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联对佳话(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11486600000013

第13章 数学巧对(1)

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是一副流传较广的韩信庙联,作者无考。

韩信(?—公元前196年),汉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齐名,合称”汉初三杰“。韩信幼年贫苦,得漂母相济才幸免饿死。少壮从戎,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初从项羽,未得重用;继投刘邦,由萧何荐举而拜为大将,在楚汉战争中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后被人告发谋反,为萧何所察,为吕后所杀。

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短短十字,概括了韩信的一生。上联”一知己“指萧何,下联”两妇人“指漂母、吕后。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巧对如此,令人叹绝。

值得一提的是,这副对联以前大多写作”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如山西霍县韩信祠联、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皆是。当代”联坛十老“之一的刘振威先生,在1993年4月20日的《中国楹联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上联”生死“与下联”存亡“相对,”是百分之百的合掌,犯对联之大忌。“并依据世人评论韩信的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建议改”生死“为”成败“。此议颇佳,当纳而从之。因为两字之改,可使原联弊病立除,而且更符合历史实际。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相传,这是金圣叹应对寺院长老的一副数字妙联。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又名人瑞,字圣叹,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因其批书较多,世称”金百批“。

有一年夏天,金圣叹到一座寺院里休闲避暑,半夜起来想批点佛经,便去向长老求借经书。长老故意出句云:”半夜二更半“。要他对上下联才肯借书。不料大名鼎鼎的”金百批“竟然苦思冥想,直到天明也没对上来,只好抱憾离开了寺院。

后来,金圣叹因聚众”哭庙“一案被判斩刑。临刑之日正值八月中秋,他忽然灵机一动,对出了久未对上的下联:”中秋八月中“。并嘱咐儿子别忘了把此对句送给寺院长老。可惜,他已经不能批点佛经了。

此联妙在时间与数字的巧合上。上联的”半“字不是数词,但却含有”数“的成分,即一的二分之一,或日零点五。一夜为五更,”半夜“正好是”二更半“。前一个”半“字为一夜之半,后一个”半“字为一更之半。下联的”中“字亦非数词,但也含有”数“的成分。阴历七、八、九月为秋月,合称”三秋“,八月十五为”中秋“,又名团圆节,这日正好是八月最中间的一天,也是三秋最中间的一天。前一个”中“字为三秋之中,后一个”中“字为八月之中。”半“字、”中“字反复出现,更准确地表达了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如此巧对,令人称羡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相传,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应对辽邦使臣的一副对联。

北宋元祜年间(1086—1094),辽邦使臣向哲宗皇帝呈上半副对联”三光日月星“。说:”这半副对联辽国没人能对上,大宋乃文明之邦,人才济济,望能为之合璧联珠。“辽使嘴上这么说,实际是为了争强斗胜,妄图借此难倒宋朝的士大夫。

不过这半副对联也的确难对:”三光“指三种光亮,”日月星“是自然界三种发光的天体形象。欲对好下联,无论对以什么形象,什么内容,都只能用三个字来概括,而又不能重复”三“字。难怪说”辽国没人能对上“。那么宋国又怎么样呢宋哲宗赵煦9岁即位,是个”娃娃皇帝“,由其祖母宣仁皇太后垂帘辅佐朝政。宣仁太后看罢这半联出句,急差内侍去请翰林学士苏轼(苏东坡)。东坡对内侍说:”这个出句如果只我一人能对上,就显得我大宋缺少人才了。给你一比下联,叫‘四诗风雅颂’,你先去对上;随后我再对一比下联。“并嘱咐说,如果辽使提出疑问,你就如此这般解释……果然不出苏轼所料,内侍刚念罢对句,辽使立刻发问:”‘风雅颂’不过三诗,何来‘四诗’?“内侍解释说:”《诗经》中的‘雅’,又分‘小雅’和‘大雅’,连同‘风’和‘颂’,合共称‘四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堂堂一邦使臣,竟连这也不懂?“不待辽使答话,内传”苏学士到!“苏东坡上前见过辽使,即念出另一对句”四德元亨利“。辽使又问道:”先生之对句出自《易经》,《易经》原文日‘元亨利贞’,而您只说了前三个字,怎称‘四德’?“辽使话音刚落,苏轼急忙惊呼:”啊呀呀,死罪!死罪!宋辽乃是兄弟之邦,我国皇帝之名讳先生不会不晓吧?您所说那最后一字,正是先帝仁宗爷之名讳(按:名赵祯)。在下作为臣子,怎敢直呼皇帝的名字呢?“辽使听了,颔首称是。此时雷声隆隆,风雨骤至,苏轼触景生情,又即兴吟出一比对句:”一阵风雷雨“。”风雷雨“虽是三个独立的气象名词,但又同是暂时的自然现象,都可以用”一阵“来进行表述,与出句相对颇为工巧。辽使听了,更是钦佩不已。

