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1世纪的中日关系
11450400000023

第23章 国际环境与中日关系(3)

以上分析表明,由于东亚地区独特而复杂的环境,三种趋势在东亚都具备一些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也都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挑战,其中的任何一种目前都不可能占据完全支配的地位。三者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包容,构成了冷战后东亚政治、安全及经济格局的基本定势。这也是中国在东亚面临的国际环境,使得东亚的政治和安全结构与其他地区相比更突出地呈现出复合型的特征。

(第二节)东亚安全格局与中日关系

一、东亚安全困境与安全合作

预测地区安全环境的现状及演变路径,是考察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节里,笔者拟从判定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有决定性影响的变量的现状及演变趋势入手,对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将面临的安全环境进行总体分析和预测。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各大国间相互防范的安全困境,特别是中美、中日以及美日与中国之间的安全困境持续升级。

安全困境(securitydilemma)这一概念,最早由约翰-赫兹(JohnH.Herz)提出。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A国可能完全出于防卫和自保目的而增加其防务开支的水平,但是其他的国家视A国具有侵略企图,对此作最坏的打算也是合理的。它们也相应地增加自己的军备水平,导致A国感到不安全,并且打算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国最初试图增强安全的努力引起的过程使其感到更不安全。”

安全困境中的各国基本上有三种方案可以选择:(1)先发制人(preemptiveoptions)。采取这一政策势必加重一个国家的财政负担,并诱发其他国家的军备竞赛,最终还可能引起军事冲突。(2)不作为。采取这种政策,一个国家有可能失去防卫能力,使其安全陷于危险的境地。(3)谋求合作安全(cooperativesecurity)。与对抗战略相比,这一政策选择更注重共同安全(commonsecurity),即一国的安全是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安全之上的。在这三种选择中,前两种都有弊端,风险较大;第三种选择可以说是确保自身安全的较为理想的选择,通过地区合作来建立“安全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安全的有效途径。

然而,走向合作安全的基本前提是各国都同时放弃相互防范的心理和战略。从安全困境的原理和东亚安全局势的现状看,这一目标将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实现,而将是一个长远的理想目标。

这里所说的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1)安全不仅是军事学意义上的安全,而且还应是包含经济、技术、社会、政治上的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comprehensivesecurity)。(2)安全是在一个变化、开放、进步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东亚地区安全并非仅仅靠地区内国家的互动而得到实现。由于这一地区的战略性和敏感性,其安全涉及到多种非东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类:美国和俄罗斯等非东亚国家;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能源保障等跨地区因素。毋庸质疑,三者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因素,它是东亚秩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

21世纪初期,影响东亚安全格局演变趋势的主要因素将包括以下两类:一是朝鲜核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能否和如何得到解决;二是美日同盟与区域安全合作的矛盾能否和如何得以消除。

(一)朝鲜半岛问题和东亚安全格局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中的两极格局崩溃,但新的安全体制并未得以建立。东北亚地区的原有安全均势已被打破,在局部力量不对称的情况下,以朝核问题为热点的朝鲜半岛问题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问题。

“朝核危机”是朝鲜半岛残存的冷战结构的产物。美国是制造朝鲜半岛分裂的直接当事国之一。朝鲜半岛至今在法理上仍处于战争状态,朝美至今还处于敌对状态。二战后初期,朝鲜半岛曾形成苏中朝“北三角”和美日韩“南三角”的对峙格局;而今前者早已不复存在,后者却依然以遏制朝鲜为主要目标之一而存在。朝鲜在失去“北三角”战略支撑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获得“核威慑”手段来谋求自身安全。要消解朝鲜问题上的安全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消除“南三角”的对朝敌意,建立包括朝鲜在内的东北亚所有国家之间的安全互信。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对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纲举目张的效应,对朝鲜与美日韩的双边及多边关系的走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3年北京“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第一轮会议后,以多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方式走上了正轨。“六方会谈”参与各方的最大共同点是都不希望目前朝鲜半岛爆发战争。朝鲜半岛无核化与和平解决朝核问题,是这一会谈的基本出发点。各国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积极协调相互立场,这无异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此前提下,各方的立场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朝核问题的背后不仅有历史的负面遗产,同时又涉及纷繁复杂的各方利益的协调,因而朝核问题的解决及东亚安全机制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既取决于南北双方的共同意志这一内因,也取决于美国这一主要外因,同时也受到其他各方的影响。

朝鲜强调“‘弃核”必须以美国提供安全保障和各方提供经济补偿为条件,并表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目前,朝美双方在“先弃核”还是“先保障及补偿”的问题上尖锐对立,美国并没有完全排除对朝鲜核计划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但总体上赞同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朝核危机;韩国已米取了南北和解路线和推动美朝和解的政策冲国和俄罗斯的立场总体上与此相近;只有日本的立场总体上站在美国一边,但又时常动摇不定。近年来,中国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扮演了“劝和促谈”的重要角色。

迄今为止,“六方会谈”的主要障碍包括美朝立场的尖锐对立以及日本坚持将解决“日本人被绑架”问题列为谈判议题;同时,鉴于日本领导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中日关系陷入复交以来的最困难时期,这也给“六方会谈”的氛围投下阴影。

从更深层次看,朝鲜半岛南北统一将是大势所趋。这一进程将是韩朝相互作用以及韩朝与中美日俄互动的艰难而长期的过程。因其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朝鲜半岛历来成为大国必争之地。可以说,东北亚地区的未来安全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国关系的重构。朝鲜半岛双方如何寻求统一?各国对统一后朝鲜半岛的对外政策有何种预期?各大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主要是合作还是竞争?这些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东北亚的未来安全框架。

(二)非均势核威慑与日美同盟

早在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就已存在运用威慑手段制服和战胜敌人,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当各方都拥有有效的威慑手段时,就形成了基于均势之上的相互威慑。自核时代开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人类一直生活在核战争恐怖之中,但核战争却并没有爆发。对此,国际关系政治学者普遍认为,是美苏间“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均势抑制了核战争。

关于均势,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指出:“权力均衡和旨在维护权力均衡的政策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使由主权国家构成的社会得以稳定的基本因素。”-罗伯特-吉尔平则认为敌对的核国家之间的相互威慑限制了暴力,继而保护了整个国际社会免受全面战争的侵害。”:

在全球性的美苏均势下,包括东亚在内的各地区却爆发了多次局部战争。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再也没有发生国家间军事冲突。在造成这一局面的多种影响因素中,非均势核威慑是其他要素的基础。“豸卩均势”指本地区各国实力对比格局的非均衡态势,即双方或多方的军事实力不在同一等级;“核威慑”则指两者以上力量具有有效威慑对方的战略核武器或核保护伞。“均势核威慑”不同于“不对称核威慑”,前者强调总体军事实力差距,后者强调各方战略核力量的差距。