故乡雅典奥运会历经沧桑,在阔别希腊雅典108年之后又回到雅典,这是2004年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这届大会的主题口号就被确定为“欢迎回家”。这届大会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00名运动员参 加,成为奥运会大家庭规模最大的一次聚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高度评价:“本届奥运会是在和平的、充满兄弟般友谊气氛中进行的,这是一届令人难忘的梦幻般的奥运会。”

希腊政府十分重视本届大会的举办,总理卡拉曼利斯说:“奥运会是希腊振兴民族精神的历史性机遇。”为此,政府投巨资用于修建场馆,改善体育设施,提升电力系统,改造城市交通。建设了长达40千米的市郊铁路和25千米的电 车路线,以及60千米的高速公路环线。使只有300万人的城市有了公共交通系统,可以使体育场里的10多万人在一小时内全部疏散,实现了“快捷、方便、舒适、安全”的目标。他们还进行了绿化和垃圾处理,改善了城市环境,并在节约 资金、降低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安保投入创出新高,组委会实施了有效的安保计划,动用了7万安保人员,包括北约士兵、防化专家、反恐潜艇,还成立了7国顾问团用以提供情报和培训服务。

本届大会的圣火传递,在奥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了传遍世界五大洲。火炬先在希腊国内传递,而后被送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再从悉尼出发传遍五大洲,回到希腊又经过600个城市和村庄才传到主会场点燃圣火。

开幕式用鼓声、海水和橄榄枝欢迎奥运会回家。虽然缺乏金钱堆砌出来的豪华与喧闹,却以朴实的表演糅合了历史与现代,充满了想像力,浪漫而有激情。

铅球比赛被安排在雅典城外的古体育场举行。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体育场是希腊国家级文物,这次特别安排并向观众免费开放,既体现了“奥运回故乡”的主题,又使运动员和观众能亲临这片神圣的土地感受奥林匹克精神。

组委会还采取了三项措施介绍希腊文化:即发行雅典历史文化导览;开通新的雅典门户网站;开通多语种广播电台。国家画廊还举办了一个展示大师作品的雕塑展。

马拉松比赛则是把起点设置在马拉松小镇,这是奥运会史上第二次从马拉松镇出发的马拉松比赛,还史无前例地将马拉松颁奖仪式安排在闭幕式上。

8月29日晚上,由45,000个麦穗组成的金黄色麦场成为闭幕式一大亮点,象征着收获丰硕。

本届大会更好地维护了公平原则,有十多个选手药检不合格被驱逐或收回奖牌。多名裁判因主观故意或执法水平问题受到处罚。使那些诚实运动员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经28个大项301个小项的激烈角逐,各国运动员创造了20多项世界记录。获得金牌的国家有57个,金牌在5~20枚的国家有13个,都比上届多,亚洲体育强势的崛起备受瞩目,显示世界体坛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

我国代表团在本届会上实现了多项突破,共获得金牌32枚、银牌17枚、铜牌14枚,成为我国历届获金牌、奖牌最多的一次,金牌总数仅次于美国列居第二位。

22.激烈的奥运会申办之争百多年的奥运史,不仅在赛场上充满竞争,而且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激烈竞争。

第1届雅典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希腊国王和一些有影响的希腊人士正式提出,奥运会是希腊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求把雅典作为奥运会的永久性举办地。已经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顾拜旦认为,为了使奥运会具有国际性和生命力, 应当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他说服了希腊人,奠定了奥运会由各个国家城市申办的良好开端。

通过国际奥委会秘密投票正式选择举办地,是从第4届奥运会开始的。争办第4届奥运会的城市有:意大利的罗马、米兰,英国的伦敦和德国的柏林。柏林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退出。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罗马为举办地,然而因1906 年意大利遭受地震、火灾的破坏而放弃承办权,国际奥委会决定改为伦敦。

从此以后,申办之争越演越烈。1949年4月,国际奥委会在罗马召开大会决定,选择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将采用淘汰制,即每轮投票后获票最少的一个城市退出,其余的进入下一轮,直到其中一个城市获得半数以上票为止。

1956年第16届奥运会,申办城市达到10个,各国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激烈的申办竞争。投票三轮过后仍不见分晓。到第四轮,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才以21∶20的微略优势险胜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申办1976年第21届奥运会的城市有:美国的洛杉矶、前苏联的莫斯科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投票前,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建议,三城市务必做出保证,一旦入选的城市中途放弃举办权,必须向国际奥委会交纳100万美元的补 偿金。美国和前苏联都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允诺,而加拿大则迟迟没有答复。蒙特利尔市市长意识到,若再沉默下去,申办将前功尽弃。他走上讲台,坦诚地说:“要钱,我们没有;要作保证,我们也不能。”“蒙特利尔绝不做任何担保 ,绝不向庸俗的担保要求低头。我早说过,我们要的是世界青年的盛会,而不是铺张的排场!要担保,蒙特利尔的历史和声誉是我唯一的担保!”一番热忱坦率的讲话,引起了全场掌声一片,几位委员热情地同这位市长握手。投票结果 ,蒙特利尔市在苏美两大国的夹缝中获胜。

由于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巨大的财政开支令一些申办城市望而却步,国际奥委会面临经费困难的挑战,申办曾出现低潮。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以商业开发筹集资金的先例,使奥运会申办出现了新的热潮。如今,申办奥运 会,会极大地鼓舞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申办过程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过程,申办城市和所在国家将成为世界媒体一个时期的焦点之一,有助于建立国家和城市的形象,申办成功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