同是出自苏轼的三比对句,就平仄而言,后两句较前句为优。前句以”四诗“对”三光“,平仄失对。为使平仄和谐,有的联书将这比对句写作”四始风雅颂“。”四始“指《诗经》的四部分内容各由一首诗开始,即《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以”四始“(仄仄)对”三光“(平平),声调是和谐了,但接下来以”风雅“(平仄)对”日月“(仄仄),又不和谐了。总之,这比对句在声律方面是有缺陷的。

当代诗联艺术家于海洲对以”二姓夫妻子“,堪称佳构。按我国习俗,同姓不通婚,夫妻二人多为两个姓氏;而夫妻所生的子女,或随父姓或随母姓。所以夫妻加子女,无论三人或是更多的人数,都不会超过”二姓“。在声律方面,这比对句也同苏轼的另两比对句一样和谐。

对联的出句多为仄声收尾,被视作上联;对句多为平声收尾,被视作下联。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即出下联而求上联,这副对联就是一例。此联的出句,有的写作”三才天地人“,同”三光日月星“一样,都是出下联求上联,用上述的四比对句,都可与之珠联璧合。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相传,这是郑板桥辞官时友人赠送的一副对联。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书画家、文学家。乾隆进士,做过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助民胜诉和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愤而辞官,寓居扬州,卖画为生。友人送来一副对联,上联曰”三绝诗书画“。他看了上联不看下联,思忖下联该怎么写;许久没有想出理想的下联,这才展开一看,见是”一官归去来“,不禁击节赞叹。

这副对联与历史上流传的”三光/四德“联一样巧妙,其内容又非常切合郑板桥的实际,短短10字,几乎概括了郑的半生。郑氏做官前后久寓扬州,诗书画别具一格,颇负盛名,为”扬州八怪“之一。上联言唐朝郑虔,诗书画俱佳,被誉为”三绝“;借郑虔以赞郑燮的文品。下联言东晋陶潜,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愤而做”归去来兮辞“辞官归隐;借陶潜以赞郑燮的人品。全联用典恰当,寓意高雅,对仗工稳,平仄和谐,难怪郑板桥为之倾倒。

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这是一副刻字店的对联,作者无考。

上联中”六书“,有两解:一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而成的六条原则,亦称”六义“,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是汉字的六种书写体例,汉代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今世通常是指汉字的真、草、隶、篆、魏碑、行楷六体。”四海“一般泛指天下。

下联中”刻“字也有两解:一是指短暂的时间,如”此刻“、”即刻“、”刻不容缓“等;今世以钟表计时,每小时分4刻,每刻为15分钟。二是指雕刻,如”石刻“、”木刻“、”镌刻“等。”千金“,极言时间或物品的宝贵和价值,如苏轼《春宵》诗:”春宵一刻值千金“。

此联妙在语意双关,上联说本店雕刻的各种字体的图章,像”六书“一样传诸四海,享有盛名;下联说本店刻字的技艺高超,每”一刻“(一字甚至于一刀)都价值千金。是一副别出心裁的行业对联。

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这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结婚时自己题写的一副喜联。

此联明白如话。下联很容易理解,旧时人多早婚,胡适27岁才完婚,因而戏称”老新郎“。上联却颇费猜思:一是有不少文章介绍此联时,都说胡适的婚期是阴历十二月三十日,但却未说何以如此?阴历十二月三十日,俗称”腊月三十“、”大年三十“,又称”除夕“,是除旧迎新过大年的日子。是日若有人因事在外不能归家,家人也要在吃饭时给他摆上碗筷,以示”合家团圆“。此日作生日者有之,作婚期者无也。谁家的姑娘会在”合家团圆“的”大年三十“出嫁呢?二是阴历按月亮的圆缺,称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三十日紧邻朔日,洞房花烛的”三十夜“何来”大月亮“?那么,胡适自题的这副婚联究当何解?原来,这里面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趣事。

