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健康的前提,拥有了自信,才能拥有健康。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历经漫长的人生岁月后正在走向夕阳。而此时的老年人如果对生命力有自信,就能调整好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自我前途和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积极向上,不懈进取,使其充满年轻活力,从而更加提高生活与生命质量。
1.做个有追求的老年人
追求就是生命,不懈地追求使生命之火不熄。追求在老年养生保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追求,使老年生活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得有滋有味,忘却年龄,使心理年龄大大低于生理年龄,获得青春活力。
老年人要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为失败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富贵所淫,只为长寿心情愉快。
心理健康来源于大脑。追求知识,丰富大脑的想像力,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社会在进步,人也在变化。保持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吃饱饭就够了;七八十年代,有房住、有书读就满足了;90年代乃至当今的21世纪,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情爱、尊严与成就,这些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心理调适与自身的不懈努力。如果整天饱食终日,很少用脑,中枢神经系统则处于松弛状态,将会影响全身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可能出现《黄帝内经》所讲的“半年百而动作皆衰”,未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因此,老年人决不应有怠懈心理,也应该有自己的“五年计划”。
从60岁开始进入老年时算起,人的一生中还剩余多少时间呢?可能很少有人认真想过。不算不知道,一算令你吃一惊。
尽管每个人的情况有所差别,但一般来说,根据我国1999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到60岁时男性人口还可以平均存活15.9年,女性人口可以平均存活18.8年。60岁的男性老人中,63%的人还可以活到80岁,60岁的女性老人中,72%的人可以活到80岁。换句话说,从60岁算起,绝大多数老人还有20多个余年。有些人的余年更长,如果活到90岁,还有30年;活到100岁,就还有40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的生命余年越来越长。在60岁退休后的二十几年里,夫妻将一起度过老年,那么,如何度过这漫长的余生?怎样才能使老年生活得愉快而有意义?这已经是摆在每个成年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时间就是生命。几十年的时间不很好地利用,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利用好了,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富。时间对多数人是公平的,大家拥有同样的时间,会安排的人就会获得收益;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或者安排不当,便是在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有些老人终日无所事事,成为每天就是等吃饭、等睡觉、等上天堂的“三等老人”。有些人不会安排时间,没有想过要安排时间,东游西逛,虚度时光。
“寸金难买寸光阴”,老年人一定要珍惜“寸光阴”,尽可能多做有意义的活动,不让自己的宝贵生命随便虚度。退休之后,老年人多了从来没有过的充裕时间,由于每天不用再上班,一天平均相当于增加8小时,如果算上上班途中时间,增加的时间就更多。这些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歌德在82岁完成了他的巨着《浮士德》。俄国生理学家伊·巴甫洛夫在85岁完成了高级神经系统方面的一系列巨着,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仍在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许多刚刚退休的老人以为,退休之后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从事自己过去没有时间从事的业余爱好。例如钓鱼、打球等文体活动。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还有可能再活20~30年。把这些时间都用来从事文体活动,生活就很有局限性。
老年生活应该有一个日程表,根据自己退休之后要做的事情以及发展自己的爱好做出计划,计划越周到,获得的成功也越大,晚年生活也越有价值。计划的种类很多,首先应该有个基本倾向。比如,你可以先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安排下一年五年计划作为备用,第一个五年计划较详细,第二个较粗。待第一个计划接近尾声时,提前安排第二个五年计划。这样像滚雪球一样,随着生命的延续,不断补充生活内容,调整生活目标。五年计划制定出来后,五年活动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随后安排五年内每一年的活动内容,在每一年中,再安排每季度的活动内容……这样下去,直至每周的活动内容。于是,你的“日程表”就完成了。有了这样一个日程表,你的生活就会有目的、有节奏,而且丰富多彩。
有人会想,我都老了,还不知能活几年,没准哪天就死了,订好了计划完不成,又有什么用?此话似乎有理。但是,人的死亡时间不仅是老年人不知道,年轻人也无法说得清。青年人、中年人突然死亡的情况大有人在,如果人人都这样考虑问题,那就什么事也别做了。说严重些,这无异于一个等死的逻辑。我们不能因为存在死亡的可能,就放弃前进的努力,只要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即使死亡突然来临,那也是无憾的。
专家忠告
每个人晚年生活过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秋天是收获季节,人生的秋天也是充满果实的阶段。只要一个人不断地追求,持续地努力,人生的晚年就能成为硕果累累、五彩缤纷的金色时光。
2.不用年轻人“搀扶”自己