年末,胡适从美国留学归来,正要去北京大学任教,父母却要他立即回老家安徽绩溪完婚。胡适虽从国外带回不少新思想,主张”孩儿终身大事“由”孩儿自己决断“(见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但他自己的婚姻,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原来,早在13年前胡适14岁时,就由父母包办与缠脚的江冬秀订了婚。这一次,胡适遵从了父母之命,但是提出要改革旧婚礼,尤其反对算命先生的”择吉完婚“。母子为选择吉期而争执不休,最后商量了个折中的办法,将婚期定在胡适的生日,即阳历12月30日。对于胡适,这既不是算命先生的”择吉“,又按阳历计算,颇有新意;对于母亲,孩儿的生日也是吉日良辰,岂不两全其美查阳历1891年12月30日(胡适生日),为阴历辛卯年十一月三十日;阳历1917年12月30日(胡适婚期),为阴历丁巳年十一月十七日,当夜是否能见”大月亮“?答曰:能经天文学家精确计算,月圆周期为29.53日。阴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又兼差不多五年两次的闰月多数是小月,每月平均尚不足29.53日。所以月亮正圆的时间并非都在”望“日,往往要稍后些许。俗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不圆十七圆“,就是这个道理。鉴于斯,特拟联以正之:

胡适婚期,莫将阳历当阴历洞房之夜,自有烛光衬月光四爱诗文书画一生苦辣酸甜这是当代诗联艺术家马萧萧先生的一副自况联。

马萧萧,原名马振,1921年生,山东安丘人。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和延安大学,曾任中国青少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会长,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著有长篇叙事诗《石牌坊的传说》、《翠笛吟》等,另有许多新旧体诗作和散文、对联,以及为各地联家专著所作的序言散见于各书报刊,并审订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中国对联大辞典》、《名联鉴赏词典》等书。

这副对联非常切合马老的实际。从以上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在诗文方面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另外,他的书画作品也堪称一流,其书流利潇洒,藏右军之遗风;其画清新隽永,含伯鸿之旨趣。总之,其”诗文书画“堪称四绝。然而马老自谦,不称”四绝“,只说”四爱“。

马老生于多灾多难的旧中国,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北伐、抗日及解放等战争,饱受贫穷和战乱之苦。1944—1948年,在西北农大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他一面刻苦学习,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当他风华正茂、大有作为之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降临了。十年浩劫,文化知识界首当其冲,他自然”在劫难逃“,被关进”牛棚“,备尝辛酸。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他恢复了工作,虽已时近暮年,仍以旺盛精力和满腔热忱,为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楹联艺术的复兴,做出并继续做着重要贡献。”苦辣酸甜“四字,恰好浓缩了马老的”一生“。

一事无成零与白百年已过四之三这是当代联家王翘松先生75岁自寿联。

王翘松(1916—2001),福建安溪人,”中国联坛十老“之一。生前为中华诗词学会、美国中华楹联学会及纽约四海诗社成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福建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暨安溪县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五县市楹联学会顾问等。作品人6种专集,传略上9部辞典,著有《对联初稿》、《对联新作》、《味辛斋诗集》等。

上联”一事无成零与白“,是作者自谦之词。下联”百年已过四之三“,是作者75岁寿日策励自己,要惜时奋进,莫虚度余生。王老果不食言,在此后的10年里,他不顾年老体弱,东奔西走,多方联络,促进几个县市建立了楹联组织,培养和带动了一批楹联新秀,壮大了楹联队伍;协助安溪县政府与中楹会联合举办了颇有影响的”清水碑林“海内外诗联大奖赛;在编有《安溪楹联》、《八闽联讯》的基础上,又编辑出版了《蓝溪联鸿》、《联谊》两种刊物,为海峡两岸友好往来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做了有益的贡献。

此联巧妙之处是,上联的”零与白“同是数字中的零位,都表示虚无和空白,两字义同音不同,一是可以避免与下联声律失对,二是用来修饰前面的”一事无成“,可以起夸张、强调的作用,益显作者谦虚谨慎。下联”四之三“是”四分之三“的缩写。人的一生大多不过百年,百年的四分之三,恰是75岁。是说自己的一生已经过去大半,具有激励作用。

年开重九山河壮岁启双元日月新这是笔者撰写的一副新春联,荣获安徽省蚌埠市1992年春联大赛特别奖。

此联妙在巧逢机遇而使数字偶合成联。

公元1992年岁序壬申。按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壬“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第九,”申“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九,故曰”重九“。当年2月4日(阴历正月初一)为传统的新春佳节,又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日。世称新年第一天曰”元日“、”元旦“,一国首领曰”元首“,可见”元“字含有”一“义和”首“义;”元“虽不是数字,但为序列之首,又可视同数字。”元旦“为一岁之首,”立春“为节气之首,故曰”双元“。

干支同序(重九)、元日立春(双元),这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少有的历史现象。查气象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版《万年历》,从1841—2060计220年间,元日立春共有5年,依次为1886年(丙戌)、1905年(乙巳)、1943年(癸未)、1992年(壬申)、2038年(戊午),其中干支多不同序;只有1992年是岁序重九,一日双元。在人们概念中,”元“为大,”九“为多,都是吉祥的字眼,十分适用于喜庆类的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