老当自立,老年人也要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自己的事情想办法尽量自己解决。只有先自立,而后才更生。老年人做到这一点,不仅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且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
传统观念认为老人应让子女把自己伺侯得面面俱到,熨熨帖帖。在这种陈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有些赋闲在家的老年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清福。其实,这种观念和作法不可取,不但增加了子女的负担,也有害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应该在饮食起居上有自力更生的观念,在生活上尽可能自己照顾自己,在感情上树立自立意识,做到自得其乐,不要过分依赖于子女的感情。子女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他们要操的心事也多了,他们的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转移到自己的小家庭中。对此,老年人应做到既善解人意,又善于自我解脱。
当然,老年人毕竟是一个脆弱群体,他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今,城市中的孤寡老人和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他们多数人在经济上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在生活上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别人伸出援助之手。但是,老年人不要等、靠、要,因为外援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国际社会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即老年人要尽可能自立。老年群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群体,许多老年人需要他人帮助,而又有许多老年人有能力帮助别人。老年人有同样的处境,同样的需求,老年人同时也有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年人相互帮助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取得良好的效果。南京市若干个老年人走到一起,组成互助组,在学习、社会服务、生活等多方面有所作为,他们互教互学,自娱自乐,服务社会,焕发出一股青春活力。某干休所5位老人自发凑钱买了两台电脑,请退休的计算机教师指导。他们打算在掌握电脑技术之后,义务培训干休所的孩子们,同时也给成人扫“计算机盲”。三位退休英语教师创办了英语兴趣小组,每天前来学英语的有二三十人。有的老人通过互助组,兴办第三产业,六位已成为奶奶的老人在子女的支持下,办起一家“便民快餐店”。
邻里老年人团结起来最便于相互帮助。上海市几个住在邻近楼房的老姐妹组成一个互帮小组。她们每天相互问候,若发现有人生病,便及时前去帮助。她们还想出了一个联络办法,在每一姐妹家中安上一个小电铃,住在上下层的姐妹之间可以通过电铃联络;住在对面楼房的姐妹则通过摇小红旗来传递信息。
1997年8月23日第16届世界老年学大会通过的“阿德莱德宣言”指出:“应使老年人自己能够确信他们有能力自我服务和独立活动。”老年人自助互助不仅有助于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家庭和国家的负担,因而值得大力提倡。
专家忠告
老当自立的理念是值得提倡的,但对老当自立,不仅老年人、而且年轻人都应该全面地去理解,不要走极端,要把握好“度”。当需要子女或社会帮助的时候,老人要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子女和社会对不能自立的老人给予照顾和帮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不服老,不赋闲
老年人并非“老而无用”。老年人由于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熟练的技术,有着渊博的知识,如能将余热发挥出来那将是对于社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不服老、不赋闲、老有所为是每个老年人应具备的积极心态。
老年人离退休以后,完全由自己安排后半生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处境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就不同。有些人走过太多的坎坷,经历几多的磨难,阅尽人间沧桑,尝尽生活的酸甜,太多的成败荣辱,太多的教训与经验,带着仆仆风尘,退休以后似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回到家中,躲进避风港湾,颐享天年。也有不少人不甘于寂寞,还有精力、有追求、有抱负。据调查,离退休人员有1/3以上的人不服老,想继续有所作为,他们有的进入老年大学继续深造,老有所学,大器晚成,也有的二次就业,再创辉煌。
毋庸讳言,人老以后,大脑也和全身其他部分器官一样都要衰老,如记忆力衰退、感觉和动作迟钝、对新鲜事物接受迟缓等。明·龚应园在《万寿丹书》中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记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物无味,寝处不安……”充分写出了这种衰老现象。但“用进废退”是生物机体衰老的一条普遍规律。凡是用脑早、肯用脑的人,大脑和智力的衰退都较慢。日本科学家曾用超声波测量不同素养的人脑,发现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常处于舒张状态,脑神经保养得好,不会产生早衰现象。有的科学家曾对200名年龄为20~70岁的人调查,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即使已年逾花甲,思路仍像“而立之年”的人那样好;而一些年仅30岁的思想懒汉,思维能力明显衰退,远不及花甲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智力有所衰退,但并非“老而无用”。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明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到六七十岁仍能发挥其潜在能力。如老年棋手和年轻人同样具有高超的棋艺,表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偿因年老而引起的思维灵活性差的不足。科学研究提供的资料表明,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方面,老年人甚至会比青年略胜一筹。
古今中外的不少高龄老人,在年过花甲之后,仍做出了惊人的成就。恩格斯74岁时,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70岁后才完成《植物运动能力》一书;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46岁开始创作,到了晚年才成为古希腊的圣人;英国作家萧伯纳一生写了许多传世之作,94岁时又写出剧本《牵强附会寓言》;英国哲学家罗素73岁才出版了名着《西方哲学史》,95岁还写了自传;新加坡资政李光耀72岁还坚持学习电脑。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77岁时有人问他何时退休,他答道在出殡以前的那天。80岁高龄时还在实验室工作,81岁时取得了他的第1033项专利,他活到84岁。我国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70岁时写出《千金要方》,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巨着《千翼方》。人们熟知的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活到93岁,直到逝世前半个月还画了一幅牡丹,一生究竟画了多少幅画,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自己有一首诗写道:“铁栅三间屋,笔耕如农器。砚田中未歇,落日照东墙。”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写道:“老骥耻伏枥,紧傍千里驹,烈士重暮年,实士永不虚。”
老人有点事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如果一个老人长期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会变得懒惰孤僻,不愿交往,没有爱好,没有追求,没有进取,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寂寞、无聊、孤独、丧失生活信心,就难免会日渐衰老,百病上身。
雪莱说得好:“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趁未来还属于你自己的时候,抓住它吧!不要专心懊悔早已过去的事情来糟踏自己,而要在目前所能做的事情上努力。”这话的确是意味深长的。
专家忠告
人到老年,毕竟精力与体力都有所下降,虽然晚霞无限好,但毕竟已黄昏,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需量力而行,且因人而异,切不可一概而论。要选好目标,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淡薄名利,志在千里,要有自知之明,采取正确态度,且不可好高骛远,一味蛮干。
4.融入社会生活大舞台
老年人应消除各种消极心理,通过多种方式融入社会生活大舞台,使情有所托,身有所为,远离失落,远离孤独,进入一种蓬勃向上,愉悦舒畅的境界,从中得到健身怡神、延年益寿。
老年人最怕脱离群体。脱离了社会,脱离了集体,就会感到寂寞。一旦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没有希望,没有精神寄托,就会迅速衰老,甚至有些人失去生存的愿望。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大舞台有事干,就会在社会生活中重新产生精神寄托,对晚年的健康有一定裨益。一般说,老年人赋闲后仍然不脱离社会生活大舞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其成为思想上的负担,对身体有益无害。有时,一门心思做事,心情会进入一种异常的宁静舒畅的境界,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而且是其他药物治疗所不及的。
老年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们为社会作了什么,大事也好,小事也罢,只要他们努力参与社会,他们就会赢得社会的尊敬,使社会认识到老年人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从而改变人们对老年人的传统看法。当他们和子女一道投入沸腾的社会生活,也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时,比单纯坐在家里休闲度日能受到更多的尊敬。老年人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所托,身有所为,也就不会为失落而感叹了。
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很多,范围很广,凡是与社会发展、社会公益有关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参加,比如,参加学术团体和社团组织,从事一些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社会公益事业等;到有关部门传播技术,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进行技术咨询;从事研究工作,着书立说等。
街道是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场所。退休后,街道成为最重要的生活领域。街道工作要街道中的人一起来做。日常的管理工作又会落在退休老人身上。参加街道工作,也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为大家,也为老年人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不少退休老同志参加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他们协助居委会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调解民事纠纷,维护交通秩序,维持社区治安,为居民做好事。
专家忠告
老年人融入社会生活大舞台,参与社会活动要注意量力而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能力大小和兴趣爱好、个人的经济条件、家庭居住地点以及其他客观条件来选择,要顺乎自然不可强求,以不劳累伤身为准则。
5.追随时代的潮流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处困难的原因之一,是老年人的知识与时代脱节,与年轻人说话缺乏共同语言,观念也有很大差别。缩小代际之间障碍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习,补充新知识。老年人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益处是多方面的,除了涉及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之外,还有利于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老有所为。
老年人的学习目的与年轻人不同,年轻人学习是为了谋生,老年人学习主要是为了增强自信,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据美国学者理查德·C·克伦塔尔在《老年学》中介绍,霍华德·Y·麦克斯基提出了大多数老年人感受到的4种需求。第一类需求是应付需求。年事增高给许多老年人带来了经济来源、婚姻状况、社会地位、权力、健康等方面变化。人们为了保持身心健康,必须学会应付这些变化。第二类需求是贡献需求。许多老年人感受到一种能够对别人做出贡献的需要。贡献需求使老年人具有双重的功能,在担任一种有需求角色的同时,又感到为人所需。第三类需求是影响需求。老年人有一种影响和控制其生活方向与质量的需求。他们需要懂得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是什么和怎样制定的,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决策。最后一类需求是优越需求。所谓优越需求的基本概念,是指老年人有一种需要,即他们感到自己比过去处于更为优越的地位。满足上述需求,那么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
60岁是人生的新起点,从这里开始起步,一个人可以学习许多新的知识。过去在工作岗位上忙碌一生,没有机会,现在有了充实的学习时间,可以补上这一课。北京退休中学教师李斌,74岁还参加自学考试,她说:“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要有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活到老,学到老。
老年人的学习内容很广泛。学习有关老年生活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老年人需要学习一点家庭生活知识,如烹调、服装裁剪、居室装修、家庭布置、子女教育、卫生保健等。学习卫生保健,特别是老年卫生保健知识对于老年人来说大有益处。老年人要学习如何保健,如何照顾自己。老年人通过学习,可以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闲暇生活内容。老年人要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学习处世之道,改善人际关系。老年人需要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念,多交友,克服孤独感。老年人也可以上老年大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新知识内容和结构,如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科学等新知识。只有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才能增强自信心,人老心不老,更好地发挥余热,使晚年生活更有意义。
学习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老年人可以系统学习,也可以分散、零星学习,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日积月累,新知识就会不断扩充。
专家忠告
用进废退。老而好学可有效地防止脑细胞的萎缩和褪化,大脑处于工作的时间越长,脑细胞褪化的速度越慢,从而延缓衰老。但是,老人用脑不可过度,要防范脑缺氧等疾病的诱发,尤其是伏案久坐对健康不利。
6.坦然直面人生的风和雨
老年人经过长时间的生命洗礼,人生中的大风大浪已经走了过来。曾经沧海难为水。在老年生活中遭受逆境,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去战胜悲哀和忧愁,仍然活出个好心情。
漫漫人生,旅途遥遥,不可能总是顺境。一个人在步入逆境时,若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忧愁和烦恼,就不会有损健康。面对逆境,在无数烦恼和种种忧愁袭来之际,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应像美国杰出幽默讽刺作家马吐·吐温所说的那样:“人生在世,必须善处逆境,万不可浪费时间,作无益的烦恼,最好还是平心静气地去办事,想出补救的办法来。”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悲哀,杰出的人们,会在逆境中磨砺意志,卧薪尝胆,厉兵秣马,展现非凡人格的风采。
快乐即是健康,忧郁即是疾病。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忧愁是一朵黑云,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因此,身处逆境的人,一定要豁达乐观,避免忧愁,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并要铭记英国文豪狄更斯劝导世人的这段话:“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人无泰然之习惯,必无健康之身体。只有在逆境中能处之泰然,才能保持快乐和健康。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情愉快是身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长期忧愁和烦恼,足以损害健康甚至扼杀生命,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英国伟大哲学家培根在《论养生》一文中说:“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药品。……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是长寿的最好药方。”从这段名言中不难看出,人们在逆境中化忧为乐,于健康大有裨益。
专家忠告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经常保持心胸坦然,心情愉快,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为了健康,坦然地面对逆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